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刚 王芳 曾勇 周晓燕 袁秀丽(通讯作者)
(绵阳市中医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 报道袁秀丽主任医师在临床中关于头痛、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四则病案,通过病案分析发现袁师在临床中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全蝎、蜈蚣、地龙、僵蚕等虫类药,使临床疗效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虫类药;袁秀丽;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7-0335-02
四川省绵阳市中医医院袁秀丽主任医师为绵阳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四川省中管局第二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第四批老中医学术传承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神经内科疾病,疼痛类疾病,尤其在虫类药的适用颇有经验。虫类药是特殊的一类中药,具有行走攻窜,具有搜剔风邪、祛瘀通络、宣痹止痛、消肿散结等功效,善治经脉痹阻类疾病。因其为血肉之品,有情之物,性喜攻逐走窜,通经达络,搜剔疏利,无处不至,特别是在辨证基础上参用虫类药,每每收到意想不到的殊效。现就袁师临床中运用虫类药的经验举隅如下,以享同道。
1.顽固性头痛
患者王某某,男,教师,48岁,于2013年11月17日就诊: 发作性头痛8年。头痛初起时每天发作数分钟,自行服用“布洛芬”症状可缓解,未予重视,逐渐增加至2小时,用热敷方法头痛症状可缓解。最近1月发作较为频繁,每天可发作2~3次,同时伴头胀昏,睡眠差约4小时,白天头昏脑胀,严重影响工作生活。伴口腻不思饮食,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辩证为中焦湿热郁遏,风痰瘀滞。治宜清热祛湿畅中、祛风化痰祛瘀。方选蒿芩清胆汤加味:青蒿15g、黄芩12g、竹茹15g、法半夏12g、茯苓15g、枳壳12g、陈皮15g、黄连5g、酸枣仁30g、川芎30g、白芍30g、石菖蒲10g、全蝎6g、地龙15g、僵蚕15g、甘草5g。4剂。上药温水浸泡20分钟,文火煎20分钟,煎3次,取液600ml,饭后服,2天1剂,每日3次服。二诊:患者头昏胀,大便干症状缓解,头痛程度有所减轻,发作时间减少,口腻症状明显好转,进食较前有所增加。查看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上方基础上减黄连,加菊花15g、薄荷6g继续给以4剂量。三诊:患者来诊时精神明显改善,诉头痛已去大半,睡眠较前增加至6小时,饮食增加,精神明显好转,结合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滑,给予温胆汤加全蝎3g善后,服药6剂后,诸症解除。随访半年未在复发。
按:袁师认为“痰”和“瘀”在病机上都是因气机不畅所致,水湿不运,气血不能循经脉,或郁而化火炼液为痰,或血停为瘀等。头痛致病以痰、瘀阻络为其主因,而风袭脑络、痰浊壅阻常为其急性发病的诱因;病机上应注重痰浊扰动清窍、气血瘀阻血络之共性。临床中用药在于调畅气机,配合祛痰,通络。在虫药的选择上也有所偏重,如瘀重者首选蜈蚣,痰重者多用僵蚕,风重多用全蝎。同时讲究虫药之间的协同作用,如病重则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同用,而轻者则不必皆用。本方中早期全蝎、僵蚕、地龙三药同用,药专力宏,起效快,中病后逐渐减量,防止虫类药对胃肠道的不良影响[1]。后期单用全蝎,该药乃治风要药,其能治风者,风淫可祛,湿痹可利,辩证用之故取得良效。
2.面肌痉挛
