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明天的太阳:21世纪城市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_青少年教育论文

守住明天的太阳:21世纪城市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_青少年教育论文

托起明天的太阳——跨世纪都市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操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跨世纪论文,青少年论文,理论依据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立足高科技信息时代的现代人素质

本世纪下半叶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历着工业文明的第三、第四次浪潮的冲击,新工业文明的负效应也日益显现。“全人类第一次为自身的生存而必须团结一致以共同克服工业文明在今天造成的全球性问题。”为了解决全球性问题,为了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最重要的是实行“人的革命”,即把人类追求目标由物转向人自身,转向人的教育,转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与他人及自然的和谐相处。显然,这就向生活在“地球村”的跨世纪青少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鉴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这种素质要求对中国都市青少年来说可能既有现实性又有超前性。限于种种条件,我们这里提出的有关这一素质的指标体系还是大可讨论的。

①全球意识:A.可持续发展意识,B.民族责任感和全球的协作意识;

②地球伦理观:A.工业文明正负功能意识,B.环境危机意识, C.环境法律意识和他律行为,D.环境道德意识和自律行为;

③自我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

A.自我持续发展意识(进取精神,自立意识,参与精神,终身学习意识),

B.自我持续发展能力(应变学习能力,协调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

(4)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素质

跨世纪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在大都市尤为突出——以上海为例,自1985年起,上海每年独生子女的领证率已达98%以上,至1995年底,上海的独生子女总数已达217.4万,占上海总人口的16.7%。以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将保持上升趋势。可以说,未来的都市社会在某个年龄层面上将是独生子女的“天下”。独生子女的优点十分突出,但他们在早期发展中也存在某些人格缺陷,诸如自我中心、懒惰、孤独等。为此,我们应确定一些针对性的指标体系,改善他们的有关素质,帮助他们逐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①正确的劳动观:A.劳动光荣感,B.家务劳动意识,C.公益劳动意识,D.助人为乐精神,E.协作意识;

②积极的社会活动观:A.集体归属感,B.人际交往信任感,C.社会参与意识,D.独立自主意识;

③全面的社会责任感:A.法律意识,B.道德意识,C.家庭意识,D.社交意识,E.志愿者服务意识;

4.素质的整合:角色素质

角色是指与人们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从根本上说,每个人的种种素质最终要通过人的社会行为,即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体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把角色素质看作是人的素质的结构性有机整合的综合性表现,具有一种在系统状态下和现实生活中全面反映人的素质的功能。对于正处于社会化过程的青少年来说,有针对性地调控、提高其角色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角色素质包括:角色认知——认识与实践(即知行同一)的一致性;角色担当——能力与实践的协调性;角色整合——社会、经济、政治角色的有机统一;角色调适——多重角色的承担和适应。这些素质要求大致可用下述指标加以描述:

①角色认知:公民意识(生存意识、创造意识、人格意识、荣辱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制意识、志愿者意识);

②角色担当:A.自我认识水平,B.自我反省水平;C.学习、工作投入感,D.职业意向和准备状态;

③角色整合:A.家庭角色、职业角色、公民角色的认同度,B.角色的有机协调能力,C.角色的组合方式、重点把握;

④角色调适:A.就学、就业的阶段性自我调适,B.空间、职业、生活流动的自我调适。

(三)青少年素质发展的总体态势、特点和动力机制

如果说,素质的指标体系是对未来15年青少年素质要求的结构性静态分解;那末,我们还应对未来15年青少年素质发展的趋势作出动态的预测性描述,并进而分析青少年素质发展的特点和动力机制。

1.素质发展的总体态势

(1)跨世纪的青年一代是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人,作为改革的直接得益者,作为实现强国梦的重要力量,他们将具备建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理念基础上的现代政治——经济素质

跨世纪的青年一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是改革事业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已经成为或终将成为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最拥护改革的一代人。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保证,因此,这一代人将具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90年代以来,改革深化、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物质充裕,跨世纪的青年一代对国家前途的信心日益增强,对现实的关注和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也在加强。为了回应日益加速的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挑战,他们中有责任感的群体,将随着改革的深入,展开对旧体制弊端的新一轮批判;同时,也会进一步复苏民族意识,回归传统,吸纳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东西方文明之精华,在新的整合中弘扬民族精神,从而为中国开创一个建设与创新的21世纪。

(2)跨世纪的青年一代,将在“示范群体”营造的社会氛围中,在参与构建“三德”,推进市场经济规范化的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形成符合国际大都市建设需要的现代道德——文明素质

当前,伴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而出现的种种道德失范,对于经济与社会、对于人们自身利益带来的危害,正日益为人们包括青年一代所认识。为了维护改革所获得的正当利益和自身权益,青年一代将日益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化而努力;同时,在社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示范群体的带动下,青年一代也正在认真地从东西方文明中汲取精华,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精神文明素质,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群体。而随着城市格局、功能和生存环境的根本性变化,得风气之先的青年一代,将从小市民变成大市民,做到有气度、有气派、有气魄、有气象,还做到有眼光、有器识、有襟怀、有境界。

