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理论模型及中国实证

论技术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理论模型及中国实证

姚志毅[1]2003年在《论技术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理论模型及中国实证》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关税壁垒和传统非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逐渐削弱,技术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工具,也正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在2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其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中国已加入WTO,仍要继续扩大出口。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和资金上还落后于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出口产品受到技术壁垒的阻碍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中国扩大出口最复杂、最难对付的障碍。因此认真研究技术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冲破技术壁垒的限制,扩大出口,是中国新世纪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分析:首先,总结了已有的研究文献,对已有的研究方法及对本文的选题背景进行了阐述;其次,从微观层面上来分析技术壁垒对出口的影响。发达国家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提高进口产品的成本,或是增加固定成本,或是增加边际成本,或是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同时增长,而且出口产品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其影响可能不同。本文用叁种市场结构和叁种成本结构的不同组合来建立模型进行系统地分析,并通过竞争博弈模型的分析得出中国应该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和制定自己的技术标准来减少国外技术壁垒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在此理论分析基础上,用中国的具体数据分析了国外技术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最后,探讨中国跨越国外技术壁垒的途径。认为中国可以依靠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用FDI来加速技术进步;采用国际标准与质量认证制度跨越技术壁垒;进行跨国经营来绕开国外的壁垒。

王晓红[2]2008年在《TBT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贸易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在国际贸易领域,配额限制和高关税已经成为历史,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下文均简称为TBT)正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产品的新手段。作为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手段,TBT的出现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我国出口重要力量的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繁多,技术要求也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TBT在客观上反映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质量差距;同时,TBT也体现了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方面的更高要求,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我国中小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行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针对TBT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和应对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TBT、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以及TBT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已有文献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系统分析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并对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同时对TBT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社会责任贸易壁垒的定义、分类、性质和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后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贸易和质量管制两方面由表及里地揭示TBT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贸易方面揭示了TBT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数量、价格以及复合抑制机理;质量管制方面揭示了TBT本质上属于进口国政府实施的产品质量管制措施,通过博弈分析说明了技术创新在应对TBT的重要作用,我国中小企业在通过国外先进技术的扩散不断吸收并提高自己质量水平的同时,还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来降低成本,从而达到跨越TBT的目的。并对TBT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进行阐述。进而在分别设计TBT水平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和信息熵法,测算TBT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度并进行排序。接着建立了TBT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构模型,对结构模型做了详细解析,分别描述了TBT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外部和内部的影响。TBT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贸易环境和技术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改变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并通过这种改变影响了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在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对TBT的模式以及优劣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了应对TBT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使之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运用欧盟CR法案对温州打火机行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案例,对论文前面的理论研究部分进行实证研究。着重分析了欧盟CR法案对温州打火机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以及对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并研究了温州打火机行业技术创新采取的应对措施。最后,从中小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叁个层面提出了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应对TBT的策略:中小企业应实施标准化战略,并通过引进先进的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进行规范的监督和检验,从而真正实现在技术层面上提高跨越国外TBT的能力;行业协会在中小企业与国内外相关组织之间以及在政府和中小企业之间建立起应对TBT的桥梁和纽带,构建服务市场;政府着重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对TBT提供政策环境的支持。本文对TBT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做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为正确认识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和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法规提供重要的参考。

高文书[3]2003年在《贸易技术壁垒研究》文中指出当代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日趋盛行并不断强化,对整个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已经受到技术壁垒的严重制约。研究技术壁垒的表现、成因、经济影响、国际管理和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技术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出发,分析其产生、发展和不断强化的经济、技术、制度和环境背景,在归纳和评价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技术壁垒的概念进行了澄清和新的理论界定,对技术壁垒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并依据成因对技术壁垒进行了分类。 文章在分析技术壁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局部均衡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技术壁垒对贸易双方的静态福利效应,并适当放宽静态贸易模型的假设条件,讨论了技术壁垒可能产生的动态经济效果。文章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发展、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和贸易争端解决等实际,分析了技术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深远影响,并进行了个案研究。 文章详细考察了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主要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对技术壁垒的国际约束与协调机制,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TBT协议和SPS协议对技术壁垒的约束与协调,并结合当代贸易技术壁垒国际管理的实践,指出了该机制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政策建议。 文章结合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指出技术壁垒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在深入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突破国外技术壁垒的若干对策建议。 应该看到,虽然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技术壁垒得以减少乃至部分消除,但由于世界经济技术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关系日趋复杂,新的技术壁垒将不断产生和更新。当代国际贸易中绿色技术壁垒日益突出,原产地规则、劳工标准越来越成为贸易的技术壁垒就是明证。技术壁垒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一大挑战。

