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深圳跨世纪发展的伟大旗帜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深圳跨世纪发展的伟大旗帜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是指引深圳跨世纪发展的伟大旗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深圳论文,跨世纪论文,伟大旗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明确地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乃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新世纪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缅怀这位世纪伟人的光辉业绩,我们对邓小平理论感到更加亲切;展望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对前途更加充满信心。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一个时代的实践必然呼唤、创造能够指导这个时代实践的伟大理论。一个时代的人民也只认同和选择具有时代特征、能够指导和推动实践的理论。一种理论也只有为最广大群众所接受,才能够更直接、更彻底地转化为物质和精神的力量。毫无疑问,邓小平理论就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并指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和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追忆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回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革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这两大理论成果也都是被实践证明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正确理论。

1956年完成对农业、工业和手工业的所有制改造以后,我国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缺乏清醒的理性认识,或者说,由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理论上准备不足,致使20余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出现许许多多曲折。

邓小平同志受命于十年浩劫后党和国家危难之际,无私无畏地领导了全国的拨乱反正工作。他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的基础上,在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从而使中国进入建设有自己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伴随着这一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内涵的邓小平理论。由于有了这面旗帜引导,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在克服和排除“左”和右的干扰中坚持了社会主义,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产生的邓小平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是伟大的旗帜、光辉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经受住一切考验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为中心,一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反复思考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建设、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地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康庄大道。事实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近20年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见,对当今时代特征的准确判断,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面把握,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正确选择,集中体现在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建树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已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所证实。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二、邓小平理论是深圳18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行动指南

深圳18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巨大成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努力拼搏的结果。深圳的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成功,是深圳人民将邓小平理论与经济特区实际有机结合所结出的丰硕成果。

(一)坚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全面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要发展经济。1984年和1992年,邓小平同志两次视察深圳,明确提出特区经济的发展要“搞快一点”,过几年上一个台阶,为深圳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十多年来,深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深圳在建立特区前,只是个边陲小县,1979年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96亿元。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30亿元,工业总产值122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450亿美元,实 际利用外资28.5亿美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44亿元,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已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五位。18年来,深圳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交通、通讯、金融等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深圳海港吞吐量跃居内地城市第二位,空港居第四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深圳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先进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和比较现代化的农业组成的现代经济体系。与此同时,各项社会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保持了与经济的同步发展。深圳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深圳速度”,而且创造了“深圳效益”,国际友人把深圳称为“一夜城”、“中国的奇迹”。

(二)充分发挥改革的“试验场”作用。经济特区的根本任务就是充当我国改革的试验场,“杀出一条血路来”。特区成立之初,根据邓小平同志指示,中央要求特区“跳出现行体制之外”,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时,充分肯定“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十几年来,深圳相继进行了物价、劳动用工制度、干部调配制度、计划管理体制、金融管理体制、宏观调控机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深圳特区在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在行政体制改革、科教体制改革以及建立经济特区法制体系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1997年5月,国家体改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宣布, 深圳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一框架由十大体系构成,即:(1)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体系;(2)同国际惯例接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会计核算体系;(3)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4)包括各种生产资料、生产要素以及企业产权在内的市场体系; (5)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服务体系;(6)社会共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7)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体系;(8)以按劳分配为主,效益优先,兼顾公平, 保持“两个低于”的企业自主分配体系;(9)以宏观、间接管理为主, 面向全社会的政府管理和调控体系;(10)适应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规体系。

(三)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同志的伟大战略思想。邓小平要求经济特区要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坚持以邓小平对外开放的理论为指导,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是深圳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十多年来,深圳逐步实现从以来料加工为主向自行设计、自行生产为主转变;从转手贸易向“外接单、内生产”和发展“两头在外”,形成“内地——深圳——国际市场”“三点一线”的经济模式转变;从以收购内地产品出口为主向实行工农技贸结合、以自产产品出口为主转变;从间接国际贸易向直接贸易转变;随着新技术的采用,产品的创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的开拓,深圳的外向型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日益明显。深圳已建成12个一类口岸, 是全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 从1980年到1997年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达147.17亿美元,外资企业已达1.4万家, 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和全市出口产品产值均占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1997年出口额25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额14%, 连续四年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的格局。