(3)跨世纪的青年一代,将自我塑造以面对高科技的信息时代,树立奋发进取、努力创新的精神,使自身逐步具备接近和超过周边地区、国家的科学文化素质

据预测,到2000年,我国主要大城市的青年接受中等教育的比例将达到95%左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将达到35%~40%,与香港、新加坡的水平相当。与此同时,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新增劳动力中接受专业教育的比例将达到90%以上。而沿海城市青年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更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了。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跨世纪的青年一代,终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并能自动调节、保持心理健康。

(4)跨世纪的青年一代,将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自身的努力中,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投身改革事业,推进现代化建设,在社会实践中养成较强的社会适应素质

在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中,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在人格上将是健康的、和谐的和全面发展的,他们具有积极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他们不仅有较高的智商,而且有较高的情商。他们能够独立地、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对自身、对社会有着明确的责任感。他们能坚定地立足于现实世界,具有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能力;但他们又不是消极地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而是在追求目标、发挥个人能力与现实之间,保持着持续的、创造性的紧密联系。

2.不同素质的发展特点(1)层次性发展的现代经济——政治素质

跨世纪青年一代对改革的支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拥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大致将经历一个人从“感性→理性→信仰”的层次性发展过程。

当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推进,使得正处于人生颠峰阶段的青年成为改革成果的最大承受者和时间最长的既得利益者,尤其是在受到高等教育的青年中,在各行各业的青年成功人士中,将产生一大批个人收入高、生活质量优并对社会发展贡献大的成功者,他们将首先在感性层面的体验和切身利益的驱动下拥护改革,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们中的许多人会通过自身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教育,将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并进一步树立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从而更理性、更自觉地去规范和维护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去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业。总的来说,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性演进过程;当然,较多的青年可能仅停留在感性的第一层次,而部分青年则将演进到第二层次,更有部分有理想、有高度责任感的青年将推进到第三层次。相对而言,一般青年可以允许停留在第一层次,而青年党员则应努力推进到第三层次。

(2)双向性、阶段性发展的道德——文明素质

首先,社会现实发展将促使跨世纪青年一代努力改善自身的伦理素质。按照党中央的规划,到200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则将使市场经济渐趋完善,特别是还要求基本形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届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将进入规范状态——弄虚作假、损公肥私、搞特殊化等行为将难成气候,社会道德状况、价值评判体系和青年自身的伦理道德素质将发生明显的改变。

其次,跨世纪的青年一代将在社会现实发展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改造。世纪之交,由于冷静的反思和适当的社会引导,将使跨世纪的青年一代深刻认识到:植根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加以现代性的改造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并会进一步将传统的优良道德构建成种种现代社会的准则。当然,这是一个阶段性发展的过程,其具体步骤大致为:先是认真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以全面了解中国文化;接着进行思想的发酵和孕育,静心体悟、认真汲取,站在现代社会的支点上加以消化与扬弃,从而形成现代的道德意识与观念;最后,自觉地在社会实践磨砺中转化为行动的规范,使自己成为既适应开放的时代,又深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文明人。

(3)适应性、开创性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

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知识的总量日新月异。据统计,知识总量在70年代是每5年翻一翻,到80年代已经是每3年翻一翻了,90年代虽未见统计资料,但无疑不会低于80年代,以此推算,就可以想见21世纪知识总量的增长速度了。作为跨世纪的青年一代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得终身学习,就要从传统的“学习知识”转为“学会学习”,提高和改善自学能力,这已经或终将作为一个生存问题摆在跨世纪青年一代的人生之路上。与此同时,创新能力对于未来青少年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极为重要。以往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新生和模仿,但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如果我们只满足于做跟前人、别人一样的事,保持和前人、别人一样的想法和做法,那就很难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立足并取得成功。由此,学会学习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跨世纪青年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部分,当他们具备了这些素质后,就会根据不同的需要而随时调整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从容地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并能在适应中推陈出新,开创一个建设与创新的21世纪。

3.素质发展的动力机制

跨世纪的青年一代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和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外驱动力。(1)外驱力——社会利益总量的增加和公正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导致社会利益总量的增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体现的公平和公正原则的逐步实现,将使青年一代从物质和制度两个层面上真正体验到“德福一致”、“个人能力和个人收益同步发展”,也必然会使跨世纪的青年一代真正认同、接受一系列崭新的观念,如科学观念、法制观念、竞争合作意识、文明意识等,并进而以相关的素质标准来要求、规范自身。这样,都市青年在跨入21世纪之门时,其总体的素质必将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2)内驱力——自身价值的实现

当今,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和实现已经成为青少年的明确目标;同时,主流文化也已经确认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这就使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由可能走向现实,这也理所当然成为跨世纪青年一代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驱动力。由此,跨世纪的青年将非常关注、把握自身的发展机遇,在升学、就业等方面表现得特别努力,在素质养成等方面表现得特别自觉,以求适应社会的选择和要求。与此相对应,社会也应在不同阶段适时提出各种规范要求青少年,以此引导并进而形成正确、健康的社会舆论,鼓励青少年为适应社会、贡献社会而努力地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这样,跨世纪青年一代的积极性将获得较充分的调动,青年自身也将得以更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标签:;  ;  ;  ;  ;  ;  

守住明天的太阳:21世纪城市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