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淋巴滤泡增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黏膜淋巴滤泡增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一、胃粘膜淋巴滤泡增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楠[1](2021)在《NLRP3炎症小体及γδT17/MDSCs在淋巴瘤免疫稳态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免疫抑制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占所有NHL的30-35%。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手段显着提高了疗效,但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难治或复发。90%的难治/复发病例不能通过常规挽救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得到缓解。免疫疗法近年来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例如免疫检查点阻断剂(ICB)、CAR-T疗法等,已在多种实体瘤中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在DLBCL患者中反应欠佳。因此,探索DLBCL发病过程中调节免疫稳态的相关机制,评估高危因素,对于提高DLBCL的治疗效果十分重要。炎症反应是肿瘤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炎症小体可介导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产生炎症级联反应,促进形成适合肿瘤细胞生长的炎性微环境。NLRP3炎性小体是研究最广泛的炎症小体,外来病原体入侵或体内细胞的损伤和死亡,可招募、组装并激活NLRP3炎症小体,活化caspase-1,切割IL-1β和IL-18前体,产生有活性的IL-1β和IL-18,从而介导机体的免疫应答,促进机体清除病原体和内源性损伤。此外,NLRP3炎症小体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既往研究表明,NLRP3炎症小体在乳腺癌、纤维肉瘤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发挥促癌作用,并且NLRP3及其效应细胞因子IL-1β和IL-18可促进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形成,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因此,NLRP3炎症小体诱导的免疫抑制可能是肿瘤发生的机制之一。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初诊NHL患者血清中IL-18升高,治疗缓解后降低;且淋巴瘤细胞株中的NLRP3炎症小体可被活化,伴随NLRP3炎症小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升高。然而,NLRP3炎症小体在DLBCL发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肿瘤细胞可通过多种方式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逃逸宿主的免疫监视。免疫检查点是免疫细胞或肿瘤细胞上表达的调节免疫稳态的分子,对防止自身免疫反应过度激活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肿瘤中过度表达的免疫检查点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导致肿瘤的免疫逃逸,例如肿瘤细胞表达的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与活化T细胞上表达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结合并传递抑制性信号,诱导肿瘤免疫耐受。免疫抑制也是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恶性B淋巴细胞可通过高表达PD-L1逃避免疫监视。另外,肿瘤免疫微环境还存在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及调节性T细胞(Tregs)等抑制免疫功能的细胞。研究证实,DLBCL中MDSCs可通过IL-10、S100A12及PD-L1介导T细胞功能抑制。近期研究报道,NLRP3炎症小体/IL-1β途径可促进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肿瘤发生,阻断该途径延缓了肿瘤生长,并伴随着效应T细胞数量的增加和免疫抑制性细胞的减少。鉴于NLRP3炎症小体在肿瘤发生和免疫抑制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推测,DLBCL中NLRP3炎症小体异常活化通过介导肿瘤免疫逃逸促进淋巴瘤发生发展。目前,DLBCL中免疫抑制的调节机制尚不明确,对于DLBCL中NLRP3炎症小体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的深入认识,有助于识别新的生物标志物,逆转免疫抑制状态,并改善DLBCL患者免疫治疗反应。研究目的:本课题拟研究NLRP3炎症小体在DLBCL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对肿瘤免疫应答的影响,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体内验证NLRP3炎症小体对淋巴瘤小鼠发病的影响;探讨NLRP3炎症小体对T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参与淋巴瘤免疫抑制的作用及机制;探索NLRP3抑制剂对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将揭示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免疫失衡在DLB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为DLBCL提供新的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研究方法:1.收集35例初诊DLBCL肿瘤组织和35例正常淋巴组织(14例扁桃体组织,7例腋窝淋巴结,7例支气管淋巴结和7例胃周淋巴结),制备微阵列组织芯片。(1)免疫组化染色评估DLBCL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效应细胞因子(IL-1β、IL-18)的水平,分析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与DLBCL临床特征的关系。(2)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D-L1的水平,分析PD-L1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3)分析IL-1β或IL-18表达与PD-L1表达的关系。2.收集初诊、缓解和难治/复发阶段的DLBCL患者外周血标本,同时收集健康对照者及其他类型NHL患者外周血标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1)检测DLBCL患者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细胞和NK细胞比例,检测T细胞和NK细胞表面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PD-1、BTLA、CTLA-4、LAG-3、TIGIT、CD160)的表达,检测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能力(IFN-γ、TNF-α)及NK细胞脱颗粒能力(颗粒酶、穿孔素、CD107a),判断T细胞和NK细胞功能是否受损。分析外周血T细胞表达免疫检查点水平与DLBCL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2)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MDSCs及其亚群(PMN-MDSCs、M-MDSCs)和Tregs的比例,判断免疫抑制性细胞在DLBCL中是否扩增。(3)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基因(IL1B、IL18、NLRP3、ASC、CASP1、NFKB1)在PBMCs中的表达,比较DLBCL患者和健康对照中的表达差异。3.体外培养DLBCL细胞株(OCI-LY3、RC和DB),对细胞株进行不同处理:①对照组:PBS处理;②活化组:利用脂多糖(LPS)和三磷酸腺苷(ATP)活化NLRP3炎症小体;③抑制组:在加入LPS和ATP同时,利用NLRP3抑制剂MCC950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1)提取不同处理组细胞的总蛋白,Western Blot方法验证各组DLBCL细胞株NLRP3炎症小体活化状态。(2)将不同处理组的OCI-LY3和RC细胞株分别与健康志愿者的PBMCs进行间接共培养,分别共培养3、7、10天后,收集共培养体系的PBMCs,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T细胞的比例和表型。4.NLRP3炎症小体介导淋巴瘤免疫失衡的体内研究:(1)A20淋巴瘤小鼠模型构建:体外培养小鼠淋巴瘤细胞株A20细胞,接种于4周龄雌性BALB/c小鼠前肢背部皮下,设置:①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PBS;②NLRP3抑制组:腹腔注射MCC950阻断NLRP3炎症小体活化。比较两组小鼠淋巴瘤生长情况,分析阻断NLRP3炎症小体活化对小鼠淋巴瘤生长的影响。(2)ELISA检测淋巴瘤小鼠肿瘤匀浆和血浆中IL-1β和IL-18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肿瘤和脾脏中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评估体内应用MCC950是否能抑制小鼠NLRP3炎症小体活化。(3)WesternBlot检测小鼠肿瘤组织PD-L1及相关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分析抑制NLRP3炎症小体对PD-L1表达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4)淋巴瘤小鼠抗肿瘤免疫应答检测:分离对照组和NLRP3抑制组小鼠PBMCs、脾细胞、腋窝/腹股沟淋巴结细胞和肿瘤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部位T细胞表面PD-1和TIM-3的表达,T细胞比例及其产生IFN-γ、TNF-α和Granzyme B的能力,以及免疫抑制性细胞MDSCs、TAMs和Tregs的比例,分析阻断NLRP3炎症小体活化后荷瘤小鼠体内免疫应答的变化。(5)对A20淋巴瘤小鼠分别注射anti-IL-1β和anti-IL-18抗体,观察抑制IL-1β和IL-18活性对小鼠淋巴瘤生长的作用。流式检测小鼠外周血、脾脏、淋巴结和肿瘤等部位T细胞比例及其表面PD-1、TIM-3的表达,以及MDSCs、TAMs和Tregs的比例,分析阻断IL-1β和IL-18活性对淋巴瘤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肿瘤组织PD-L1及相关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分析阻断IL-1 β和IL-18活性对PD-L1表达的影响。(6)对A20淋巴瘤小鼠分别注射PD-L1抗体、NLRP3抑制剂MCC950,观测对小鼠淋巴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分组如下:①PD-L1抗体组:腹腔注射抗小鼠PD-L1抗体;②NLRP3抑制组:腹腔注射MCC950;③联合组:腹腔注射MCC950和PD-L1抗体;④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IgG。比较各组小鼠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差异:流式检测外周血、脾脏、淋巴结和肿瘤中T细胞的比例、表型和功能,以及免疫抑制性细胞的比例变化,分析NLRP3抑制剂和PD-L1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5.统计分析:使用SPSS 21和GraphPad Prism 7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或中位数±数据范围或四分位数间距。