患者吴某,女,59岁,于2014年8月16日初诊,自述半年来常感右侧面部肌肉抽动,最初在上眼睑,逐渐扩散至整个左侧面颊部,导致右侧牙痛不适,多疲劳后症状加重。曾多次在外行头颅CT、MRI等检查无异常,省内外医院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目前患者右侧面部阵发性出现面颊部肌肉跳动,持续数分钟至2小时不等。查舌质淡红,边有瘀点,舌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气虚血瘀,脉络挛急,辨病为面肌痉挛。给予益气活血,熄风止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方选补阳还五汤加虫类药加减:黄芪50g、当归15g、防风12g、川芎15g、桃仁10g、细辛3g、钩藤20g、白芷12g、蝉蜕6g、珍珠母10g(冲服)、僵蚕6g、全虫3g(冲服)、蜈蚣2条,薄荷6g。2剂水煎服,2日1剂。针刺选穴:左侧侧颞顶部平衡区丛刺,右侧面部局部采用筋经刺法,加太冲(双),合谷(双),足三里(双)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按医嘱治疗4天。二诊时,患者右侧面部跳动幅度时间减轻,间隔时间延长,精神较前好转,效不更方。治疗8天后患者感右侧面部仅仅有轻微跳动,时间缩短为数分钟,患者偶有口干,加用北沙参15g 去僵蚕减蜈蚣为1条,继续治疗。2周后患者上述症状完全缓解,连续3月未再复发。
按:中医认为气血亏虚,脉络空虚,筋脉失养,外加风寒邪气入侵,或秉性急燥,肝阳亢盛,日久生风,循经上扰所致。外风引动痰湿,风痰闭阻经络,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而致抽掣作胀。本病患者舌质淡红,舌边有瘀点,劳累后症状加重,实为气虚血瘀之证,袁师抓住本虚表实,给予益气养血治本,搜风通络治标,方中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加用僵蚕、蜈蚣、全虫、蝉蜕血肉有情之品以搜风通络;配钩藤、珍珠母、白芷平肝潜阳止痉。配合针刺平衡区镇静安神,四关穴通络止痉,足三里调理气血之功,针药配合共奏养血益气,熄风通络止痉。
3.三叉神经痛
陈某某,男,69岁,患右侧额部及上颌部三叉神经痛20余天,进食、洗脸或情绪激动刺激而诱发突然疼痛剧烈,持续约1~3分钟缓解,每日发作5~6次,自服“曲马多”等止痛片无效。疼痛严重影响睡眠.2014年6月22日来诊,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辨证为肝经郁热,络脉瘀阻。治法:平肝熄风,清热活血,祛风通络止痛,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味:天麻10g、钩藤20g、石决明15g、栀子12g、川牛膝15g、黄芩12g、龙胆草10g、桑寄生20g、川芎15g、蔓荆子15g、僵蚕10g、菊花10g、甘草各10g、细辛5g、全蝎3g、蜈蚣2条,4剂水煎服,2日1剂。针刺选穴:四关穴、三阴交、阳陵泉(左侧)均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4天后复诊诉面部疼痛已去大半,偶有短暂疼痛,每日发作1~2次,程度明显减轻,结合舌质淡红,苔薄,脉弦,在上方去龙胆草、栀子、细辛,蜈蚣减为1条,继续服用4剂。针刺治疗继续同前。2周后复诊患者感右侧面部疼痛完全好转,唯有口干不适,舌淡,苔白,弦细,给予沙参麦冬汤善后,停针刺。未再复发。
按: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学“偏头风”范畴,由风、火、痰、瘀客于经络,阻遏气机,不通则痛。其痛随触随发, 病情缠绵难愈。袁师认为虫类药是“血肉有情”、“虫蚁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所以历代医家都较重视。方中天麻钩藤汤清热活血,平肝熄风。配以细辛辛散以祛风止痛;川芎行气活血通络;菊花、僵蚕祛风,平肝解痉;钩藤、牡蛎平肝潜阳熄风;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蔓荆子祛风解痉止痛。全蝎、蜈蚣祛风镇痛止痛。综观全方,具有平肝潜阳,清热通络止痛之功。三阴交为肝经原穴,具有清肝火泄热邪,四关穴止痛,阳陵泉为筋经之汇,有解痉之功。袁师在辨证基础上加用虫类药,并强调不可盲目以虫类药为主,大剂量活血通络药物,这样不仅取效差,而且伤阴耗气,需养阴益气来善后。
4.腰椎间盘突出症
