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视阈下的技术及责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责任论文,工程论文,技术论文,视阈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1)01-0006-04
工程技术与伦理具有内在的关联,工程技术蕴含、渗透着伦理因素,离不开道德干预和伦理指导。工程伦理学关注的问题虽然很多,但技术伦理问题始终是工程伦理学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工程伦理的核心范畴。同时,技术伦理范畴本身意味着人,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要对自己的技术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因而责任伦理是技术伦理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
一、技术与伦理的内在关联
不言而喻,工程活动首先是一种技术活动。作为一种技术活动,工程活动是一种把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的“造物”活动,包括工程决策、规划、施工、监管、验收等各个环节。长期以来,在工程技术活动是否关涉伦理因素,或者说是否应该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干预的问题上一直存有很大争议。比如,技术工具论者认为,“技术仅是一种手段,它本身并无善恶。一切取决于人从中造出什么,它为什么目的而服务于人,人将其置于什么条件之下。”[1](P49)这就是说,技术仅仅是实现一定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其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因而技术本身不存在伦理问题。技术自主论者则认为,技术是自主的,技术本身不对其后果的善恶负责,技术的发展不是有意识地计划和选择的结果,而是由一种内在动力决定的,因而不受包括伦理因素在内的外界因素的制约。正如法国哲学家埃吕尔所说的:“技术的特点在于它拒绝温情的道德判断。技术绝不接受在道德和非道德运用之间的区分。”[2](P119)
我们认为,工程技术活动是一个技术系统与包括伦理因素在内的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虽然,工程技术活动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造物”活动,必须遵守和服从自然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工程技术活动的确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要达到最高度的技术完善,人必须使自己服从他的创造物的要求。”[3](P44)但是,人是道德的主体,人有进行道德选择的自由,技术活动说到底是由人控制的,它反映的是人的价值愿望。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基于何种价值目标,选择何种技术方案都是由人根据一定尺度自由选择的结果。人自由地选择技术方案和价值目标本身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技术是人造的,人类必须对它负责。”[4](P5-6)可见,工程技术活动本身具有浓厚的伦理意蕴,技术发展离不开道德的干预和调节,道德标准应该成为工程技术活动的一个基本评价标准。那种把工程技术活动简单地看作是实现外在目的的手段,忽视技术发展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反作用,或者认为技术完全自主、技术与价值无涉、技术无须道德评价和道德干预的观点是片面的。
关于工程技术与伦理的内在关联,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认可,特别是人们对国内外发生的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工程活动中的利益冲突等问题进行反思时,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其深层根源在于价值观和道德观层面,认识到工程技术活动离不开道德干预和伦理指导。工程技术活动作为一个技术系统,也是人们理性化的认知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既是主体对客观技术活动规律的遵从,体现了人类主体对技术的认知理性,又是主体对技术规律在意识中的自觉把握,是对合乎质量、安全、审美以及经济与社会进步的价值追求,体现着人类主体“合理性”、“合目的性”的道德价值理性。因此,道德合理性、伦理标准是一切工程技术活动的理性基础和价值标尺,其相应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调控着人们的工程技术活动,使之朝着应然的、符合道德合理性的方向发展。
总之,工程技术蕴含、渗透着伦理因素。它通过两种形式体现出来:其一是用道德原则和规范直接对技术活动的相应环节予以指导和调节;其二,它表现为渗透在技术活动主体、技术活动过程等方面的正义性和道德合理性。正是这两个方面以“应然”的方式对工程技术活动进行合乎人类理想的价值引导和调控,共同为人们提供一种合乎伦理的、具有道德合理性的工程活动方式。工程技术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正是实然与应然、技术标准与伦理标准的互补与内在统一。
二、技术伦理:工程伦理的核心范畴
工程活动既是一种包含决策、规划、施工、监管、验收等各个环节在内的技术活动,也是一种包含经济、管理、社会、生态等诸多非技术因素在内的复杂系统。可以说,在工程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渗透着伦理因素,或者说都可以进行道德评价。因此,工程伦理学所关注的问题,不仅包括工程技术活动本身的伦理问题,而且包括工程活动中非技术方面的伦理问题,如经济伦理问题、管理伦理问题、社会伦理问题以及生态伦理问题,等等。
工程伦理学所关注的问题虽然很多,但技术伦理问题始终是工程伦理学所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工程伦理的核心范畴。所谓工程技术伦理,就是工程技术活动本身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即在工程技术活动中产生并用以约束和调节工程技术行为及其所涉及内外关系的伦理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它既是调节工程技术活动内外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主体把握工程技术活动的一种实践精神。它集中关注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主要涉及工程师与管理者、技术标准、伦理标准与管理标准之间的关系。
可见,技术伦理实际上是一种以人类社会实践中某一特殊类型的伦理道德问题,即以工程技术活动中的道德问题为主要对象的伦理价值研究,涉及工程决策、设计、施工、监管、验收等各个环节中的伦理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工程师的技术设计。而工程师的技术设计又与决策者、管理者的决策与管理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如何认识和处理工程师与决策者、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工程技术伦理的核心议题。一般来说,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有两方面的道德要求,一方面是对雇主忠诚,另一方面是坚持工程师的职业操守,对公众和社会负责。工程师这两方面的道德要求,体现在技术伦理上,对雇主忠诚就是要服从决策和管理,用自己的技术为雇主创造最大的工程价值;坚持职业操守,对公众和社会负责,就是要坚持工程活动的技术标准和伦理标准,认真设计,把好工程质量和安全关。