王策[4]2014年在《技术标准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研发战略与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中小企业伴随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并大踏步步入国际化进程,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经济现象,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成为一国经济与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晴雨表与中坚力量,在技术更新频繁、新技术不断实现突破的高新技术领域,这一现象更为突出。。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各类市场主体达到6062.38万户,比2012年增加10.33%,内资企业1483.24万户,增加12.15%,外资企业44.6万户,增加1.21%,其中中小企业数量占比均达到99%以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阶段,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有所下滑,国际贸易结构转型、出口贸易持续低温,中小企业经济活跃度减弱。在此形势之下,研究技术标准与企业研发关系之间的带动、联动、互动以及制动的“四动”关系,探索技术标准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贸易作用的传递机制及其优化选择作用,探究技术标准对我国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差异化研发战略的影响机理,进一步分析技术标准对研发战略与出口贸易的协同影响,从而获得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为导向,以技术标准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研发战略与出口贸易叁者之间的关系为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总结归纳技术标准理论的实践基础、技术标准制定的规则与惯例、以及技术标准的多维度行为选择效应、综述了技术标准与企业研发的四动关系,描述了技术标准与中小企业贸易作用的传动机制及其优化选择作用。通过运用博弈分析方法,对中小企业从价格、质量、政策等叁方面进行了零和与非零和的分析,从而进一步分析了技术标准对我国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差异化研发战略的影响机理。探讨了在技术兼容与不兼容两种情况下,从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两个角度,对中小企业研发战略的优化选择进行分析,阐述了技术标准下企业研发战略的选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应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通讯电子设备类企业为例,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竞争力指数对中、日、德、英技术标准对出口产品竞争力影响的分析,运用时间序列模型、按照不同层级技术标准对产口出口贸易影响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建立脉冲模型对产品出口贸易进行动态影响分析,最后从主体、功能、动态周期等角度进行了政策建议。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文章界定了研究的主体为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研究的客体为技术标准,围绕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就技术标准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研发战略与出口贸易叁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总结归纳了技术标准作用的理论实践基础、历史沿革、制定的规则与惯例以及技术标准的网络外部性、对企业出口产品技术进步以及产品市场组织形式等多维度行为选择效应,综述了技术标准与企业研发能力之间的带动、联动、互动与制动关系与协同发展,归纳了技术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贸易产品国际竞争力作用的传递机制及其优化选择作用。其次,通过运用博弈分析方法,针对中小企业出口贸易产生重要影响的价格、质量、政策叁方面要素进行有限次与无限次博弈分析,进一步分析了技术标准对我国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差异化研发战略的影响机理,得出非零和目标博弈下的企业最优化战略选择为产品差异化市场战略而非价格竞争与政府补贴政策。进而推论出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突破与核心技术引导的新的技术标准将成为该领域企业,尤其是后进的中小企业要获得稳固的市场份额与国际市场竞争力所必须进行的战略选择。再次,针对技术标准对我国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差异化研发战略影响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中小企业出口产品技术兼容与不兼容两种情况,以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两个视角,围绕技术创新所必需的设备选型、工艺选择、产品设计等要素、筛选企业引进专利信息以及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研发项目的组合,利用技术许可贸易方式和RJVs投资方式,对中小企业研发战略的优化选择进行分析,阐述了技术标准下企业研发战略的选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最后,选取具有高新技术领域典型特征的我国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类中小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竞争力指数分析技术标准对中日德英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应用时间序列模型研究国际技术标准、国内技术标准以及企业技术标准分别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小企业产品出口贸易的短期和长期影响;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国际技术标准、国内技术标准以及企业技术标准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动态作用。通过建立脉冲模型对产品出口贸易进行动态影响分析,并在总结分析基础之上,从主体、功能、动态周期等角度提出融入国际标准制定组织、强化企业联盟与技术合作、优化技术开发环境以及技术标准制定机制与战略等建议。

康晓玲[5]2006年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分析》文中认为在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盛行,其作用和影响不断强化,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叁大贸易国,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严重制约,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成机制、经济效应和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界定出发,在归纳和评价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涵义和本质进行了理论界定,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具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基于市场失灵的保护,另一方面是一国政府以实现社会公共目的为由,制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达到限制外国竞争性产品进入和保护国内产业和经济利益的目的。本文进而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从而总结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 本文在回顾和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渊源和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然后运用供求分析法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需求机制和供给机制,揭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和日益强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数量抑制、价格抑制和动态抑制叁个方面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然后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运用均衡分析法分别对小国条件下和大国条件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于进口国和出口国所可能产生的不同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 文章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践,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揭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逆贸易影响和顺贸影响,并运用博弈分析法深入分析了产生逆贸影响的外部和内部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指导思想,即“正确识别,客观面对,积极突破,合理设置”,并构建了叁位一体的运行框架,指出“企业——中介组织——政府——WTO争端解决机制”这一解决外贸冲突的途径。本文认为应积极构建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面提出了

