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三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是学校教育形态的主体,师生在校的主要时间、主要精力和主要活动空间在课堂上,在绿色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提出绿色课堂,我们提出的绿色课堂有三个原则——先学后教、先组后班、先练后导,但不是绝对的。本质是学生为主体、每一个都参与。绿色课堂的实施,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课堂的学习时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启他们思维的活跃性,让课堂回归到“自然”中去。
关键词:绿色课堂 实施分析 实践体会
一、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的案例背景
在文中的问题的思考部分,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不免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刚好揭示了绿色课堂的本质,注重问题的启发性,能够让学生产生悬念,激发求知欲。另外,绿色课堂既是一种民主、情感的课堂,也是一种激励的课堂,所以我们还要注意问题的适宜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基于这个原则,我设计了这节课。
根据考纲,《基本不等式》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是在系统地学习了不等关系,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基本不等式在不等式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近几年高考对不等式的证明要求有所降低,主要以求最值等形式出现,所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应重点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绿色课堂的实施分析
1.教材的钻研与创新。首先,对于教材的认识要有高度,研究其知识系统中的“绿色链条”,掌握教材的总体思想和发展方向,梳理知识,把握各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比重,挖掘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文化,并且要明确每一章节知识点的“绿色链条”,明确该知识点的发生发展过程,然后再由线到面的“绿色链条”,构建成由面到体的“绿色链条”,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其次,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合理开发和创新地使用教材,在钻研和分析教材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经验起点、思维起点和情感起点。精心策划和设计,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让教材最大化地为学生服务。
2.课堂的动态生成与策略引导。(1)合作与交流, 在学生讨论中生成。绿色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与交流活动在知识建构过程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此时应把握好“三个策略”:一是价值。组织合作学习必须选择知识的重要问题,让学生去感受理解, 建立心理意识,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时机。 当学习过程出现似曾相识又不清晰、 产生恐慌的心理时; 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疑问, 自己独立解决产生困难时。三是角色定位。 创造条件, 适度放手,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2)适时思辨,在错误中生成。由于学生在经验、知识、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学习中会产生一些认知的偏差甚至是错误的结论,在错误中找到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使错误变成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3)整合教学资源,在偶然事件中生成。课堂教学现场性比较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处理这些偶发的问题, 需要教师善于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首先要敏锐判断这些事情是否有利于教学的进度, 然后再及时转移、 顺学而导。
3.课堂的开放性评价与反馈。(1)教师与学生 “互动式评价”。绿色课堂的评价要突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式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与学生平等地、自由地对话与交流。 既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情况,也要评价他们的情感态度和智能发展,同时,也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客观的评价。(2)演绎预设与“意想不到”的精彩。绿色课堂中学生的反馈信陆续产生,其中不乏精华而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要有高度的敏感,用智慧抢抓课堂上“意想不到”的生成资源, 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整合与价值判断, 抓住其内在的核心进行评价。(3)教师课堂评价反馈:教师课堂评价反馈以发展性评价要求为准绳,淡化结论,强调过程,淡化甄别和选拔,强调促进与发展,激发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绿色课堂实践的反思
1.绿色课堂要杜绝形式主义,要呈现原生态。 绿色课堂应该是学生常态下学习的场所,不刻意去改变和装饰,不包装,不作秀,在一种动态平衡中使学生的生命获得发展。
2.绿色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接受知识,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有效指导。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许多老师都主张讲解详细、透彻,会很努力地告诉学生具体的套路,但这样只能达到学生容易听懂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的培养却是很低效的,然而,事实上,学生只有靠自己的思维才能真正地学会和应用知识。
参考文献
[1]罗增儒 新课程理念与数学教育中国道路的结合[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3,(11),8-18。
[2]张跃红 “同课异构”的比较、反思与改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12),5-7。
[3]刘亚平 课例:“余弦定理”的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3,(7),5-8。
[4]毛东良 在“平淡”中演绎精彩——高三数学复习课“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最值问题”案例分析[J].中学数学月刊,2013,(12),22-24。
论文作者:张刘成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4
标签: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不等式论文; 评价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思维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