所用数据为三次独立重复实验的结果。利用Student 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评估P值,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相关性,P值小于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IL-18在DLBCL肿瘤组织中显着升高且与PD-L1表达呈正相关。(1)组织芯片染色结果显示,DLBCL肿瘤组织IL-1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生发中心型DLBCL(GCB-DLBCL)相比,非GCB型(non-GCB)DLBCL具有更高水平的IL-18。进一步亚组分析发现,IL-18和IL-1β在CD10(-)和MUM1(+)的患者中表达水平更高。(2)组织芯片染色结果显示,DLBCL肿瘤组织PD-L1表达水平较正常淋巴组织明显上调,且PD-L1表达与DLBCL生存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Ki-67表达成正相关。而且,肿瘤微环境中PD-L1与IL-18的表达水平成正相关。(3)RT-qPCR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相比,DLBCL患者PBMCs中的IL1B和IL18基因表达明显上调。2.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DLBCL患者抗肿瘤免疫应答受到抑制。(1)流式检测T细胞和NK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水平,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DLBCL初诊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分泌TNF-α和IFN-γ的水平明显减少,NK细胞(CD3-CD56+)比例显着降低,NK细胞产生穿孔素和颗粒酶的水平明显下降。(2)流式检测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DLBCL初诊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表面PD-1和TIM-3的阳性率明显上升,NK细胞表面TIM-3和BTLA的表达明显升高。进一步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发现,PD-1+T细胞比例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呈正相关。而且,T细胞表达PD-1和TIM-3水平与淋巴瘤Ann Arbor分期和国际预后指数(IPI)有关,Ann Arbor Ⅲ/Ⅳ期的DLBCL患者较Ⅰ/Ⅱ期的患者外周血中PD-1+T细胞和TIM-3+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IPI≥3分的患者较IPI0-2分的患者PD-1+T细胞和TIM-3+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提示DLBCL患者T细胞表面PD-1和TIM-3表达的增多与不良预后相关。(3)流式检测免疫抑制性细胞比例,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DLBCL初诊患者外周血中MDSCs和Tregs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而治疗后缓解的DLBCL患者Tregs比例较初诊患者明显下降,难治/复发DLBCL患者Tregs比例较缓解患者明显升高。3.体外实验证实,DLBCL细胞株的NLRP3炎症小体可被活化并影响PD-L1表达。(1)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和ATP处理后,OCI-LY3、RC和DB细胞的蛋白裂解产物中,IL-1β(p17)和PD-L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MCC950处理后,OCI-LY3、RC和DB细胞的蛋白裂解产物中,IL-1β(p17)和PD-L1表达明显下调。(2)体外活化或抑制RC或OCI-LY3细胞的NLRP3炎症小体,并与PBMCs共培养,流式结果显示:共培养7天后,RC细胞和OCI-LY3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中,NLRP3炎症小体活化组的CD8+T细胞比例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而NLRP3炎症小体抑制组的CD8+T细胞比例较活化组显着升高。4.体内实验证实,MCC950体内阻断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可抑制淋巴瘤生长,降低PD-L1表达。(1)我们通过向BALB/c小鼠皮下注射同系A20淋巴瘤细胞株建立了小鼠淋巴瘤模型,接种后7天左右,小鼠右侧斜肋部皮下出现肉眼可见的肿瘤,接种后14天左右,小鼠肿瘤负荷明显增加。至观察终点处死小鼠,ELISA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匀浆中IL-1β和IL-18水平明显升高。(2)Western Blot结果证实:腹腔注射MCC950使小鼠肿瘤和脾脏中NLRP3炎症小体效应产物IL-1β和IL-18水平显着降低,并且显着下调淋巴瘤小鼠模型肿瘤中的PD-L1和磷酸化STAT3(pSTAT3)的蛋白水平。(3)分析NLRP3炎症小体与小鼠淋巴瘤生长的关系,发现观察终点时,NLRP3抑制组淋巴瘤小鼠的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5.流式结果显示,MCC950体内阻断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可提高淋巴瘤小鼠的T细胞比例及其产生TNF-α的水平,减少PD-1+或TIM-3+T细胞比例,降低免疫抑制性细胞的水平。(1)与对照组相比,NLRP3抑制组小鼠肿瘤浸润CD8+T细胞明显增多,脾脏CD3+、CD4+、CD8+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脾脏CD3+T细胞产生TNF-α的水平明显增加,而分泌IFN-γ的水平下降。(2)与对照组相比,NLRP3抑制组小鼠脾脏和淋巴结中CD3+T细胞表达PD-1和TIM-3的比例显着降低。(3)与对照组相比,NLRP3抑制组MDSCs和TAMs比例在小鼠肿瘤、外周血、脾脏中显着降低,Tregs细胞比例在肿瘤和脾脏中显着降低。6.体内中和IL-18可抑制淋巴瘤生长,降低免疫抑制性细胞比例。(1)将淋巴瘤小鼠分别注射IL-1β或IL-18中和抗体,发现观察终点时,anti-IL-1β组和anti-IL-18组小鼠淋巴瘤大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2)流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nti-IL-18组小鼠肿瘤、外周血和淋巴结中CD8+T细胞比例均显着增加;anti-IL-1β组小鼠淋巴结中CD8+T细胞比例增加,而外周血中CD8+T细胞比例降低。(3)流式检测T细胞表面PD-1和TIM-3的表达,结果显示:anti-IL-18组小鼠外周血和淋巴结中CD8+T细胞表达PD-1降低,肿瘤、外周血和脾脏中CD4+T细胞表达PD-1的比例降低,且肿瘤浸润T细胞表达TIM-3降低;而anti-IL-1β组小鼠T细胞表达PD-1百分比无明显变化,肿瘤T细胞表面TIM-3表达升高。(4)流式检测免疫抑制性细胞的比例,发现:anti-IL-18小鼠外周血MDSCs和TAMs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nti-IL-18组小鼠肿瘤和脾脏的Tregs比例较对照鼠显着降低;anti-IL-1 β组小鼠外周血MDSCs和TAMs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而Tregs比例无明显改变。(5)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肿瘤组织PD-L1及相关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发现anti-IL-18和anti-IL-1β组小鼠肿瘤组织中PD-L1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显着降低。7.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和PD-L1抗体对于抑制淋巴瘤生长具有拮抗作用。(1)在本研究中,我们分别用MCC950、anti-PD-L1抗体单一处理或MCC950联合anti-PD-L1抗体处理淋巴瘤小鼠模型,观察对小鼠淋巴瘤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用MCC950或anti-PD-L1抗体均能减小淋巴瘤小鼠的肿瘤负荷,而联用MCC950和anti-PD-L 1抗体降低了肿瘤抑制效果。(2)流式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anti-PD-L1抗体能显着提高肿瘤浸润性CD8+T细胞和总T细胞的比例,并增加脾脏CD8+T细胞IFN-γ和TNF-α产生;而联合MCC950后,肿瘤CD8+T细胞比例及脾脏CD8+T细胞产生IFN-γ和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单用anti-PD-L1组。以上结果说明,NLRP3抑制剂会破坏由PD-L1抗体提高的CD8+T细胞比例和产生细胞因子能力。(3)流式分析发现,anti-PD-L1组小鼠脾脏和淋巴结中PD-1+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和MCC950组,而联合组小鼠的脾脏和淋巴结中PD-1+T细胞的百分比也明显高于单用MCC950组。此外,与MCC950组相比,anti-PD-L1组肿瘤浸润的MDSCs和TAMs的百分比均显着提高,而且联合用药组小鼠肿瘤中的MDSCs和TAMs比例也明显高于单用MCC950组。可见,PD-L1抗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由NLRP3抑制剂降低的免疫抑制因素。结论:1.DLBCL患者中NLRP3炎症小体异常活化,肿瘤组织中效应细胞因子IL-18表达上调,且与共抑制配体PD-L1表达成正相关。2.DLBCL患者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受到抑制,肿瘤微环境中PD-L1表达增加,外周免疫抑制性细胞群体MDSCs、TAMs和Tregs明显扩增,T细胞表达PD-1和TIM-3增加,与DLBCL不良预后相关。3.阻断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可显着抑制小鼠淋巴瘤进展,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降低免疫抑制性细胞数量。而且,NLRP3炎症小体主要通过效应因子IL-18介导淋巴瘤中免疫应答的调节。4.A20淋巴瘤小鼠模型体内阻断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可拮抗PD-L1抗体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第二部分 γδT17和MDSCs在胃MALT淋巴瘤微环境免疫稳态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背景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导致的胃粘膜区域免疫稳态失衡密切相关。胃MALT淋巴瘤是慢性炎症转化为肿瘤的典型疾病类型。胃粘膜局部微环境中大量免疫细胞浸润、细胞因子产生等导致的免疫稳态失衡,在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探究其潜在的免疫调节机制对于明确炎症-肿瘤转化的机制意义重大。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由处于早期分化阶段的髓系细胞组成。生理状态下MDSCs处于静息状态,缺乏免疫抑制活性。在各种病理状态下,MDSCs被募集到淋巴器官或肿瘤组织中,通过细胞间接触或可溶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产生广泛的免疫抑制作用。MDSCs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NK细胞功能介导肿瘤免疫耐受。研究发现,MDSCs中高活性的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1)消耗TCR合成的原料L-精氨酸,并抑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3、CDK4的表达,导致T细胞增殖阻滞。