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野下德国“二元制”的改革与发展_双元制论文

现代化视野中德国“双元制”的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视野论文,双元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18(2010)02-0053-06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中使学生获得职业资格,成功地实现从学校到工作转换的主要途径①。“双元制”因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个人就业和生涯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受到国家的充分重视和人们的普遍认可。但随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和教育需求的变化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带来的整体性的文化变革,“双元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化依然是“双元制”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面临的课题。简单地讲,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处理好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对于“双元制”,是坚持还是舍弃,是革新还是否定是德国人必须做出的选择。在坚守“双元制”的民族性的同时,如何使其具备世界性,是德国人必须交出的答卷。

1 “双元制”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1.1 “双元制”面临的质疑与挑战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保持创新力、竞争力和社会和谐的要素之一。双元制和实际工作相关联,和劳动力市场保持密切的联系,使学习者能顺利地从职业教育过渡到职业生活,从而确保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得到满足。尽管如此,“双元制”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受到大量的批评和质疑。

当前人口变化、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欧洲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使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劳动组织形式的改革和重组等问题,建立在手工业培训传统之上的“双元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双元制”是否能适应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职业劳动中日益增加的科技含量的要求?“双元制”是否能通过改革与创新实现自身新的突破?当今世界,“双元制”是否仍然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职业教育模式?甚至是“双元制”的拥护者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培训市场的现状给“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带来了压力。从图1中可以看到,2002年签订的培训合同比2001年减少了42000个,2002年和2003年间,新培训合同数量减少了2.6%,到2005年,新签培训合同数量更是降至东西德合并以来的最低点(550180个),与1999年高峰期相比,新培训合同数量减少了12.8%。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在《2004年职业教育与培训年度报告》中指出,培训岗位的减少不仅有经济衰退的原因,也有体制原因,比如新的产业部门无法迅速弥补传统产业中工作和培训岗位的减少,无法提供充足的培训岗位以满足产业发展和个人的需求;普通教育水平不高,导致大部分德国学校毕业生不具备接受学徒制培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基础;新技术以及新的工作组织形式的出现,使劳动力市场的资格要求也随之提高,需要更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等。“双元制”是否能够满足后工业经济对技能人才提出的资格要求?在社会对普通教育的需求和向往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双元制”如何处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是分割还是综合?越来越多的正规的学徒制之外的所谓“替代方式”的出现,使人们开始质疑“双元制”是否能够坚持在各利益方参与协商的基础上继续维持其在培训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可靠的沟通机制?面对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人们不禁要问传统的学徒培训是否已经过时了?

图1 1992-2007双元制职业培训体制中新培训合同的变化

1.2 “双元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理性选择

在“双元制”面临众多质疑和批评的时候,德国政府将采取怎样的举措,这是德国举国上下一直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正如普鲁士—德意志在法国大革命冲击下开始“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进程的时候,改革家卡尔·冯·斯泰因(K.F.Stein)曾这样写道:“我们无需去摧毁所有的老传统,而是必须对她们作合乎时代精神的改造。我们不仅反对那些民主的空想家,而且也反对那些诸侯专横权利的捍卫者。从现状中,我们能发展起这样一种局势,它既不会砸毁一切,又能超出原有结构的气氛不断上演新的剧目。”这段话和当前德国政府针对“双元制”面临的挑战而采取的态度和措施十分相似。德国人在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这一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同时,德国开始寻求一些新的、意义更为深远的政策措施以应对“双元制”面临的挑战,并改革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的结构,延续了德国制度本位的传统。表1介绍了其政策重点。

从表1中可以看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改革始终关注数量和质量、公平与效益之间的平衡,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1)为所有人提供更多的“双元制”学徒培训的岗位。

(2)强调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以及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衔接,完善终身学习体制的构建。换言之,职业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要考虑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

(3)促进“双元制”的现代化,体现在一些创新型的行业部门中职业教育条例的及时修订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

(4)向具有特殊社会背景或处于不利地位或残疾的年轻人、需要技能提高或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年轻人以及失业或面临失业危险的人提供特殊的帮助。

(5)在欧洲一体化背景下,强化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尤其是“双元制”的国际化和信息化。

