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的道路选择_民办高校论文

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联姻——国际经验与我国的道路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资本市场论文,道路论文,经验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加快了高等教育活动的市场化进程,高等教育的属性出现裂变,在坚持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不断凸显,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市场化机制不断引入高校。由此,国际高等教育系统在两个层面上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其一是公立大学的市场化(priva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又译为公立大学私营化),其二是营利性私立大学的出现。这两种变化都不同程度地揭示出市场因素对高等教育活动的影响和渗透,从根基上动摇了高等教育的公益属性。营利性私立大学以公司方式运作,以学校教育为主体进入股票市场,形成股票市场上的学校教育板块,已经成为世界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动向。从国际上来看,私立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联姻,作为一种新的融资和投资方式,在部分国家发展得比较迅速。如何认识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这一新生事物,国际经验和模式能否为我所用?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或许能为发展中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有多种形式。本文所探讨的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联姻,其范围是民办高等教育和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主要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进入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的模式。

一、高等教育进入资本市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动向

国际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形式分为两种:其一是公立和非营利性私立大学以投资——购买股票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这是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最初形式,也是主要形式;其二是营利性私立大学以融资——发行股票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这是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最新形式,并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印度、南非、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已实现与资本市场的联姻。

美国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较为普遍,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都与资本市场发生联姻。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哈佛等公立大学和非营利性私立大学,是以购买股票的方式与资本市场发生联姻的,他们不属于资本市场上的“教育板块”,或者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资本市场的联姻。构成美国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中的“教育板块”,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开展各种教育服务的教育投资公司或教育管理公司,其资本主体为各种教育用品,主要面向各种层次的教育机构;另一种是以几所高等教育机构——营利性私立大学集合而成的教育投资公司,其资本主体是学校。随着1991年6月第一家以营利性私立大学为主体构成的高等教育公司在华尔街上市,到目前为止,美国的几十家高等教育上市机构以教育投资公司的形式进入资本市场后,在华尔街资本市场上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和资本业绩。营利性高等教育进入具有风险的资本市场,不仅仅是为营利性高等教育提供了融资渠道,也为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拓宽了融资渠道,还为世界高等教育的融资和投资提供了一种范例。在其影响下,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联姻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营利性私立大学进入资本市场正在成为世界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私立高等教育的分化为营利性大学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了平台。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目前共有私立高等教育机构2484所,占美国高校总数的59.4%;私立高校的学生达3481825人,占美国高校学生总数的23.5%。精英教育的龙头是私立大学,大部分一流大学是私立大学,最富有的大学也是私立大学。但是,二战以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在发生变化,政府财政能力不断下降。这就迫使美国的高等学校特别是私立大学,开始以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机制来经营学校。在这个过程中,私立大学发生了分化,单一的具有公益性质的私立大学开始分化成营利性私立大学和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后者的学生以在职成人为主,强调职业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美国营利性私立大学已具规模。截至2000-2001学年,美国共有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机构789所,占美国高校总数的18.87%,占美国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31.76%。其中,私立四年制营利性高校277所,占美国高校总数的6.6%;私立二年制营利性高校512所,占高校总数的12.2%。这些营利性私立高校以新的体制和机制突破了原有的大学理念——公益性,赋予高等教育以产业属性。尤其是进入资本市场之后,营利性私立大学实际上就成了一种产业。从过去近十年资本市场的运转情况来看,华尔街市场资本分析人士发现,高等教育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比非高等教育的上市公司高。他们同时预计,营利性私立教育机构的财政状况在未来5年内将平均增长20%以上(见表1)。

表1 部分营利性教育机构的财政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表内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整理

营利性高等教育上市公司的出现,使华尔街的资本市场出现了以私立营利性大学为主体的教育板块。华尔街的投资公司认为,上述教育公司的股票会继续上涨,他们鼓励投资者在购买有价证券时把这些教育公司作为标准的产业类别看待。许多投资分析家和产业观察家预言,进入私营教育企业的公共资金在未来的十年内会继续呈上升趋势。这些营利性高等教育上市公司借助自身的优势和资本市场的力量,不断进行规模的扩张,尤其是阿波罗、斯特亚和戴维瑞等公司,每年都有较大的规模扩张,开办新的分校。戴维瑞公司的运营计划是在未来十年里每年开办两三所分校,每一所都要按照戴维瑞公司的标准进行建设。阿波罗教育集团的运营计划则更加雄心勃勃,要使收入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现以阿波罗教育集团为案例。该集团成立于1973年,下设五个高等教育分支机构和一个经营性公司:凤凰城大学、凤凰城网上大学、职业发展学院、财政计划学院、西部国际大学和高等教育公司。这些分支机构的办学对象全部指向成人,集团公司拥有65个校园、111个学习中心,遍布全美37个州和波多黎各、温哥华及哥伦比亚。从阿波罗教育集团五年(1998~2002)的业绩(见表2),其总资产逐年上涨,显示出良好的经营业绩。