周利梅[6]2016年在《中国技术贸易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下行调整周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政府债务膨胀、资产价格高企、投资下滑和需求不足等问题,经济面临长期下滑风险。在国际贸易领域,经济下行对世界各国进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冲击,欧美主要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外贸出口依赖性的发展中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频繁的贸易摩擦、贸易制裁、贸易壁垒等现象,国际贸易格局再一次出现了新变化。为挽救经济发展,各国企图通过实施多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新贸易政策手段,以求调整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问题。但面对新国际贸易格局,如何巩固和开拓本国外贸出口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引擎,成为各个国家着力解决经济问题的关键。这次,世界各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科技创新”。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新一轮带动经济全面增长的引擎,一方面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大力培养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技术产业带动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发挥高技术产业的优势,通过技术贸易大力出口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扩大贸易出口。科技创新、高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国际间技术产品贸易往来,对提升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力的作用已经彰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承接了大量来自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迅速实现了一部分产业升级换代,建立起来相当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自从加入WTO以后,外贸规模迅速增长,已经成为第一大贸易大国,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出口产品结构上,也迅速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转变,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由于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于我国较低的劳动成本和资源价格,在技术和资本方面仍然处于劣势,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是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主力,也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中国传统对外贸易过于依赖劳动、资源的价格比较优势,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面临诸多问题,大量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常容易引发贫困化增长,产业结构难以优化升级,不利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仅仅依赖数量化规模扩张极易招致国家结构性经济风险。因此,以传统劳动力比较优势、资源要素禀赋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导向战略已不适应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在巩固和提升传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技术及产品贸易,培育有特色、有活力、附加值高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以技术贸易作为研究对象,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深入探寻国际技术贸易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总结归纳当前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现状、趋势、特点及其作用,探寻技术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从而引出技术贸易竞争力的概念,并设计出国际技术贸易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此对2005-2014年间的G20国家技术贸易竞争力进行比较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各国的优劣势。总结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技术贸易竞争力的优势及其成功经验,深入分析我国高铁行业近年来技术提升的成功经验,以此为提升我国技术贸易竞争力寻求有效路径和解决方法,从思路、原则和对策方面做了较多深入的探索。

陈超[7]2007年在《技术创新对浙江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制造业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和全球制造业中心转移的契机,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浙江制造业加工贸易和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外贸结构,使得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同时国家在继十一五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2006年又把技术创新提上了日程。正是在这种宏观大背景下,研究技术创新对浙江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制造业技术创新和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的相关文献及其不足之处,确立了适合浙江制造业技术创新和出口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2003、2004年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提炼出技术创新的叁种模式因子和综合出口竞争力因子,并通过对因子得分的分析,发现浙江制造业两年中技术创新水平和出口竞争力水平都处于较低的位置。浙江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与出口竞争力水平的同时低下是否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本文接着从技术创新模式的角度来分析技术创新对浙江整体制造业和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浙江整体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来自于消化改造创新模式和技术引进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并不起显着作用。对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进行分析时,发现先前得出的自主创新对出口竞争力的不显着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则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最大;消化改造创新对出口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只是体现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上,对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并不具有显着作用;技术引进创新对各要素密集型行业出口竞争力都起到促进作用,但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促进作用远小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同时发现,控制变量FDI与单位劳动成本ULC是影响浙江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技术创新各变量还未在出口竞争力水平的提升中发挥主要作用。最后,根据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并总结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胡大龙[8]2015年在《进口在中国贸易强国战略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新兴技术革命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这30多年,中国采用的主要是“引进外资—扩大出口—拉动发展”的模式,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实现了国外高级要素在中国的集聚。同时,与国内的低级要素有机结合,使得国际生产在中国的大规模集中,并由此推动了中国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的巨大发展,奠定了中国成为贸易大国的基础。要素集聚发展模式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在中国得到了充分体现,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国际分工体系、全球生产网络等的新变化、新趋势,这种发展模式的局限性与脆弱性也越来突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和产品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乏力、国际竞争压力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突出等问题。目前,中国正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发展,应当研究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用好长期开放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利用进口,推动生产要素从引进、释放到培育的战略提升,逐步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推动国内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形成要素合作型国际专业化的良性局面,向贸易强国目标不断迈进。一直以来,国际贸易研究的重心都放在出口贸易而低估甚至忽视进口贸易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评价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时,关注的焦点也往往放在出口或净出口上,好像只有出口或者贸易顺差才能推动经济,而进口则作为国民收入的一个漏出量往往成为研究经济增长中的一个负面因素。但是整体理解国际贸易理论可以看出,依据比较优势进行出口是获得外汇的途径,而贸易利益的真正实现往往是通过利用出口所获外汇进口本国所需资源和要素,进而提升本国的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发展。通过对进口贸易的相关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通过进口贸易,可以进口本国劳动生产率低的商品,这样可以解放本国在此商品上的劳动力,使其转移到本国具有生产率优势的商品上来,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而新贸易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把技术作为一个内生变量,研究技术变动、进口贸易、经济增长叁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动态贸易利益的量化研究提供了可能。外国研发活动可以通过贸易这种国际技术溢出渠道间接地对本国的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而进口贸易是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在进口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当中,分别通过要素供给的增加、技术进步和产业演进等渠道发挥作用。而进口贸易发挥作用的机制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进口渗透率、人力资本度量的技术吸纳能力、贸易开放度度量的吸纳能力、教育和政府管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在综合相关文献对进口贸易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规律,从中国贸易强国战略的内涵入手,在全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模型推导以及国别比较案例分析等方法,分别对进口装备的奠基作用、进口中间产品的产业补缺作用、进口竞争的促进作用、进口消费的培育作用、进口对出口的推动作用以及进口技术的升级作用进行了分析,力图全面深入的揭示进口的作用。整个分析的侧重点更多的聚焦于进口贸易对经济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意义。而提高要素收益,促进产业结构的进步,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则分别构成了不同层面进口贸易在中国贸易强国战略中的战略目标。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在“新常态”经济发展阶段,为实现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分析辨明进口所发挥的作用,并且制定相应的贸易平衡发展战略和政策至关重要。

