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康复科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仅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以及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33.3%),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相应护理措施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得到一定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影响
脑卒中患者主要特征为持续性脑干或者大脑半球局部灶性功能缺损,肢体偏瘫是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1]。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很多患者即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仍然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负担,目前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降低脑卒中后患者的致残率,帮助患者肢体尽快康复,已经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我院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积极尽早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患者的肢体功能均恢复良好,为进一步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本文对我院60例患者分别应用常规护理以及在此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3月-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脑卒中患者,现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0例;患者年龄介于33-80岁,平均(61.8±3.1)岁;病程1d-4d,平均(1.9±1.6)d;疾病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脑梗死11例,脑出血12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患者年龄介于32-79岁,平均(59.8±3.5)岁;病程1d-5d,平均(1.9±2.1)d;疾病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梗死9例,脑出血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患者的心理障碍及时予以疏导,在与患者交谈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语气应尽量温和,以真诚、热情的态度对待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亲切的关怀和照顾,赢得患者信任。同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的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科学认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
1.2.2体位指导。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摆放正确的体位,尽可能让患者感觉到舒适,可以采用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先后交替的方法,仰卧位患侧肩关节以及上臂下方垫软枕,使肩关节充分前屈﹑上臂外旋外展,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自然背伸,手指分开伸直,整个上肢放在枕头上,患侧臀部直至大腿下放一长软枕支撑整个大腿外侧,膝下放小枕使膝关节微曲,足底用枕头抵住,保持踝关节中立位;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带至胸前用枕头垫起,上肢充分前伸,肘部伸直,用软枕垫于患侧下肢,保持屈髋屈膝,足垫在枕上,健侧自然放置;患侧卧位病人的头部保持自然舒适位,转向偏瘫侧,患肩前屈、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外、掌心向上、手指伸展散开,腕关节自然背伸,用枕头稳固支撑后背,健侧上肢自然放于体侧或后面枕上,后背用枕头支撑,患侧下肢取自然伸展位,髋关节略后伸,膝关节微屈,并使足背尽量向小腿前面靠近,健侧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方垫一软枕,此枕可同时起到保持患侧髋关节伸展的作用。每隔2h变更1次体位,应注意摆放好患者的患侧卧位,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也可预防关节畸形、预防压疮及深静脉血栓,缓解肌张力增高,特别是患侧卧位可以增加患侧本体感觉的输入。
1.2.3按摩及被动运动。弛缓期:对患侧上肢各功能性肌肉肌腹用拇指点压,频率为5~10s/次,对患侧肩胛区、背区用手掌拍打,患侧前臂小块肌肉用手指叩击,频率100次/min,快速摩擦患侧上肢屈、伸肌群,频率大于100次/min。痉挛期:在患侧上肢痉挛处用手掌轻柔按压,缓慢、轻柔的在关节挛缩处按揉周围肌群,频率大约50~60次/min,同时进行牵拉手法治疗。按摩时,应注意减少对上肢的屈侧、下肢的伸侧进行过多的刺激,以免加重肌张力。同时应积极鼓励患者定期进行关节被动运动,上肢被动运动先从肩部开始,下肢先从近端开始,被动运动可有效促进患肢局部血液循环以及淋巴循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1.2.4康复训练指导。待患者安全渡过急性期,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后,护理人员应积极鼓励患者尽早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首先应从被动康复活动开始,然后再慢慢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正确摆放良肢位,协助患者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并帮助患者按摩,协助并指导患者翻身、坐起,同时应训练患者进行床椅转移,训练患者站立、行走。在整个康复训练期间,每天应指导患者练习握拳、自行穿衣、洗漱、双手十指交叉、写字、抬腿、吃饭、如厕等一些比较简单的运动,2-3次/d,每次坚持半小时左右,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预防患者不慎坠床或意外跌倒的危险,应指派专人陪护、指导,避免在训练中出现患肢关节脱位等二次损伤。
1.2.5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平时应多吃一些高纤维素食物,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畅通,尽可能少吃一些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行动自如,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并无病残。显效:患者部分肢体功能得到恢复,但是日常生活仍然受到一定影响,病残程度达到I级-III级。无效:患者在治疗前后并无发现患者肢体功能有所好转。恶化:患肢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感染症状。参照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33.3%),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 论
临床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以及一般护理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疼痛,对并不能降低疾病致残率,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临床大多数学者研究表明[3],脑卒中发病后,早期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系统重组,降低疾病致残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本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体位指导、按摩和被动运动、康复训练指导等一系列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提高了53.4%,而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也得到有效改善(P<0.05)。与临床大多数文献研究报道基本一致。笔者认为,首先应积极疏导患者的心理障碍,摆正患者的治疗心态,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护理。同时应指导患者正确的体位,积极进行按摩、肢体被动运动训练、康复训练等活动,尽可能避免患肢痉挛、水肿、疼痛、关节畸形或肢体失用性综合征等并发症,提高患者肢体活动范围、活动程度,加强锻炼患者肢体功能。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乔冰.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5(4):16.
[2]黄凤形.脑卒中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16(3):187.
[3]彭凌.舒适护理时脑率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A):11.
[4]闫国平.臧大维,王志芝.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6(6):397.
论文作者:胡树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患者论文; 肢体论文; 上肢论文; 脑卒中论文; 功能论文; 统计学论文; 关节论文; 《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