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迎接IFLA’96北京大会专栏#183;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科学院论文,北京论文,情报论文,文献论文,大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介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的组织结构、图书馆与情报服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学术活动、教育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与情报事业中国
编者按:IFLA’96北京大会将于今年8月召开。为迎接大会召开, 本刊特组织了一批稿件以中英文双语刊出。以此为契机,本刊欢迎广大作者提供英文稿件,为照顾广大国内读者,需同时附中文详细摘要(字数在2000字以内,国外作者可不附中文摘要)。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刊将逐步真正走向世界。
1 概况
过去45年(1950~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已成为一个多学科、多层次和多功能的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或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4个地区图书馆(上海、兰州、 武汉和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和遍布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135 个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图书情报室,拥有工作人员2260人和藏书3000多万册(件)。现在它已成为中国图书馆和情报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组织结构
2.1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DICCAS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又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成立于1950年4月, 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图书馆和自然科学情报中心。1986年11月全院第二次文献情报工作会议确定该中心的任务是:
——根据全院的科研方向、任务,收集、整理、存储、开发和提供国内外科技文献;
——按照全国分工,组织建立院内文献情报检索系统;
——围绕院制定发展战略、政策、规划和组织重大科研任务的需要,组织开展情报调研,提供情报服务;
——协调全院文献情报工作,对院属各文献情报单位和文献情报网进行业务指导,组织经验交流和干部培训;
——组织开展文献情报理论、方法、新技术和标准化、自动化的研究与应用;
——组织参加国内外文献情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承担院交办和院外委托的文献情报任务。
目前该中心收藏各类文献600多万册(件), 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期刊、图书、会议录、科技报告等收藏比较系统、丰富,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现已与世界上56个国家和地区的1589个机构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现有工作人员420人,其中业务人员30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62人。该中心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和现代情报技术向用户提供文献借阅、“代查、代借、代复制”、参考咨询、国际联机检索、情报报导、情报研究、信息咨询等文献情报服务和复印、缩微、声像、印刷等技术服务。在“中关村教育与科研示范网”(NCFC)和中国科学院院网(CASnet)支持下的文献情报业务管理和文献情报检索系统已经初具规模。自1986年以来,共有18项成果获国家级和院级科技进步奖。
作为全院文献情报系统的牵头单位,该中心长期致力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的整体化建设,组织建立文献情报协作网、检索刊物体系、书目与文献数据库、全院自动化和文献信息检索系统,并担负业务指导、协作协调、干部培训和组织理论方法研究等任务。
该中心是中国图书馆学、科技情报硕士学位和图书馆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还是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之一。
2.2 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SDICCAS) 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又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图书馆,建立于1953年,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地区文献情报中心和生物科学文献情报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51人,其中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54人。藏书300多万册(件)。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化学、农学等学科文献的收集、加工、开发和服务。其目的是为各级领导提供国内外生物学研究动态,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开题咨询、情报调研、课题跟踪和定题情报服务。该中心拥有HP925LX小型机1台和各种微机11台、中英文终端20台,引进了MINISIIS软件包,开发建成“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依托计算机对书刊文献的采购、编目、标引和流通实施管理,并对读者开放服务。
2.3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LDICCAS)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又名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建立于1955年,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地区文献情报中心和地球科学文献情报中心,现有职工124人,其中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47人。现有馆藏文献140 多万册(件),以地球科学、化学化工、物理学、环境科学、电子学、计算技术等为重点。该中心在情报研究方面先后完成了8 项地球科学重大项目的情报调研任务,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还编辑出版了《地球科学进展》、《遥感技术应用》、《黄金科学技术》等5 种刊物和4种大型工具书。 该中心已建立中国地球科学家数据库及馆藏书目和专题文献数据库10多个。
