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承载力管理的探讨_承载力论文

旅游承载力管理途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承载力论文,途径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承载力的研究重点通常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旅游承载力指标的设定和具体量化上,二是旅游承载力极限的控制,往往通过对游客的规模和旅游活动强度的限制来达到。但这些研究常常存在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困扰。笔者认为旅游承载力是一个动态的变量,具有时空分异性,其理想状态的推算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可以通过加强对旅游承载力的管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旅游承载力的提高和优化,使旅游活动控制在适度承载力的范围内。

1 旅游承载力管理的研究现状

1.1 旅游承载力的含义

旅游承载力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空间或区域内,在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影响(或保持稳定)的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活动量或游客数量,超过这个容量,就会使旅游活动的质量和旅游地环境受到影响乃至破坏[1-2]。旅游承载力是一个阈值,存在着上限和下限,超出上限就会造成环境超载负荷,低于下限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闲置。适度的承载力对旅游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超压和低迷承载力会减缓旅游业的发展,甚至产生阻碍作用。对旅游承载力概念的理解可以用如图1表示。

图1 旅游地承载力结构图[3]

1.2 旅游承载力管理的实质、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旅游承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条件等的制约,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管理问题,合理的管理能使诸条件形成正向合力,达到最优状态。旅游地承载力管理的实质是怎样使旅游活动控制在适度承载力的范围,既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又不对旅游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压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均衡和旅游者收益的最大化。

目前,对旅游地承载力管理的研究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以环境为基础,认为承载力管理的实质就是以环境的保护为根本,同时保持环境质量与游客旅游质量之间的兼顾与平衡;另外一种观点则强调认为,旅游承载力是由市场所决定的,旅游承载力的极限是可以量化的[4]。笔者认为旅游承载力是一个动态的指标,是可以调控的,这种控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旅游承载力的阈值的调控,二是控制旅游活动,使其强度在适度承载力范围之内。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承载力变化的关键取决于该地对旅游发展行使管理的目标及其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即对旅游承载力的科学管理。

旅游承载力管理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旅游承载力的定量方面的研究,如旅游承载力的指标的确定、量化、计算,确定旅游目的地资源和环境的使用极限或者旅游活动的极限等。这些研究通常难以确定出一个可涵盖所有各方面因素的旅游承载力总指标,即使提出,指标的时空分异性大,实际操作难,实践意义也不大。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和认识旅游承载力理论在目的地管理实践中的应用问题。我们不妨不去规定游客来访量的最大极限,而是将影响旅游业发展和旅游承载力的因子综合进行考虑,进行影响权重研究,并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及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及时评价和修订,对旅游地承载力进行动态管理。笔者认为这要从旅游系统层面进行综合分析,不仅要考虑旅游目的地这个对象主体,还要考虑旅游客源地、旅游者、旅游通道等方面的因素。通过旅游承载力管理,实现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及旅游资源的保护、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游客的满意度等方面都产生积极作用。

2 旅游承载力管理的途径

旅游承载力的管理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提高承载力,二是调控承载力。其具体的实施要从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旅游通道三方面综合考虑。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在保证环境质量、旅游质量和旅游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旅游承载力,同时要调控旅游活动的时空分布,并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均衡;对于旅游客源地来说,要调控游客的理性出游;对于旅游通道来说,关键是改善其通达性。

2.1 加大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提升旅游承载力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的开展地和承受地,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对旅游承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对旅游目的地的管理主要是怎样提高旅游地的承载力和怎样控制旅游活动在适度承载力范围之内,旅游承载力的管理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拓展。

1)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活动类型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对资源环境及文化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立足于对资源的维护和提升。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破坏当地的环境和生态平衡,也不能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污染,更不能对当地居民的生存权构成威胁。旅游活动项目的开展应该与当地的文化遗产、文化环境相协调,要有利于弘扬本土文化,而不是与之相冲突。只有这样旅游承载力才能提升,才能持续下去。

