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文明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04)02-0015-06
党的十六大在党的政治报告和党章中第一次写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它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之一,这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对我国半个多世 纪政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创新,标志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政治和现代化建设认识 的深化。
一、对人类社会文明规律的新认识
文明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人类 社会进步状态的标志。我们党在认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问题上,十二大报告对人 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明确规定了它们的文明属性,但对于改造社会的成 果则没有明确其文明属性,只是说:“社会的改造,社会制度的进步,最终都将表现为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归结为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事实上,文明的内容是丰富的,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 明,也包括政治文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三大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三大文明既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也是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党的 十六大提出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符合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对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认识的深化。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大文明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制度保障,而精神文明 则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和智力支持。三大文明辩证统一的关系和 协调发展规律,要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政治 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规律。
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搞社会主义 建设也必须遵守这条规律。我们党明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既有理论 上的创新价值,又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一定的作用。政治 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国家的文明水平和程度,影响和制约着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政治文明既是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 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实践来看,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 明建设的内容相互交叉,政治文明的进步也必须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否则 ,必然使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受到影响。过去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制屡遭破坏,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长期忽视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首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本的政治方向。任何 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都是围绕一定的利益关系而展开的,都有一个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发 展方向的问题。封建阶级组织垦荒屯田,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 治地位;资产阶级大力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社会主 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明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中国 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 前提。他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 、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 义四个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第284页。)
其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政治环境。政治 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政治文明创造的安定团结的国内环 境和和平的国际环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无从谈起,即使已经取得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也将会毁于一旦。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鉴于“十 年动乱”的深刻教训,反复强调保持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意义。他说:“中国的问 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 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第284页。)
再次,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在人类 文明发展史上,凡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程度高的时代,都是作为社会政治制度文 明的伴生物而出现的。古希腊之所以能够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数学、天文学、文 学、艺术、宗教等诸多学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归根到底在于当时城邦民主制的建立 。欧洲文艺复兴之所以成为欧洲政治变革的先导,也是以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为前 提的。恩格斯指出:“欧洲或文艺复兴的时代是以封建制度普遍解体和城市兴起为基础 的。”(注: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73页。)文艺复兴 之所以从意大利兴起,是因为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近代欧洲政治精神,统治者最早打破了 封建传统,实行新型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方法。正是在新的政治文明基础上,才出现了新 的文化——文艺复兴文化。佛罗伦萨与威尼斯,由于政治文明程度的差别,影响到两个 城市国家文化发展上的差别。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之所以发生“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时说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 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 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 ;第333页。)没有政治文明建设创造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就不可能有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新中国诞生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特别是近十三年来的伟大发展,更是要求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与时俱进,不断进 步。我们党顺应时代要求,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出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明确地把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 标。政治文明理论的提出,闪耀着理论创新的光芒,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文明规律的 新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论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是以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基础的。阶 级和国家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政治文明的开始,即人类社会进入了有组织的政治活动状 态。然而,不论是哪个社会的政治文明,总是同公共权力占有的性质、配置的方式和运 作的特点紧密相联的,都最终以它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及其大小来决定它是进步的 还是退步的,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在国家文明时期,政治专政或国家权力是政治文明 核心因素,而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则是国家统治和一个政党执政的中心问题。看重 政治权力对改造生产关系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兴国理论的最初 形态。苏联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列宁曾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做过探索,但由 于斯大林及其继任者缺乏自觉性而陷入盲区。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著作,是我们党探索执政规律的最初成果。但是在以后相当一段时 间内,基于人们教条式的理解以及背离国情、不停顿地进行所谓的“政治革命”,导致 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以后全党大总结大反思,使我们 党对这一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是 当代中国的最大政治,党的工作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必 须实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文化和其他方面管理体制的改革,党要从“革命-夺 权”走向“执政-建设”;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的提出,又使我们党对于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根本上实现了从“政治革命”向“政治建设”的转 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治国方略已成历史遗策,政治文明也需要“建设”,要在服 务于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去“建设”,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政治文明是一个有机的社会子 系统,其结构因素中虽然以政治组织特别是政治制度为骨架,但政治价值意识(包括政 治理念、理想、心理、伦理、价值标准、法制意识、民族情结及爱国情感等等)和政治 行为主体的实践,都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作为体现政治价值观念而被称之为政治哲学 的诸种政治理念,例如近代以来为人的解放和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需的自由、民主、平等 、公正、法治及人权等理念,更是对政治文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人们对它既须臾不可 离,又必须科学理解和正确把握。因此,政治文明必须着眼于建设,必须在突出重点的 前提下整体推进。
其次,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赋予了我们党执政兴 国目标新的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不仅从纲领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了出来,而且还规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这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 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义在全面,着眼在于 建设。政治文明既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保证,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题中应 有之义。这使我们党对执政兴国追求的目标的认识有了新的升华。
再次,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地奠定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缺 一不可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政治反作用于社会特别是经济的结果,既可以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是消极的阻 碍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因此,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 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 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执政兴国紧紧锁定在促进发展(首先是发展先进生 产力和先进文化)这个第一要务上,同时要求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发展的 内涵。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都是硬道理,这开创了社会主义文明整体推进的新范式,是对 党执政兴国理论的完善。
最后,把执政兴国的关键定位于党,即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逐步推进党的现代化建 设,确定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而深远。现代世界是政党政治 的世界,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既有性质上的多种多样,也有形式上的千差万别,但共同 的特点则是政党的改造与建设。这是现代执政党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灵魂。我们党是 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加强对执政兴国的领导。但是,党 的领导在今天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同以往相比,其相互联系的密度、广度和相互影响 的深度,其复杂多变的速度与解决问题的难度,都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党的执政方式 和领导方式、工作方式与作风既要坚持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 律性,富于创造性。人民是我国的政治主体,又是最深厚、最宝贵的政治资源。他们的 主动性、积极性和历史首创精神,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全局性作用。党 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地位的根本性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面对的事实。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 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 和实现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因此,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 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不可动摇的基本目标。
