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_农民论文

黄河中游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_农民论文

黄河中游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中游论文,战略研究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河中游地区位于我国中西部,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四省区,土地总面积86.83×10[4]km[2],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9.16%,乡村人口7377.5万人,占全国总数的8.02%,自然环境恶劣,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人口多,是我国扶贫主战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生态整治的重点区,肩负着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黄河泥沙量、维护下游地区生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使命。因此,本区农村经济发展对全国国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农村经济结构与动态变化

(1)从产值结构来看,1987年到1996年,第一、二、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52.37%、36.21%和11.42%转变为29.91%、49.75%和20.34%。其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了22.4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分别上升了13.54个百分点和9.1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值由1987年的1:0.69:0.22转变为1996年的1:1.66:0.68。虽然第一产业产值的主导地位已逐步被第二产业所取代,但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仍然偏低。再从三次产业的从业结构来看,各产业劳力比重分别由1987年的78.33%、10.24%和11.43%变为74.64%、11.29%和14.08%,变化幅度不大,三次产业从业劳力的比重由1:0.13:0.15变为1:0.15:0.19,变化也较小。占农村总数近3/4的劳动力仍聚集在第一产业,导致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和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等问题。从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对比来看,产值结构变化幅度远大于劳动力结构,一方面说明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也说明三次产业间劳动力生产率存在巨大差距。

(2)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变化来看,农林牧渔各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值分别由1987年的71.79%、5.87%、22.01%和0.33%变为1996年的70.17%、3.50%、25.81%和0.52%。各业之间比值由1:0.08:0.33:0.005变为1:0.05:0.37:0.007,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内部产值结构变化幅度很小,农业产值仍占绝对优势,与本地区资源条件基本相符。

(3)从农村非农产业产值构成来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饮服务业产值占农村非农业产业总值的比重分别由1987年的60.03%、16.08%、13.74%和10.14%转变为1996年的63.84%、7.14%、16.25%和12.75%,变化最大的是建筑业,产值比重下降了8.94个百分点,工业、运输业和商饮服务业产值比重均有所下降,但幅度较小。各业之比由1987年的1:0.27:0.23:0.17变为1:0.11:0.25:0.20,可见本地区农村工业发展速度在农村非农产业中要比其它行业快一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黄河中游地区近年来产业结构经调整虽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低级的发展阶段,今后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1.2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后十几年的发展,黄河中游地区农村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纵向比,发展速度较快,进步较大;横向比,与东部地区差距仍较大,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

首先,从农村经济主要指标的人均占有水平来看,1996年,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为547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7%;其中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为1638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人均农村非农产业产值3838元,为全国平均数的54%。

其次从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乡村人口均占有量来看,199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37.29×10[8]kg,人均占有粮食457kg,比全国平均数少92kg;油料总产12.57×10[8]kg,人均占有17kg,比全国平均数低7kg;水果总产58.76×10[8]kg,人均占有80kg,比全国平均数多29kg。肉类总产23.59×10[8]kg,人均占有32kg,比全国平均数少19kg。

再次,从农业现代化水平来看,黄河中游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5年,全区单位面积耕地农机总动力为2.76kw/ha,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4kw/ha;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量(折纯)为226kg,比全国平均数少152kg/ha;单位面积耕地用电量为1038kw·h/ha,比全国平均数少705kw·h/ha;耕地灌溉面积比重为32.77%,比全国平均数低19个百分点。

第四,从土地生产水平来看,1996年,黄河中游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单产为3065kg/ha,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418kg/ha,油料作物单产1164kg/ha,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97kg/ha;甜菜单产3.50×10[4]kg/ha,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9kg/ha;水果单产为4393kg/ha,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47kg/ha。

第五,从农村劳动生产率看,1996年,农村劳力平均每人全年创造社会总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09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7471元/人·年。其中农林牧渔业劳动生产率为4848元/人·年,比全国平均数少2414元/人·年。农村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为33418元/元·年,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6623元/人·年,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6.78%。

