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矛盾:中等职业教师配置中的一个主要问题--2004/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教师状况分析_专任教师论文

结构性矛盾——中职教师配置急需关注的重大问题——2004~2007年中职校(机构)教师队伍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队伍论文,结构性论文,重大问题论文,年中论文,中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配置是指各种教师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教师配置的结果是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其目的是要形成比较理想的组织结构,为此,要以教育目标和不同种类教育的属性为依据。

2004-2007年期间,我国中职教师队伍的数量有所增加,质量有所提高,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结构性矛盾依然是我国中职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来源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与教职工数量结构、专业课教师与专任教师结构、不同专业种类专业教师结构、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构、实习指导教师与专任课教师结构等方面,这些结构性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中职教育的更快更好发展。

一、来源结构

2004-2006年间,我国中职新增专任教师分别为86753、88591和99436人。其中约30%~32%为大学新毕业生,31~32%是从外单位教师中调入的,13~14%是非教师调入的,还有25%左右的其他来源。

新大学毕业生往往缺乏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外单位调入的教师中有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也很少。非教师调入的人员中,有的来自行业企业,他们具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但有的不一定具有所需实践经验。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发现,具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的中职新教师不到20%。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不能全面理解与所教专业相关的职业情景,不了解职业情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功能,更不能比较深刻地明确与所教专业相应职业的内涵的变化。这均极大地限制了职教教师的总体质量的提高(见图1)。

二、年龄结构

2004-2006年间,我国中职专任教师的数量与教师的年龄成反比,即年龄越大的教师数量越少。30岁及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中总数的比例最大,约为28.6%~29.3%;其次,31~35岁的教师,约占21.4%~22.2%;36~40岁的教师约占19.6%~19.9%;然后为41~45、46~50、51~55、56~60和60岁及以上的教师,比例分别约为11.6%~14%、7.7%~8.1%、5.2%~5.4%、2.9%~3.2%和0.4%(见图2)。

从中职教师年龄结构上分析发现,我国中职教师相同年龄段的教师过于集中,没有形成合理的年龄梯度。35岁以下的教师约占中职校专任教师的一半,45岁以下的教师占到所有专任教师的80%以上。这种年龄结构的教师队伍不利于中职教师的管理及教师职务的晋升,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这种年龄段过于集中的状况也容易形成某一年龄段的教师断层的局面。

三、职称结构

“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01]10号)提出:到2005年,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专任教师的比例,中等专业学校(含成人中专)达到25%,职业高中达到20%,技工学校达到15%。但2004-2006年间,我国中专和职业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职务教师的比例一直未达标。这3年间,具有高级专业职务的教师比例分别为:21.81%、23.11%和22.56%,而职业高中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专任教师的比例分别为:12.49%、13.10%和14.25%。此外,我国中职校专职教师中,初级教师和无职称教师的比例太高,这3年间,初级和无职称的专任教师的比例均超过40%(见表1、表2)。

四、专任教师与教职工数量比例结构

2004-2007年期间,我国中职教师队伍中,无论是教职工数、还是专任教师数都有所增加。这4年间,中职教职工数分别为1083692、1093180、1137356和1171425人,即其中后一年的教职工数分别比前一年增加了9488、44176和34069人。专任教师数量也有所增加,这4年的中职校专任教师数分别为736037、749788、799095和831755人,即后一年分别比前一年增加了13751、49307和32660人。

从以上内容可以发现,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数比例逐年加大,这一比例从2004年的68%,上升到2005年的69%、2006年的70%,继而上升到2007年的71%。即便是2007年的71%,依然还有29%的教职工属于非专任教师。与此同时,我国中职却很缺专任教师。由于历史及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国职业学校教职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员属于后勤、行政管理人员。这些人员一般不参与教学,或者参与教学的时间较少。这种状况导致我国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过大。2004-2007年间,我国中职校专任教师的生师比都没有达到1∶16的规定,这4年间分别为19.1、21.3、22.6和23.3。即一方面,我国职教专任教师数量缺乏,另一方面,我国中职教职工队伍中却又有约1/3的人员是非专任教师。

五、专业课教师与专任教师数量比例结构

专业课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教特色,从而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总体质量。但我国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课教师数量占专任教师数量比例方面。

中职校专任教师中,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但依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要求。2004-2006年期间,中职校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从2004年的51.68%,上升为2005年的52.06%。

