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人格特质对其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其论文,生人论文,调查研究论文,适应能力论文,中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3)06-0054-05
一、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适应能力是中职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社会适应能力(social adjustment)是指“个体接受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求符合社会的标准与规范,而与社会环境维持一种和谐关系”的稳定的个性特征。[1]社会适应能力好的学生,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较快地适应,自如应付。反之则相反。有研究表明,目前社会适应困难的中职生占86.3%,即大部分的中职生都有适应困难的问题。[2]其中包括对学校生活、学校制度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困难等。
有研究者认为社会适应的核心是人格适应。[3]人格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尤其是社会适应不良起着显著的预测作用。[4]原献学(2006)认为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倾、精神质、神经质等维度关系显著,[5]性格越外向、情绪越稳定的人社会适应能力越好。
学者们对社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中还发现,社会适应与自我价值感有紧密的联系。如王洋在其硕士论文中得出自我价值感与社会适应性呈正相关,[6]她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自我价值感的来源。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对作为主体的自我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其核心是自我价值判断与体验。它是一个人人格的灵魂,它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一种弥散性的影响。[7]
有学者认为持久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较稳定的人格倾向,[8]其与人格特质存在紧密的联系。如研究者周帆发现自尊与“大五人格”中的情绪稳定性呈高度正相关,与外向性和责任感呈中度正相关;[9]而陈莹等在对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结论。[10]
从前人的研究中可以得出,青少年的人格特质和自我价值感与其社会适应三者间关系密切。但目前尚无关于这三个变量在中职生群体中相互关系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特质、自我价值感的关系,分析中职生的自我价值感是否能作为中介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人格特质对社会适应能力作用的发挥,以期为同行在日后开展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三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为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从2065名学生中抽取400人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58份。研究对象中男生136人,女生222人;一年级学生242人,二年级学生116人;平均年龄为17岁。
2.研究工具
(1)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系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编制,共有20个项目,采用正反向计分的方式。[11]测试结果得分在35-40分之间说明被试社会适应能力很强,得分在29-34分之间说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得分在17-28分之间说明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得分在6-16分之间说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得分在5分以下说明社会适应能力很差。
(2)艾森克个性问卷。本研究采用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系1992年龚耀先修订。EPQ量表有88个项目,由P(Psychoticism精神质)、E(Extraversion内外向)、N(Neuroticism神经质)、L(Lie掩饰性)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个体的内外向、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精神质三个维度。[12]修订后的艾森克问卷所含项目与原问卷项目符合率达87.5%-97.8%。EPQ是目前我国最常用的人格测查问卷之一。
(3)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采用黄希庭等人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量表分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分量表。[8]其中特殊和一般自我价值感分成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个分量表,特殊自我价值感的社会和个人两个分量表中又包含人际、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等五个方面的自我价值感。量表由56个题项构成。
量表各题项的区分度良好,在信度检验上,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8332,分半信度为0.7925,重测信度为0.8852。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4556-0.8201之间,分半信度在0.4272-0.7879之间,重测信度在0.6012-0.8488之间;同时,该量表还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3.研究程序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和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前由主试介绍测试目的和填表方法,然后发放问卷。三份量表整合在同一份问卷中,由被试统一填写,独立完成,当场收回。所有测量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三、研究结果
1.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
采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测查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测试结果显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和很差的学生占了83.8%,表明目前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差(见表1)。
2.职生人格特质特征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通过对中职生人格特质的测试发现,中职生群体的人格特质在各维度不同分数间分布比较均衡。其中,性格典型外向者占了36.9%,典型内向者只占7.3%;在精神质维度中,典型高分型的占26.8%;神经质维度中,典型高分型的占36.3%(见表2)。
3.中职生自我价值感与常模的比较
自我价值水平的高低一般通过与常模比较后加以确定,而现有自我价值感量表常模是分性别和年级而制定的。因此,研究中首先采用黄希庭等人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测定出不同性别和年级中职生自我价值感各维度的得分情况,然后将其按照性别和年级分别进行单一样本T检验,与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一二年级女生在社会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生理、家庭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特殊家庭自我价值感方面显著高于常模水平。男中职生在绝大多数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常模水平,其中一二年级男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个人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心理、家庭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特殊人际、家庭自我价值感方面显著高于常模(见表3)。表明中职生的自我价值感总体水平较高。
(各分量表依次是:总体自我价值感(T)、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GS)、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GI)、社会取向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SS1)、社会取向特殊心理自我价值感(SS2)、社会取向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SS3)、社会取向特殊生理自我价值感(SS4)、社会取向特殊家庭自我价值感(SS5)、个人取向特殊人际自我价值(SI1)、个人取向特殊心理自我价值感(SI2)、个人取向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SI3)、个人取向特殊生理自我价值感(SI4)、个人取向特殊家庭自我价值感(SI5)。)
4.人格特质、自我价值感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分析
对人格特质和自我价值感的各维度与社会适应能力总分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总分与人格特质和自我价值感的每一个维度都有显著相关。社会适应能力与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即性格越外向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好;与精神质和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在精神质上得分越高,即敌对倾向越明显,情绪越不稳定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低。另外,自我价值感的13个维度均与社会适应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即自我价值感越强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好(见表4)。
5.人格特质、自我价值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预测力
