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的初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场馆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经营管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的体育场馆绝大多数引入了企业化管理机制,这是体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对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初步探讨,不仅对我国体育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管理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现状
体育场馆最早诞生于国外,古罗马竞技场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体育活动场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体育事业,体育场馆发展迅速,50年代末兴建了以北京工人体育场为代表的一大批体育设施,亚运会的举办,又促进了体育设施的建设发展,仅北京地区就新建十余处场馆。截至1998年底,全国新建各类体育场馆达543369个,比解放前增长了120多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场馆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场馆一改过去“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经费来源上呈现多元化,依靠自己的经营活动增加收入,逐步做到自给自足。业务活动中能够在完成上级任务后,自主安排多种经营活动。在分配关系上,打破“大锅饭”,场馆经营都拥有一定的收益分配权,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保证完成训练、竞赛任务的前提下,各场馆积极开展经营创收,以出租房屋、场地,举办文艺晚会,开办商店、餐厅、歌舞厅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既减轻了国家负担,又获得了一定的场馆管护资金。但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其表现为:
1.1 体育场馆布局不合理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方面。在用地选择上与布局上,缺乏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协调,造成使用与联系的不方便,或与城市其它功能冲突。如山东省某市,在城市西郊兴建一处大型体育中心,距城市边缘还有1.5公里,显然过于偏僻,既不利于使用,又不利于人流的交通组织。另一种情况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处于市中心位置的体育设施,与商业、贸易、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相距太近,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因为一方面,市中心是大量人流集中的区域,用地紧张,交通繁忙,环境吵杂。另一方面,大型体育活动人流的聚散对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及组织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2 体育场馆相关的交通矛盾突出
体育比赛本身的魅力吸引大量的观众,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集结人数可达数千至数万,而且疏散时间集中。很多体育场馆的建设,缺乏对交通组织协调与疏导方面的考虑,出入口集中,没有人流缓冲空间,造成交通拥塞,城市道路车流不畅,不利于人流的疏散,也影响了正常的城市交通秩序。另外,某些体育设施如台球场沿街布局,与城市道路混为一体,也不利于交通的畅通。
1.3 体育场馆配套服务不健全
由于对停车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体育场馆自身没有停车场或停车场地很小。根据调查:体育设施停车场不足的占40%以上,根本就无停车场的达15%。由此,造成使用的不便,很多车辆不得不沿街停放或停在较远的地方。既不利于管理,又不安全,还不利于城市交通。
1.4 体育场馆用地狭小,环境质量较差
很多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重视设施本身,忽视用地与环境,只顾及眼前,缺乏前瞻性考虑。表现在用地狭小,建筑密度过高,不具备基本的绿化条件,室外活动空间有限,环境质量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中、小型体育设施的建设上。对山东省三个城市的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中、小型体育设施中,存在用地不足、环境质量差等问题的占到60%以上。
1.5 体育场馆设施陈旧、设备不配套,使用率低
由于体育建设资金的筹集渠道不同,经费差异很大。有些体育场馆缺乏维护资金,造成设施更新不及时,设备不配套等问题,不利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展开,也不适应现代体育的需要。很多场馆是专门为了国际比赛和国内比赛设计建造的,功能单一,这种场馆与一般练习场馆相比较,就每年使用天数而言,相差至少10倍。体育对广大百姓而言,是大量的、每日不可间断的参与行为,而不是大量的,每日不间断的观赏行为,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则令人们望而却步。
2 提高体育场馆管理水平的途径与措施
2.1 加强对体育设施建设的理论研究
体育设施可以说是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根据城市的发展规模,在布局结构上,结合居住区的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在交通组织方面,要密切协调与城市道路的关系。对于人流集散量较大的体育设施,沿城市道路应有足够的疏散、活动场地。这样更有利于设施功能的发挥和经营管理活动呈良性循环展开,能够使近期建设与远期规划的结合更趋完美。
2.3 加快体育设施更新与改造的步伐
我国对外开放的大好形势,促进和扩大了国际间体育的交流与合作,随着这种交流与合作广度、深度的进一步扩大与加深,对体育设施标准与水平的客观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集中精力,加大资金投入,按照现代体育的需要,更新、改造现有的体育设施,提高设备的标准水平,以适应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
2.4 制定和完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政策法规
应对这一事物的管理政策进入决策程序。对其应有的价值,在分析评估、方案选优、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加以认真普遍的推广。各级体委应设立专门机构对所属场馆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一方面可以保证场馆在业务和经营活动中高效率地运行,免受多头领导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场馆的业务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调整。还应根据所属的内外部因素,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分期分批地进行场馆管理方式的转变,避免“一刀切”和“一哄而上”的盲目决策。促使场馆的经营管理这一新型模式呈现良性、健康地向前发展。
3 结论
(1)体育场馆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其经营管理得好坏直接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从数量、规模、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加大投入,管好用好体育场馆,确保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体育场馆实行经营管理的动因是由我国经济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引发的,也是体育场馆劳动者在改革体育场馆管理过程中利益机制的内在要求。目的在于提高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为体育事业,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体育场馆实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来自内、外部多重困难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管理人员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左”的思想干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较少等。
(4)大多数体育场馆的经费来源对国家仍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其经济核算尚未形成场馆投资的回收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