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四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四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7-0141-05
《诗经》为至今所知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思想内容之丰赡、艺术成就之高妙,向来为人所称道。然因其为周代作品,至今历时近三千年,所反映之典制故实、民俗风情,今人多已陌生,加之语言词义之变化、诗歌体裁之限制,遂给理解带来极大困难。笔者偶尔读《诗》,有所思考,悟得四法,不敢独专,今略介绍于下,以飨同好。
一、系源推义法
所谓系源推义法,是指通过系联某词的同源词,由同源词的共有义素推知该词词义的方法。例如:
(1)《周南·卷耳》二章:“陟彼崔嵬,我马虺隤。”四章:“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毛传曰:“虺隤,病也。”又曰:“瘏,病也。庯,病也。”①
按:毛传于“虺隤”、“瘏”、“痡”三词均释为“病也”。同样解释亦见于《尔雅》,《释诂》曰:“痡、瘏、虺颓,病也。”唯“隤”作“颓”(两字可通用)。其释空泛抽象,语焉不详。后世学者,说各不同,又令人莫衷一是。如三国魏孙炎以为“虺隤”是“马退不能升之病也。”② 而今人高亨则释为:“足病跛蹷。”[1]程俊英则以为:“虺隤,腿软的病。”[2]徐朝华则释曰:“虺颓,‘颓’,或作‘隤’。因劳累而致病。”[3]又,孙炎以为“瘏”是“马疲不能进之病”,“痡”是“人疲不能行之病”。③ 程俊英注文大体相同。高亨则径释“瘏”为“马病”,又以“痡”为“过度疲劳”。徐朝华释“痡”一同高氏,而“瘏”则曰:“劳累而病”。笔者以为,欲知三词之确诂,可系联其同源词以推求之。
先说“虺隤”。其同源词有坏隤、。虺、坏、
三字,上古韵则同部(微韵),声则旁纽(虺,晓母;
,影母;坏,匣母);隤、
二字,韵则有对转关系(隤,微韵;
,物韵),声则同读为舌头音(隤,定母;
,透母)。④ 故从音理上看,说虺隤、坏隤、
三词同源,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们认为这三个词同源,还在于其意义相通,或者说具有共同的隐性义素,⑤ 这个隐性义素就是“下坠”。下面是坏隤、
二词在文献中的用例:
(2)东汉荣渎石门碑铭:“往大河冲塞,侵啮金堤,以竹笼石,葺土而为堨,坏隤无已,功消亿万。”[4]
(3)(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四《杂修摄》载《宁先生导引养生法》云:“若卒得中风病,固不随,耳聋不闻,头眩癫疾,咳逆上气,腰脊苦痛,皆可按图视像,于其疾所在,行气导引,以意排除去之。”
例(2)之“坏隤”,《汉语大词典》释为“坍塌”,甚是。例(3)之“”,《汉语大词典》释为“兀然定坐貌”,则误;其义当同“瘫痪”。王力先生曾经指出:“‘
’是‘虺颓’的合音。”⑥ 笔者更以为“
”即“痿”字异体,因二字不但同音,而且在表示瘫痪义上完全相同(属于部分异体字)。《集韵·贿韵》“
”字下注曰:“
,风病。”元代名医朱震亨指出:“今世所谓风病,大率与诸痿证衮同论治。”(《局方发挥》)所谓痿证,即如《素问·痿论》王冰注所云:“痿谓痿弱无力以运动。”亦即瘫痪之症状。(汉)张机《金匮要略论》卷五“中风历节”条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半身不遂亦即瘫痪。瘫痪尤多见于下肢,表现为腿软不能自持。要之,“痿”俗书作“
”,缓读为“虺隤(颓)”,后世音转,又书作“
”,义为“瘫痪”,亦指足软不能自持。“坏隤”是山体、建筑物等支撑不住而下坠;“虺隤”、“
”则是人畜肢体无力自持而下坠。
次说“瘏”。其同源词有潴、渚、睹、著等。记录这些词的字都有共同的声符“者”,可见它们的上古音相同或者相近;而且它们都有共同的隐性义素“停留,阻滞”,意义相通。其中,潴,《玉篇·水部》曰:“水所停也。”渚,《说文·水部》引《尔雅》曰:“小洲曰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亦即水中沙土停积的地方。睹,《说文·目部》曰:“见也。”则是目光停留的结果。著,亦有滞留义,《韩非子·十过》“兵之著于晋阳三年,今旦暮将拔之而向其利。何乃将有他心”之“著”即是;又留文义于简帛亦称为“著”。则“瘏”之为病,当是指“(疲乏而)走不动”。
