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学——胡明道语文教育观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为了论文,语文教育论文,胡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明道是武汉六中语文特级教师。她在近四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探讨语文教育的诸多问题,发表了300万字的教育方面的著述。 她在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在很多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具有开拓意义。她的“教是为了学”的语文教育观,她的“学长式”语文教学实践,她那行云流水、自然天成的语文教学风格,对语文的教育教学改革,对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学语文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里,我将从三个方面,对胡明道的“教是为了学”的教育观作粗线条的勾勒。
一、“学长式”的教师观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一点恐怕没有多大争议。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该如何认定?有些教学过程,看似学生活动很多,但学生的整个活动仍然围绕教师转,学生有时为回答教师手中握着的答案,绞尽脑汁,费尽心思。针对这种现象,胡明道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明确自己的职责、身份使然。在她看来,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会学生学,教师的身份就是“学长”。她在《语文教学高效寻径》一文中说:“早在十多年前,钱梦龙先生就提出‘学生为主体’这一观点。从口头上似乎也没有人反对,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教师爷’为主体设计课堂,独占课堂。虽然有时也能问问答答,但仍然跳脱不出以‘我’为中心的窠臼。”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设计,不管设计了多少次答问,从实质上讲,仍未完全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考虑,从感情上仍旧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知识的那一面,师生的隐性距离依然存在,因此,就很难愉悦地开展教学活动。基于此,胡明道老师认为,教师必须改变观念,首要的一点,要明确自己不是一个教语文的教师,而是一个教学生学语文的教师。要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求,把自己当成先学一步的“学长”,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帮手、助手、促进者和鼓励者。这样,师生就没有距离感,就会有共同的语言,就能够愉悦地开展课堂教学。我们很多老师发出感慨,为什么同样的学生,一到胡明道老师的课堂上,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活泼了,变得可爱了。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胡明道没拿学生当外人,而是当成朋友、学友。比如她在引导学生读小说《果树园》时,要学生用旁批方式,评评原本沉默寡言的李宝堂,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爱说话了?学生发表了各自看法后,胡老师说:“我也批了一条:‘伟大的政治变革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请大家继续发言。”一个同学说:“我批的是:性格的巨变取决于今昔社会地位的巨变。”这时胡明道老师马上说:“这个批语凝练、深刻,比我批得好。”说罢,跨前一大步,诚恳地、紧紧地握住这位同学的手。这是个教学小镜头,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自始至终把自己当成“学长”,同学生一起尝试“旁批”的方法,交流心得,取长补短。
既然教师是“学长”,对待学生,必须真诚、信任、尊重,并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她说,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不应该过多地考虑教师自身的得失,不能光想着自己在课堂上“出彩”,也就是说教师不能为了自己去教学。如果那样,教师就容易走进一个窄小的胡同: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向听者展示的是自身的强项,展示的是教师自身的技艺。这样的展示充其量是教语文的本领,而不是如何教学生学语文的本领。因此,她认为,教学语言的优美,课堂结构的完整,板书的精巧、工整和美观,教态的大方自如等等,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的教法。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为此,她提出了教法服务于学法的大艺术观。她认为,教与学接轨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她着力研讨了“为学法的教法”。
二、为学法的教法
对学法的探讨,胡明道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胡明道老师高中毕业后,就被留在讲台上。近四十年的教学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是她不断学习和感悟的过程。她没有在大学殿堂里聆听系统的教学理论,但她却在边教边学的过程中,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因而她提出“为学法的教法”,独树一帜。在她这里,“教”是手段、方法;学生潜能的开发,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灵魂的陶冶,才是目的、目标。这种对学习方法意义的注重,无疑是有战略眼光的。古人讲:“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也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是对学习的学习。这样看来,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光是系统的语文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因此,胡明道老师认为,教师的教法要服从于学生的学法,教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要教好学生,教会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需要,从而制定自己的教法。纵观胡明道的教学科研活动,我们发现她的每个阶段的专题研究,虽然课题不同、角度不同,但其终级目标是一致的,即学生和学生的需要。比如《课堂心理流向的把握》《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教”的职能是教会学生“学”》以及17万字的《语文学习一百窍》等研究成果,无一不是在探讨为学法的教法。
她的“为学法的教法”第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学习过程,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要,考虑学生接受心理。教师的教学过程示范性强,学生可操作程度高,因而具有简要、易懂、好用的特点。她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使学生会用。她在作文教学课上,示范课文作文之后,当即归纳课文作文的方法和步骤:①研读课文;②多方思考(展开、补白、改写、延伸);③精心设题;④连缀成篇。在紧接着的一节课里,她又以《怎样让我们的记叙丰富起来》为题,教给联想作文的方法,为了方便记忆编成四句话:“叙要展开靠联想,相关相近是桥梁,对比类比思潮涌,笔下生风多文章。”这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归纳,让学生尝试了完整的思维过程。胡明道老师注重教法同学法的结合,教法为学法服务,在课堂上尽可能展示出具体可操作的学法,把学习选文课例这种感性材料的过程,理性化、抽象化,给学生一种相对固定的基本的学习操作方法,这是符合学习心理的。学习心理学认为,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可以归结为定义,这种观念可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胡明道老师说,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带到某地,而且更应该在他们继续前进时变得容易,因而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对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应当把从课文中抽象出的对感性材料的认识、理解、感悟的方法,教给学生。