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布局_农村论文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布局_农村论文

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布局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镇化论文,布局论文,进程论文,农村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趋势和标志,建设新农村是农村发展的终极目标。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其客观规律,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农村学校布局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正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地区与已经城镇化了的地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程度高的地区与城乡一体化程度低的地区、就地城镇化的农村与迁移城镇化的农村,以及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如何布局和协调发展,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二、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中农村学校布局的不同思路和评价

农村教育城镇化有不同途径和方式,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主要是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把原来落后的农村就地建设成为城镇。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又重视教育,懂得如何发展教育,一些地区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带来的农村教育城镇化既使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和环境得到改善,农村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也增强了农村文化气息和文明程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另一些地区的农村就地城镇化,也为农村教育城镇化做了大量投资,但这些投资主要用于改善教学设施,对教师的投入却很少,致使教师的收入与当地公务员等其他从业人员的收入形成明显反差,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学校的规模扩展形成明显反差,或者出勤不出力,或者身兼数职等,主要精力不在教学上,农村教育城镇化目的并未达到。

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另一种途径和方式是迁移式农村教育城镇化,就是取消教学条件很差的农村学校,使农村的适龄少年儿童到城镇学校上学。迁移式农村教育城镇化是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普遍事实。对此,有人担忧,有人赞赏。

担忧者认为,第一,建设新农村必须建设新学校和新教育,建设新学校和新教育必须建设新乡村学校和乡村教育。农村包括乡村和小城镇,农村学校教育也包括乡村学校教育与小城镇学校教育。自古以来,乡村学校教育都是国家和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农村都有乡村学校教育,新农村建设把乡村学校教育都搬到城镇,是取消而不是建设乡村学校教育,甚至是农村发展的倒退而不是进步。

第二,缺乏文化气息和童真青春朝气的农村不是新农村追求的目标。孩子在农村周边上学,父母及其家人不仅能在为孩子做饭洗衣等劳作中获得满足和快乐,还能督促和辅导孩子学习,与孩子的言行和情感交流中也能使孩子受到教育。小学生到城里上学,有组织的幼儿和学前教育更无从谈起,年轻人由于打工走出农村,只有少量青壮年和大多数老年人的农村景象是什么,可想而知。

第三,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儿童就近入学,既能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也能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但在远离家庭的城镇上学则相反。为了给孩子提供有力的生活保障,家长不得不抛家舍业,在城镇另起炉灶,租房打工陪读,不仅提高了家庭经济费用,甚至还要支付较高的借读费用。

第四,形成许多空巢学校,造成教育投资的巨大浪费。

第五,不利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由于经济困难和路途较远导致的安全等问题,必然导致更多学生辍学,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更加难以解决。

第六,加重了城市的负担。农村学生大量涌向城镇,使城镇学校的规模和班级规模剧增,七八十人一个班级很难提高甚至保证教学质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和满足生源不断增长的需要,城镇只能不断增加教育投资,新建学校。

赞赏者认为,第一,城镇的生活、文化和教育显然优于农村,文化教育本来就是由城市向农村传播的,农村城镇化既是现代社会的客观事实,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教育城镇化也是必然结果。

第二,国家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把不适宜于人类生存的乡村人口迁移到城镇,使乡村人口享受城市生活、文化和教育,这是社会的进步。

第三,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农村新生儿减少导致农村学龄儿童明显减少,农村办学的经济效益太低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

第四,集中力量办好城镇学校,有利于稳定、吸引高质量生源,也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遏制高质量教师和生源外流。

第五,在寄宿免费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儿童享受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农村及其教育城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理,不同的道理包含不同的目标、途径和方式,导致不同的结果。处理好农村教育城镇化中的诸多复杂关系及其与新农村建设的学校布局和教育发展关系的根本问题,是科学理解农村城镇化和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含义和目标、过程的问题,是国家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是否应该和能够完全“化”掉乡村的问题,是农村城镇化和农村教育城镇化的目标和过程如何协调一致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农村教育城镇化沿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镇化中农村学校布局的矛盾及其化解

工业化与都市化、城镇化紧密联系,都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过去没有使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得国家有能力使乡村城镇化,但都市化、城镇化是指以合适的方式和进程使都市和城镇程度提高,并非完全取消乡村,把所有乡村都变成城镇,特别是以不合适的方式和进程取消乡村及其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达到提高都市和城镇程度目标。现代化必须使工业、城市现代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紧密结合。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新农村应该有现代化的新学校和新教育。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程度不高,即便未来提高了,部分乡村还将长期存在。既然城乡并存,就要同时重视城乡两种教育的发展,特别注意防止在农村及其教育城镇化过程中忽视乡村教育发展的心态。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都是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没有优劣之分,也没有中心和边缘区别,它们是相互区别、相互促进、并行发展的两种不同文明。两种文明如此,两种教育亦如此。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而不是把农村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为与城市人完全一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现代人似乎更多地青睐和追求城市文明,动辄把达不到城市标准、人们世代生存的乡村看做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以此作为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理由。然而什么是适宜生存和不适宜生存必须有科学的界定。实际上,不适宜人类生存的乡村有自然原因,但更多的是人类的价值追求、制度安排和投资方式等主观原因导致。人们不去反思和消除其主观原因,反而把因此导致的具有很大弹性的建构性事实作为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式的客观必然性依据,鼓励甚至强制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城镇化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必须解决对于原本适宜人类生存的乡村的根本问题:是通过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它变得更加适宜人类生存;还是通过取消学校、医疗等措施使它变得越来越不适宜人类生存。即便是把不适宜人类生存的乡村通过迁移等方式使它融入新农村或者城镇化也需要较长的过程和更多人性化疏导的手段,而不是采取断然取消学校、医疗等措施逼其就范。