甘聪[9]2014年在《标准化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的政治、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和复杂。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标准化的作用也越来越显着。各国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标准化事业中,并积极地参与国际标准的审核、制定,以确立和巩固自身的优势。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得出标准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文章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的“双刃剑”作用:标准化具有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缓解进出口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积极作用;同时,标准化也能够形成技术性壁垒,对贸易造成阻碍效应。接着,文章就我国的标准化发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既肯定了标准化发展中取得的进展,又指出了标准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同时,还总结和借鉴了美、德、日叁个发达国家标准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在实证方面,文章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标准化量化为叁个指标(目前大多数研究中采用国家标准存量单变量):国家标准存量、行业标准存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量,采用1992年——2011年的各变量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标准化对贸易总规模、出口规模、进口规模的影响,并得出了如下结论:长期内,标准化对我国的贸易总规模、出口规模、进口规模都具有促进效用;短期内,标准化对贸易总规模和出口规模都具有促进作用,对进口规模却有抑制作用。在文章的末尾,结合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的结果,提出了要不断完善我国标准化体系,加强国际标准竞争,掌握国际标准话语权,培养标准化方面的专业人才等建议,以此推动我国标准化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从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顾益焕[10]2017年在《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活动中的政府角色与政策建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在WTO相关规则的限制与指引下,技术性贸易措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得到更多体现:一方面体现了维护生命健康与安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体现出较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作用。随着全球化高潮之后,部分国家和民众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平等现象的愈加关注,不断表达贸易保护倾向,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贸易壁垒作用被更多的国家所广泛使用。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如何组织和开展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应对活动,成为一个绕不开的难题。本文从公共需求与正外部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政府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活动的必要性。对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活动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政府在应对过程中存在体制缺陷、能力不足、国内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落后叁大问题。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应对活动中的典型经验,指出了政府在应对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并从主导和引导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论技术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理论模型及中国实证[D]. 姚志毅. 湖南大学. 2003

[2]. TBT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 王晓红.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

[3]. 贸易技术壁垒研究[D]. 高文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4]. 技术标准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研发战略与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王策. 天津财经大学. 2014

[5]. 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分析[D]. 康晓玲. 西北大学. 2006

[6]. 中国技术贸易竞争力研究[D]. 周利梅.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7]. 技术创新对浙江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 陈超. 浙江工业大学. 2007

[8]. 进口在中国贸易强国战略中的作用研究[D]. 胡大龙.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

[9]. 标准化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D]. 甘聪. 天津财经大学. 2014

[10].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活动中的政府角色与政策建议研究[D]. 顾益焕. 苏州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  

论技术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理论模型及中国实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