2.4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CDICCAS)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又名中国科学院成都图书馆,建立于1958年,是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区的文献情报中心,现有职工89人,其中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52人。截至1993年底,文献总藏量为130 多万册(件),其中中外文图书22万册,中外文期刊1万多种计94万册, 科技报告8万多种,专利17万件。编辑出版《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世界研究与发展》、《情报快讯》、《中外市场信息报》等4种报刊。 拥有计算机、摄录像机等设备和一个国际联机终端,建有中国专利、馆藏书刊目录等9个数据库,可为用户提供多方面的情报检索和咨询服务。 该中心先后有9项成果分别获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2.5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WDICCAS)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又名中国科学院武汉图书馆,建立于1956年,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地区的文献情报中心,现有职工106人,其中具有高、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48人。该中心重点收藏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文献,累计165万册(件),其中中外文现刊3800种。 引进了BA、NTIS等光盘数据库和自建近10个馆藏文献库。拥有20多台计算机和一个国际联机检索终端。已初步形成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能为用户提供多途径、高效率的文献检索和信息咨询服务。还编辑出版《长江流域资源和环境》杂志。
2.6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
中国科学院现有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122个,台、站、社、校文献情报机构13个, 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全院研究所的结构性改革中努力寻求自身的价值、功能和发展方向,适应本所的性质、特点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在为科技人员和领导决策服务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 文献情报服务
3.1 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 经过40多年的努力, 中国科学院文献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以自然科学为主的专业特色。全院143个文献情报机构共入藏期刊、图书、会议录、 科技报告等各种文献达3000多万册(件),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的许多专业形成了优势。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现有职工2260余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为1622人,占全系统职工总数的71.7%;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65人,包括464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861位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和631位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者,这些人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 能保证文献情报服务的质量。
3.2 文献服务
中国科学院文献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立足院内,面向全国,为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服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通过文献外借、阅览、馆际互借、参考咨询、新书刊报导、“代查、代借、代复制”、送书上门、为学术会议举办书刊展览和提供专题书目,为科研和经济建设项目提供定题服务等方式,千方百计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受到用户的好评。目前,中国科学院正在北京中关村地区建立由计算机通讯网络支持的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以进一步提高文献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3 参考咨询和文献检索服务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参考服务部门在做好阵地服务,如用口头、电话或书面等方式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咨询,辅导读者查找文献的同时,还配合各种学术会议举办专题书展,编制各种专题书目,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在建设二次文献检索体系方面组织全院各专业情报网编辑出版了《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地理文摘》等13种基础科学检索刊物,这些检索刊物已全部纳入国家检索刊物体系,有些已向文献书目数据库转化。关于计算机检索,一方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4个地区文献情报中心都利用引进的数据库磁带为读者提供定题情报服务,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1987年即建立了国际联机检索终端开展国际联机检索情报服务,目前已开通DIALOG、STN、DATA—STAR和ECHO等系统,1992年以来还陆续在全国各地中国科学院内外设立了9个分终端,为进一步联网奠定了基础,预计到1995 年底分终端数将达到15个。
3.4 情报分析研究和情报咨询 情报分析研究是该系统70 年代末开展起来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已经开展和正在开展的主要工作有①根据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和院领导制定规划、决策的需要,研究和提供国外有关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研管理方面的战略情报;②配合国家和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开展国内外有关学科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政策方面的研究,提供多层次的情报服务;③调研和提供国内外高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开发动向和市场信息等情报;④接受专项情报调研项目和适用技术的开发、转让等咨询课题的委托,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国科学院各文献情报单位都利用各自的人才和文献优势,针对各地区和研究所的特点与不同的情报需求,开展了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情报调研,完成了许多高水平的情报研究课题。1986年以来,该系统获得了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60多项院科技进步奖。近几年特别是90年代,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增强情报机构自身的活力,还扩大了情报服务范围,积极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中介服务。
4 信息技术应用
为了建立综合性的中国科学院书目情报共享系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利用高速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分布式数据库、多文种处理、多媒体、光学字符识别、光盘存储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文献资料,检索信息,传递文献,以提高情报服务的现代化水平。目前已制定了符合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的机读文献数据著录规范,建立了全院西文、日文、俄文连续出版物机读联合目录和其它书目数据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4 个地区文献情报中心和一些研究所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已投入运行。