MDSCs通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产生一氧化氮,诱导T细胞凋亡。除此之外,MDSCs还能通过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s)聚集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由此可见,MDSCs在肿瘤免疫耐受中扮演重要角色。胃粘膜免疫是机体整个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其中γδT细胞的富集是胃粘膜区域免疫的重要特性。γδT细胞在胃肠道粘膜中含量丰富,对于维持胃粘膜微环境稳态、抵御外来微生物入侵及调节获得性免疫应答起重要作用。yδT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按功能不同可划分为分泌IFN-y的γδT1和分泌IL-17的γδT17,其中的T17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γδT17在纤维肉瘤、皮肤癌、结肠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的微环境中大量浸润,通过促进血管生成、肿瘤侵袭以及诱导免疫耐受等发挥促癌作用。研究表明,HP感染相关的慢性胃炎可引起γδT细胞大量活化18,而且在胃MALT淋巴瘤微环境中存在IL-17的高表达19,20。然而,关于γδT17在胃MALT淋巴瘤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近年研究显示,γδT17可通过募集和激活MDSCs来介导结直肠癌和肝细胞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耐受。在结肠癌微环境中,IL-23诱导γδT17细胞极化,分泌IL-17、IL-8、TNF-α和GM-CSF等细胞因子,招募并激活MDSCs。在肝癌微环境中,活化的γδT17产生大量IL-17,可促使肿瘤细胞分泌CXCL5,进而招募MDSCs;同时,MDSCs通过分泌IL-23和IL-1β促进γδT17极化,形成正反馈环路,进一步介导肿瘤免疫耐受。由此我们推测,HP感染引起胃粘膜局部慢性炎症,微环境免疫稳态失衡,γδT17被激活,通过分泌IL-17等细胞因子,募集MDSCs,介导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参与胃MALT淋巴瘤发生发展。研究目的本项目拟以胃MALT淋巴瘤区域免疫微环境为切入点,研究γδT17、MDSCs及相关细胞因子在胃MALT淋巴瘤免疫失衡中的关键作用,探索胃MALT淋巴瘤从炎症向肿瘤转化过程中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H.felis给BALB/c小鼠灌胃,构建小鼠胃MALT淋巴瘤模型,利用快速尿素酶实验和PCR方法检测细菌定植情况,利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鉴定小鼠胃粘膜病理特征,动态监测小鼠胃组织成瘤情况。2.H.felis感染后不同时间点(8、11、14、19月)分离小鼠的外周血、脾脏及胃组织,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在胃MALT淋巴瘤小鼠模型和对照鼠中的比例。制备小鼠胃组织的石蜡切片,利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检测胃局部MDSCs(Gr-1+CD 11 b+)的数量及其产生Arg-1和iNOS的水平。3.在胃MALT淋巴瘤小鼠模型发病过程中,利用ELISA和RT-qPCR检测胃组织IL-17蛋白水平和Il17a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产生IL-17的三种主要细胞γδT17(TCRγδ+IL-17+)、Th17(CD4+IL-17+)和Tc17(CD8+IL-17+)的比例变化,比较γδT17细胞水平在胃MALT淋巴瘤小鼠模型和对照鼠之间的差异,以及随H.felis感染时间延长的变化趋势。4.比较胃MALT淋巴瘤小鼠模型和对照鼠胃局部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差异:RT-qPCR检测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TLR)、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ELISA检测IL-1β、IL-23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和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LRP3炎症小体是否在H.felis感染鼠胃组织活化,分析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在胃MALT淋巴瘤小鼠发病中的作用。5.收集胃MALT淋巴瘤初诊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并制备胃MALT淋巴瘤组织和正常胃组织的石蜡组织切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MDSCs(CD45+Lin-CD33+HLA-DR-CD11b+)、Tregs(CD4+CD25+Foxp3+)、γδT17(TCRγδ+IL-17+)、Th17(CD4+IL-17+)和Tc17(CD8+IL-17+)的比例,比较胃MALT淋巴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之间的差异。免疫荧光检测MD S C s(CD33+CD11b+)和γδT17(TCRγδ+IL-17+)在胃MALT淋巴瘤肿瘤组织中的浸润,免疫组化检测Arg-1、iNOS、IL-1β和IL-23的表达。6.统计分析:本研究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评估,使用 SPSS 21 和GraphPad Prism 7对数据进行分析。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胃MALT淋巴瘤小鼠模型鉴定:H&E染色结果显示,从灌胃后8个月开始,H.felis感染鼠胃黏膜出现以淋巴细胞聚集为主的淋巴滤泡,且随感染时间延长,H.felis感染鼠胃黏膜的病理损害逐渐加剧;感染后14个月,淋巴细胞明显破坏粘膜肌层,甚至粘膜全层,形成淋巴上皮损害(LEL),这是胃MALT淋巴瘤的典型特征。免疫组化证实,H.felis感染鼠胃黏膜聚集的淋巴组织主要由CD20+的B淋巴细胞组成。以上结果证实,长期的H.felis感染会导致BALB/c小鼠胃黏膜病理损害,先后出现炎症、淋巴组织增生、淋巴滤泡形成和LEL,此病程演变与人的胃MALT淋巴瘤的形成过程高度一致。2.胃MALT淋巴瘤小鼠胃粘膜区域免疫微环境中MDSCs浸润增多。流式结果显示,H.felis感染早期胃部病变较轻时,感染鼠外周血中MDSCs的比例较对照鼠无明显变化;H.felis感染中后期,胃MALT淋巴瘤小鼠模型的外周血中MDSCs的比例较对照鼠明显升高。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证实,与对照鼠相比,Gr-1+CD11b+的MDSCs在胃MALT淋巴瘤小鼠模型的胃组织浸润显着增多,而且胃组织局部的Arg-1分泌明显增多。3.胃MALT淋巴瘤小鼠胃粘膜区域免疫微环境中γδT17大量聚集。RT-qRCR和ELISA结果显示,H.felis感染鼠胃组织IL-17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鼠。同时,免疫组化也证实了 IL-17在胃MALT淋巴瘤小鼠模型淋巴滤泡形成部位的高表达。流式数据显示:与对照鼠相比,H.felis感染后8个月小鼠脾脏γδT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而CD4+T和CD8+T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而且,胃MALT淋巴瘤小鼠的脾脏中γδT17在产生IL-17的T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显着升高,而Th17和Tc17比例在两组小鼠之间无明显变化,提示γδT17是胃MALT淋巴瘤发展过程中调节免疫稳态的主要细胞群体。进一步研究发现,γδT17的比例随着H.felis感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提示的T17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4.胃MALT淋巴瘤小鼠胃粘膜病变部位参与γδT17极化和募集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表达增加。RT-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鼠相比,Tlr2、Tlr7和Tlr9基因在H.felis感染后的小鼠胃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产物cleaved caspase-1的蛋白水平在H.felis感染后的小鼠胃组织明显增加。ELISA评估小鼠胃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发现与对照鼠相比,IL-1β和IL-23在胃MALT淋巴瘤小鼠模型的胃组织中显着升高。同时RT-qPCR检测发现,Ccr6和Ccl20在胃MALT淋巴瘤小鼠模型胃组织的表达显着高于对照鼠。5.胃MALT淋巴瘤临床标本检测结果:流式检测发现,与健康志愿者相比,胃MALT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MDSCs和Tregs的比例显着升高。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证明,胃MALT淋巴瘤患者肿瘤组织中MDSCs和γδT17细胞水平较正常胃组织显着升高,且Arg-1和iNOS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显着上调,同时细胞因子IL-1β和IL-23的表达明显上调。结论1.持续性的H.felis感染可导致小鼠胃组织从胃炎进展到胃MALT淋巴瘤,病理发病过程与人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高度相似。2.MDSCs在H.felis感染小鼠胃部病变组织和胃MALT淋巴瘤患者肿瘤组织中大量浸润,参与炎症向淋巴瘤的转化。3.胃MALT淋巴瘤小鼠模型胃部病变和胃MALT淋巴瘤患者肿瘤组织中,IL-17分泌增多,γδT17大量聚集,IL-1β、IL-23的激活和CCL20-CCR6的趋化作用可能参与γδT17在病变部位的浸润。γδT17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增多,可能通过募集MDSCs参与胃MALT淋巴瘤的进展。总之,胃局部免疫稳态失衡是胃MALT淋巴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黄佳钦[2](2020)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或(和)异型增生称为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由于胃癌具有发病率高、生存率低、发现晚等特点,故胃癌癌前病变作为肠型胃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中间环节,早期在此阶段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对阻断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西医对于此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对症治疗及对因治疗,其中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抗胆汁反流、抗氧化、叶酸及COX-2抑制剂等治疗方式,尚缺乏特异性干预措施。而中医药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国内外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延缓、阻断甚至逆转PLGC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且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课题组结合PLGC病机特点及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使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PLGC,并在前期的临床研究中得出该法在PLGC的治疗上确有疗效,然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故本课题拟从临床疗效和分子机制两部分展开研究:临床疗效部分,通过证候量表、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评价方式以明确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PLGC的临床疗效;分子机制部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由文献综述、临床疗效研究及分子机制研究三部分组成。