1.3 “双元制”现代化改革的成效

显然,“双元制”仍是德国人心目中最佳的职业教育模式。尽管存在问题,尽管有不合时宜之处,但他们并没有在批评和质疑声中迷失方向。事实证明,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效是较为显著的。从图2中可以看到,服务行业提供的学徒培训岗位数量逐渐增加,开始在“双元制”职业培训体制中占主导地位,而制造业提供的学徒培训岗位的数量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以2006-2007年度为例,服务行业的培训岗位比建筑行业的培训岗位要多96700个,我们将这一数据与德国不同经济部门在GDP中以及劳动力就业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表2)做一个比较,可以发现,在德国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整个就业体制的结构性变革保持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另外,从图1中可以看到,从2005年到2007年,学徒培训市场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发展态势。2007年9月30日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新培训合同数量达到625914个,比2006年增加了49761个,增幅达到8.6%,是德国统一后达到的第二个顶峰,仅次于1999年的新培训合同数量。

当然,数量的增长并不能掩盖在德国“双元制”培训中仍然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在联邦就业机构(the Federal Employment Agency)登记没能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正在寻找培训岗位的人员数量有99500个,而同一时间的空缺岗位只有18100个。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企业以及某些职业领域很难找到适合的学徒。因此,在增加培训岗位的同时,解决培训市场结构化供需矛盾是包括德国在内的许多实行学徒制培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

图2 1994-2007培训岗位的结构变化

2 “双元制”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保持文化的传统和民族性始终是德国人非常关注的问题。但欧洲一体化是德国人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民族性格的独特性,至少是一部分独特性会渐渐被欧盟的共同性所取代。民族的目的被钳在欧洲的观念里,德意志的国家秩序和文化生活被国际性的整合协调起来,在坚持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也必然会向“欧洲精神”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价值观的嬗变。德意志民族精神的这一转变必然对“双元制”职业教育造成影响,这一影响体现在“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容、法律政策、职业资格体制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许多方面。

2.1 以《里斯本条约》为契机,注重国际化素质的培养

欧洲一体化使欧洲不仅有了统一的货币,也形成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双元制”如何在保持其固有特色及其固有地位的同时具有更强的国际性,以满足德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使技术工人在欧洲具有更强的流通性,是德国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2000年3月,欧盟国家的政府首脑们在葡萄牙里斯本签署了一项协议,确立了欧洲各国所要求的新的基本技能素质要求,包括IT技术和外语能力等,并提出了增强各国职业教育毕业证书认可过程的灵活性以及提高其透明度的主张。在德国电子机械工业联合会和钢铁工业商会达成的职业教育框架协议中,将“欧洲能力”作为其关键词,要求开展职业教育学生的国际性交流项目,并建议企业参与相应的项目。同时为实现经济和劳动市场的欧洲化和国际化,提出职业教育条例中的所有教育职业都应加入英语教学要求。社会各党派期望职业学校能开发、提供合适的强化外语课程,还要增加他国文化教育的课时比例。这些方针将作为德国政府推进国际化素质教育的综合基础,最终将融合到“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去。德国有关部门也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调整,制定了新的与国际接轨的培训政策,其侧重点是国际化素质的培养。所谓国际化素质,不能简化为单纯的外语能力,而是具备外语知识、跨文化交流和工作的能力、出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员工不仅要有相关的技术素质,而且要有一定的经济和组织能力,在心理和生理上适应国外生活的能力以及解决公司内部和外部的文化差异问题的能力等。德国职业教育负责部门将对国际化素质教学要求进行严格审查,并将它列为考试的一个重点。它将结合学习领域的综合课程,运用外语学科的基础知识,将国际化素质综合到各相关领域中,用项目工作的形式体现知识要点,制定考试标准和要求,从质量上确保国际化素质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真正落实。同时,德国还制订专门计划,为学徒创造去国外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和工作的能力。一般每年会有约7000个学徒获得这样的机会。