2)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区(景点)的容纳和通达能力。旅游吸引物能转化为旅游目的地的基本前提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良好的基础设施也是提高旅游承载力的重要方面。改善旅游区内外的交通状况、住宿条件和水平、供水供电能力、排污及垃圾处理能力等,使游客进得来、住得好、游得畅、体验满意。

3)加强旅游区社会环境条件建设。社会环境条件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地承载力受到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环境及当地居民的心理承受力水平的影响。旅游区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基本相一致,可适当超前;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及可延续性;要加强旅游区的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遗产,还应加强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以及对旅游活动所带来的改变的承受力。

4)改善环保及绿化,调控生态自净能力。景区的生态自净能力直接影响到旅游活动的接待能力。对旅游区(景点)生态系统的调控,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来操控。一是扩大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提高大自然的调节和净化能力。二是控制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如旅游资源的开发要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量减少废弃物及垃圾、污水的排放,并进行合理处理;尽量避免使用有毒及有白色污染的产品。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5)进行合理的容量规划,保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对旅游区(景点)进行合理的容量规划,是保持和提高旅游地承载力的重要保证。要对旅游区的资源环境状况、空间状况及接待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设定适宜的旅游活动数量和游客数量,并进行合理管理。必要时可采取鼓励(如价格策略、文化及节庆活动促销等)和限制措施(提高旅游区的消费水平、媒体合理宣传引导等)

6)转变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观念,提高管理水平。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要转变观念,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利益和当地居民的利益结合起来;要提高对旅游地承载力规律的认识能力,并能运用规律有效地处理旅游区的各种平衡,使之向有利的方向移动。

7)建立测控旅游承载力水平的指标体系。旅游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涉及众多因素,旅游承载力因时因地而变化的,旅游区的旅游活动更是一个不确定性因素。要从影响旅游活动的有关的各个层面出发,确定每一层面的理想状态及其衡量标准,从而形成可以控制的一整套管理体系,来衡量旅游承载力的变化情况及旅游活动是否处于适度的承载力范围之内。这些指标可以是生态环境方面的,如动植物的变化、水和空气质量的变化、土壤植被的变化等;也可以是物质设施方面的,如住宿、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能力;还可以是游客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旅游活动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居民对外来游客的排斥度等。

8)调整旅游区内供需平衡,提高旅游区内整体承载力。旅游承载力往往出现时空分异现象,既表现在不同的旅游区之间,也存在于一个旅游区内。即同一景区的某一景点、某一时段会超出适度承载力的范围(局部超载),这需要经营管理者合理引导和调控,使之趋向平衡。可以合理组织安排(如按批次或定员等),也可用市场手段调控(如分时价格制等)。对于低迷承载力的景点,除提高其品位外,可采取促销战略(如节庆、娱乐、民俗活动策划、价格策略等)来提高其吸引力,减缓或分流核心景点的压力,从而提高旅游区的整体承载力。

2.2 调控旅游客源市场,保持旅游承载力的供需平衡

在一个旅游地承载力一定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时间段会出现旅游饱和超载的情况,这常常会给旅游区带来严重的环境后果,同时使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大打折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旅游承载力有限外,还有旅游者行为因素(旅游者为收益最大化往往选择级别高的旅游区)、带薪休假制度、媒体的不合理引导等因素。这就需要旅游管理部门的合理管理和媒体合理宣传引导。

图2 旅游承载力管理途径示意图

1)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宣传引导游客的旅游需求(时间分流)。各种媒体在宣传旅游区(景点)时,要全面地进行宣传,尤其是对一些级别较低、旅游承载力远没达到饱和的景区(景点),引导游客主动分流,同时及时反馈旅游区的旅游活动接待情况,为游客的出游提供参考。这样既减轻了热点旅游区(景点)的压力,又提高了游客的旅游质量。