文献综述部分分为以下2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部分,对本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特点、分型论治、现代医家治疗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西医研究进展”部分,主要围绕本病的流行病学、病因、治疗方法及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临床疗效研究部分,收集就诊于东直门医院门诊的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30例,使用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其进行干预,对比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胃镜病理学表现情况,试图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子机制部分,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进而运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30例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运用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胃组织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Bcl-2、P53、ERBB4、PTEN的水平,尝试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对比,本研究共纳入30例研究对象,其中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5岁,平均年龄为53.93±7.87,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且不同性别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下者较多,其中高中21例,占70.00%;就诊季节以冬季(46.67%)、秋季(40.00%)居多;本病诱发情绪因素以焦虑忧虑(63.33%)、急躁易怒(60.00%)、精神紧张(43.33%)多见;患者饮食习惯以嗜食油腻(70.00%)、甜食(60.00%)、辛辣(40.00%)居多;生活作息方面,作息规律(46.67%)者多于熬夜(40.00%)与劳倦(30.00%)的患者;烟酒史方面,吸烟(43.33%)及饮酒(36.67%)患者较多。(2)临床疗效主要从临床症状积分及病理组织学积分两方面评估运用尼莫地平法计算临床症状积分得出,痊愈2例(6.67%),显效5例(16.67%),有效19例(63.33%),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86.67%,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总积分、主要症状积分及次要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对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进行统计,得出胃脘痞塞、心烦易怒、反酸、烧心、口苦、口干、暖气、身重倦怠、精神疲乏、纳差、气短、大便溏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胃脘疼痛、懒言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中嘈杂、大便干结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积分进行统计发现,治疗前后患者病理总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及慢性炎症4项病理表现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动性病理表现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包括网络药理学结果与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多色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共搜集了 858个化合物,以OB≥30%,DL≥0.18为筛选条件,共得到83个口服利用度和类药性较好的候选化合物;化合物-靶点网路共有41个hub节点,其中靶点≥35个的化合物有11个,13个靶点能与≥20个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有54个节点,其中包含31个靶点与23个疾病;对参白颗粒中6种草药对应的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确定了 324个GO条目;并对上调的部分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FDR≤0.01筛选得到24条KEGG通路信息。对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胃组织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进行多色免疫荧光检测得出,PI3K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KT、Bcl-2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BB4、P53、PTEN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一般情况中,从性别年龄分析,该病好发于45-65岁的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且患者发病与季节、饮食、情绪有关,其中就诊季节以冬、秋季节较多,情绪中焦虑忧虑、急躁易怒、精神紧张三方面因素影响较大,饮食以嗜食油腻、甜食、辛辣、生冷食物者居多,同时烟酒史也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发现,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故可以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3)网络药理学结果发现细胞凋亡、P53、ERBB4、癌症通路等17条通路均与PI3K/AKT通路相关,由此猜测,参白颗粒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实现。进一步观察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Bcl-2、ERBB4、P53、PTEN分子的干预作用,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可下调PI3K、AKT、Bcl-2分子的表达水平,故该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癌变的发展。

王雪迪[3](2020)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Hp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在1980年代初期由澳大利亚皇家珀斯医院的两名学者发现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活检标本中。Hp与人体多种疾病息息相关,更是胃癌的独立致病因素。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Hp的根除方案也在逐渐完善与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耐药性等原因,导致根除率有所下降,而老年群体在此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由于Hp的感染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老年人群不仅感染率高,而且老年人由于抗生素使用较多、机体各项功能衰退等原因产生的抗生素耐药、不良反应的机率更高,以致于老年群体的根除率偏低。所以如何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老年群体的根除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导师结合前期多项临床观察,创造性的将荆花胃康胶丸替代一种抗生素,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不仅可以减少抗生素的种类,还能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根除率。因此,开展将此方案应用于老年群体的临床疗效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目的:通过调查老年Hp感染群体的人口学资料、饮食习惯、个性特征以及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深入了解老年人Hp感染的特征,为情志、饮食调理及中医辨证论治等方面防治Hp感染提供依据。通过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简称“单一抗生素方案”)与标准四联方案对比,探讨该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老年Hp感染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应用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设计。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60岁以上的Hp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27例,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阿莫西林分散片+荆花胃康胶丸+胶体果胶铋胶囊的单一抗生素方案;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阿莫西林分散片+克拉霉素分散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的标准四联方案,疗程均为2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一般资料、治疗前的中医证型、治疗前及疗程后4-8周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并记录症状积分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60例老年Hp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胃不和证最多,占36.7%,其次为脾胃湿热证,占33.3%,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各占15.0%、8.3%、6.7%;两组Hp感染根除率在不同证型的先后顺序均为:胃络瘀阻证和胃阴不足证最高,其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的根除率均为最低,且观察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2)60例老年Hp感染患者经过2周的根除治疗后,观察组Hp根除率为84.85%,对照组的根除率为81.48%。(3)两组方案对于老年Hp感染患者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的Hp根除率与年龄、性别、婚姻、身高、体重、吸烟、饮酒、文化程度、分餐具、外出就餐、中医证型等均无明显关联(P>0.05)。(5)两组于治疗期间共发生4例不良反应事件,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1例,显示观察组的安全性优于对照组。