2.2 以法律为保障,强调“双元制”的国际化

德国在新《联邦职业教育法》中也制定了一系列适应并促进国家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沟通和衔接,使职业教育在国际、国家、地区以及教育的类型与层次各个层面实现网络化配套发展的措施,拓展青年人接受职业教育的选择空间,并进而拓展其未来的职业就业前景。比如,新《职业教育法》首次认可在德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接受的职业培训,其受训时间可以经过折算成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但不能超过相应教育职业培训时间的四分之一。为此,德国积极参加了关于改进欧盟职业资格相互折算的“欧洲行动”;开发职业资格学分体系;在欧盟范围内实现职业教育文凭以及内容的互认,在欧盟范围内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训计划和人员交流以及跨国实习培训等措施显然是这一影响的体现。为强调国际化,可要求行业协会开具由德文、英文和法文三国文字印制的证书。这些措施使得行业协会负责的职业教育考试也具有较高的透明度。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为实施更广阔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改革使“双元制”的灵活性得到扩展,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得到加强,其国际竞争力也将得到保证。

2.3 以欧洲一体化为背景,促进“双元制”的灵活性和标准化

欧盟一体化的进程仍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以标准化为原则,以质量保证体系为支撑,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建立在欧盟各成员国密切合作基础上的职业培训政策及其实践将在欧盟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欧洲一体化对于德国“双元制”是一个挑战,它必须面对日益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一定程度上统一的职业教育标准。如关于欧洲职业资格框架(the Europe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EQF)草案的出台,以及德国职业资格框架(the Germ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DQF)的未来发展[4],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界的讨论焦点。制定欧洲职业资格框架是为欧洲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结果及能力水平提供一个参考,有利于不同国家职业资格之间的比较,使不同国家现有的职业资格能够得到更好的相互认可,从而使劳动力能够在欧洲各国自由流动。换言之,在欧洲职业资格框架体系下,通过不同方式或在不同地点进行的学习或培训,其学习结果都能够进行相互比较,学分能够在欧洲得到认可。而德国职业资格框架的制定既要考虑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的特点,又要考虑与欧洲职业资格框架保持一致。在“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学分制度”(the European Credit System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ECVET)⑧的影响下,联邦教育科学部开始启动“开发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制”(Development of a Credit System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DECVET)的试验性行动。该项行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学分转换问题:职业准备培训和双元制职业培训之间的学分和资格转换;“双元制”内某一职业领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格转换;“双元制”和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和培训之间的学分转换;“双元制”与职业继续培训之间的学分转换等。这一教育政策的目的是开发和测试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学分转换机制。这意味着教育和培训途径将更加开放、多样,并更具渗透性,同时它也有利于促进不同学习方式的相互连接以及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2007年底,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由大学研究机构管理,开始在不同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实施10个试验性计划,由来自工会、雇主协会和各州政府代表组成的委员会为这些计划的实施提供咨询。

2.4 以全球化为背景,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受欧洲一体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跨国界的职业教育交流以及教育资源的跨国界配置越来越成为世界趋势。全球化、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人口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是职业教育和培训面临的主要挑战。许多国家意识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需求,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获取指导和支持,以促进本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的现代化。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因其政府相对较轻的财政负担,培训内容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一致,学习者能从大量的实践和理论学习中获益,具有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标准以及相对较低的青年失业率⑨等特点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关注和兴趣,因而德国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和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的指导和咨询服务方面也相应承担了较大的职责。作为国家和国际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开发中心,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三十多年来一直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研究、创新与发展提供大量的信息和帮助,并在国际职业教育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内和国外的机构和组织在研究、开发和职业教育培训计划方面与BIBB进行合作。BIBB也积极与欧盟国家保持合作,这是它的重要职责之一。因为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职业教育政策必须要把欧盟国家纳入考虑因素。同时,该委员会还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国际比较研究以及网络教育。2000年,BIBB建立了“德国国家欧洲教育处”(German National Agency Education for Europe),替代“德国协调办公室”(German Coordination Office)参与欧洲“协奥纳多(LEONARDO)”职业培训计划。德国主要通过该机构参与欧洲培训计划以及试验计划,从而不断优化本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的结构。同时该机构还参与评估欧洲职业培训计划,或通报培训结果。另外,BIBB还接受了大量来自不同国家,而对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BIBB的角色、职能及其工作和服务范围感兴趣的研究者。未来,BIBB将为希望与德国合作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帮助这些国家实现职业培训体制的现代化或结构重组。

欧洲一体化、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它们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会造成切实的影响,包括职业教育在内。尽管欧洲一体化、全球化或国际化将促使各国职业教育具有更多的共性和互通性,但教育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国家教育的消失,教育全球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和而不同是当今教育全球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3 结束语

