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论文,新发展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和概括,在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任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鲜经验的科学概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继承与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经济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实现中国现代化为出发点,深刻揭示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新的论断,一方面从社会性质上肯定了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初级阶段。正确认识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划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列宁曾特别注意考察了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性,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概念,但是他没有明确俄国社会主义处在什么阶段。中国是在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处在社会主义什么阶段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党做过有益探索,但总的说来,还没有搞清楚。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误识,出现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错误做法,造成了严重后果。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1987年进一步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他还指出,这是一个至少需要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来制订经济建设的任务、方针和各项政策,使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要求相适应,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正确把握其两方面含义,才能避免片面性,同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气势磅礴的推动作用,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发展。
二、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新论断,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机整体。一方面,它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体现。这是总结吸取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割除的历史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得到发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才能得到巩固和完善,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另一方面,它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也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根本不同的。它体现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全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科学的、精辟的、创造性的概括,是他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反复思考、艰辛探索的结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三、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这一新论断的丰富内涵,主要是:(一)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和吸引力的不断增强,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发展生产力,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富裕,公有制和人民民主政权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二)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新结论,由此而形成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路。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说服力,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更离不开发展。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路。”(四)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任务是: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它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迎头赶上世界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步骤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技。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途径是“台阶式”发展,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四、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这一新论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主要是:(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计划多一些还是市场多一些,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二)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是方法。“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前者是市场经济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后者是市场经济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不足和弱点,必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这一面,轻视或忽视另一面,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要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既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又要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新论断,突破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和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创新意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五、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
这一新论断的丰富内涵主要是:(一)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因素。革命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只有经过革命的阶级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改革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30年代国际上曾经有过一种观念,认为“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50年代中期,我们党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对这些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基本国情的判断出现失误等原因,曾经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味追求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和企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结果遭到了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他在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指出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二)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说改革是我们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夺取政权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那次革命而言的。过去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建立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又进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那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转变。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三)改革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胆子要大,步子要稳。邓小平同志说:“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们要定一个方针,就是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深化改革。”改革是崭新的事业,是一场大的试验,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是指导改革的一条重要方针。“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到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推进,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就是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稳步展开和深入推进的。到2000年初步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过十年,到2010年形成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设想,到2020年左右“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通过一系综合配套改革来实现。
六、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
这一新论断,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和正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结果,其丰富深刻的内涵主要是:(一)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长期停滞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闭关自守。邓小平同志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状态。60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现在我们算是学会利用这个国际条件了。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发展不起来的。“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他还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对外开放,就是需要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同时,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它既包括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不仅是沿海、沿边、沿江地带开放,还包括内陆城市和地区的开放。对外开放,既要引进外国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也要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发展跨国经营,走向世界经济舞台。(二)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济特区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根据邓小平同志提议,党中央在改革开放初期就作出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并于1984年决定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1987年,邓小平同志对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寄予很高的希望,他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1991年,邓小平同志对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指出,开发浦东“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指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实践充分证明,建立经济特区的思想和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不仅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很好地发挥了技术、管理、知识、对外政策的“窗口”作用,带动了全国对外开放,促进了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进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产生了重要的典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三)对外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文明成果,才能加快发展,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过去,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看到它与社会主义国家对立和斗争的一面,而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针对有人认为中国的开放政策会导致资本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回答是,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开放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和消极的影响。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这不可怕。开放的消极因素比起它多方面的积极效果和重大作用,毕竟要小得多。“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党手里,加上教育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保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吸收外资,合资经营,不可能损害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权,只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再过三十年、五十年、七十年,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更加发展了。等到那一天,社会主义的主体经济发展得更强大了,更不怕冲击社会主义的主体经济了。”(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不能依靠别人进行建设。我们要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搞建设的一条主要经验是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可以激发人们奋发图强的精神,使整个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振奋起来,团结一致搞好建设。”中国是个大国,应当而且有能力立足于自力更生建设好我们的国家。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发展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愿意我们得到发展。所以,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在坚持对外开放、经济合作、利用外资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决不可忘掉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决不可放弃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权益,决不可放任各种腐朽的、有害于人民的东西自由泛滥。要认真总结经验,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要正确处理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既要把对外开放搞得更好、更有成效,努力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又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权益和安全,着力于更快、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七、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这一新论断丰富深刻的内涵主要是:(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主要的推动力量。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多次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强调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当今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科学命题。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是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使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二)实现中国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三)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国情、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知识分子的数量和力量。(四)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教育必须与生产相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革除科技、教育和经济脱节的弊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这是振兴科技、教育,繁荣经济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五)全党全社会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同志极为重视并反复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承担重大的历史责任。加速培养优秀人才是一项迫切的战略任务。要认真执行知识分子政策。知识分子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实践走向新的更大胜利。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崭新的伟大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这项伟大的事业我们正在进行探索和实践中,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一定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尤其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决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党和国家的跨世界宏伟目标胜利前进。
标签: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