4.1 图书馆自动化 1993 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装置了美国国际传技电脑公司开发的图书馆集成系统TOTALS。在此之前该中心使用的是它自行研制的集成图书馆系统。经过必要的二次开发,TOTALS取代了原系统并于1993年8月投入运行。在此基础上一个以中关村地区的中国教育与科研示范网(NCFC)为依托的多馆网络系统正在迅速组建中。
199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开发的图书馆集成系统投入运行。中国科学院兰州、武汉、成都3 个文献情报中心也分别开发了自己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这些系统也已在不同程度上投入运行。此外,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开发的集成图书馆管理系统SIOCL 在1991年即投入运行。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发的基于个人计算机的图书馆系统已被不少图书馆采用。
4.2 新技术的广泛利用
中国在图书馆自动化方面与西方的经验不同,需面对多语种编目、多语种标引、多语种字词管理等多语种处理问题。一方面,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在数年研制汉英双语处理的基础上,已具备了多语种处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TOTALS系统已具有在关键词检索中使用中文自动分词的能力。多数图书馆用户的反馈表明,关键词检索是颇受欢迎的情报检索方法。
4.3 数据库建设 迄今为止,中国科学院已有含1000 条以上记录的文献数据库68个,记录总数为600多万条。68个数据库中,27 个是书目数据库,32个是二次文献数据库。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1983年建立的中国化学数据库,现已有记录12.5万条,可通过联机检索或磁带或光盘查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1989年开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已有记录15万条。
4.4 图书馆馆际合作 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的图书馆与情报网络(APTLIN)项目旨在使这三个大型图书馆的图书情报工作自动化,实现北京中关村地区NCFC网上的信息资源共享。该项目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可通过电话线或中国公用数据交换网(CHINAPAC)提供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服务。作为合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NCFC网的建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正积极推进以高速计算机网为依托的多馆联合作业与服务。以网上的联机查询、联合编目、馆际互借和文献检索为重点的基于NCFC的中国科学院书目情报共享系统正在逐步积累信息和数据为全国提供服务。
5 学术活动、教育与培训
5.1 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工作实践,开展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方法研究,是促进业务工作发展和提高工作人员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自1979年以来共组织了8 次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讨论会和其它各种专题讨论会。1994年10月该系统在上海主办了一次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的研讨会。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者完成了许多课题研究,出版了大量学术出版物。在研究成果中,《中国科学院文献资源合理布局研究》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发展战略研究》两个课题分别获得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出版3种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期刊:《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工作动态》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图书情报工作》:该刊创刊于1956年,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其宗旨是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图书情报工作水平,推动中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该刊在中国图书情报界享有很高声誉,1992年分别获得国家级和院级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5.2 教育与培训
中国科学院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情报系培养本科生,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培养专科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地区文献情报中心培养研究生(包括博士生),为全院文献情报系统输送大批中、高级人才。同时该系统也重视在职干部的继续教育,采取了诸如组织学术讨论和研究、编写教材、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研讨班,以及选派人员出国进修等方法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促进他们的知识更新。
6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重视与国际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的交流。目前已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出版物交换关系,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合作交流,包括访问、进修、讲学和合作研究等。1979~1990年间全院派出图书情报人员159人次,接待来访516人次。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扩大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在国际上的影响。
7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的未来
21世纪将是信息时代。作为社会发展三大支柱之一的信息,将对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综合国力,加速科技进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必然对信息业和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情报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并给予大力支持,以促进它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应抓住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进一步提高信息意识,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全院在文献情报资源、文献情报检索系统、文献情报咨询与服务等方面的整体化建设,立足科研,面向经济,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为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