(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邓小平同志曾经多次提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殷切希望经济特区在建立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8年来,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深圳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了经济特区的社会主义精神风貌。深圳市委、市政府针对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注重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并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同,涌现了全国闻名的“经济特区活雷锋”陈观玉等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圳的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教育事业开始迈入全省先进行列,科学技术受到高度重视。18年来,深圳已初步探索出一条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股份合作经济管理结合起来;在城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创建安全文明小区结合起来;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坚持邓小平同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深圳的两个文明建设得到了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的进步。

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深圳跨世纪发展的根本保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随着全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场”和“窗口”的深圳经济特区所担负的角色和历史地位也将发生变化,时代也将赋予深圳以更高的要求。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考察深圳时指出:“深圳经济特区除了要继续更好地发挥对外的窗口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和按照十四届五中全会要求在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之外,很重要的一点,还要发挥一个新作用,就是在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方面起促进作用。”发挥这四个作用,是党中央在世纪之交赋予深圳的特殊使命。只有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去分析、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深圳才能承担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第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深圳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到本世纪末,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和定型的制度。目前深圳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十大体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表明深圳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达到了初级目标,但离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中级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理应为深化改革不断提供新思路,在全国率先塑造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改革工程。这项工程的展开和向纵深发展,必然要涉及传统观念和各种利益关系,必然会碰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阻力与困难。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是要在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解放思想,坚决摒除各种传统的、僵化的观念;就是要敢闯敢试,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就是要一如既往地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

第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深圳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孤立于国际联系和国际市场而存在。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时强调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特别重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模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为此,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扩大对外经贸往来。深圳由于毗邻香港,又最早受益于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在改革开放上,先于全国一步,因而经济发展的外向型优势比较明显。实践表明,只有遵循邓小平理论,才能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重新认识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在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对外开放的同时,努力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提高涉外经济效益。在跨世纪发展中,深圳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同国际经贸通行的各种条例、惯例和规则接轨,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的档次,促使深圳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向规范化、高效益方向发展。

第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深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进而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与妥善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这也是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必由之路。应当看到,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对内地及周边地区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功能和内容,已经有了层次高低的不同。在80年代,经济特区建立出口基地和加工基地的试验,只是向世界市场开了一个很小的“窗口”,与世界市场还只是点状接触,接触的内容,主要是资本、商品、技术等等。所谓示范、辐射、带动功能的发挥,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在新的世纪即将来临之时,深圳在改革开放中大大拓展了与世界经济、社会体系的接触面,接触的内容,不仅仅只是经济,而且包括科学、技术、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深圳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目标,这种示范、辐射、带动功能已经处在比较高的层次上。邓小平同志非常强调要吸取国际经验,避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走弯路,这是应该牢牢把握的。

第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深圳为保持香港繁荣稳定方面起促进作用的需要。香港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回归后保持其长期繁荣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和平解决港、澳和台湾问题,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构想。香港回归之后实行“一国两制”,能否保持繁荣与稳定,将对处理澳门、台湾问题带来重大影响。目前,香港经济面临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变化,从原先的消费刺激增长转变为投资促进增长,即大量投资发生在香港以外的地区,无法转化为本地的消费需求,从而使香港新的增长动力和刺激香港本身的市场需求成为问题。二是如何有效避免现有大量支柱产业外移,以增强香港的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这两个问题实际上都是一个为香港寻找新的经济发展空间的问题。深圳与香港毗邻,加之有十多年建设的基础设施,在香港市场的扩展、香港产业发展、对香港营运能力、仓储能力和分流能力的支持、以及香港城市圈的扩大和延伸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深港两地经济在广泛的范围内,在更深层次上进行合作,对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深圳未来整个事业发展和各项工作的指南。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圳才能把改革开放大业向纵深推进;才能把握机遇,促进发展,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才能对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在21世纪取得新的成功。

标签:;  ;  ;  ;  ;  ;  ;  ;  ;  ;  ;  

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深圳跨世纪发展的伟大旗帜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