虽然有所进步,但专业课教师数量与专任教师数量比例结构依然没有达到我国“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01]10号)中提出的“十五”期间,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要达到60%左右的要求。进入“十一五”时期,这一比例虽然继续上升为2006年的52.85%和2007年的53.86%,但还是没有达到上述“十五”期间提出的要求,见图3。

六、实习指导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数量比例结构

2004-2007年期间,我国在中职校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很小,分别为2.85%、2.92%、3.05%和3.32%(见表3)。而我国文化基础课教师和实习专业理论课教师均大于40%。职业教育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实习指导教师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中专门从事实习教学工作的人员,在培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中职校三年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实习时间为一年。虽然很多学生的实习安排在企业,企业安排了相应的员工承担了教育教学任务,但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也承担了大量的校内实习指导课程,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2%~3%的现象,难以适应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七、兼职教师与任课教师数量比例结构

一些旧职业消失,一些新职业出现,一些职业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决定着职业教育也要与此相适应。为此,所有职教教学内容均由全日制专任教师承担不太现实,中职教师队伍中必须有较大比例的兼职教师。

2004-2007年期间,中职校所聘请的校外教师逐步增加,期间,后年比前一年分别增加了1502、7607和10528人。所聘请的校外教师占任课教师总数的比例,2004年为12.4%,2005年小幅下降后为12.27%,2006年为12.63%,到2007年为13.3%,见表4。

兼职教师数量与占任课教师比例的大小,主要依据兼职教师所承担的任务而定,或者是专任教师不能承担或不能很好承担的任务而定。这些任务包括教授与行业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密切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或者快速变化内容的教学,而这些教学作为专任教师是很难胜任的。国外一些国家的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很高,有的甚至达到了50%。

八、不同专业教师数量比例结构

2004-2007年间,不同类别的专业教师数量占专业课教师总量比例的结构有一些变化,但大体情况相同。2007年,各类专业课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量的比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具体情况为:信息技术类21.3%,加工制造类13.4%,文化艺术与体育类12.6%,财经类8.8%,师范类8.2%,其他8.1%,医药卫生类7.6%,实习指导课6.6%,商贸与旅游类6.1%,农林类5.2%,交通运输类2.7%,土木水利工程类2.3%,社会公共事务类1.9%,能源类0.9%,资源与环境类0.8%(见图4)。

虽然中职不同类别专业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结构变化不大,但依然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动向,见图5。

第一,中职校有三类专业课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量比例排名上升了。加工制造类在这一排名中的位置,由2004年的第五,上升到2005、2006年的第三,继而上升到2007年的第二;实习指导教师由2004年的排名第十,上升到2005-2007年的第八;交通运输类教师的比例排名,由2004年的第十三,到2005年的第十二,继而发展到2006-2007年的第十一。

第二,与第一种情况相反,中职校包括农林类、医药卫生类、师范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量中的比例排名下降了。师范类教师从2004年的第三位下降到2005年的第四位,继而下降到2006-2007年的第五位;医药卫生类教师从2004年的第六位下降到2005年的第七位;农林类教师由2004年的百分比排名第八位下降到2005年的第十位;艺术与体育类教师由2006年的第二位下降到了2007年的第三位。

第三,财经类、社会公共事务类和土木水利工程类3类教师的百分比排名,在2004-2007年间有起有落。财经类教师从2004年的第四位下降到2005年的第五位,继而又回升到2006-2007年的第四位;土木水利工程类教师百分比排名由2004年的第十一位下降到2005、2006年的第十三位,又上升到2007年的第十二位;社会公共事务类教师由2004年的第十二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十一位,接着在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下降为第十二位和第十三位。

第四,还有6类中职校专业课教师占所有专业课教师的比例排名没有变化,它们分别为:信息技术类(第一)、商贸与旅游类(第九)、能源类(第十四)和资源与环境类(第十五),见图5。

尽管不同专业类别的中职教师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职校专业的调整,但总体说来依然不能满足紧缺专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一些紧缺专业的生师比过高方面。如上所述,2007年加工制造专业的生师比为1∶88,交通运输的为1∶58,医药卫生的为1∶54,等等。

我国职教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关系到职教教师队伍的组织建设问题,关系到职教教师自身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关系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提高问题。但目前我国职教教师队伍存在着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还比较突出,值得我国职教各界密切关注。

标签:;  ;  

结构性矛盾:中等职业教师配置中的一个主要问题--2004/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教师状况分析_专任教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