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八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高校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随着高新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界的广泛运用以及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力度,各高等院校办学规模、办学层次有了显著提高。而高校图书馆发展相对有些捉襟见肘,具体表现在馆舍面积狭小、藏书数量锐减、经费投入不足等等,使得有些院校图书馆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和现代化、网络化图书馆的需要。目前一些高校图书馆,特别是有些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院校,纷纷对图书馆进行新建或扩建,以期建设一批符合学校前进步伐、满足教学科研需求的现代化图书馆。如何搞好新馆建设,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界的热点话题,笔者试就此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1 明确图书馆办馆思路,图书馆人员参与建设管理工作
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学科研中与师资、实验室并称为现代高校的三大支柱,为此原国家教委早在1987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规定了高校图书馆的性质:“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高校图书馆远非传统图书馆的职能,特别是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及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广泛运用,已使高校图书馆的功能拓展到全方位信息服务的阶段。要建设好一座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必须精心筹划、严格管理。
一座新馆的建设需要方方面面人员通力合作,包括设计施工人员、学校基建人员,但最重要的是图书馆员。因为评估一座图书馆建筑质量优劣最终要归结到满足使用功能,适合本校教学科研需要。因为只有图书馆员才最明晰图书馆功能发展趋势、利用效果等,为此,一座新图书馆从学校立项初期就应由图书馆人员成立专门班子,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参与对新馆的设计、规划、布局、施工质量的监控等等。
首先根据高校图书馆工作指导思想、服务方式、业务扩展范围、多种学科、多种语言和知识载体的分类组合,以及新技术应用、国内国际互联网络终端设置,编制和提供有关设计资料等等。
其次,图书馆应指派得力人员参加图书馆建设管理工作,因为在建设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可能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会涉及今后的使用功能,所以需要图书馆员参与研究,并协同基建管理人员、设计施工人员共同做出决定。
最后,馆领导必须亲自主抓,并动员全体人员关心新馆建设工作。只有通过全馆人员共同努力,甚至聘请有关专家参与咨询,才能减少基建工作的决策性失误,建设一座美观、实用,能满足多种需求的现代化高校图书馆。
2 灵活性与模数式结构合理运用变革时期
当今整个图书馆界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阶段,其社会职能、读者需求、组织管理和技术装备都在急剧的变化和发展中。一座图书馆随着管理模式的改变,服务手段的不断完善,要求图书馆的建筑空间要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功能调整变化需求。建筑本身的使用寿命是比较长的。据国外科技部门统计,一般建筑物使用寿命在100年左右,但大多数建筑的功能使用年限仅为20~25年,大部分配件寿命只有8~10年[1]。因此建筑就其物质结构而言,衰退过程是平缓而漫长的,通过维修,这种衰退还可得到有效缓解,而功能的衰退则是相对不连续的和突出的。为此,高校图书馆建筑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满足图书馆业务和使用功能的不断变化,必须使其具有功能调整的灵活性,因而,富有弹性的模数式建筑设计思想已成为图书馆建筑的主流。模数式图书馆建筑设计是由美国学者安格斯·麦克唐纳创立的,其设计实质是由相同尺寸柱网(模数)组成一个通用的大空间,以书架和轻质隔墙的拆卸移动来隔断空间,楼板的荷载统一按书库设计,在使用要求功能发生变化时,楼梯、电梯、厕所、风道管道除外,其它可根据实际需要对空间的用途和布置进行灵活调整,即国内图书馆界所谓柱网、层高、荷载“三统一”。此种建筑风格活泼自由,一改传统的宏伟对称风格,内装修也趋向简便实用,不再追求华贵的材料、繁多的装饰,从而使厚重的墙身变为轻巧的结构,外形疏朗朴实,它把适用、灵活、美观三者和谐地统一起来。但对于基本投资标准较低的高校图书馆来说,模数式设计在工程造价、采光、通风以及恒温上要求较高,建筑经费昂贵,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相对欠发达的高校图书馆来说,应该合理运用模数式设计思路。
模数式设计不要涉及所有建筑空间、对于藏阅合一的空间、功能经常发生调整变化的空间以及采用密集书架的书库宜采用“三统一”的做法。至于功能相对稳定的空间,如办公室、会议室、内部业务用房,则应按实际使用要求确定其柱网尺寸和层高,按结构荷载规范中的规定选用荷载,从而做到新馆建筑既灵活适用又节约建筑经费。高校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只有客观地分析模数式建筑设计的功能和作用,因地制宜,取其精华,使之符合国情校情,才能让这种设计模式与中国高校图书馆实际相结合并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服务。
3 可扩展性与内涵式管理
可扩展性包含两层意思,即面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可增加性。随着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变化、信息交流方式和载体的变化以及现代技术对图书馆传统作业影响等因素,各种类型的图书馆都需要在未来发展中不断扩展。尤其是高校图书馆,读者和藏书这两个基本要素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需求过程中都处于持续的调整增长之中。特别是1997年以后,国家加大高等教育发展力度,高校在校生以指数形式增长,这给高校图书馆造成巨大的工作压力。因此,从长远看,高校图书馆在建筑空间及功能上若想获取长远的效益,必须具备可扩展性,对于此点广大建筑师和图书馆员在规划设计新馆建筑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在新馆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如果仅着眼于馆舍的空间及外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可缓解供需矛盾,但是随着出版事业和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大量文献迅速增加及读者人数将呈指数曲线式增长,很难设想图书馆的馆舍面积也会相应地成比例地增加。因此在考虑图书馆建筑外延,适当追求一定量的馆舍面积的同时,我们一定要采用内涵式管理,即对管理方式和文献形态以及收藏模式进行必要的变革,从深层次理解图书馆“可扩展性”。例如当前图书馆界出现的“全方位开架”,是把图书馆的全部馆藏通过开架阅览和开架书库向读者开放。实行全方位开架固然可给广大读者带来一定方便,但从管理角度、保存文献角度以及节省建筑面积和空间角度等考虑,此种做法值得商榷。仅以高校图书馆馆藏书刊为例,其流通率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来说,新的和较新的书刊流通率较高,出版几年后的书刊流通率逐渐下降为较低的程度,而出版十几、二十几年后的书刊流通率更低及至成为呆滞书刊。因此从读者利用角度看一味全开架似无必要。笔者认为开架、闭架相结合“三线典藏制”藏书体系最适合高校图书馆布局,也能达到节约馆舍面积的目的。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密度存贮、高速度传递手段将大大改变空间的利用,也许高校图书馆将来需要的不是更多更大的空间,而是空间使用上、功能利用上所具有的更大灵活性。为此我们一定要更新观念,加强内涵式管理,从本质上变更馆舍面积可扩展性观念。
综上所述,应根据国情、校情及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建造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化高校图书馆,使其适合新旧交替,兼顾目前的条件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