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不仅能够提高老年Hp感染患者的根除率,还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较标准四联疗法更加安全,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王瑞昕[4](2020)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及背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幽门螺杆菌作为其致病因子,长期持续性感染可以进一步进展为胃黏膜萎缩、肠化,甚至不典型增生。根除Hp作为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根本手段,可以缓解患者各种不适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转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一直是临床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在我国抗生素耐药的大背景下,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每每因为逐渐减低的根除率而不断推陈出新。根据最新的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处理共识意见,目前的临床中多采取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众多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并不能始终维持在一个90%以上的满意水平。且随着疗程中药物使用剂量和周期的不断延长,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幽门螺杆菌耐药性逐渐增强,Hp根除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日益显现。中医药疗法由于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优势,在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中都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具体体现在中药可以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不良反应,提高Hp根除率等。荆花胃康胶丸作为临床中的常用中成药,具有对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效果好,便于服用,患者接受度高等众多优势。故本文拟通过评价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效果,探索荆花胃康胶丸对于该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优势环节,为临床中更为针对性地选择选择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实用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按照纳排标准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医院门诊部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且经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的患者共77例,采用随机数字生成软件产生的分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铋钾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的四联疗法14天,治疗组给予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疗法14天。在治疗结束后采用13C呼气试验、中医症状评价量表评价两组完成研究的70例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其中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包括中医证候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入组70例患者,对照组35例,治疗组35例。1.主诉情况分析:在70例脾胃湿热证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中,以上腹胀、上腹痛、口臭为三大主症出现的频率最高。2.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两组患者经ITT分析和PP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无明显差异。在痞满组的4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患者中,治疗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于对照组。3.证候疗效:治疗组在治疗后的证候积分显着低于治疗前证候积分(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4.单项症状疗效:治疗组在治疗后上腹胀、口臭的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于上腹胀、纳差及口苦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四联疗法中加用荆花胃康胶丸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并可显着提高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尤其是在改善上腹胀、纳差及口苦、口臭症状方面疗效明显。提示在临床中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医诊断为痞满的患者,尤其是伴随上腹胀、纳差及口苦、口臭症状的患者,在结合整体情况的前提下,可以选择辅以荆花胃康胶丸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张晗[5](2020)在《抗坏血酸对幽门螺杆菌相关萎缩性胃炎小鼠的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Hp)是可在胃内稳定定植的一种致病菌,与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萎缩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AG)是指胃粘膜层变薄,腺体破坏、数量减少,包括化生性萎缩和非化生性萎缩,常由轻症的浅表性胃炎进一步演变而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萎缩性胃炎进一步发展可导致不典型增生,甚至胃癌,如能有效的阻止其发生发展,便可大大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但临床中至今缺乏公认的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药物。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即维生素C(vitamin C),常见于大部分新鲜的水果蔬菜中,有研究发现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内抗坏血酸浓度降低。故本实验以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研究不同浓度抗坏血酸溶液对萎缩性胃炎的干预作用。实验方法以C57BL/6雄性小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对照组不给予H.pylori感染,实验组用幽门螺杆菌悉尼菌株(Helicobacter pylori-Sydney Strain 1,H.pylori-SS1)进行灌胃处理,并同时给予高盐饮食,运用快速尿素酶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是否在小鼠胃内成功定植。实验组又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非干预组不给予抗坏血酸溶液,干预组分别给予高倍剂量(1.0 g/L)、中倍剂量(0.5 g/L)、低倍剂量(0.1 g/L)的抗坏血酸溶液处理。实验共持续24周,每周称取每只小鼠体重,检测体重变化。实验结束后,处死所有小鼠,取胃组织,运用H&E染色法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鼠胃粘膜病变程度;取血清,ELISA法检测白介素8(IL-8)、胃泌素(Gastrin)的改变。实验结果1.快速尿素酶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Hpylori-SS1可在C57BL/6雄性小鼠胃内成功定植。2.24周末,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胃组织有明显的粘膜层变薄、腺体数量减少,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H.pylori-SS 1加高盐饮食法成功建立小鼠萎缩性胃炎模型。3.抗坏血酸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相比,小鼠胃粘膜萎缩程度减轻、萎缩面积变小,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炎症因子白介素8水平下降(P<0.05)。4.与低倍剂量相比,中倍剂量的抗坏血酸干预减轻胃组织萎缩的程度、升高血清胃泌素、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更明显(P<0.05),但高倍剂量较中倍剂量无更大作用(P>0.05)。结论H.pylori-SS1感染加高盐饮食法可成功建立萎缩性胃炎小鼠模型。抗坏血酸溶液干预可减轻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中倍剂量较低倍剂量有更显着效果,但高倍剂量无更大意义。

张云桐[6](2019)在《基于bax、bcl-2蛋白表达探讨健脾消毒饮干预PLGC机制及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健脾消毒饮对Bax、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评价健脾消毒饮治疗PLGC的临床疗效,以及探讨其干预PLGC的机制。方法:根据病例选择标准,选取PLGC患者30例,全部给予健脾消毒饮治疗(每日1剂,早晚饭后分次服用。每周服6天,4周为1疗程,服药6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中药治疗方案以外其它治疗PLGC的药物。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2周内,行胃镜检查并活检及免疫组化检查。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胃镜下黏膜象、病理组织学改善情况及Bax、Bcl-2表达情况。结果:健脾消毒饮干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胃镜下黏膜象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较治疗前有非常显着改善(P<0.01);治疗前后Bax、Bcl-2表达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Bax阳性率升高,Bcl-2阳性率降低;临床总疗效:治愈率13.33%,显效率50.00%,有效率26.67%,无效率10.00%,总有效率 90.00%。结论:健脾消毒饮干预治疗不仅能改善PLGC的患者临床症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胃镜粘膜象及病理组织学情况,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健脾消毒饮治疗PLGC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影响bax、bcl-2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吴水清[7](2019)在《胃癌低发区福建宁德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胃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201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统计,胃癌发病率排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率排第3位;其中我国的胃癌发病率31.28/10万、死亡率22.04/10万,各占全球42.6%、45.0%。