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外观:10万亿国有资产能否移动?_国有股减持论文

国资委外观:10万亿国有资产能否移动?_国有股减持论文

国资委亮相:10万亿国有资产能否动起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资产论文,国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资一股独大

让我们重温一下国有股的定义。

中国银河证券公司上海江宁路营业部总经理张建中介绍说,根据1992年7月27日前国有资产管理局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发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是代表国家的政府部门和机构以及全民所有制企业,用国有资产向独立于自己的股份制试点企业投资所形成的股份,但是国有股从一开始却走上了一条怪路。

由于我国公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原因,形成国有股份公司以净资产折成股份后,在国有股份公司的股本结构中形成了绝对优势。以堪称“股市航母”的上海石化股票为例,目前该公司总股本为72亿,而在市场上流通的A股仅7亿多,仅占10%,非流通股中国有股、法人股占了56%,造成了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

这种一股独大的局面,使一些国有股份公司的管理难以实质性形成法人治理结构,目前国有股份公司业绩不尽人意,甚至大面积亏损,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与这种一股独大的局面不无关系。

同股却不同价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股份,每一股的金额相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所认购的股份,每股应当支付相同的价格。

这些规定本来应该同样适用于国有股份公司,然而,国有股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到“同股同价”,且两者价格相差很大。

还是以上海石化为例,目前该公司每股净资产是1.953元的股票,而股民在发行市场却是以高出每股净资产数倍的价格买下的。采访中一些股民忿忿不平地说:我们是买认购证、摇号中奖再以每股几元、十几元的“实价”买的股票,而国有股以资产折成股份,他们的股票现在想卖高价是不公平的。同样的股票出生时就打上了不平等的烙印,由此国有股减持上市流通,自然引起股民的恐慌。

从不同权到同权

在采访中,一位从股市刚建立时就购买了认购证入市的老股民王先生说,1996年以前,股票分红采取的是流通股送股,非流通股分现金,是考虑了两者之间在一级市场上“同股不同价”的现实,这种同股不同权的做法也能扩大流通股的数量,但却限制了非流通股的数量。

不管这种方案是否与“国际”接轨,从理论上说可以缩小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间的比例差距。

但是1996年之后“同股同权”了,非流通股也送股,结果送股时国有股、法人股都参加“同股同权”,配股时却因自愿出资,国有股、法人股往往因资金不足等原因而放弃。而我们这些手持流通股的股民,不舍得放弃低于市价的配股,于是便出现了流通股“买单”的局面。以后为了扩大总股本又出现了“增发”,同样也是让手持流通股的股民掏钱“买单”,作更大的贡献。

王先生为股市这个资本市场发展作了贡献,却没有得到保护而不平。

市场上不流通

记者感到,长期以来股民们之所以认同这种同股不同价,还高价购进国有股份公司的流通股票,与设置流通股与非流通股有关。《公司法》规定:“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起3年内不得转让。”明确国有股不参与市场流通。

另外1994年3月12日,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刘鸿儒在上海宣布“国家股、法人股年内不在交易所上市,不和个人股并轨”。于是国有股上市流通的事情就这样搁置了下来。

以后虽然有的国有股也搞协议转让,但转让后的股票入市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直到国有股减持提到议事日程引起各种风波。这种一开始就不符合《公司法》的股本结构设置,使股民淡化了对同股不同价矛盾的认识。而要把原来不同价的非流通的国有股上市流通,即国有股减持,享受同股同权,自然会引起股民惊愕。

为融资高价发行

目前我国股市有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股票(国有股)不流通,这必然影响证券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导致股价不能反映股份公司实际资产而产生的虚高的不良后果。但记者发现却有利于国有股份公司股票高价格发行,能为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股份公司筹措更多的资金。

公司法规定,股票发行价格可以按票面金额,也可以超过票面金额,但不得低于票面金额。以超过票面金额为股票发行价格的,须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

此款列入公司资本公积金。

超过股票票面金额溢价发行,自然是参照流通股的市场价,因此市场价高时,就是溢价发行股票的最好时机。记者调查发现,有资料显示,这些年来中国股市里国有股通过高溢价发行,把7000亿的股民资金划入了上市公司国有股的净资产,理论上讲,使它们的每股净资产从1元变为3元。这种高价发行的种种“益处”,被看成亏损的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吸血”的良好功能加以推广,而对其中可能引发的问题却被人们忽视了。

由于高价发行,使国有股每股净资产从1元变为3元,如果真把国有股上市流通,单从数字统计上讲,股市就要下跌30%。这样大的系统性风险不是由于股民买错了股票,而是国家利用股市为国有企业融资的特殊政策,因此管理层对此不得不慎之又慎。

减持势在必行

从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算起,10年来我国的证券市场取得了长足进展。境内上市公司已达1200多家,总市值45000多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投资者开户数接近7000万。

在如此迅猛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是难以避免的,国有股的流通与减持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请看一年多来围绕国有股减持产生的阵阵风雨: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据当时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减持部分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开拓社会保障资金新的筹资渠道,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然而这样好的政策,却给股市沉重打击。此政策一出,股市便应声下挫,连续4个月不见“阳光”,2001年10月22日,管理层急忙出台暂停国有股减持。次日,个股全线涨停,再次日仍然大涨。

但好景不长,因为暂停国有股减持政策使股民并不踏实,于是沪深股市经历了持续近一年的低迷,沪指跌幅一度超过700多点。2002年6月24日,管理层终于出台停止国有股减持政策,受其影响股指大幅上升直奔涨停封顶,单日涨了144.59点,涨幅达到9.25%,而且当天沪深两市高达近900亿元的成交天量,股民对停止国有股减持的认可度可窥见一斑。

从经济发展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国有股必须要减持的,其一,调整经济结构要求国有股减持。国有经济将逐步从竞争性的领域退出,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抓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必然会选择比较分散的国有股权进行转让。其二,完善政府职能也要求国有股减持。在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直接构成了市场环境的一部分,由此也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减少政府对一些领域的投入,集中财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其三,市场长期发展需要国有股减持。

一个股份部分流通的市场在产品定价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我们的市场经济面临国际化的情况下,大部分股权的不流通将直接影响到市场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记者认为国有股减持不仅仅是一个市场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体制的问题。相信集中亿万人民的智慧,我们一定能找到一条中国特色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道路。

标签:;  ;  ;  ;  ;  ;  ;  ;  

国资委外观:10万亿国有资产能否移动?_国有股减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