再说“痡”。其同源词有铺、敷、匍等。记录这些词的字都有共同的声符“甫”,可见它们的上古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它们都有共同的隐性义素“摊开,平展”,意义相通。其中,铺,《广雅·释诂二》曰:“铺,陈也。”又曰:“铺,布也:”凡多个物体的分散陈列,或单一物体的摊开、平展,都可以称为“铺”。敷,义近“铺”,《尚书·顾命》“牖间南向,敷重篾席”;《穆天子传》卷六“曾祝敷筵席设几”,并取“铺展,铺开”义。匍,《说文·勹部》曰:“手行也”。《广雅·释诂三》曰:“伏也”,即“爬行,趴伏”义。爬行、趴伏必平摊身体,故称为“匍”。据此,则“痡”之为病,当指身体倒下。身体倒下则平置其身,唯因劳累而倒下者称“痡”,倒下而脸朝下者称“匍”。
总而言之,《诗经·周南·卷耳》“我马虺隤”,是说“我的马儿腿发软啊”;“我马瘏矣”,是说“我的马儿走不动啊”;“我仆痡矣”,是说“我的仆人累倒了啊”。
二、比兴承应法
《诗经》多比兴。比是比喻,即朱熹所谓“以彼物比此物也”;⑦ 兴又叫起兴,是寄托,其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⑧ 比喻,则作为喻体之“彼物”与作为主体之“此物”必有相似处;起兴,则先言“他物”与引起“所咏”必存在联想之基因。也就是说,从文义方面看,比喻之“此物”与“彼物”必须相应,起兴之“所咏”与“他物”当有以相承。据此读《诗》,如果某一注家之解释于比兴之《诗》文前后义不相承应,则其解释之正确性就值得怀疑。例如:
(4)《召南·行露》二章:“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三章:“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程俊英先生译两章之前四句曰:“谁说麻雀没有嘴,凭啥啄穿我的堂?谁说你家没婆娘,凭啥逼我坐牢房?”“谁说老鼠没有牙,凭啥打洞穿我墙?谁说你家没婆娘,凭啥逼我上公堂?”⑨
按:此两章前四句均用比喻手法,即以一、二句之“彼物”比三、四句之“此物”,以诗人所认为的雀有角、鼠有牙比喻女(汝)有家,以雀凭角穿我屋、鼠凭牙穿我墉比喻女(汝)凭家速我狱、速我讼。按照程先生的今译,凭角穿屋,凭牙穿墉,可解;而凭婆娘逼人坐牢房、上公堂,则不可解。后二句与前二句义不相应,诗人比喻不当如此蹩脚。陈智贤、袁宝泉先生指出:“诗中的‘家’和‘室家’应当是和‘角’、‘牙’一样可资利用和倚仗的东西,这才符合《诗经》所惯用的比、兴手法的要求,这样整首诗也才能顺理成章,文义连贯。”并引《论语·季氏》“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语,认为“《行露》里的‘家’正是‘有国有家者’里的那个‘家’,引伸作‘权势’解。”[5]所言可谓切中肯綮。除了对“室家”的理解不同之外(我们认为《行露》中的“室家”取“妻子”义,活用作动词,表示“成为妻子”的意思。“室家不足”是说“不足以让我成为你的妻子”),我们大体赞同陈、袁二位先生的看法。《周礼·夏官·叙官》“家司马各使其臣以正于公司马”,郑玄注:“家,卿大夫采地。”有家,也即是卿大夫。如此,一方是凭仗卿大夫的权势“以速我狱”、“以速我讼”,另一方是凭仗角“以穿我屋”、凭仗牙“以穿我墉”,也就具有可比性了,也就做到文意相应了。
(5)《周南·螽斯》首章:“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二章:“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三章:“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毛传:“诜诜,众多也。振振,仁厚也。薨薨,众多也。绳绳,戒慎也。揖揖,会聚也。蛰蛰,和集也。”
按:此三章之首二句,均属于“兴”。诗人由眼前所见之螽斯而引起联想,并表达了对“尔(后妃?)”的祝贺。其中,首章“振振”当与“诜诜”义相承应,二章“绳绳”当与“薨薨”义相承应,三章“蛰蛰”当与“揖揖”义相承应,自不待言。然依毛解,只有第三章之“蛰蛰”与“揖揖”意义可以联系得上,其余均不相承应。诗人用“兴”,当不如此。程俊英先生怀疑“《毛传》训(振振)为‘仁厚’或‘信厚’,恐非诗意”,认为“振振”是“繁盛振奋的样子”,算是使它的意义与“诜诜”靠近了一步,但是仍然没有到位,而且“繁盛的样子”与“振奋的样子”两个差别颇大的概念是如何揉合成一个词义的,也很令人怀疑。其释“绳绳”为“多而谨慎的样子”,错误与此大体相同。至于释“蛰蛰”为“和集安静的样子”,则是倒退了一步,因为“安静的样子”与“揖揖”的意义全不相关。其实,关于《螽斯》一诗的解释,清人马瑞辰已有很好的见地。他说:“振振,谓众盛也。‘振振’与下章‘绳绳’、‘蛰蛰’皆为众盛。故《序》但以子孙众多统之。”(《毛诗传笺通释》)诚为的论。“振”有“众多”之义,《文选·扬雄〈甘泉赋〉》“八神奔而警跸兮,振殷辚而军装”吕向注、《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白驹空谷,振鹭在庭”李周翰注,并曰:“振,众也。”