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而上,自食其力”--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述略_梁启超论文

“自流而上,自食其力”--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述略_梁启超论文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述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己的论文,家庭教育论文,思想论文,梁启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问家,戊戌变法的重要领导人。其家庭教育也是很成功的,他九个子女各有自己的成就,个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曾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先后担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学部委员。次子思永,考古学家,我国近代考古学和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二女儿思庄,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思懿,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一直从事对外友好联络。末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代人,也是当代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带头人,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去年又新增为中科院院士。

梁启超子女们个个成才,固然有他们自己的辛勤努力,但应该说,与梁启超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梁启超一生乐观向上,从不悲观厌世,所以他也十分注意引导子女们对生活、对知识的兴趣。他认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生活于趣味”这句话虽然不能说把生活的全部内容包举无遗,但至少也算把生活根芽道出。他自述平生对于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厌世这种字面,他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他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了”。①

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索。没有趣味的生活他称之为“石缝的生活,”挤得紧紧的没有丝毫的开拓余地;又称作“沙漠的生活”,干透了没有一毫润泽,板死了没有一毫变化;又好比一株枯树,如庚子山说的“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随之停止,如同机器没有燃料发不出蒸汽来,任凭你多大的机器都要停摆。

梁启超自称其人生观拿两样事情作基础:一为责任心,一为兴味。责任心强调把大担子放在肩上是很苦的,兴味是很有趣的。二者在表面上恰恰相反,但他却能把它们很好地调和起来。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始终信奉孔子所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知不可而为是讲做一件事时把成功与失败的念头撇在一边,一味埋头埋脑地去做,颇有“不问收获,但求耕耘”的意思。若遇事先计较成败得失,岂不是一世在疑惑之中?遇事先怕失败,一面做一面愁,岂不是一世在忧愁之中?遇事先问失败了怎么样,岂不是一世在恐惧之中?②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从出生到入死,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对有些人来说,某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躲避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跟自己过不去吗,既然不得不做,那又何不面对现实快乐一些呢!做学问也是这样,专心致志,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便可省却无限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他能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将人生观建立在“知不可而为”的基础上,故事事都能不亦乐乎、不亦悦乎,堪称最高尚、最圆满的人生。梁启超说,我们如果能领会这种见解,即令达不到乐乎悦乎的境地,至少也可以减去许多“惑”、“忧”、“惧”,将我们的精神放在安安稳稳的地位上。

趣味有多种多样,因此就有必要加以选择引导。一是向上引,人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最浓,成天价乱碰乱迸,应趁此趣味正浓而方向未明之时,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一是向深引,趣味的性质是越引越深,而要引得深,总要将时间和精力相对集中才行。若在一个时期内,同时做多种事情,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件件事都是在大门口一望便了”,那么“到头来却能一事无成”。学问可嗜者很多,我们当有所割弃然后有所专精,对于一学,为彻底的忠实研究,不可如刘献廷所诮“只教成半个学者”。当然做学问必须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梁启超反复告诫子女不只要注意专精,还要注意广博。在1927年8月给思成的一封信中他说:“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在给思庄的信中他亦叮嘱,“在专门学科之外,还要选一两种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总之,凡人必定要有娱乐,有一两样或两三样娱乐品调剂一下,生活就有趣味多了。正是由于梁启超的教导,其子女在专业上各有特长外,他们的业余爱好也十分广泛。

梁启超自己“学问欲”极炽,所嗜种类繁多。每治一业,则沉溺焉,集中精力,尽抛其他;历若干时日,移于他业,则又抛其前所治者。以集中精力故,故常有所得;以移时而抛故,故入焉而不深。他曾有诗题长女令娴(思顺)《艺蘅馆日记》云:“吾学病爱博,是用浅且芜,尤病在无恒,有获旋失诸,百凡可效我,此二无我如。”自谦“爱博”且“无恒”是他的短处,因为学问、趣味方面极多,所以“不能专积有成”。但另一方面,也正因如此,他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他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好象换了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所以他说:“我虽不愿你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长荣的长处”。