农村城镇化和农村教育城镇化既有紧密联系,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我国农村教育城镇化的重要理由是农村城镇化,但事实上我国目前农村城镇化的程度又很低,这是农村教育城镇化中形成尖锐矛盾的根源。在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和交通非常便捷的地区,人们在农村生活和劳作,到城里上学,或者在城里生活到农村劳作都不存在问题。因为,农村教育城镇化能达到稳定、吸引高质量生源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遏制高质量教师和生源外流的目的,并达到在寄宿免费的情况下,使农村儿童享受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在很多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而交通又非常不方便的山区,成人在农村生活和劳作,孩子在城里上学就存在很大问题,许多家庭送孩子到城里和城镇上学是被逼无奈的。这不仅不利于农村儿童享受优质资源,还会给经济本来就困难的家庭带来更大的困难,导致更多的适龄儿童辍学,使现有为数不多的乡镇学校也逐渐萎缩,导致优秀教师和生源由乡村转移到乡镇,由乡镇转向县城,由县城转移到城市、省城的连锁反应恶果,致使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继续下滑和教育的更大不公平。

小班化是进行个别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和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现代化和现代化新学校建设的重要标志。过去农村学校班级普遍较小,有的学校班级小至几个班级或者根据年级需要进行交叉教学或者复式教学的程度。没有大班教学的客观条件和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价值追求,都是这种小班化教学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3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和人口控制措施使得学龄儿童少年数量减少,为实施小班化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由于过分追求近期和单位经济效益,不重视少年儿童长远、全面和个性发展,我国目前的城镇学校不仅班级普遍较大,而且形成许多特大班。我国的教育发展如果能从注重经济效益和对学生的知识评价转变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改善农村教育设施,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不仅对在乡村和城镇实施小班化教学有好处,对化解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镇化中农村学校布局的矛盾有好处,而且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也有重要意义。

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中农村学校布局的合理路径

新农村建设既要重视促进农村城镇化,又要重视促进城镇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协调发展。为此,新农村建设的学校布局必须使高效益和高质量与教育公平相结合,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程度相协调。

(一)新农村建设的学校布局必须是以价值理性为主导的高效益和高质量与教育公平的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的学校布局和教育发展不能不讲经济效益,但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从长远看,实现城镇和乡村学校合理布局、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根本措施是实现城镇和乡村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但目前迫在眉睫的任务是,改变近年来强力推行的撤并乡村学校的舆论氛围导向和政策、投资引导方向,加大国家财政和教师选用等政策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努力办好乡镇中心小学,尽快改变乡镇中心小学教学设备破败衰落、教师士气不振,教师质量、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不断下降的恶性循环状态。在此基础上,努力办好较大村庄学校,鼓励相邻较小村庄联合兴办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使整个乡村学校形成能够不断吸引学生就学和教师任教的生机蓬勃的良性循环局面。

(二)建设新农村的新学校布局应该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程度相协调

学校教育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一体化的必然结果,要实现教育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就应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没有一体化,城乡教育就很难甚至就不能一体化,乡村教育也很难甚至就不能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和交通便捷地区的教育城镇化,不仅必要,也有可能。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和交通很不方便地区教育城镇化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必要,而在于是否可行和如何实施,应该更加注重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乡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方式和路径主要是提高教师水平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内涵式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城镇化和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方式和路径则是提高教师水平、改善办学条件等内涵式发展与建设新学校、增加新教师数量等外延式发展相结合,甚至还要解决不是教育问题,但又直接影响学生上学和学校布局的交通和住宿等问题。不同地区农村教育城镇化必须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特点、农村城镇化水平和特点,有计划、分阶段稳步推进,使农村教育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化解到最低程度,必须改变和防止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和忽视农村经济文化特点导致的农村教育盲目城镇化倾向。

(三)新农村建设的学校布局必须通过提高乡村教师收入和教学水平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

要真正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大幅度增加乡村教育的投资,改善乡村学校教学设备条件。尤其是要大幅度提高乡村教师经济收入水平,以此稳定和吸引高质量优秀教师在乡村任教。在此基础上,通过城市教师定期轮换到乡村任教提高乡村教师的质量,通过提高乡村教师质量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吸引乡村高质量生源。只有在教师乐意到乡村任教,城镇教师和乡村教师质量、城镇教育与乡村教育质量保持基本一致前提下,城乡学校才有可能协调发展。否则,合理农村教育布局和发展农村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四)建设新农村的新学校布局应该与学前幼儿教育相结合,保证学校的稳定生源和适当规模

在交通不方便的山区乡村,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到乡镇和县城上学存在很大问题。学前幼儿教育机构设在县城和乡镇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学前幼儿教育目前虽然不是义务教育,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值得重视。其教学目的、内容、方式和对教师、教学设施的要求与小学低年级相接近。如果能把学前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统筹考虑,几个乡村联合设置距离家庭不超过五公里左右的学前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一体化教学和管理的学校,不仅对乡村学校稳定生源和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方便儿童就学、入园,减轻农民家庭因为子女在外地上学造成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提高乡村学前幼儿教育的水平也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  ;  ;  ;  ;  ;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布局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