而《诗经·鲁颂·有駜》“振振鹭,鹭于下”毛传释“振振”为“群飞貌”。《左传·僖公五年》“均服振振”,杜豫《注》释“振振”为“盛貌”。《吕氏春秋·慎人》“丈夫女子,振振殷殷”,高诱《注》释“振振殷殷”为“众友之盛”,则“振振”形容众盛,应该是可信的。“绳绳”亦可表示“众多”:《文选·左思〈魏都赋〉》“殷殷寰内,绳绳八区”,张铣注曰:“殷殷、绳绳,皆众也。”《汉书·礼乐志》“绳绳意变,备得其所”,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绳绳,众多也。”“蛰蛰”亦有“多”义。《玉篇·虫部·蛰》曰:“蛰蛰,多也。”又,李贺《感讽》五首之五“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王琦注亦曰:“蛰蛰,多貌。”要之,《螽斯》诗人看到螽斯会聚众多,遂生发“宜尔子孙”亦如其繁盛众多之联想与祝愿。释“振振”、“绳绳”、“蛰蛰”为众盛,方能与前文“诜诜”、“薨薨”、“揖揖”相应,也才能使所咏之词与先言之他物发生联系,文意相承。
三、多章合参法
《诗经》中除颂诗外,基本上以多章结构为主,少者二章(如《国风·召南·小星》),多者至十六章(《大雅·桑柔》),而以三章结构为最多。在全部305首诗中,三章结构者占112首,超过1/3。《诗经》原是合乐的歌词,为了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还常常采用迭章的形式。在重复的几章之间,有的字面和意义只有少量的改变,由此形成训诂学所谓的“对文”。利用对文可以推求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前人之述备矣,[6]无须多费唇舌。这里要说的是,对于那些不存在对文关系的章句,由于各章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件进行记述,或者取其一隅对某一场景进行描写,因而同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分视则未窥全豹,合观方得庐山面目。也就是说,读诗宜多章合参。今举其例如下。
(6)《周南·兔罝》首章:“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按:“椓之丁丁”,所为不甚明了。参看其后二章“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肃肃兔罝,施于中林”,意思就清楚了。原来,这是对施兔罝于中逵(中林)这一行为的具体而形象的描写。
(7)《邶风·雄雉》首章:“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按:“我之怀矣”,所“怀”者谁?所“怀”为何?参看二章“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就清楚了:原来心中“怀”的是“展矣”之“君子”(程俊英先生以为“这里指丈夫”)。再看三章“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就更清楚了:原来之所以“怀”,是因为君子远行,望其归来。
(8)《齐风·卢令》首章:“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按:卢是田犬(即猎狗。见《毛传》);令令为拟声词,犹“铃铃”。田犬哪来“令令”之声?看其二章“卢重环”、三章“卢重镅”就明白了:原来真正“令令”作响的不是“卢”,而是套在“卢”颈上的“重环”、“重镅”(镅是一大环贯二小环的子母环)。
四、补足省文法
《诗经》作为合乐的歌词,句子的字数受到一定的限制,有时未免语意未完,戛然而止。读者唯有于反复吟咏之中细细体味,补足省文,方得诗人真意;如若胶柱鼓瑟,必致误解。其例如:
(9)《王风·大车》三章:“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按:“有如皦日”句,郑玄笺曰:“我言之信,如白日也。”孔颖达等正义亦曰:“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并误。因为“言之信(诚实不欺)”与“白日”并没有相似性或可比性,“白日”不得作为比喻之喻体,故当世学者多未从之。高亨先生释“谓予”二句曰:“如,犹彼也。皦,同皎,白也。此二句是说:你如果说我不能实践诺言,有那白日作证。”程俊英先生译文则作:“别说我话难凭信,天上见证是太阳!”均至确。二先生注文或译文中出现的“作证”、“见证”字眼,并非取自原诗某字某词,二先生也并未说明取自何处。我们以为,这正是原诗意所当有而因字数所限省去之文。如若补足省文,则当作“谓予不信,有如(指示代词,可释为‘此’或‘彼’)皦日作证(见证)”。