学者应以立志为尚。自孔子开始,历代许多哲人都把立志看作是人生之大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孔子之志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不被其泽,若己推而纳之沟中,”伊尹之志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之志也。“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范文正之志也。“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顾亭林之志也。梁启超在作了这番归纳后说,学者苟无此志,则虽束身寡过,不过乡党自好之小儒;虽读书万卷,只成碎义难逃之华士。在《德育鉴》中他说,学或进或不进,或成或不成,全视立志与否。有志者,金石为开,任何阻力都可以排除。譬之江河,千里入海,曲折奔赴,遇有沙石则挟之而下,要之必以至海为究竟,且“种种烦恼,皆为我练心之助;种种危险,皆为我练胆之助。”③否则只能是“畏而避之,则终无一事可办而已”。再者,“志既立,必养之使勿少衰,”必须“时时提醒,念兹在兹,”以确保在学业上拳拳奉持,精勤不己,不至于中途而废。

立志既如此重要,那么应该立什么样的志呢?梁启超反对当时传统的养士教育,学生志在“升官发财”,“谋他日衣食富贵之路”,以得官为求学之目的,以求学为得官之手段。“其在学校之日,所希望者,为毕业之分数与得官之等差;及毕业以后,即抛弃学业而勉力作官矣”。这些人仅把学问当作敲门砖,门敲开了自然把砖也抛掉了。梁启超斥问,若是学法政用来作做官的手段,官做不成怎么办呢?学经济用来做发财的手段,财发不成怎么办呢?所有学问、所有活动,都是目的,不是手段。所以他要求子女求学不在求科第衣食,而在“以天下为己任”,求“立人”与“达人”。他也反对洋务学堂不事德育,不讲爱国,生徒但染欧西下等人之恶风,不复知有本国,贤者则为洋佣以求衣食,不肖者且为汉奸以倾国基。“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可以说是他们这一爱国家庭中两代人的真实写照。梁启超九个子女中先后有七人到国外求学或工作,就他们的学问、造诣完全有可能进入西方上层社会,但他们却没有一个留在国外,都是学成后就回来报效祖国。

抗战期间,思成夫妇在美国,当时美国一些大学和博物馆想挽留、聘用他,但他执意回国,他说:“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之中,我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北平解放前夕,解放军围城,他帮助解放军标明城内古文物古建筑的位置,以免遭到炮击,为保护古都古迹作出了重要贡献。长女思顺,抗战期间在沦陷区北平,一直保持着高洁的品德,不为日本人做事。抗战后,国民党政府想拉她当“国大”代表,她拒不参加,却通过协和医院向解放区捐赠衣物。

梁启超还告诫子女,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实又何止乱世为然)。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够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不完全是物质可以支配的。能在困苦中不消沉不懊丧,才是真正的人生。他曾对子女说:“你看你爹爹困苦日子也过过多少,舒服日子也经过多少,老是那样子,到底意气消磨了没有?……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人的人格模范,最少也不愧做你们姐妹弟兄的模范。”他的子女们得到了他的珍传,每人都有一部艰辛的奋斗史,且都由此走向成功。

梁启超认为,人应该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中庸》里有句话:“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梁借来起一个名叫做“尽性主义”。这尽性主义,是要把各人的天赋良好发挥到十分圆满的地步。就个人而论,必须如此,才不至成为天地间一赘疣,人人可以目立,不必累人,也不必仰人鼻息;就社会国家而论,必须如此,然后人人各用其所长,自动的创造进化。合起来便成强固的国家,进步的社会。今日第一要紧的,是人人抱定这尽性主义,如陆象山所谓“总要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将自己的天才(不论大小,人人总有些)尽量发挥,不必存一毫瞻顾,更不可带一分骄揉。

而要发展个性,必须从思想解放入手。怎样叫做思想解放呢?简单地说就是要有怀疑精神,若人云亦云,又何谓个性发展!无论什么人向我说什么道理,我都要究原竟委地想过一番,求出个真知灼见。当运用思想时,总要拿“绝不许有丝毫先入为主的意见束缚自己”这句话做个原则,中国旧思想的束缚固然不受,西洋新思想的束缚也是不受。要之,自己应空洞洞如明镜照物,一种学说到眼前,总要虚心研究、放胆批评,对的便接受,不对的便反对,切不可“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梁启超说,孔子教人择善而从,不经一番审择,何由知得善与不善?只这一个择字,便是思想解放的关目。④

