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的嬗变与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道德论文,城镇化论文,进程论文,观念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特别是东部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浪潮。城镇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是农村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且是文化的变迁。在这过程中,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必然会产生重大变化。正确了解农民的思想道德变迁状况,对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农民实现思想道德观念的良性转型,主动适应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对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思想道德状况作出判断,并寻求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一、对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思想道德状况的基本认识和判断
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必然引起广大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生活状况的变化。根据对一些乡镇的实地调查,我们可以对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生活状况作出如下判断。
1.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更新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封闭、保守、落后、愚昧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形成。商品意识、市场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开放意识、风险意识、进取意识、科技意识以及义利统一观念、民主法制观念、计划生育观念逐步在农民中树立,为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基础。中青年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务商,他们不但自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还将新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带回到农村,影响了其他农民。这对于促进广大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具有重要作用。
2.科学、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开始进入农村社会
一是移风易俗,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风俗习惯逐步形成,农民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正向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二是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变,相当一部分农民已不满足于温饱消费,开始注重舒适型和发展型消费,教育文化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增大;三是现代城市文明影响农民的吃穿住行和精神生活,使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的方向迈进,时效意识明显增强,生活节奏加快。
3.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人际关系开始在农村形成
随着社会主义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外出务工员工的增多,以宗族血缘关系和乡土邻里关系为主要纽带的人际关系逐步向以地缘、业缘为主要纽带的人际关系转变;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协作,既讲效率又讲人情的新型人际关系,开始在农村社会逐步形成。广大村民的人际关系比较融洽,邻里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互相谦让。同时,维护自己权益意识明显增强,法律意识也有所提高。因此,这种人际关系已不再是原来的情感关系,而是建立在个体独立意识初步觉醒基础上的人际关系。
4.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农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我国农民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淳朴憨直、忠厚老实、礼仪待人、助人为乐、孝亲和睦、团结友善的传统美德,在农村社会仍被继续传承和发扬,并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相结合,成为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流,使我国农村社会风气在总体上仍然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广大农民在逐步树立上述体现时代精神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同时,传统美德仍然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中。近几年许多地方评选出的“文明家庭”就是这方面建设成果的体现。
我国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长期落后,传统的思想道德和习惯对农民的影响根深蒂固;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使思想道德建设充满复杂性,市场经济在促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又带来负面影响;对农民的教育和管理的缺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农村城镇化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理性引领,具有自发性和原初性。等等这些因素,使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生活出现许多问题。
1.集体观念淡化,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有所滋长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原则,往往会自然地诱使人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趋向个体化,价值目标指向钱,一切向钱看;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而一旦有了钱,就追求物质享乐,寻找感官刺激。这种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在当今农村,虽不是普遍现象,但已成为不少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行为准则,严重危及农村社会风气。有的人对集体公益事业漠不关心,社会责任感淡薄。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影响农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阻碍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和水平。
2.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善恶标准迷失
改革与社会转型,使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出现道德迷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不清。部分农村社会道德失范,道德水准下降,非理性心理扩张,社会正义感淡化,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因此,不少人在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上无所适从,还存在不少知行脱节的现象。如接受调查查都认为子女应该瞻养、善待老人,但事实上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大部分只注重对老人物质生活上的供养,但没有精神上的沟通和安慰,对“赡养”的涵义缺乏完整的认识。
3.封建伦理道德和陈习陋俗沉渣泛起,严重污染农村社会风气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封建思想有所滋长,宗族观念强化,封建宗法伦理道德重新在农村社会占据重要地位,宗族活动频繁;农村请客送礼、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讲排场、摆阔气等风气张扬;一些农村赌博现象有所上升,精神文化生活空虚。在农村,这些不良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有的村分成几个宗族派系,在村干部选举、党员发展、公益事业等问题上相互对立,矛盾重重,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有的先富起来的村民不但没有发挥先富带后富的作用,反而铺张浪费、盲目消费,起了消极的导向作用。
4.文明意识淡薄
城镇化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文明程度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许多农民虽然身居民城镇,但依然表现出大量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不爱卫生、不讲文明礼貌、不遵守公共秩序、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环境意识也严重缺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人没有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于自身和他人及子孙后代的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正处在嬗变之中。我国农村城镇化政策选择与自然演进相结合的结果,它在精神文明层面,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跟不上物质层面的转移速度。处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身上,城乡二元特征体现得十分明显。他们一方面已迈入了市场经济环境,开始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上仍保留着传统农业文明的深深烙印,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和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在他们身上远未消除。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村城镇化始终停留在物质层面,不可能有全方位的根本性转变。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养成正确的人生理想、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文明的生活风尚,这显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积极探索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方法与途径