2)对大众进行环境观教育,引导旅游者正确地旅游消费。媒体或政府在宣传旅游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对旅游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宣传和介绍(如对资源、环境、文化及旅游质量等方面的负面影响,特别要突出对超压旅游承载力的景区的影响),引导旅游者形成正确的旅游消费观,减少盲目的从众心理,改变不良的环境伦理观和习惯,使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更理性、更健康,使旅游承载力在适度的范围内持续地发展下去。

3)改革现有带薪休假制度。目前中国现有的带薪休假制度的灵活度不大,造成法定休假日的旅游活动异常拥挤,形成了“旅游黄金周”的高峰期,对交通、住宿、旅游区(景点)造成极大的压力。这种休假制度应该进行改革,分散休假时间,提高休假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实现旅游在时间上的分流,减轻旅游区(景点)的压力,实现旅游地合理承载力的目标。

2.3 改善旅游通道的质量,提高出游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交通的便捷程度直接影响到游客的出游决策,使得出游目的地选择的交通指向性明显。建立立体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降低旅游者的出游成本(时间、费用等)、缩短旅游目的地的心理距离,使游客在目的地的选择上趋向于均衡。同时,便捷的交通使游客的空间移动更加灵活,景区内、区际之间的游客移动更方便,减轻景点(区)的压力。良好的交通质量,能够提高游客出游的舒适性和旅游质量。

3 旅游承载力管理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牵涉面非常广。它既牵涉到很多行业,也牵涉到诸多群体的利益。旅游承载力作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的管理在具体实施中需要考虑诸多方面因素。

1)兼顾和均衡旅游者、旅游企业、当地居民、目的地政府的意见和利益,减少旅游可持续发展可能受到的干扰和威胁。旅游业的发展应该要以能够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和归宿,而不是以牺牲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和代价,在目的地旅游承载力管理工作中,首先需要考虑不同群体的需要和意见,这些群体包括旅游企业、旅游者、当地居民、目的地政府,最终要使各方的需要最大程度的得到满足,尤其是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利益的均衡至关重要,一方面要让旅客得到合理公平地接待,另一方面消除当地居民对旅客的排斥感,才能使该地的旅游业保持可持续发展。

2)兼顾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均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考虑旅游目的地的演进阶段。旅游地在开发经营中,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往往是相互制约的,从建设具有可持续性的旅游目的地的长远眼光看,发展工作的确定不仅要立足于目前所处阶段的需要,更须着眼于对未来状况的预期[4]。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告诉人们,承载力危机往往是伴随着目的地生命周期阶段的演进而出现的,只有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才能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将各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3)兼顾经营与保护,加强旅游资源的维护和管理。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在于旅游资源。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维护好旅游资源的质量对于其旅游业的成功和持久发展无疑是重要的。特别是那些属当地最基本或最重要的旅游资源项目,尤应作为维护和管理的优先重点。对这类关键性旅游资源加强维护和管理的工作要点应该是研究和确定这些旅游资源及其周边环境的理想状态的标准,这不仅需要调研本类资源维护的最佳条件,而且要调查和了解旅游者的看法和当地居民的意见,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必要的管理原则和管理制度。

此外,旅游接待地区的物质环境质量和经济文化水平也是影响该地旅游承载力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交通、供水系统、能源供应系统以及排污系统等方面的能力,必须能够确保旅游高峰时期的用量,否则其承载力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

4 结语

旅游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可量性、变易性与可控性、存在最适值和最大值等特征,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旅游承载力具有时空分异特征,也因旅游形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是一个可变量,旅游承载力的理想状态及其衡量标准应与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旅游承载力的承载对象是旅游活动强度,而不仅仅是游人数量。由于旅游承载力的可控性,所以旅游承载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管理问题,只有实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对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旅游客源地综合管理和调控,才能有效地提高旅游地的承载力,同时协调游客的时空分布,使旅游承载力与旅游活动之间达到平衡,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关于旅游承载力管理的探讨_承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