在阿波罗教育集团的分支机构中,凤凰城大学的业绩尤为突出。凤凰城大学是一所新型的营利性私立大学,是美国目前最大的营利性私立大学,成立于1976年,1978年获得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的认可。该校目前拥有41个校园,80个教学中心,在校生133660人,学校面向在职成年人;提供学位课程,所授学位覆盖高等教育的全部层次——从学士到博士学位;办学经费以学费为主,仅2002年第二学期就上缴阿波罗教育集团公司利润493万美元,占公司收入的90%。1994年12月6日阿波罗教育集团上市发行股票,当时发行价每股仅为0.72美元,现在每股已达37.4美元。由于良好的经营业绩,以凤凰城大学为主体的阿波罗教育集团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上市的大学教育集团。

表2 阿波罗教育集团五年业绩 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阿波罗教育集团上市年度报告整理

自从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出现分化,以及以营利性私立大学为主体成立的教育公司介入资本市场以来,美国国内对营利性私立大学的争论日趋激烈。但是,这些大学的市场扩张能力和新型的教育模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看法。有人认为,美国营利性私立大学的运行机制和目前的业绩正预示着高等教育领域一场潜在的革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变化,它的发展必将揭开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纪元。

二、我国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基本状况与分析

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联姻,并不仅仅是西方国家的产物,在我国同样存在,只是进入的路径和表现方式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大学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一批大学的高科技产业如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东大阿尔派等,已经在资本市场的制度和法律框架内进入了资本市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其一,大学以高科技产业进入资本市场,如北大方正等;其二,以“借壳上市”的方式与其他产业“捆绑上市”,如英豪科教;其三,以教育服务产品为主体介入资本市场,如科利华;其四,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把高等教育当作教育产业,把办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新的投资方向。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大学的高科技产业还是以大学教育主体进入资本市场,都不存在制度和法律上的障碍。在国外对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结合的讨论中,一般也不包括高科技板块。而我国目前在制度和法律允许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结合,都属于高科技产业板块,不属于资本市场的教育板块。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仅有大学的高科技产业能够在制度和法律的范围内进入资本市场,前述中的第四种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结合的类型,是在资本市场制度和法律的框架外进行的。

目前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还没有明显的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板块”。但事实上,已经出现了“隐形”的高等教育板块,这就是那些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30多家上市公司投资参与或独立创办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见表3),并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有更多的民办高校试图以“捆绑”的方式把自己纳入资本市场之中。虽然目前我国还不允许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公司直接上市,也没有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区分,但许多民办高校已经搭建起了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平台,成立教育投资公司或管理公司,为进入资本市场做好了制度上的准备。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中,“资本潮”已经涌动。

表3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结合统计表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3年《中国证券报》整理

我国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模式与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模式不同,如下所示:

我国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联姻的基本特征是:资本市场“反哺”民办高等教育。虽然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入资本市场的路径与国际上的不同,我国的路径与国际模式相比表现为逆向进入,但结合点都体现在资本市场上,同样完成了民办高等教育进入资本市场的目的。虽然我国的民办高校不是以美国营利性大学的运作方式进入资本市场,也没有进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区别,但民办高校一旦在资本市场上存在,也就确定了它的营利属性。

在我国,营利性私立大学没有存在的法律基础,也没有进入资本市场的制度性根基。因此,资本市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反哺”模式,直接引发的问题就是高等教育进入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合法性问题。资本市场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市场,同时又关系到众多公司、千万投资者的权益。面对上市公司介入教育产业,有人称之为“无限商机”,也有人称之为“上市公司制造的又一个神话”。由此,有这样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民办高等教育是否有必要进入资本市场,能否以合法身份进入资本市场?如何看待今日资本市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反哺”?美国模式与我国模式孰优孰劣?哪一种模式风险更大?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入资本市场能否建立起既合理又合法的模式和机制?