城镇化是农村的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关系、人口、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管理机制及思想观念等由农村传统型向城镇现代型的演化。这种全方位的立体式变迁,使思想道德建设与其它社会生活内容的关系出现错综复杂的状况。当前,必须正确处理好思想道德建设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与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内容,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民思想道德观念中出现的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提高社会变迁中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解决他们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的顺利进行奠定思想基础。
1.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发展我国农村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从城镇化发展的背景,充分认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在领导力量、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监控机制等方面都要予以保证,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真正落实。通过切实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四有”新型农村,为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2.健全机制,为提高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使这项工作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地开展好,就必须在组织上、制度上给予有力的保障。首先,要坚持一把手长期抓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明确责权,层层落实。要体现各级党组织在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体现各级政府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职能,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和社会群众团体的作用。在制度建设和队伍培养上,要把两个文明建设放在一起来考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规划一起制定,两项任务一起部署,两个工作指标一起考核;切实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对存在“一手硬,一手软”和那些散、懒、竣的班子,要坚决进行教育整顿,真正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次,要建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多元投入机制。镇领导要树立全局观念,把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要保证把精神文明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应低于正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投入机制中,要体现机关、企业、个人、社会多渠道投入的原则,充分发挥每个单位、个人的作用。
3.倡导学科学用科学,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要治穷先治愚,求富先求知,用文化知识启发民智,扫除愚昧,把发展教育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与城市相比,农村科学文化相对落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生活方式虽然已经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生活方式逐渐替代,但是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还没有真正形成,很有必要提倡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把现代文明带进农村,要教育农民认识市场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只有掌握了新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要改变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落后的状况,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阵地。要不断地创造条件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把农民的注意力吸引到学科学文化上来,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引导农民破除迷信,铲除封建思想意识,摒弃不良习俗,争做较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和城镇居民。
4.积极推进农民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实质上是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同思想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大力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而且也要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
农民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应该是发端于基层,来源于群众的。我们要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及时了解农民的思想动态,弄清楚现阶段影响农民思想进步的主要因素,以便在活动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活动过程中,一是要注意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要做到道德实践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有周密的工作思路、详细的实施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做制度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保证活动的效果。二是要注意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在活动形式上,要突出农村地区城镇的特色,切合农村实际,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寓教于乐。唯有如此,才能激起农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活动中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道德水平。三是要注意道德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使道德实践活动更具有生机与活力,才会在农民道德建设过程中收到奇效。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为求新而不顾实际,而要在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到创中有新,新中有创。还要积极借鉴其它地方的先进做法,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广。四是要注意道德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活动从农民生产、生活细节和农民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使其成为农民广泛参与的一种自觉行为。把复杂的思想道德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广泛的社会舆论来正确规范,把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5.重视对非正式组织的教育引导,使之纳入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之中
社会学通常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类。正式性组织一般是指县乡(镇)党委、县乡(镇)政府、村支部、村委会等;非正式性组织则五花八门,如家(宗)族组织、宗教组织,近些年兴起的“公司加农户”式的自发性经济组织等。非正式组织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联系,伴随着人们的态度、习俗形成的,尽管它缺少正规结构,但它有沟通信息、影响个人意愿,增进个人归属感、自尊心等功能。特别是要做好家族和自发性经济组织的教育引导工作。
第一,家(宗)族问题。在我国农村,血缘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关系是非常厚重的,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家”既是个人生活的依归,更是人格生长的母胎。“家(宗)族”也同样,它对人的生活和人格都产生一种深厚、长久的影响。家(宗)族文化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霜要素就是血缘关系,它渗透到人们思想、心理的一切方面。因此,必须加强家(宗)族组织的管理、教育。对于势力强大、内控力和凝聚力极强的家(宗)族,各级正式组织要经常了解情况,加强领导。要切实增强法纪观念教育,对家(宗)族势力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以制止不法人员利用家(宗)族人多势众的特点和法不责众的心理肆意妄为。还要特别重视家庭美德的教育,即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要有奉献和为他人服务精神。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通过家庭美德来影响家族美德,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第二,自发性经济组织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出现了自发组成的经济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个体出资入股的方式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某种带有明显专业性的经济活动。这些经济组织具有自发性特征,必须要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从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标签:农民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道德观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农村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