在这一点上,她说语文教师要从数理化教学中获得启示,给学生具有普遍意义且操作性强的近乎“公理”“定理”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胡明道老师“为学法的教法”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在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潜移默化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她说,这是由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语文教师在教会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方法的同时,更应当引导他们从文章中汲取精神营养,获取精神力量。教师要用精神力量去陶冶学生情操,去完善学生的品格。语文教材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一件小事、一件衬衫、一辆纺车、一碗阳春面,物物总关情;一次讲演、一个瞬间、一个谈话,处处见精神。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舍己为人的品格,“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精神,以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乐善好施的道德规范,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将获得巨大的精神享受和财富。以文学作品的教学为例,她认为“文学鉴赏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她在《“文学鉴赏”教学浅见》中写道:“有些教师料定文学鉴赏见仁见智,难有规范划一的答案,是极难上考卷的。因此,他们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便采取了与其他实用文体‘一视同仁’的做法:解释几个词,分析一下层次,归纳段意和中心,讲几条写作特点,即使对内容的阅读进行一下‘设计’,也是几道理解的问题,答案当然是统一的。至于说到感受、欣赏、想象、鉴别,那是既无时间也无必要的。”她指出,这是缺乏眼光的“短视”行为,没有完全了解语文教学功能,没有完全弄清楚语文教学的目的和目标。她进而指出“文学鉴赏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能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谈到如何上好文学鉴赏课时,她认为除了找回文学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并认真对待外,还必须设计既有鉴赏特点又符合学生接受规律的教学环节。如她教《沁园春 长沙》时,问:“人们都说诗中有画,这首词中有无画面?如果你是画家,你该准备几种颜色?请用语言给我们‘画’一张‘橘洲秋景图’吧!”教《小麻雀》时她说:“描述一下小麻雀死后(或活后)的情景吧!”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可“发展”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集多功于一役,事半功倍。她教《周总理,你在哪里》, 让学生为这一首诗进行“MTV”创意:“想想,‘他大步向前不停息’一句可叠印哪些画面?”这样,原作中的四幅画面变成了近二十幅画面,学生勾联起了他们所知道的总理事迹,并能分类地叠印在不同的画面中。于是,思维调动了,画面丰富了,对总理的缅怀之情也更浓烈了,师生进入到最高的审美境界。仅文学鉴赏一个专题,她就总结归纳了概括法、图示法、朗读法、咀嚼法、评注法、涵咏法、再现法、幻想法、寻踪法、换元法、比较法等十多种方法,并提出要教出个性,要鼓励新见,要归纳学法,注重阶段侧重,注重迁移。她说,尽管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往往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有时甚至觉得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倒反而是一种模糊美,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学方法可以模糊。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必须明确清晰,要帮助学生归纳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特邀编辑刘芳杨先生对此评价说,胡明道老师“从自身的教学体验出发,提出了进行《文学读本》教学的既突出鉴赏的特点,又符合学生规律的较完整的教学环节,为这套教材的阐释和解惑、实验和推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胡明道的“为学法的教法”,并不是孤立地谈方法、谈技巧,她是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作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她在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的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格和思想品格,这正是她语文教育的大艺术观的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胡明道教学里得到了充分而完美的体现。
三、体现学法的教材观
对于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可是现在,人们总拿考试不考教材来否定教材的作用。有的教师紧赶慢赶把教材上完,有的教师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课文讲,有的学校甚至用两年的时间上完三年教材,结果是速度快、效率低。胡明道老师说,这就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些作法违背了教学规律。她明确地提出,要“用足教材”。她说“我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用教材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迁移训练,用教材帮助学生建立是非观、美丑观,用教材陶冶学生情操,用教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她把教材比作“聚宝盆”,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好这个“聚宝盆”,她的用课文材料来写作文的教学指导课,就曾创下45分钟写8篇小作文的记录。 教材同时又是学生“反三”的资本,丢掉教材无异于缘木求鱼。抛弃了代表性、示范性、隅反性极强的课文,在课外搜罗一些作品,设计考试训练题目,实际上使语文教学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其效率低下自不言而喻。
另外,她指出当前在教材认识上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错误地理解了教材的作用。很多教师花很多时间在课堂上重复地证明了一个无须证明的命题:这篇课文是好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结构,如何好,如何妙,学生从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中,从教师繁琐的论证中,得出的是千篇一律的结论:好作品。这种证明式的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认知阶段,它模糊了能力培养目标,显然这是没有弄清教材的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归结到一点,还是个观念问题,即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仍然是把教材放在第一位,见物不见人。胡明道老师认为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学,学生才是主体,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首先要考虑的不应该是教材,而应该是学生,学生需要从教材中得到什么、学会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借助这些课例使学生得到举一反三的本领,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样,不仅证明文例是“好作品”,而且还可以借此扩思抒怀,指瑕辩难,更重要的是学一篇、带一串,并由一串归纳出学习这一类文章的规律,悟出学习的方法。
语文教育要改革,语文教学要高效,观念的更新改革尤其重要。语文教学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教师要认识自我,理解学生,研究教材,探讨教法,并正确地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要科学地教,教会学生科学地学。胡明道老师在这方面已经作了有意义的探索。胡明道老师的教育思想很明确:就是教会学生读,教会学生问,教会学生听,教会学生说,教会学生写,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能生存能发展能创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