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绍乾
摘要:中学语文教育必须致力于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符合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的。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需要从意义和实施办法两个方面深入探讨。
关键词:素质;语文教学;人格
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在这两者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首要地位。素质教育以人为中心,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关系到学生能否主动、正确、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人格素质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如感情、意志、毅力等各方面的总和。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素质的形成时期。让学生学会做人,就是要培养中学生高尚的人格素质。语文学科在健全中学生人格素质方面担负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认真研究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构建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人格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以应考为目的的教育形式下,大家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由于智育被强化,培养和塑造中学生健康人格的任务就被一些学校和教师忽略了,即使有所触及,教师和学校也习惯于从思想品德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往往忽视了语文教学中所蕴涵的人格教育功能。因此,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语文学科对中学生人格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首先,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理性和思想性。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外,还应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升华和对学生人格教育的渗透。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完美的,否则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其次,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由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更担负着这样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文”时,教师也应教学生“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当代的文明人。
2.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格素质是最高层次,居于核心地位。语文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应当重视灌注学生语文人格素质。
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3.语文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中学生精神和心理世界的迫切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正处于形成时期。他们的学习心理、适应心理、创造心理等品质特征也正处于建立期,还不完善。因此,迫切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素质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应把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当成附加任务,而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把对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意志、个性、学习心理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语文教学中人格素质培养的实施办法
1.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格心理的核心。它指导着人的行动,影响着人的精神面貌,决定着人的道德、理想、情操。语文课中有许多关于人生价值取向的文章,如有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孟子的“舍利而取义者也”;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的文天祥的人格魅力;有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追求。教师可以抓住契机,让学生感悟经典文章中的精彩人生的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在审美取向中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价值
语文是一门文学性较浓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语文人格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材的名篇佳作中,既有对自然风光之美的描绘,又有对社会人生之美的讴歌,更有对艺术之美的创造。如生机勃发的《春》;雄、秀、险的《长江三峡》;玲珑剔透的《苏州园林》;金碧辉煌的《故宫博物院》等。这些课文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而且也能使学生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另外,在品味美文的同时,学生也可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情感和信念。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心理。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教育他们不要因一次作文、一次考试的失败就气馁,也不要因微小的进步而骄傲。告诉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须日积月累。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他们写作文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语句条理清楚、语意明确等。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和谐能动的适应心理。健全人格的发展过程,就是让人与环境取得协调平衡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的学科的特点,不断地从课文中挖掘出在恶劣环境中能经受得起挫折的承受能力的人物形象或从报刊杂志中引用“活水”。在听、说、读、写中,提高学生善言广交、能说会道、与人亲近的适应能力。
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所趋向的最高目标,是当代人人格的重要表现。语文教师应以课文为例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设计和确立不同的思维训练切入点和读、写、听、说能力的侧重点。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转型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性格特点还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和刺激。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他们关注人类、社会、生活、文化现象,培养他们较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厚的人格教育内涵,教师应把语言文字知识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人格素质。这样,语文素质教育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论文作者:宋绍乾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6
标签:人格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素质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下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