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城关第二小学 725400
摘 要: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逐渐得到了普及。将PPT课件引入课堂教学中,利用PPT课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既能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PPT 教学 探究
一、变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PPT为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PPT的恰当使用,不仅给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而且使学生的素质在新的课堂气氛中得到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在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PPT的使用比较多,归根结底变抽象为直观,能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除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圆柱体如何转换为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底面周长、高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我还用动画演示了这个过程,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就得出来了。孩子们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二、突破重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精心的设计。要注意在制作中多采用色彩鲜明的画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数学探究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PPT课件来突破知识点中的重、难点。
如教学《分数与除法》中的一知识点,学生怎么也转不过弯来,题目是这样的:四分之三块表示一块的四分之三,还表示三块的四分之一。这样的题光靠老师的嘴说是不能明白的,因为这是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我当时就是用PPT课件,通过课件的幻灯演示,来揭示出三块的四分之一是如何得来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这种幻灯的演示,学生很轻松地就明白了把三块饼平均分成四份取出其中的一份。重难点就这样被轻松突破,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容易。
PPT课件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中,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使数学教学从枯燥无味走向生动活泼,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形象。尤其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中,PPT课件的重要作用就更加明显。小学教学插图是教材的一部分,但静态插图借助多媒体动起来,就会创设出一种新的教学情境,对于突破重点、突破难点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便于学生掌握和较好地理解。
三、PPT的展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里构成相应的新表象的过程,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具有重要意义。书本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学生对许多事情是没有亲身经历过、感知过的,学习需要想象活动的支持。由于学生无法亲历所有过程,所以信息技术就得以大显身手。
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节课时,“如何计算土豆的体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观察动画视频:在水槽中装入水,土豆放入水中,水面慢慢升高。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水面升高了……师:如何计算土豆的体积?生:土豆的体积等于水和土豆体积减去水的体积,水的体积等于上升的这部分水的容积。感受了这些视听材料,能使学生纵横联系地展开想象,一题多解。
四、PPT与传统教学结合,扬长避短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何运用这把双刃剑却是最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配合教材,以PPT课件等多媒体为辅助教学工具,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课件的运用应配合教材,以教材为主,板书与课件结合,按照课件把实物带进课堂演示,带领学生一起做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拓宽思维,将计算机作为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如在教学《打电话》一课的导入环节,我采用了网上下载的视频和图片,通过画面、声音,进行直观展示,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了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找到了规律。
PPT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辅助教学手段,它为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PPT的恰当使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只要将PPT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渗透、补充和完善,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思考,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PPT来提升数学教学效果,让PPT为教学活动助力。
论文作者:唐厚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8
标签:学生论文; 课件论文; 数学论文; 体积论文; 难点论文; 知识论文; 抽象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