陈某某,男,55岁,2014年1月15日因腰痛,伴右小腿足背麻木4月加重2天就诊。患者4月前因弯腰负重时扭伤腰部,继而出现右下肢疼痛、麻木,活动明显受限,曾在外行中药外敷,针灸按摩等治疗效差。2天前上述症状症状加重,骨科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因畏惧手术转投中治疗。现诊:舌质暗,边有瘀紫,苔白,脉弦滑。查体:腰椎生理弧度消失,L4~5棘突右旁压痛明显,并向右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右30°阳性,右小腿前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右侧踝背屈肌力4级,右踇趾背伸肌力4级。CT示:L4~5椎间盘向左突出0.8cm,推压右侧神经根,神经根肿胀明显。中医诊断:腰腿痛,证属痰瘀阻络型。治法:活血祛瘀,疏风除湿,痛痹止痛,方选身痛逐瘀汤加味,处方:秦艽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5g、羌活15g、独活20g、当归12g、香附12g、川牛膝12g、威灵仙20g、土鳖虫15g、全蝎6、蜈蚣2条。2剂水煎服,2日1剂。针刺选穴:肾俞、秩边、环跳、腰俞。秩边和环跳穴用泻法,沿下肢放射;腰俞穴采用5寸芒针向上透刺,留针30分钟。嘱其卧床休息,注意保暖。4天后复诊,患者感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下肢麻木症状缓解,舌质暗明显减轻,舌边瘀紫减轻,苔白脉弦,考虑病久及肾,给予补肝肾,补气血,祛风湿之独活寄生汤,加土鳖虫8g 全蝎3g、蜈蚣1条,连用4剂。针刺去腰俞穴,加委中,阳陵泉、昆仑、太溪。三诊:患者感右下肢疼痛麻木症状明显改善,步态基本正常。但行走时麻木症状仍存在,患者考虑口服汤剂麻烦,按上方制作成蜜丸,早晚服,每次10g。调服2月,回访诸症全消行走如常。
按:该病中医称之为“腰痛病”、“痹症”范畴。《医学心悟》说:腰痛拘急,牵引腿足[2]。本病症状腰痛并放射至下肢痛, 腰部屈伸受限,袁师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辨证特点,方中秦艽、羌活、独活祛全身风湿;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止痛,香附理气止痛,牛膝强壮筋骨,尤其加用土鳖虫治疗筋骨痿弱无力,蜈蚣走窜之力强而迅速,内到脏腑,外到经络,凡气血凝结之处皆能开之,配合全蝎破血通瘀行气止痛。针刺以肾俞、肝俞滋补肝肾,以秩边、环跳痛经止痛,尤其以腰俞穴壮腰补督。症状改善后,以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为主,配合虫类药通瘀搜风通络善后,体现中医标本缓急解的法则,方才取得好的疗效。虫类药搜剔络道、通达经络其功效远非草木之品所能及。在治疗痹证时适当配伍虫类药,能涤除深入脉络之顽邪痼疾,疏通经络,易获良效。
以上四则病案强调在辩证基础上适用虫类药。同时袁师强调虫类药与其他药物的协调配合,全蝎与防风同用可增强熄风止痉定搐的作用;与石菖蒲同用有通络开窍、聪耳目、发声音的作用;蜈蚣祛风镇痉对于角弓反张、痉挛强直疗效好;全蝎熄风镇痉对于频频抽动、手足震颤、头部摇动效果好。二者合用,可相互增强治疗效果。地龙有通经活络、引药直达病所作用,偏于下行,对于肢体麻木多与桑枝、伸筋草同用;对于脚气所致的足跗肿胀、顽麻足软等症多与木瓜、防己同用。僵蚕祛风解痉,偏于消痰散结治疗扁桃体炎、腮腺炎等多与桔梗、山豆根同用[3];治疗顽固性面瘫多与蜈蚣、全蝎同用。在侍诊中发现在辩证基础上合理加以虫类药物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朱步先,朱胜华,蒋熙等.朱良春用药经验集[M].第二版.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4年:180.
[2] 焦淑德.用药心得十讲[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52.
[3] 王庆其,刘景源,张再良.中医经典必读释义[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83.
论文作者:周祖刚,王芳,曾勇,周晓燕,袁秀丽(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全蝎论文; 僵蚕论文; 蜈蚣论文; 症状论文; 熄风论文; 患者论文; 虫类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