以社会适应能力总分作为因变量,将人格特质的3个因子和自我价值感量表的13个因子共同作为预测变量做回归分析,发现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N)、内外向(E)和自我价值感中的社会取向特殊心理、人际自我价值感(SS2、SS1)、个人取向特殊心理自我价值感(SI2)能显著预测社会适应能力,所建回归方程显著。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人格特质和自我价值感可以解释社会适应能力方差变异的58.9%(见表5)。
6.人格特质、自我价值感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路径分析
将自我价值感作为中介,对人格特质、自我价值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做路径分析,结果发现:中职生的人格特质与自我价值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其中人格特质部分通过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影响社会适应能力。(见图1)
图1 中职生人格特质和自我价值感对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路径模型
四、讨论
1.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都很低。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类似[2]。这是由于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发展不协调,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个时期他们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本能冲动的高涨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他们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的问题。同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中职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易与他人产生矛盾,造成人际困扰。而且职业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封闭式的管理,也容易使他们产生不适应感。再者,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较少经历挫折,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容易怨天尤人。因此多数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2.中职生人格特质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中职生群体的人格特质在各维度不同分数中分布还算均衡。其中,在内外向维度中,典型高分的占36.9%,典型低分的只有7.3%,说明在中职生群体中性格外向的学生占多数。他们更喜欢交际,喜欢热闹,渴望刺激和冒险,情绪情感也更容易冲动。在精神质维度中,有大约49.7%的中职生处于中间型,但也有26.8%的人属于典型高分型。这部分学生可能感觉迟钝,不会关心他人,有时显得不近人情,喜欢寻衅搅扰、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应引起充分的重视。神经质维度反映的是情绪的稳定性。在此维度中,有36.3%的中职生属于典型高分型,这部分学生常常焦虑、担忧,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是心理干预的重点对象。
3.中职生自我价值感的情况
研究表明,男女中职生的自我价值感总体水平较高,这与欧阳霞等人研究结果相似,[13]但与许小凤研究中认为的中职生低学业成绩使其较少体会到成就感、自信不足,对未来的期望值不高,从而表现出较低的自我价值感略有不同。[14]与普通高中生相比,中职生的抱负水平更低,但体验成功的机会更多,根据心理学家James的观点,自我价值感=成功/抱负,即个体的自我价值感与体验到的成功成正比,与其抱负水平成反比。[15][16]因此他们表现出比常模更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
4.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特质、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关系
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与人格特质和自我价值感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社会适应能力与内外向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精神质和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因为性格外向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比较积极,内心世界的开放程度更高,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情。相比于内向的人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更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观念或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精神质分数高的学生比较孤独、不太关注他人,对他人的情绪不敏感,有的则喜欢寻衅他人,显得不太友好,人际关系紧张,因此他们难以适应外部环境。而神经质维度分数高的人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或是显得悲观。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有些神经过敏,处事缺乏灵活性。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而且心理弹性较差,因此也较难适应外部环境。
研究发现,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总分与人格特质和自我价值感的每一个维度都有显著正相关。自我价值感的核心是自我价值判断与体验。[7]也就是个体对自己存在价值的肯定和接纳。这种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越强烈,个体接受自己、尊重自己的程度越高,对自我的评价也越积极,包括在人际、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方面都会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这样的个体更加的自信积极,能够更加开放和理性地认识和接受不一样的观点和行为,并且适当的改变和调整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自我价值感与社会适应能力呈正相关,即自我价值感体验越强的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好。
5.人格特质、自我价值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预测力
本研究发现,以社会适应能力总分作为因变量,将人格特质和自我价值感量表的各因子共同作为预测变量做回归分析,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内外向和自我价值感中的社会取向特殊心理、人际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特殊心理自我价值感直接进入回归方程,它们可以共同解释社会适应能力方差变异的58.9%,表明人格特质和自我价值感是影响到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6.人格特质、自我价值感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路径分析
中职生的人格特质、自我价值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三者的路径分析可以得出,自我价值感在人格特质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预测作用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人格特质部分通过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人在与社会有关的人际、心理、道德、生理、家庭等方面受到社会或他人肯定或赞许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性格越外向,同时情绪越稳定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容易得到他人积极的评价,他们可能会比较自信、乐观。而这种自信和乐观的心态可能使他们更积极主动的适应新环境,因此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好。
五、建议
1.塑造健康的人格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教育及家庭背景、社会生活经验等的影响。青春期是人格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期,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培养中职生健康的人格。特别是要注重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改变以往认为中职生“学习无能”“素质较差”等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平等、公正地对待、尊重学生,注重学生潜能发展。[17]同时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礼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下成长。
2.增强自我价值感
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悦纳自己,尊重自己和保护自己。中职生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期,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因此,父母和老师都应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仅要宽容地对待他们展示独特的个性,还要对他们在学习或专业技能上取得的成绩给予积极的肯定。教师要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有发挥自己专长的舞台及体验成功的机会,平时可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或是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所学真正发挥到实处,同时接受更多社会对他们积极的评价,培养自信心,学会积极、客观地评价自己。
3.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在人与社会相互接触的过程中锻炼起来的,因此中职生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锤炼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不同的人接触,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与人际沟通有关的主题班会或是团辅活动等教授学生与人交往的技巧,有效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