(10)《卫风·氓》五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按:此四句,自郑玄《毛诗笺》、孔颖达等《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乔枞《韩诗遗说考》、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直至今人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译注》、黄典诚《诗经通译新诠》等众多治《诗》专家均未得其要旨。[7]唯商礼群《古代民歌一百首》及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最合诗意。⑩ 商氏释“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曰:“这两句说:做了三年媳妇,家里的事没有一件不要操劳。”释“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曰:“这两句说:起早摸黑,没有一天不是这样。”郭氏等注“靡室劳矣”曰:“没有家里的劳苦事,意思是家中的劳苦事,没有一件不做的。”注“靡有朝矣”曰:“意思是没有一天不如此。朝:早晨,指一朝(一日)。”如此解释,四句文气贯串,远非他说所可比拟。然皆因但串句意,未言所以,语焉不详,故未获学界普遍重视与采纳。其实“靡室劳矣”、“靡有朝矣”二句并有省略,语意未完,若补足之,则是“靡室劳而不作矣”、“靡有朝非如此矣”。表达“而不作”、“非如此”之类意思的词语乃因诗歌字数所限而省略,然于反复吟咏体味之中,犹依稀可辨也。
(11)《小雅·正月》七章:“天之杌我,如不我克。彼求我则,如不我得。”
按:毛传曰:“扤,动也。”郑笺曰:“我,我特苗也。天以风雨动摇我,如将不胜我。谓其迅疾也。彼,彼王也。王之始征求我,如恐不得我。言其礼命之繁多。”郑氏释“如不我克”为“如将不胜我”,然“如将不胜我”又如何能领会出“谓其迅疾也”的意思来,令人费解。又释“如不我得”为“如恐不得我”,“恐”字从何而来,诗为何不言“恐不我得”而言“如不我得”?也未免让人生疑。高亨先生注此诗曰:“扤(wù误),借为抈(yuè月)。《说文》:‘抈,折也。’即挫折之义。克,胜也。言其用尽方法以求胜我。不我得,不得我,指用尽方法以求得我。”以“言其用尽方法以求胜我”释“如不我克”,以“指用尽方法以求得我”释“如不我得”,也不知有何依据,叫人糊涂。其实,此诗“如不我克”意谓“如不我克则不止(也可用‘息’或其它同义字)”,“如不我得”意谓“如不我得则不息(也可用‘止’或其它同义字)”,因字数所限,故各省去后半句。程俊英先生译此四句,作:“老天拼命折磨我,好像非把我压倒。当初朝廷需要我,找我惟恐得不到。”前二句得其真谛,“好像非把我压倒”者,“好像非把我压倒不可”也,“不可”二字亦意所当有而省其文。后二句则显然承袭郑笺而误。
读《诗》之法,相信当今学者多有高招。笔者此文聊作抛砖,若得引玉,不胜荣幸之极!
注释:
① 痡,病也: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作“痡,亦病也”。陆德明《释文》:“‘痡,病也’,一本作‘痡,亦病也’者,非。”阮元校曰:“当以《释文》本为长。”今据改。
② 《毛诗·周南·卷耳》陆德明《释文》引。
③ 《毛诗·周南·卷耳》孔颖达等《正义》引。
④ 本文所说的上古音声韵,主要根据唐作藩先生《上舌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⑤ 苏瑞先生以为:“除了同源词与派生词(如‘昏—婚、反—返’)和因方言而分化的同源词(如‘台、胎、陶、鞠’)之间有‘意义相同或相关’的关系之外,判定一组词是不是‘有同一来源’,即是不是同源派生词,只有两个标准:第一,音近(同);第二,义通。……‘义通’,并非语用义的‘相同或相关’或者‘通用’,而是具有共同的隐性义素。”(见《隐性义素》,《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3期,第93页。)
⑥ 见《同源字典·微部·匣母》下“hui瘣坏:xu
i
(匣晓旁纽,迭韵)”条。
⑦ 见《诗经集传》卷一《国风·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下的传文。
⑧ 见朱熹《诗经集传》卷一《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的传文。
⑨ 尚有多家《诗经》译作,文字不尽同而意思并无二致,此不赘举。
⑩ 商氏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郭氏等书由北京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