三、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思考

如前所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联姻采取的是一种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的路径,由于时间较短,财务信息不畅,且正处在发展之中,对其回报和营利还无法进行量的分析和评价。从前期投资教育产业的上市公司的业绩来看,英豪科教曾经作为两市惟一以教育产业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而引起广泛关注,但几年来,该公司净利润出现下降;交大南洋重点投资的教育产业由于目前仍处于大规模的投资扩张期,利润贡献极其有限。这种“反哺”模式作为上市公司的一种市场行为,其效果如何以及将在何种程度上引发民办高等教育融资和投资体制的变化,尚无明确的答案。但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以及国际经验来判断,以实验和改革的态度给民办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一个法律的空间,有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其理由如下。

1.我国公共高等教育财政能力有限

我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了在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4%的目标。但在过去的十几年内,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NP的比例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一直处于徘徊的状态,并且曾一度下降,1999年的两项比例分别是2.84%和2.79%,不到同期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额的1%。虽然近几年有所改善,2002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了3.4%,但仍没达到预定的目标。有限的资金投入根本满足不了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还无法进入公共财政的视野。

2.二元经济结构社会现象,使我国学费上涨空间有限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走的是“以学养学”的路子。近几年,随着学费的不断上涨,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都出现了贫困生群体,学费上涨的空间已经有限,奖、贷、助学金的启动,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费问题。民办高校出于竞争生源的需要,学费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学费上涨有限的情况下,许多民办高校或是以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张寻求“边际效益”,或是减少教学经费投入,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基尼系数较高,已经达到了“预警”区域。因此,为了维持学校的发展,民办高校只能走规模急剧扩张的路子。

3.捐资办学空间有限

社会捐资是大学融资的一个传统。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不断完善,现已基本形成多元筹措资金的格局,投资办学成为大学融资的主要特征,捐资办学已不再是主流。目前,我国社会捐资在高校经费中所占比例极低,且大多流向公立高校,这既与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办学质量和业绩不被认可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国家有关社会捐赠的政策和制度建设有关。虽然捐资办学是一种志愿性的公益性行为,但我国没有明确税前捐资政策,实行的税后捐赠加重了捐资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捐资的力度,限制了捐资办学者的积极性。

4.降低高校贷款风险

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办学条件不足,我国许多高校把融资渠道指向了银行。把银行贷款看成是“唐僧肉”。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几乎所有的国家对大学向银行的贷款都有限制,只有少数国家的私立大学可以向银行贷款。但是,目前在我国,人们对高校贷款风险还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大学贷款的偿还能力还缺乏足够的分析,银行和高校均缺乏风险规避意识。高校向银行贷款,实际上是把投资风险转向了银行。在我国目前现行的金融体制下,承担风险的实际上是国家,其后果将可能给银行和国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基于以上分析,积极探索民办高校新的资金筹措方式迫在眉睫,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改革资金管理政策,才能真正解决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短缺的难题。虽然高等教育对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溢出性”的外在利益,但在公共财政的压力下,降低大学财政拨款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无奈的选择。国际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即使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也不可能提供普及高等教育所需的全部资金。以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为突破口,有可能打破民办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瓶颈,为民办高校提供一条新的可替代学费上涨和依靠贷款的融资渠道,降低高校贷款的份额和风险,走出一条民办高等教育融资的新路子。

资本市场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偏低,更有可能增加民办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风险性。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入资本市场明显存在着几个难题:(1)我国的民办高校,都属于非营利的教育机构,在政策上不允许上市,如果允许上市,就必须进行营利与非营利的区分,并承认营利教育的合法性。(2)在我国教育产业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能否对教育的上市公司给与相对宽松的政策?(3)如何制订以学校教育为主体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要解决这些难题就需要政府制定和完善原有的投资政策和相关的法规,使民办高等教育能够名正言顺地进入资本市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产生本身就是市场化的产物,至今为止,国家正式批准的具有颁发本科学历证书资格的民办高校有9所,具有颁发专科学历证书资格的民办高校有167所。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创造了许多新的制度形式。目前存在的资本市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反哺”,就体现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创造性。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要想在21世纪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就应该从更深刻的市场层面上,包括资本市场等角度来思考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把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推到了与资本市场结合的前沿。要使民办高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资本市场的实质性联姻亦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虽然目前条件还不成熟,但它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二者结合的良性循环?如何运用一种新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的属性变化?这些还都需要教育领域、经济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进行多学科的研究,更需要通过政府的作用使其早日成为高等教育合法融资的渠道。

标签:;  ;  ;  ;  ;  ;  ;  ;  ;  ;  

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的道路选择_民办高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