福建宁德地区是胃癌低发区,2017年宁德疾控中心统计胃癌发病率12.75/10万。2002-2004年宁德地区福安市胃癌死亡率为4.78/10万。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定义为胃癌前疾病。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H.pylori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原。H.pylori感染引发炎症、免疫反应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等改变,最后发展为胃癌。目的:探讨福建宁德地区胃癌低发原因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及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间“因上腹痛、恶心、反酸、腹胀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的5436例。记录胃镜、病理、C13/C14尿素呼气试验结果。符合慢性炎症活动,未见固有腺体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符合固有腺体萎缩,伴或不伴肠化生、假幽门腺化生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符合腺癌、印戒细胞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诊断为胃癌。本文分别分析CSG、CAG和胃癌的构成比,及H.pylori感染情况;对CAG胃粘膜萎缩进行OLGA(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萎缩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分期,对胃粘膜肠化进行OLGIM(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intestinalmetaplasia assessment)分期,评估两者分期与胃粘膜恶性病变关系;比较CAG不同萎缩程度、有无肠化、上皮内瘤变与H.pylori感染关系;不同年龄组、性别CAG与H.pylori感染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5436例,其中CSG 3615例(66.50%),CAG1790例(32.93%),胃癌31例(0.57%)。CAG中病理表现为萎缩共908例(16.7%),肠化生1384例(25.46%),上皮内瘤变185例(3.40%)。CAG中年龄大于50岁共1107例(61.84%)。对按新悉尼系统活检的175例CAG患者行OLGA/OLGIM胃癌风险分期方法,OLGA分期为0-II期163例(93.14%),III-IV期12例(6.86%)。OLGIM分期为0-II期161例(92.0%),III-IV期14例(8.0%)。2.H.pylori感染率:总感染率63.59%,其中CSG 62.30%,CAG 66.98%,胃癌70.97%。CAG患者中轻度萎缩69.72%,中度萎缩72.87%,重度萎缩66.67%;肠化生69.08%,无肠化生59.85%;上皮内瘤变72.43%,无上皮内瘤变66.36%。CAG患者按年龄分成4组,20-39岁组60.28%,40-49岁组69.30%,50-59岁组71.10%,60岁及以上组72.74%。结论:1.胃癌低发区福建宁德,CAG发病率低,特别是重度萎缩、重度肠化、上皮内瘤变比例低,可能这是该地区胃癌低发原因之一。2.进行OLGA及OLGIM分期系统评分,发现OLGA及OLGIM分期与胃粘膜病变呈正相关,分期越高,胃粘膜恶变检出率越高,对胃癌风险评估具有一定临床意义。3.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的H.pylori感染率高于无病变者,但H.pylori总感染率、CAG中H.pylori感染率与全国相似,胃癌低发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林玲[8](2019)在《胃复春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应机制》文中指出目的:1.初步了解中药胃复春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大鼠发病过程中的防治作用;2.进一步探明中药胃复春在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过程中可能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3.为今后中药胃复春在临床方面及实验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基于有关胃复春前期临床研究文献的基础,我们提出假设,胃复春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治的机制和细胞的分化增殖以及凋亡、肿瘤转移浸润的相关的基因以及与免疫炎症、免疫逃逸的相关基因的调控有关,可能与控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8、Bcl-2、Bax、对NF-κB信号通路调控重要因子IKBKB、NF-κB2,和NF-κB信号通路的下游细胞因子如炎症因子TNF-α、IL-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胃癌发生基因COX-2等的表达相关。针对这一假设,我们通过动物实验来进行验证。购入59只5周龄体重140±20g的SPF级Wistar大鼠,进行甲硝基亚硝基胍联合雷尼替丁饲料、热盐水及30%乙醇加饥饱失常综合造模法制造经典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动物模型,通过胃组织病理切片并确认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的建立完成,通过动物一般指标、病理等相关采集评价药效,比色法测定各组大鼠胃蛋白酶活力,运用Real-Time PCR法对胃组织中的以下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炎性因子TNF-α、IL-1,血管生成因子VEGF,胃癌发生因子COX-2,控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8、Bcl-2、Bax以及NF-κB信号通路调控重要因子IKBKB、NF-κB2,对以上基因mRNA表达量进行比较分析,阐明胃复春胃复春的作用疗效,进一步探明胃复春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的免疫分子生物学的机制。结果:1.本次实验完成后,结果显示:造模结束后的模型组大鼠体重和脾重比正常组显着降低(P<0.01);2.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胃粘膜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萎缩,粘膜基底增厚、炎症细胞聚集排列散乱,药物干预组胃粘膜表现均有好转现象,胃复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胃复春低剂量组明显度其次,维酶素组相对改善较轻;3.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组织胃蛋白酶活力(PP)表达均有显着升高(P<0.01),过药物干预后的胃复春高剂量、低剂量组上述指标和模型组相比均有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组织TNF-α、IL-1、VEGF、COX-2、Caspase-3、Caspase-8、Bcl-2、IKBKB、NF-κB2基因表达均有显着升高(P<0.01),Bax表达显着下调(P<0.01);药物干预后的胃复春高剂量、低剂量组上述指标和模型组相比均有下调,Bax表达显着升高(P<0.01)。结论:1.中药胃复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发病过程中的干预具有改善基本健康状态和精神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生理上的症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发病过程的存活率及其体重及其脏器指标具有一定提高作用,体现出胃复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具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2.中药胃复春具有对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病理学表现的疗效,有效缓解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炎的炎症以及萎缩等病变,及时控制以及干预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进程。3.中药胃复春可能通过对胃蛋白酶活力恢复和提高作用,即对胃肠道的消化功能提高作用,从而发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治的作用。4.中药胃复春可能通过下调控制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8、炎性因子TNF-α、IL-1、血管生成因子VEGF、胃癌发生因子COX-2、细胞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以及NF-κB转导通路关键因子IKBKB、NF-κB2的表达,同时升高Bax的表达,而抑制NF-κB转导通路的激活,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以及加快细胞凋亡,体现出胃复春的可能通过以上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来恢复胃蛋白酶活力、促细胞凋亡、抑制并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新血管的生成、抑制癌症进展过程等作用,从而起到对CAG的有效防治作用。

王永杰[9](2019)在《蒲连调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结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蒲连调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结节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就诊并确诊为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结节性胃炎的12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蒲连调胃汤治疗,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枸橼酸铋钾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缓释片治疗,均规律治疗14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停药1月后的症状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胃镜下黏膜表现、病理结果、H.pylori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脱落了6例、7例,最终治疗组54例,对照组53例。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及停药1月后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可以发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症状的改善情况好,不良反应发生率少;而在治疗前后胃镜下黏膜表现、病理结果、H.pylori根除率上,两组无统计学的差异(P>0.05);治疗期间个别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患者可耐受,未对结果产生显着影响,两组在安全性观察指标无显着变化。结论:蒲连调胃汤可显着减轻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结节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西药组少,但在改善胃镜下黏膜形态、病理、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与西药相比没有差异性。由此说明蒲连调胃汤是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结节性胃炎的有效汤剂,但其耐药性、远期疗效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

