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让垃圾转运站融入市民生活论文_劳兴凤

探讨如何让垃圾转运站融入市民生活论文_劳兴凤

灵山县土地管理技术服务站 广西钦州 535400

摘要:随着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也在与日俱增,城乡传统意义的垃圾站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效、环保、节能低耗等新概念的要求,所以垃圾中转站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垃圾中转站建设、运营现状,并提出了让垃圾转运站融入市民生活的建议。

关键词:垃圾转运站;融入;市民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城乡传统意义的垃圾站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效、环保、节能低耗等新概念的要求,压缩式垃圾中转站以其占地面积小,隐蔽性好,空间结构合理等优势,引领着垃圾中转站行业的发展。垃圾中转站的推广和运用,既美化了环境,又杜绝了二次污染,减少了蚊蝇的滋生,提高了车载效率,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运行成本。但为什么利民惠民的“垃圾转运站”让市民恐慌,闻味色变?许多地方纷纷出现抗拒垃圾中转站选址、规划遭遇“邻避”效应的现象。如何转变市民的恐慌心里,让垃圾中转站合法合理融入人群居住环境,以下从垃圾中转站建设、运营现状及建议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垃圾中转站建设、运营现状

(一)小城市垃圾中转站建设滞后。垃圾中转站属环卫公用设施,由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对地方经济没有拉动效应,在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垃圾中转站从规划到项目落地尚未成为政府及建设主管部门主要引领的重点,垃圾站建设相对滞后,基本遵循先有垃圾堆放需求才有建设垃圾站的习惯。中转站建设大部分也采用简单粗糙的设计手法,缺少建筑体量、建筑风貌、运行路线等多方面的考虑,投入成本低,沿路开敞设置的居多,缺少必要的绿化卫生防护带,建设效果不理想,避让效应明显。

(二)垃圾中转站选址不严谨,存规划合理性问题。由于规划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性不广泛,规划实地调研时间短,地方规划管理人员不足,管理任务重,对垃圾中转站的选址重视度不足,垃圾中转站的设置普遍采用收集垃圾的服务半径、车行距离、垃圾转运效益等规范或要素为依据,对每个站点的设置未充分征求当地居民意见,未充分考虑现状、近中远期建设的发展需求,甚至出现设点于中小学、幼儿园等保护人群的周边,部分大中城市也出现很多因小区居民的抵制而影响垃圾站落地建设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距离居住密集人群过近、位于居住小区上风向、未提前配套建设等。

(三)垃圾站投入资金有限,垃圾处理维护工艺落后、维护成本高。垃圾中转站处理本来起步较晚,垃圾处理技艺还未达到先进科学领域,大部分的垃圾中转站面积小、设备差,部分紧挨着马路建设,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城市,资金投入少、设备更新慢,老旧机器超负荷运作,年久失修故障多,维护成本比原本预算多,出现运作流程偷工减料减料现象,除臭、压缩功能不到位,臭味影响较大,群众意见多。同时,垃圾车转运作业时,密封性不好,运输过程漏液、散落现象存在。当垃圾运输车行驶过来时,经常会由于拥堵而停在路中央,散发出很大异味。垃圾作业高峰期时,会出现垃圾车囤积,暂时没法及时处理,产生臭味影响周围居民。大众对垃圾车、垃圾中转站的印象还是脏乱臭,纷纷避而远之。

(四)垃圾中转站超负荷运作的现象居多。现状,小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尚未规范,餐厨垃圾、医疗垃圾、建筑垃圾占地多、污染大,垃圾收集量大,垃圾中转站垃圾分类以人工捡炼为主,随着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日趋重视,部分市县还提出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垃圾增长急速攀升,日处理量超出站点设定规模,故障频率加大,垃圾中转站设备的老化加快,环卫工人任务重,形成不良循环的效应。

二、建议

(一)充分认识垃圾中转站的本质属性

垃圾中转站属于非期望型设施,非期望型设施也就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必须要用到的,但是与此同时它的存在又会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垃圾会滋生蚊蝇和细菌,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即使普遍推广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在运输过程不能避免产生臭气、异味,处理过程并不能完全消除垃圾存放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蚊蝇和二次污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让市民选择小区门口是一个花园还是一个垃圾中转站,不容置疑,会选择花园。因此,从规划布局,垃圾中转站选址应尽量选择人口密度小、对社会不会产生明显不良影响的地点,同时它还应当符合距最近的人口中心最远的标准。

