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课堂教学的审美空间--论余毅的美育_课堂教学论文

建构课堂教学的审美空间--论余毅的美育_课堂教学论文

构筑课堂教学的审美空间——于漪审美教育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课堂教学论文,空间论文,于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美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艺术创造活动。成功的课堂教学能产生吸引人、感召人、诱导人的艺术魅力,并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境,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可以说,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真正诱人的课堂魅力和不同凡俗的教学风采就在于一个“美”字。她的课,那种为学生创设的令人入迷入痴的情境,那种令学生学而不厌的氛围,那种使学生随着课文的内容而产生的情意流动,无不给学生以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美感。本文拟从于漪课堂教学美的魅力及内在依据两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析。

一、于漪课堂教学美的魅力

艺术的本质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结构,这就决定了它在运动中必然会产生三种方向不同的力。这种力在于漪的课堂教学流程中表现为三种审美趣味形态,即谐趣、情趣、意趣。谐趣是指教师授课的形式、技巧所产生的一种审美趣味,主要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属于课堂教学艺术的娱乐性因素;情趣是指教学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属于课堂教学艺术的感染性因素;意趣是指教学中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主要作用于学生的理智,属于课堂教学艺术的认识性因素。这三趣正是于漪课堂教学美感产生的深层结构。一定的审美结构产生一定的审美功能。这三种审美趣味形态在于漪课堂教学中的巧妙组合,产生了思想教育功能、陶冶功能和认识功能,引发了学生相应的心理效应。具体表现为:

1.启迪效应。这是由于漪教学内容的深刻性所引发的心理效应。于漪总是将书中的语言看作是含金的矿石,用自己的严谨、勤奋和钻研作镐铲,用思索的大脑作熔炉,坚持不懈地开采,精益求精的冶炼,然后获得真知,启迪学生。

2.感染效应。这是由于漪教学内容的情动力所引发的心理效应。于漪的课堂教学感情充沛:那种激人斗志的壮情,催人奋进的崇高情;那种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剧情,匡正粗俗的喜剧情,发人深省的哲理情……她总是从感情深处触发学生以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3.震惊效应。于漪的教学总能把作品的内在美展现于学生面前,学生对于漪完美的结论,严密的论证,形象具体的表述发出由衷的惊服而产生心灵的震颤。

4.净化效应。教师对学生的塑造是灵魂对灵魂的塑造,是人格对人格的锻造。于漪说:“把生命糅进为千千万万人民谋幸福的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它就会生机蓬勃,精力如喷泉往外涌;把生命忠诚地奉献给你所热爱的事业,热爱的人们,思想会升华,感情会净化,不时散发出智慧的火花。”(注:《名师寄语》《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9 期封三)于漪正是以“生命糅进事业”的高尚情操,通过教学情感弥满了学生的心际,使学生在接受认知的同时,灵魂得到了净化。