“双元制”是德国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和德意志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充分体现德意志民族精神特点的“双元制”该以何种姿态来应对各种新的挑战和质疑?也许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原所长赫尔曼·史密斯(Herrmann Smith)的一番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在谈及新世纪德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时,引用了中国的谚语:当变革之风吹起的时候,有的人筑墙挡风,而另一些人造风车。他指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向世界说明,对变化有两种成功的应对策略,然而在当前情况下,对德国在职业教育上面临的挑战,筑墙是绝对不够的,让我们来造风车吧!”积极应对而非消极抵抗,采取理性的改革措施而非简单的坚持或否定正是思辨的德意志民族特性的体现。科学、务实、理性、思辨的德国人必然会在坚持“双元制”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革,以应对人才竞争和国力竞争的需求,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延续“双元制”的生命力,不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收稿日期:2010-10-23

注释:

①以2005年为例,德国有约67%的人获取职业资格,其中有73%的人是通过接受双元制培训获得的(其余的则主要是通过学习全日制职业学校的课程获得的)。2006年签订双元制学徒培训合同的所有年轻人中,有16.1%的人拥有高等教育的入学资格。2007年,有66.2%的普通教育毕业生选择接受双元制学徒培训。

②“年轻人初级培训”计划(introductory training for young people,EQJ)是“国家培训协议”的一个组成部分,于2004年10月1日实施。2007年10月,该计划被纳入就业促进法。以企业培训为本位的初级培训是为了给年轻人提供获得部分职业资格的机会。通过企业测试,达到相关行会规定的入门资格水平,就可以去企业接受6-12个月的工作技能培训。该计划的目标人群是那些很难申请到学徒培训岗位的年轻人以及没有达到学徒培训入门水平的年轻人。

③培训津贴(training bonus):为学校毕业一年或更长时间,但没有申请到学徒培训岗位的年轻人提供资助的制度,于2008年6月开始实施,截止于2010年12月31日。该制度规定,到2010年底,额外为这些年轻人提供双元制学徒培训岗位的雇主能够得到一次性的培训津贴的政府资助,这些培训岗位不包括在企业原来在双元制中必须提供的学徒岗位数量之内。培训津贴的数额根据培训补助发放的多少而有所差异,一般在4000到6000欧元之内。

④“培训模块”计划(training modules program)于2007年实施。目的是帮助无法申请到培训岗位的人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双元制培训,并认可之前的培训结果,授予相应的学分,或者允许他们参加行会的考试。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可以获得与双元制学徒培训资格相当的职业资格。培训模块的测试在联邦职业教育科学部制定的新的继续职业教育和培训框架体系中进行,该框架体系于2009年初开始实施。

⑤“职业资格前景”计划(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prospects program)由联邦教育科学部制订,于2008年初实施,其目的是为处于不利处境的年轻人(如有学习障碍的年轻人,处于社会不利地位或没有取得初中毕业证书的年轻人,以及年轻的移民等)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为年轻的成年人提供提升职业资格水平的机会。该计划得到了联邦政府和欧洲社会基金的经费支持。2008年—2012年,该计划将得到总共3500万欧元的资金赞助。

⑥德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人口的变化,包括人口数量的减少和人口结构的变化。2007年德国人口总数为8 235万,预计到2050年将减少到7400万,预计到2010年,年龄在20岁以下的年轻人数量将比2006年减少10%,而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则将明显增加。人口数量的减少,尤其是年轻人比例的减少,将使德国的某些地区、部门和职业领域在未来面临严峻的工人短缺的问题。

⑦该计划的目标人群是:员工人数在250人以下的企业中年龄超过45岁的工人,以及非技术工人。

⑧“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学分制度”(the European credit system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ECVET)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不同国家职业资格的相互认可而制定的。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并提高培训的效率,避免重复培训和资源浪费。

⑨根据2004年的文献反映:双元制职业教育下的德国青年失业率比其他国家要低得多,德国为9.7%,法国为20.7%,西班牙为22.4%,意大利为26.5%。

标签:;  ;  ;  ;  

现代化视野下德国“二元制”的改革与发展_双元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