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友谊医院 四川成都 610066
【摘 要】目的: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和判定。 方法:我院将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颅内出血患儿进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并观察2组颅内出血患儿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概率。 结果:观察组颅内出血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为26.67%,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颅内出血患儿进行有效的优质护理,可有效的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患儿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实施。
【关键词】颅内出血;新生儿;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243-01
新生儿颅内出血为临床上常见的儿科脑损伤疾病,患儿缺氧及产伤均是该疾病的致病因素[1]。患儿常表现中枢神经异常,相关研究表明,为颅内出血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患儿在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及改善其预后情况。故此,我院为了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将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颅内出血患儿进行研究,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我院将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颅内出血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如下。
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日龄为(18.54±0.78)天,其中包括20例足月儿,10例早产儿。
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日龄为(19.58±0.63)天,其中包括21例足月儿,9例早产儿。
2组颅内出血患儿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给予颅内出血患儿传统的护理,具体包括病房内卫生清洁、通风,用药干预及保暖措施等。
观察组方法:在传统的护理基础上给予患儿优质护理,具体措施如下[2]。
1)体位护理:医护人员依据患儿的舒适程度为患儿进行体位护理,引导患儿呈脚低头高的体位,在护理期间不得移动患儿头部,在患儿予以治疗时移动患儿肢体的动作须轻柔,并保证患儿的呼吸顺畅。安排资深护士为患儿建立静脉通道,确保一次进针成功,可降低患儿的疼痛。
2)监测护理:在治疗及护理期间,医护人员须密切观察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并依据患儿的病情及舒适情况对吸氧流量及浓度进行调节,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则须延长给氧时间(3天),并在此基础了调整给氧浓度,避免患儿出现低氧中毒的症状。当发现患儿有心动过缓或呼吸暂停的迹象时,医护人员可轻拍患儿背部进行基础护理,若患儿的现象未得到缓解,须告知主治医生展开急救措施。
3)止血护理:严密监测患儿的颅内压力相关指标,当患儿颅内压过高时,则给予甘露醇(C:20.00%)静脉滴注,依据患儿的体重明确给药剂量(50毫克/千克),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须对药物渗出的现象进行严密的观察及处理,避免患儿电解质异常的现象产生。
4)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积极的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针对患儿家属担心、焦虑及恐惧等心理,告知患儿家属患儿在接受治疗及护理时不得触碰患儿的头部,对患儿家属讲解该疾病的严重性及接受护理的必要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2组颅内出血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惊厥、颅内高压、呼吸涨停、脑积水等)[3]。
1.4 统计学处理
2组颅内出血患儿的数据均进行准确核对和录入,采用SPSS18.0版进行处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惊厥、颅内高压、呼吸暂停、脑积水等)以%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当数据对比存在p<0.05时,为颅内出血患儿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颅内出血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征,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相关报道指出,颅内出血在早产儿中的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如不及时为患儿采取止血措施,则会并发系列的神经系统疾病,因此做好患儿在治疗期间的护理对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概率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的治疗是对颅内出血患儿进行病房内卫生清洁、通风,用药干预及保暖措施等,医护人员严格控制病房内温湿度,保持室内清洁,可通过对环境的调整提高患儿的舒适程度。对患儿予以用药护理及保暖措施,可避免温度波动较大而对患儿的颅内血管产生刺激,从而诱发出血。但是传统护理未对患儿进行有效的氧疗护理、体位护理及止血护理,因此患儿并发症发生概率较高,该护理方案不佳。
优质护理是从患儿的病情出发而展开的护理,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患儿优质护理,不仅提高了护理的专业性,还改善了患儿的整体护理的效果。在治疗时,医护人员对于患儿的体位进行正确的摆放,不仅可保证患儿呼吸通畅,还可避免因为体位不当而产生颅内压过高的现象。我院安排资深的医护人员为患儿进针,医护人员掌握进针角度,把握好进针时机,可避免二次进针或多次进针对患儿造成疼痛,导致患儿啼哭而对颅内组织产生刺激引发其出血现象。不仅如此,在患儿进行氧疗期间,有效的控制吸氧流量及浓度可避免患儿在治疗期间发生休克现象。对于颅内压过高的患儿,医护人员采取降压处理及给予止血治疗,可避免患儿发生脑积水的概率,对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提高其依从性,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进行[4]。
观察组颅内出血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为26.6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说明了予以患儿优质护理可显著降低患儿脑积水、呼吸暂停、颅内压过高及惊厥的发生概率,从而改善其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琼.2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体会[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8(6):541-542.
[2]陈书秀.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4):161-161.
[3]杨琴.5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体会[J].药物与人,2014,27(7):171-172.
[4]崔艳梅.新生儿颅内出血60例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8): 4090-4090.
论文作者:万玉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8
标签:患儿论文; 颅内论文; 并发症论文; 新生儿论文; 发生论文; 概率论文; 医护人员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