第六,从乡镇企业发展水平来看,1996年,全区共有乡镇企业212.68万个,从业人员1066.63万人,总收入1140.07亿元,实现利税108.87亿元。但因起步晚,条件差,目前乡镇企业经济规模大部分都较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职工素质较差,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致使乡镇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平均每个企业年创产值(营业收入)5.36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平均每个企业年创利税5119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2%;平均每个企业拥有资产总额3.5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平均每位职工年创产值1.07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39%,人均创税3818元,相当于全国平均的68%。

第七,从农民生活水平来看,黄河中游地区仍处在较低水平,1993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28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645元,农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16.96m[2],比全国平均水平少4.73m[2]/人。恩格尔系数为60.4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黄河中游地区农业装备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基础薄弱,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农民生活贫困,是我国农村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

2 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限制因素分析

2.1 优势条件

2.1.1 区位优势 黄河中游地区地处我国中部,从产业布局上看,是农区向牧区过渡的农牧交错带;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看,是从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过渡地带,因而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条件。一方面,中西部丰富的能源、原材料、农村土特产品输入东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又可把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传输到西部,是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向西辐射的重要通道。此外,穿过本区的陇海铁路和兰新铁路,经由疆北铁路与哈萨克斯铁路接轨,向前延伸直达欧洲,形成了最为便捷的欧亚大陆桥,为本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1.2 资源优势 其一是土地资源优势。本区黄土广布,土层深厚,土地资源面积大,人均土地资源较多。且地处农牧过渡带,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为农林牧综合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其二是气候资源优势。本区光照充足,太阳辐射量高,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虽然有效积温偏低,但因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养分生产多,夜间呼吸作用弱,养分消耗少,有利于养分积累,因此,有效积温利用率高,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优越条件,也有利于提高瓜类和水果的产量和品质。其三是矿产资源优势。本区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其中煤炭、铝土、钼、稀土、铌、铜、铅、锌、铁、天然碱,芒硝、石膏等矿产在全国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且矿产资源与能源、水源配合较好,便于开发,有利于农村发展采矿业和原材料加工业。其四是水力、水利资源优势。本区水资源总体上看虽然较缺乏,但主要河流沿岸,尤其是沿黄地区却较丰富,一方面,由于河流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仅黄河及其支流,可装机容量就可达1000多万千瓦,发展水电潜力很大。另一方面,本区的几个平原地区均处于河流沿岸或冰川、雪山脚下,丰富的河水和雪山融水,为发展农业灌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宁夏黄灌区也因而享有“塞外江南”之美誉。其五是旅游资源优势。这里既有黄帝陵、秦代、唐代古都等历史遗迹和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又有敦煌莫高窟等人造奇观,还有华山等天然仙境,更有革命圣地延安,天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依托,组合较好,分布相对集中,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2.2 主要限制因素

2.2.1 土壤侵蚀严重,生态环境恶劣 黄河中游地区大部属黄土高原区,由于其固有的自然环境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区内的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侵蚀模数在100×10[4]kg/km[2](年以上,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严重的土壤侵蚀,使本区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中,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了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2.2.2 农村生产落后,农民生活贫困 黄河中游地区因受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一直处于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的状况。落后主要表现在农业现代化装备差,农作物产量水平低,土地利用水平不高,农村生产效率低等多方面。贫困则主要表现在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多,比重当分布广,仅国家级贫困县就有134个,占全区县级单位总数的50%。

2.2.3 文化教育落后,人口增长快,素质低 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但由于历史及地理环境的原因、使本区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加之建国以来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破坏加剧,致使本区生活贫困,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人口的高速增长与素质低下已成为本区较突出的问题。由于教育落后,致使人口素质较低下,1996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比例占15%以上,严重影响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农村经济发展方向与途径

