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回顾与展望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回顾与展望_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科学技术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80%的人口、90%以上的国土在农村。中国的实践表明: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腾飞,乃至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强盛,必须要重视农业科技。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成就。综观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形势,正在迈向21世纪的中国,要实现小康生活目标,向富裕水平迈进,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农业有持续的发展,中国农业科技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业科学工作为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在恢复整顿中发展,在发展与改革中前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科技体系,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分工和发展,同时新兴的学科领域不断涌现;逐步完善了科技政策体系和科技法律体系;运用宏观调控,集中力量,组织全国性科技攻关,促进了农业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工作全面发展;农业科研试验研究条件改善,先进仪器设备和现代化设施初具规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扩大,农业科技工作开始走向世界。农业科技工作认真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战略方针,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据初步统计,1979至1994年全国共有科技成果3.2万项,其中受到国家、部门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4815项。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计算,1972至1980年期间,农业科技贡献率为27%;1981至1985年期间增至35%左右。主要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遗传学理论和育种技术的突破。目前,中国已收集、保存各种农作物种质资源33万份,其中属国内收集保存的占85%。培育出41种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5000多个,全国品种更换3~5次,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面积近50%,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0~90%。继培育肉脂兼用型猪新品种之后,又培育出商品瘦肉猪新品系,瘦肉率高达63%,料肉比由5∶1降至3∶1。培育出肉鸡、蛋鸡系列新品系和中国黑白花奶牛、中国美利奴羊等,良种覆盖率达60~80%。

——改进田间管理技术和饲养管理方法。配方施肥、推荐施肥已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3。推广低压管道输水技术达5000多万亩,提高水的利用率30~40%,降低能耗50%,增产粮食20~30%以上。喷灌、滴灌、微灌发展也很快。推广良种良法配套集约化饲养技术,在南方2~3亩地放养1只羊,北方5~8亩地养1只羊。

——对主要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研究推广抗病虫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150亿公斤,棉花损失30亿公斤。研制成功的一批安全有效疫苗,基本控制和消灭了多种畜禽疫病。

——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很快。已成功地利用组培、花培技术,选育出40多种作物新品种、新品系,果树、香蕉、蔬菜、花卉和马铃薯脱毒快繁实现了商品化、产化业。有10个科20多种植物细胞融合获得再生植株。利用基因工程已获得了一批转基因植物,其中抗棉铃虫棉花、抗黄矮病小麦、抗青枯病马铃薯等已进入田间试验示范。首次研制完成了4等分奶牛胚胎并获得4分胚胎牛。利用染色体技术,在母牛妊娠后20天左右,可准确地判断牛胚胎性别。研制成功3个不同品种幼畜腹泻基因工程疫苗。

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实际是科技实力和人才的竞争。农业将成为现代科技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而农业科技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生长点,其将出现超前性、渗透性、竞争性和创新性四大新趋势,在技术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浪潮冲击下,农业和农业科技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根据全国人大十四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到本世纪末的重点任务是,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保证农民收入较快增加,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要再上一个新台阶,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奠定基础。中国未来能否实现自己的粮食增产目标,难度越来越大,这也表明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必将越来越大。“九五”至2010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重点和目标为:

1、以科技保证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推广和普及现有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进一步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使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提高到50%左右(其中发达地区和科技先导型试验区达到55%左右)。2010年,贡献份额将达到60%。到本世纪末,培育主要作物和畜禽、渔、林新品种和组合600个,比现有品种增产10~15%;化肥利用率提高10~15%;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20%;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降低5~10%;饲料转化率提高10%。在土壤改良、杂种优势利用和作物多抗性育种、多熟种植、高产栽培、生物防治、畜禽疫病诊断和淡水养殖等优势领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2、加快农业技术改造,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农业的产、供、销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当前尤其要抓好种子工程。

3、为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攻克一批关键性、综合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4、进一步加强农业重大基础性研究,至2000年使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达到80年代末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或接近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到2010年,争取60%农业科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5、加强农业科技发展能力的基础建设。

据此,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沿着四个层次展开:农业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重大应用基础和基础性研究;重点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研究;高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工程研究。着重开展动植物种质资源的评价、创新与利用研究;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农业生物工程与实用化;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加工转化增值技术;畜禽、水产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化综合配套技术;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环保技术;动植物有关机理研究等。

完成上述任务和目标,需提供以下支撑条件:

(一)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快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处理好农业和其它产业的关系,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发展高产、优质、低耗农业,加快发展中西部乡镇企业。始终把依靠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农业科技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二)建立精干稳定的国家和地方两级农业科研体制。通过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人才分流步伐,建立起按农业区划设置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的农业科研体制。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应成为全国综合性的农业科研中心,以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为主,着重研究解决全局性、方向性、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各省(区、市)农业科学院,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着重解决本地区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地、市一级农业科研机构,保留具有地区特色和科研优势的科研机构,纳入全省农业科研体系。

(三)努力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根据农业科技工作以社会整体效益为主的特点,建立国家投资为主,多渠道、多层次的拨款制度,逐步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1%以上。同时从国家增收农产品技术改进费、耕地占用费、畜禽屠宰税和粮食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农业科研机构也要通过技术开发和创办科技企业等形式,增收创汇,以增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四)培养跨世纪的庞大农业科技队伍。要通过进修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术和科研能力,建立继续教育和定向进修制度。特别要加强跨世纪农业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五)加强农业科技体系设施建设。围绕农业科技发展的重大基础性问题,加强农业基础研究体系、种子和种苗体系、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中试基地体系、农业技术市场体系及农业技术推广和病虫害测报体系等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工作条件。

(六)积极推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要着眼于提高科技能力,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各种途径,推进与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私人团体双边或多边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人才、技术、资金引进。

标签:;  ;  ;  ;  ;  

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回顾与展望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