一般人看来不成问题的,自己可以发现问题,能够发现问题,即是做学问的起点。若凡事不成问题,那便无学问可言了。苹果落地,本是一个不成问题的事实,牛顿加以怀疑,遂发现万有引力的原理;开水壶盖冲脱,也是一个不成问题的事实,瓦特加以研究,遂发明蒸汽机。绝对不用自己的脑筋思想,一味听人“指使”,那叫盲从;自己并无心得,随便以古人所说,改头换面,那叫剿说。吃现成饭是最没有意思的事,一种问题,被别人做完了,四平八正的编成教科书给你,读来自然是毫不费力,但从这不费力上头,结果便令你的心思不细致不刻入。专门喜欢读这类书的人,久而久之,便会汩没自己的创造才能。在纽约和芝加哥笔直的马路、崭新的洋房里舒舒服服混一世,这个人过的一定是毫无意味的平庸生活,若要过有意味的生活,须是哥伦布初到美洲时。⑤

而要善于怀疑,又必须善于观察。梁启超认为,一个人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学习质量的高低。有些人由于观察能力差,对身边许多事情往往熟视无睹,那么便很难想象他会有所见解。梁启超在《慧观》一文中就讲到上面所提到的牛顿等事例:“人谁不见苹果之坠地,而因以悟重力之原理者,惟有一牛顿;人谁不见沸水之腾气,而因以悟汽机之作用者,惟有一瓦特,……故学莫要于善观。善观者,观滴水而知大海,观一指而知全身,不以其所已知蔽其所未知。”一旦能够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这就达到了“慧观”的境界。

为学要注意方法。一曰循序渐进。梁启超认为,过去的儿童教育,“未尝识字,而却授之以经;未尝辨训,未尝造句,而却又强之为文;开塾未及一月,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之语,腾跃于口,洋溢于耳。”这实有违于儿童教育原理,故主张认识儿童天性,学西方教法之长,以渐进的方式去启发儿童智能。“求学譬如登楼,不经初级,而欲飞升绝顶,未有不中途挫跌者”。学问原不必太求猛进,象装罐头样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会受益,“优游涵饮,使得自之”。在给思成的信中他写道:“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总之,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二曰学以致用,梁启超认为,学问可分两类,一为“纸的学问”,一为“事的学问”。纸的学问即书面上的学问,所谓纸上谈兵是也。事的学问乃可以应用可以作事之学问。他指出,如果人们学习不得法,象学习医学、矿学这样先进的科学技术,只不过把它的本本背得滚瓜烂熟,而不能应用,也就有如烧纸成灰而吞食的危险。他说:“无论文学之纸灰、矿学之纸灰,其为无用一也”,“专在纸的学问上用功夫,则空耗费脑力而已”。所以他主张重视践行,知行结合,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当思成在美国取得建筑学硕士学位之后,梁启超便资助他“行万里路”,使思成得以领略到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的建筑特色、德国的古都市和莱茵河畔的著名堡垒、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美、土耳其回教的建筑和美术。这次历时半年之久的游历,无疑开扩了思成的视野,强化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从而为他日后的事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思永在美国哈佛大学读考古专业,想回国实习并搜集一些野外资料,梁启超也大力支持并给予精心安排。

尽管不一定能说,重视家庭教育,子女就一定有作为,但成功的家庭教育至少是子女成才的一个良好条件。换句话说,良好的家庭教育虽不一定是子女成才的充分条件,但它是一个必要条件。在家庭中所获得的一种成功的经验,其后可服务于激发另一些成功的经验。梁启超的家庭教育便能充分的说明这一点。他用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去影响、教育子女,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引导他们逐渐体会现实生活的意义,发展各自的兴趣和爱好。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又能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从而使子女们在人生道路上都能作出有价值的选择,找准自己合适的位置。因而可谓家庭教育成功之典范。

注释:

①《学问之趣味》

②《“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

③《养心语录》

④《欧游心影录》

⑤《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附录二 治国学杂话》

以上各篇均见《梁启超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标签:;  ;  ;  

“自流而上,自食其力”--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述略_梁启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