李蓉蓉[10](2019)在《布拉氏酵母菌散、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在标准胃四联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和荆花胃康胶丸根治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试验,观察其临床疗效、安全性,探寻根除HP更为有效的途径,尽可能的解决当前由于HP菌株耐药致根除率下降、大量抗生素联用致肠道菌群紊乱的问题。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期间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门诊的初次感染Hp阳性伴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寒热错杂证)230例。采用随机和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优效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将试验组与对照组按照相同比例、完全随机的方法分组,试验组、对照组各115名。对照组:服用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E)、胶体果胶铋胶囊(Bi)、阿莫西林胶囊(A)、克拉霉素缓释片(C)四联+半夏泻心汤,疗程2周;试验组: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同时加服布拉氏酵母菌散、荆花胃康胶丸,疗程2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中医症状的临床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别在治疗2周、6周末对所有患者行13C呼气试验复查幽门螺杆菌,观察患者Hp阴转率;6个月后对成功根除HP者进行随访复查,观察HP阳性复转率。结果:试验组115例,3例未按规定疗程服药,4例失访,最终完成试验者108例;对照组115例,5例失访,最终完成试验者110例。1.两组患者用四联2周后(即入组第2周末)复查HP(清除率):试验组HP转阴99例,清除率为91.67%,对照组HP转阴89例,清除率为80.91%,试验组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停四联药物1月后(即入组第6周末)复查HP(根除率):试验组HP转阴95例,根除率为87.96%,对照组HP转阴83例,根除率为75.46%,试验组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的临床改善情况:治疗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各单项症状相比较,除嗳气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症状改善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个月后(即入组第30周末)对两组HP根除成功者随访复查HP(复发率):试验组随访95例,阳性3例,复发率3.16%;对照组随访83例,阳性9例,复发率10.84%,试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发生不良反应的状况分析:研究过程中,试验组患者有1例发生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0.93%;对照组患者有4例发生腹泻,2例发生恶心,1例发生腹痛,1例出现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7.27%。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查血尿便常规、肝功能ALT、AST、肾功能Cr、BUN及心电图,未发现明显异常,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与用药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两组治疗方案均具备安全性。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果胶铋标准四联方案(E+A+C+Bi)在首次根除HP治疗中,清除率、根除率均高于E+A+C+Bi四联方案,中医证候总积分、各单项症状积分改善及中医证候疗效优于E+A+C+Bi四联方案,且能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

二、胃粘膜淋巴滤泡增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粘膜淋巴滤泡增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NLRP3炎症小体及γδT17/MDSCs在淋巴瘤免疫稳态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免疫抑制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γδT17和MDSCs在胃MALT淋巴瘤微环境免疫稳态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炎症、肿瘤和免疫: 微环境中的密切交流
    一、肿瘤中炎症的类型
    二、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三、炎症反应的关键信号通路与肿瘤
    四、炎症和肿瘤免疫
    五、靶向炎症反应和肿瘤治疗
    六、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着

(2)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认识
        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现代医家辨证论治特点
        4 辨病专方治疗
        5 中成药治疗
        6 外治法
        7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研究
        8 理气活血解毒法
        9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西医研究进展
        1 病因
        2 治疗
        3 PI3K/AKT通路研究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疗效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疗效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分子机制研究
    一、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二、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Hp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命名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3.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机制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5.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
        6.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适应症
        7.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8.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1. 病名及历史沿革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病因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病机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辨证分型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2.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3.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治疗进展
        4.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西医诊断标准
        4. 中医诊断标准
        5. 纳入与排除标准
        6. 终止及脱落标准
        7. 调查方法
        8. 治疗方案
        9. 观察指标
        10. 疗效评价标准
        11. 统计方法
        12.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情况
        4. 中医症状量化积分
        5.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根除率影响因素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一般资料
        2.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疗效评价
        4.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5.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根除率影响因素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语
    结论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4)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现状
    1.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
    2.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3.幽门螺杆菌根除适应症的变迁
    4.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进展
    5.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耐药率高
        1.2 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在探索中发展
        1.3 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认识
        1.4 荆花胃康胶丸在Hp相关性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5 小结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病例来源
        2.3 诊断标准
        2.4 研究对象
        2.5 伦理学审查及质量监控
        2.6 随机分组方案
        2.7 治疗方案
        2.8 合并用药
        2.9 观察指标和观察节点
        2.10 疗效评价方式
        2.11 统计方法
        2.12 技术路线图
    第三节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患者基本情况