应该说,在一般情况下,雇主的要求与工程本身的技术标准和伦理标准是一致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两者也可能发生冲突。这是因为工程活动中的工程师和管理者有不同的职业要求和标准:工程师最关注的是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而管理者最关注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衡量工程师技术行为最重要的标准是技术标准,而衡量管理者管理活动最重要的标准则是经济标准。工程师和管理者这两种不同的职业要求和标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发生冲突时,比如雇主为了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可能希望削减投资,甚至使用廉价的劣质材料,这一做法无疑会危害工程质量和安全,甚至直接危害公众利益或者造成环境污染,从而在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伦理标准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工程师应该坚持技术标准、伦理标准优先的原则,至少“管理标准不应该超过工程标准,尤其是在事关安全和质量的问题上。”[5](P191)这就是说,当管理者的管理要求与工程活动的技术伦理要求发生冲突,特别是在事关工程安全和质量、社会公众利益及环境污染等原则问题上,工程师应该秉承自己的职业良心,突破对雇主忠诚这一工程伦理准则,坚持工程的技术标准和伦理标准。这是工程技术伦理的一个基本要求。显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工程师付出巨大勇气甚至重大代价。为此,社会应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包括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手段,切实保障工程师的基本权利。
三、责任伦理:技术伦理的题中之义
前述技术与伦理的内在关联充分表明,对技术的道德干预和伦理调节实质上就是要求人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在坚持技术标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伦理标准,对自己的技术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可见,在工程伦理学视阈内,责任伦理是技术伦理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责任伦理贯穿于工程技术活动内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包含十分复杂的内容。这里仅从主体及限度两个方面作一些讨论。
(一)工程责任伦理主体:职业责任与共同责任
工程责任伦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工程活动的主体,而且包括工程活动内外所有相关者。一般来说,工程活动的主体是有组织的集团或群体(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是企业),一项工程的建设者少则数人,多则上万甚至上百万。在集团或群体内部的人员有严格分工,如职业经理人、投资人、工程师以及工人等等,由此形成工程决策者、设计者、管理者、实现者等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工程活动中分别承担相应的职业责任:工程决策者的职责是确定工程的目标和约束条件,把握工程的进展情况;设计者即工程师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工程目标和约束条件来设计实施方案;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对人员和物资进行调度和管理;实现者即工人的职责是承担工程的施工操作。其中,工程师的职业责任是工程职业责任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它直接决定着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西方学者在研究工程伦理时,首先是从研究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开始的,如米切姆在《技术哲学概论》一书中甚至把工程伦理学直接理解为职业工程师伦理学,工程师就成为工程责任伦理最重要的主体。
工程活动内外所有相关者,包括政治决策者(政府)、法人(企业)以及广大公民都是工程责任的主体,他们要与工程活动的主体一道承担工程共同责任。以工程活动对环境带来的污染为例,工程师无疑要对工程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负责。但是同时,工程师又不是唯一的责任主体。除工程师以外,企业、政府也负有相应的责任,甚至负有更为重要的责任。正如尤纳斯所说:“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与整个社会的行为整体相比,可以说是零,谁也无法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本质性的作用。当代世界出现的大量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个体性的伦理所无法把握的。‘我’将被‘我们’、整体以及作为整体的高级行为主体所取代。”[6](P117)这就是说,在工程活动的责任问题上,企业、政府负有更为重要的责任,因而是更为重要的责任主体。
(二)工程责任伦理限度:“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
工程责任伦理的限度,经历了一个从工程活动内部本身的“有限责任”向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个人类福利负责的“无限责任”逐步延展的历程。各国最初制定的工程伦理准则主要限于对工程专业的内部事务进行规定,特别强调工程师对雇主的义务、忠诚以及自己的职业良心。后来,随着环境、资源、核问题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凸显,各国工程学会开始强调工程师对社会的普遍责任。从工程责任伦理的角度看,前者主要是一种“有限责任”,即针对工程活动本身特别是其内部提出的基本责任要求,后者是一种“无限责任”,是对工程活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进行反思的结果。
具体地说,“有限责任”作为工程责任伦理的基本要求,是工程活动的主体对工程技术活动本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包括对自身、对雇主以及对公众安全等方面所负有的责任。20世纪早期,一些职业工程学会制定的职业伦理准则,主要对工程师与雇主、工程师与同事、工程师个人对工程职业等工程专业内部事务的伦理准则进行了规定。如美国职业工程师协会章程的第四条准则就明确规定工程师应该“作为忠诚的代理人和受委托人为雇主和客户服务”。这些规定从工程责任的范围上看,实质上是一种“有限责任”的规定。其中,保证工程质量、维护公众安全是工程技术活动的一项最基本的责任要求,一般的工程规范都把它作为工程活动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因而成为工程活动“有限责任”的核心内容。
“无限责任”则是工程技术活动对经济与社会及其可持续发展所应承担的普遍责任。从宏观整体看,自觉承担起对人类健康、安全和福利的责任,是工程伦理的实质和灵魂。美国工程师专业发展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准则”第一条就明确规定工程师应该“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促进人类福利,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7](P155-156);德国工程师学会制定的《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也规定“工程师应明白技术体系对他们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以及子孙后代生活的影响”[8](P49);2004年召开的世界工程师大会发表的《上海宣言》更是强调“为社会建造日益美好的生活是工程师的天职”。这些文件无一例外都把工程师对人类社会的普遍责任摆在了最崇高的地位。应该说,工程伦理准则从早期主要强调工程师对雇主的义务、忠诚以及自己的职业良心到后来更加重视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整个人类福利负责,标示了工程责任伦理从一种“有限责任”向“无限责任”延展的基本轨迹。
收稿日期:20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