(二)垃圾中转站的选址应公正公开、合法合规

垃圾中转站从规划控制方面,属于强制性内容,禁止擅自改变用途。在规划先行的主导条件下,规划主管部门在垃圾中转站的选址方面,应从与垃圾处理站的距离、服务区域环境、居民密集度、城市主导风向、水源保护、收运成本、营建成本、附近居民的心里距离、交通流线、保护人群等要素组织专家充分论证、评估,公示公开论证结果,在符合环保、卫生防护等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采取公示、听证等多种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并遵循近、中、远期建设的时序实事实地听取相关利害人意见,在现场做好公示宣传牌,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把“邻避”效应预防在前,充分发扬“先礼后兵”的传统文化,促使大众接受并真正做到合法合规选址。规划一经公布实施,不应随意修改,加强规划的执行监督。南宁的五象丽景、成都的金牛区、杭州钱江新城等多地出现阻止建设垃圾中转站事例,不同程度是规划调整或未事前告知引起。

(三)保障资金投入,运用先进的环保设施,按花园式站点设置

新型垃圾中转站,不但转运的效率高、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而且由于配备了垃圾站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和臭气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防漏措施到位,消除了异味及病菌,消除了垃圾的二次污染,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的空气质量。但由于垃圾收运、处理成本较高,资金投入不足,垃圾中转站在经营过程中“节衣缩食”,垃圾中转处理设备不更新、处理工艺不完善,垃圾处理装置并无添加抽风除臭装置和脱水装置,为了防止细菌的滋生,垃圾中转站是开放式的状态,平日以环保工人的人工冲洗、自觉维护为主,一些站点还存在垃圾滞留现象,站点异味浓重,蚊蝇老鼠滋生,成为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环境的隐患点。因此,在做好新型垃圾中转站技艺宣传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垃圾中转站的运营过程,主管部门应实地勘察、听取附近民众声音,不断提升、改善垃圾中转站的建设、运营水平,踏实为民做事,鼓励新闻媒体报道跟踪,阳光反馈事实。

(四)灌输垃圾分类理念,从小教育起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邓仕槐教授认为,分类是垃圾处置的趋势。技术上虽有难度,但是最大的阻碍却是——市民难以在短时间内养成分类的习惯。城市垃圾细分为四组,分别为材料垃圾组(包括玻璃、磁性或非磁性金属、废纸、橡胶、塑料)、有机垃圾组(厨房垃圾、生物垃圾)、无机垃圾组(炉灰渣、砖瓦、陶瓷等)、有毒有害垃圾组(废旧电池、废荧光灯管、杀虫剂容器、过期药物、医疗废物以及废电视机、电话、电脑等废旧电器的电子垃圾)。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中转环节对居民的干扰和污染,也符合节能环保理念。“从小做起、从我做起”需要从政策配套、法制建设、宣传教育等方面全方位推进,营造全民爱环境、护环境的自觉氛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居民的理念要优适应期,但舆论导向、教育宣传应不畏困难,迎难而上。

(五)中转站应适当超前建设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居民越来越多,垃圾越来越多,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根据收集的垃圾量等数据,适当超前预估服务需求,与配套服务区同步甚至适当超前启动项目的建设,而不是被动的视建成后环境配套建设。传统观念,先入为主,提前配套建设了,公众有先期适应过程,“邻避”效应会弱化。

垃圾,让人却步,垃圾收集是构建美好的居住环境的必要条件,充分重视垃圾中转站的建设,让垃圾中转站做到按属性原则、合法合理规划、采用先进环保技艺建设、保障运营资金,适当超前建设,会更好的融入公众的生活圈中。

参考文献

[1]刘霏霏.成都垃圾中转站选址规划遭遇“邻避”效应[OL]. 环卫科技网,2013-02-05.

[2]顾文.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的更新设计及策略研究[J].节能与环保,2019(04):70-71.

论文作者:劳兴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7

标签:;  ;  ;  ;  ;  ;  ;  ;  

探讨如何让垃圾转运站融入市民生活论文_劳兴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