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矛盾。一要正确处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通过大力发展先进生 产力,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支持;通过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 质和健康素质,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 持。二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走改革创新的道路,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 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充满活力。同时,要在社 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发 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三要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 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 切实的政治利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 、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的根本目的和前提条件。四要正确处理民主政治建设 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如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正确意见和不同意见的关系、不同阶层之间 的利益关系、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执政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 关系、各种不同价值观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实现社会 各种力量的平衡与协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齐心协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良好局面。
三、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追求
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五十多年间,资本主义不但创造了空前发达的物质文 明,而且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制 度,如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府制度、司法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新闻制度等 ,公民的权利得到更多更切实的保障。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把人从各种人身依附关系中解 放出来,恢复了人的独立与自由,人们能够在政治上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力。资本主义文 明显示了超越过去各种文明的优越性。但是,资本主义文明又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 性,从政治文明角度看,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仍然 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更高阶段的文明,只有在继承和发扬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 ,避免它的种种局限,创造出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新的文明成果,才有自己存 在的根据。在物质文明方面,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在精 神文明方面,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生活水平;在政治文明方面, 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法律制度,真正实现广大人民当家作主,以多数人 的统治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下少数人的统治。社会主义由于消灭了私有制,也就消灭了资 本主义社会种种弊端和罪恶产生的根源,使人民民主共和国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使广 大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都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从而为新的更高形态的 文明的创建提供了前提。然而,由于社会主义主要产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起点比较低,而且缺乏成功的经验可循,在社会主义文明建 设上,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不少盲目性,其中尤其是只看到社会主义政治与资本主义政治 的本质区别,而对两种政治文明的历史联系认识不足,以至长期忽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就比较有限,美好的前景并没有向人们所期望 的那样到来。相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全面专政”的错误理论指导下,极大地 损害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彻底否定了极左政治路线,虽然没有马上提 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但是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中,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迈开了决 定性的步伐,并且取得了愈益可观的成绩。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追求,既是社会主 义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又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文明的大胆创新和完善。
第一,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 目标。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认识,有过曲折的经历。民主是手 段的不恰当认识,曾造成我们过去政治建设中的种种失误。民主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 成部分,无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从这个相关的意义上讲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 。但从民主的自身独立意义而言,民主应该被看作是目的,而且应该首先被看作是目的 ,因为它是进步社会的重要标志和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就是,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二大也明确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第二,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如何处理党和国家、国家和人 民以及人治同法治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 统一起来的科学内涵和正确处理三者的相互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 问题,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 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现代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组织文明和政 治主体行为文明的内在统一要求。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现代政治理念文明的根本追 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政治的核心组织和领导力量,充分发挥它在我国政治中的组织 作用和领导作用,是政治组织文明的体现。就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 系来说,党的领导的职责就在于领导和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而不是代替人民群众当 家作主;党的领导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 律的特权。就人民当家作主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关系来说,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政 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都必须围绕着和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就依法 治国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来说,宪法和法律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 的愿望和要求。依法治国意味着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是现代政治制度文明的根本体现。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 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一方面意味着 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另一方面意味着党和其他政治主体的行为要受到法律 的制约,体现着政治行为主体文明的状态。
第三,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 化和程序化。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时代特征。在我 国,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近代以来“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既没有民主政治 的传统,也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反封建斗争中虽然养成了优 良的民主传统,但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并没有肃清。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史上,由于没有正确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而出现过的偏差,对我们党的消极影响也 很深。建国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未能制度化、法制 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从而导致了祸国殃民的十年内乱。邓小 平在总结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时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 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第3 33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进行了政治体制和其 他方面一系列管理体制的改革,其成果是显著的。但是,制度建设仍然是我们建设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着重加强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 核心内容。
第四,加强法制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建设的关键。实施依法治国是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 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基本走向。依法治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 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 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和程序化。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设立的目标,我国的法制 建设必须在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首先,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不断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自主权划分和管理制 度,健全责权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同时还要增强司法过 程的透明度,让人民能够真正行使监督的权力。其次,要通过宣传教育、培养人民群众 的法治、法律意识,增长人民群众的法律知识,使人民掌握法律的武器,并学会运用这 个武器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再次,要使法制建设的重点向“治官” 转变,使法制成为管理国家与社会、管理经济与文化事业的权威与根据。
第五,全面推进领导体制、决策体制、行政体制、司法体制、人事管理体制和监督体 制等六大政治体制改革。深化领导体制改革,主要解决党的领导的科学定位和充分发挥 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独立行使职权的作用,决不包揽一切行政事务和社会 管理事务。深化决策体制的改革,着力于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 性。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着力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 提高行政效率,达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着力于司法独立公正,惩治司法腐败,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深化干部管理制度 改革,着力于建立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广泛吸收人 民群众参与人事任免工作的全过程。深化监督体制的改革,是要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 大力推动制度创新,努力建造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 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权力的监督。特别要认真地搞好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保 证各级党政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用制度来防止不正之风的发 生。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政治建设论文; 政治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理论创新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政治学论文; 经济论文; 法律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