        3.3 两组患者主诉情况
        3.4 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
        3.5 痞满和胃脘痛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7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3.9 两组患者治疗后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3.10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第四节 讨论
        4.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人口学特征
        4.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学特征
        4.3 荆花胃康胶丸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Hp根除率的影响
        4.4 荆花胃康胶丸对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脾胃湿热证候的影响
        4.5 荆花胃康胶丸对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单项症状的影响
        4.6 荆花胃康胶丸的不良反应评价
        4.7 小结
    第五节 结论
    第六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5)抗坏血酸对幽门螺杆菌相关萎缩性胃炎小鼠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杆菌致病性与抗坏血酸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bax、bcl-2蛋白表达探讨健脾消毒饮干预PLGC机制及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病例资料
    3. 研究方法
    4. 观察内容及方法
        4.1 疗效性观察
        4.2 安全性观察
        4.3 观察时间
    5. 疗效判定标准
        5.1 临床总疗效判定标准
        5.2 胃镜及病理疗效判定标准
        5.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5.4 主要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5.5 Bcl-2、bax检测方法及及评分标准
    6. 统计学处理方法
    7. 临床研究结果
        7.1 一般资料研究
        7.2 临床总疗效
        7.3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7.4 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7.5 不同治疗周期症状积分变化
        7.6 治疗前后胃镜黏膜象比较
        7.7 治疗前后病理积分比较
        7.8 治疗前后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程度比较
        7.9 Bcl-2、bax蛋白表达积分比较
        7.10 Bcl-2、bax治疗前后阳性结果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PLGC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PLGC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学对PLGC的治疗
    2. 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认识
        2.1 西医学对PLGC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西医学对PLGC的治疗
    3. 基于“脾虚毒损胃络”学说从“毒”论治PLGC
        3.1 “脾虚毒损胃络”是主要病理机制
        3.2 “健脾活络解毒”是主要治疗方法
    4. 方药分析
        4.1 方药组成:
        4.2 组方配伍分析
        4.3 现代药理研究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5.1 临床总疗效评价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5.2 治疗前后胃镜黏膜象、病理组织学及bax、bcl-2表达情况比较
        5.3 安全性评价
    6.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胃癌低发区福建宁德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1 缩略词表
附录2 OLGA和OLGIM胃癌风险分期方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胃复春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胃复春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论研究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学研究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证型分类及其防治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学研究
        2.1 概念及诊断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与预防
    3 胃复春的研究
        3.1 配方组成及功效主治
        3.2 临床应用
        3.3 效应机制
第二部分 胃复春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
    1 材料及试剂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及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造模方法及给药方法
        2.3 标本采集和指标检测
        2.4 胃蛋白酶活力(PP)的检测
        2.5 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胃组织各基因的表达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结果
        3.2 进行药物干预前后大鼠存活率比较
        3.3 造模及给药过程中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3.4 取材时各组脾重:(c±s)
        3.5 各组胃组织病理HE染色结果:
        3.6 各组胃蛋白酶活力(PP)结果比较:( c ±s)
        3.7 各组大鼠胃组织炎性因子TNF-αmRNA、IL-1mRNA的表达
        3.8 各组大鼠胃组织粘膜破坏因子VEGFmRNA、COX-2mRNA的表达:
        3.9 各组大鼠胃组织抑癌基因Caspase-3、Caspase-8mRNA的表达:
        3.10 各组大鼠胃组织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mRNA、BaxmRNA的表达:
        3.11 各组大鼠胃组织NF-κB2mRNA、IKBKBmRNA的表达:
第三部分 讨论
    1.胃癌发生过程的分子免疫学机制
    2.胃复春对一般情况结果的影响
    3.胃复春对病理结果的影响
    4.胃复春对胃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5.胃复春对TNF-α、IL-1 表达的影响
    6.胃复春对VEGF、COX-2 的影响
    7.胃复春对Caspase-3、Caspase-8、Bcl-2、Bax的影响
    8.胃复春对NF-κB信号通路调控因子NF-κB2、IKBKB的影响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存在的问题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1.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2.中医中药治疗方法
    3.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4.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蒲连调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结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健康教育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分析
        3.2 疗效结果的分析
        3.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讨论
    1.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分析
    2.内镜下黏膜形态疗效的影响分析
    3.幽门螺杆菌根除的影响分析
    4.病理结果的影响分析
    5.不良反应分析
    6.安全性指标分析
    7.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结节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发表论文

(10)布拉氏酵母菌散、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胃粘膜淋巴滤泡增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NLRP3炎症小体及γδT17/MDSCs在淋巴瘤免疫稳态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亚楠. 山东大学, 2021(11)
  • [2]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黄佳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Hp感染的临床观察[D]. 王雪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研究[D]. 王瑞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抗坏血酸对幽门螺杆菌相关萎缩性胃炎小鼠的干预研究[D]. 张晗. 郑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bax、bcl-2蛋白表达探讨健脾消毒饮干预PLGC机制及临床疗效[D]. 张云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胃癌低发区福建宁德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D]. 吴水清.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8]胃复春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应机制[D]. 林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9]蒲连调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结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王永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布拉氏酵母菌散、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D]. 李蓉蓉.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胃黏膜淋巴滤泡增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