二、于漪课堂教学美的内在依据

1.真。所谓“真”是说教师在教学流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以后所呈现出来的审美风貌。它要求教师“自求自得”教材,获得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尔后用这“烙上自我印记”的“真才实学”去上课,去启发、引导、激励学生学。诚如于漪所说:“自己钻研所得,有真切的体会,教学生时心里踏实,能教在点子上,讨论问题,剖析事理,往往左右逢源。用别人现成的结论,貌似快速,但未经自己的认真推敲,容易浮游无根,容易磕磕绊绊,脱壳离臼,课的质量难以保证。”(注:于漪《洞悉课文的底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4年第7期) )显然,于漪教学的“真”就是用那“如出吾之口,如出吾之心”的“自得”去上课,这是于漪教学美最本质的内核。综观于漪的教例,她用自己智慧的雕力,对色彩斑斓的课文内容,沉着而次第地进行解剖;她用自己热情的点拔,启迪学生探幽索微,发现真谛,洞悉心灵府奥;她长于抒情,教得荡气回肠丝丝入扣;她善于博引,以知识性、条理性和趣味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新。陶行知说,教学是“教师创造学生,学生创造教师”的过程,创造的关键在于一个“新”字。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得以更新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于漪自己也说:“准确而深入地掌握教材,目的不在于教学时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走,亦步亦趋,而是要根据所制订的教学目的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注:于漪《拨动学生的心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4年8——9合期))这“创造性的设计”,就是使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阅读有新意,有新鲜感。比如同是指导学生阅读描写景物的散文,于漪的设计就绝不类同:有的以画面来展示一幅幅图景;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拎起变化中的景物;有的抓住文眼、用牵动全局的关键词语引出景物的特色;有的先领略景中人,再理解人物所活动的环境;有的先整体理解,打好轮廓,再由粗而细;有的先细部,笔笔增添,再得完整的形象。她说,教学“犹如进入某建筑物,登堂入室是目的,至于从哪个门进去则完全有选择的自由”。(注: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语文学习》1989年第2期)) 当然选好角度只是方法而已,重要的是要求出新意。就知识而言,或加深,或扩展。就能力而言,更扎实,更有效,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3.情。情感是审美的动力、中介,又是审美的体验、效应。如果没有情感,特别是审美需要唤醒驱动的情感,审美就只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而不能形成主动的创造,深沉的领悟,深刻的体验。正是靠着情感这股凝聚力,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才会产生相契合的“共振”效应。在审美教育中要千方百计“激活”学生的这种审美情感,就要充分利用审美媒介——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要善于融通教材(客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感情,披文入情。于漪经常采用“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锤打重点词句、表情朗读、深思回味等方法,以言传情,以情激情”。(注:于漪《在美的世界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学习》1989年第4期))事实上,教师作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中介”, 在深入钻研和具体讲授教材的流程中,心灵必定受到深浅程度不同的感染,情动于衷,激起情波,乃至引起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诸种变化,随着教材所蕴感情的变化,应相应地做出或憎或爱,或忧或喜,或褒或贬的不同反映和评价。于漪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注:于漪《兴趣、 情感、 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语文学习》1989年第2期))这就是说,如果没有教师动情地教, 就没有学生动情地学。她的《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讲课时声泪俱下,引得满室皆泣,真正做到了“怀情而教”。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在学生心里弹奏爱国主义的最强音,她一以文中情激学生情,二以自己胸中情燃点学生的爱国火焰。特别感人的是她谈了一段亲身经历:“七·七事变”后,家乡危在旦夕,小学即将解散,她永远忘不了音乐老师教唱《苏武牧羊》的那一课……学生“屏息静听,心弦拨动”。(注:于漪《镌刻》(《语文学习》1990年第6期))于漪以一员的身份介乎其间,交流真切的感受,叩击心弦,传情激情,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对学生的心灵塑造真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蕴。所谓“蕴”是指教师所授内容的阐述富有内蕴力,是一种蕴含丰富,蕴意深邃,言有尽而意无限的高境界。在这方面,于漪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意在象中”。于漪认为“认识形象,理解形象,受形象感染,学生不步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难以有深切的感受”。(注:于漪《在美的世界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学习》1989年第4期))因此,她常常妥为设计, “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气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学生有身历其境之感”。(注:于漪《在美的世界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学习》1989年第4期))她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先用《闻一多传》那帧很有特色的封面诉诸学生的视觉来创设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一块大理石的底座,上面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红烛,烛油沿着烛身不息地往下滴……接着,于漪动情地朗诵了《红烛》序诗,然后,她说:“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他以红烛自喻,烧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在导入的短短几分钟内,这些鲜明的图像,隽永的诗句,简约的介绍,创造了一种内蕴富赡的视听形象,吸引学生步入特定的情境。二是“情理交融”。于漪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哲理形象化,使学生获得涵泳、回味的艺术快感。如教学纪念周总理的散文《春夜的沉思和回忆》时,她先用泰戈尔的诗“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但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导入课文,激发学生情感,创设课堂意境,同时含蓄地点明了主旨所在。在讲完第一节后又和学生一起背诵赵朴初的词《金缕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缓缓灵车经过路,万众号呼总理。泪尽也,赎公无计!”加浓学生的情感,深化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又引杜甫的《七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升华学生的情感,点示了蕴蓄于文章深层的含义。一课三引诗,别出心裁,包孕丰富,情理交融。三是“曲经通幽”。于漪叙述事理时曲而不直,隐而不显,渲染出最富有暗示性和启发性的意境,让学生在追索、咀嚼中引起丰富的联想。如教《茶花赋》最后一部分时,在学生面前出示一幅鲜艳的童子面茶花图,学生眼前一亮,情绪高涨。

师:这是一幅什么图景?请同学们从课文中选一句话来说。

生:(齐声)童子面茶花开了!

师:为什么说是“童子面茶花”?

生:(响亮地)因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师:写这有什么作用?

生:象征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祖国。

学生在于漪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顿悟了。这哪里是写花?分明是写少年儿童?这一朵朵“童子面茶花”,不正是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吗?如此深刻的寓意,学生在于老师含而不露的暗示中得到了启迪。

标签:;  ;  ;  

建构课堂教学的审美空间--论余毅的美育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