黄河中游地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应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优势,独特旅游资源优势,合理调整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农业,乡镇工业和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逐步形成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坚持农林牧综合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牧养农,以林促农,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积极搞好以防治土壤侵蚀为中心的环境整治工作,改善生态环境,逐步使生态系统转向良性循环。采取各种有利措施,培育和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贫速度。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资源的集约与高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加强资源的保护,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今后黄河中游地区农业发展总的方针是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农业投入,走内涵挖潜的道路,为此,首先要改变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刹住“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不宜耕种的陡坡耕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草,以便保护环境,并把有限的水、肥、资金等集中投入到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耕地中去,同时,退耕后的土地一般具有发展林牧业的良发条件,可通过林牧业发展来为耕地提供有机质的有效补给。其次,要加强坡耕地的改造,逐步实现坡地梯田化,由于某种条件制约暂不能改成梯田的坡耕地,要采用免耕、等高带状种植等种植技术,以减少水土流失。第三,积极增加农业投入,搞好农田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提高耕地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不同优势,提高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推行“一坡一品”,“一村一品”乃至“一乡一品”,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并以优势产品为龙头,形成种养加、科工贸、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模式。第四,积极推广节水农业技术,通过节水技术来节约水源,扩大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确保农业稳产高产。在缺少灌溉水源的黄土丘陵区,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作物产量水平。

3.2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农民脱贫治富

黄河中游地区今后乡镇企业发展,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减少盲目上马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二是要多形式、多层次,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并举,多种所有制并存,充分发挥每一种形式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是企业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再生产同时并举,对目前具备一定基础和规模、而且尚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措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规模和效益,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与此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多方筹措资金,兴办切合本地实际、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企业,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四是要加强跨区域横向经济联合,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外引内联,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弥补本地区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才缺乏之不足。五是要注意环境保护,一方面是要重视矿产资源的保护,严禁乱采滥挖对矿产资源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和浪费,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搞好企业污染的防治工作。对现有企业污染较严重而又难以治理的,要坚决关停下马,对新建企业,一定要保证先搞好污染处理设施配套,然后再开工生产。

3.3 加强以防治土壤侵蚀为中心的环境整治工作,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土壤侵蚀是制约本地生产发展,加剧环境恶化。导致农民生活贫困的重要原因,因而必须积极加以防治。为此,今后要坚决制止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积极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在北部沙漠边缘区积极营造防护林,防止沙进人退。在黄土丘陵地区应以小流域为基本治理单元,沟坡兼治,全面综合整治,切实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从组织形式上,环境整治可以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的办法。技术措施上,可以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的办法。积极做好环保宣传工作,提高农村扩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治理环境的自觉性,同时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化惠政策,鼓励广大农民增加环保投入。

3.4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黄河中游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后要坚决贯彻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针对本区少数民族人口多的情况,在落实好民族政策的同时,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对少数民族尽量杜绝三胎和四胎,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对汉族人口要坚决贯彻国家政策,实行晚婚、晚育、独生、优生。积极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改变农村重男轻女的旧观念,铲除多生的思想根源。与此同时积极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兴办各类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对科技术知识的接受能力,为普及科技知识、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打好基础。稳定农村科技队伍,培养农村科技能人,改善农村科技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的状况,真正发挥农村科技人员的作用,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科技水平的提高。

3.5 加大扶贫力度,加快脱贫速度

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比重较高的地区之一,扶贫工作将是今后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今后要针对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水平低、环境恶劣,人口增长快,素质低等各种造成贫困的因素,对症下药,彻底铲除贫困的根源。为此,首先,要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投资强度,走开发性扶贫的道路。改“输血”为“造血”,帮助贫困区培育新的、有生命力的经济增长点,依靠自身经济发展来消灭贫困,其次,努力提高生产水平。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四化水平,改变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生产经营方式,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第三,积极植树种草,发展林牧业,同时广辟农村能源,解决农村燃料、饲料、肥料不足的矛盾,以减少因“三料”不足而对地表植物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第四,要把计划生育和扶贫结合起来,优先扶持坚持晚婚晚育、独生子女户脱贫致富。同时,积极发展科教事业,提高人口素质。

标签:;  ;  ;  ;  ;  ;  ;  

黄河中游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