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与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_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教育与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_可持续发展论文

在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中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生活的地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一是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二是世界人口成倍增长,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三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在这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人们在回顾和审视已走过的历程,展望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同时,都在认真思考应该把一个什么样的地球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世界人民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20世纪以来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发展。空气污染、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淡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沙漠化、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都是自然界受到巨大创伤后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我们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此,人类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拯救地球也就是拯救人类自己。

1972年6月,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探讨了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了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通过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和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呼吁“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目标”。

1992年6月, 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解决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推向新的高潮。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还签署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五个文件。这次大会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盛会,是继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后,人类认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又一座里程碑。

我国政府根据环发大会的基本精神,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即《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内容涵盖了中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等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和行动框架。

1995年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指出:“加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所有建设项目都要有环境保护规划和要求,特别要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和治理。搞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

一、不堪重负的地球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主题。在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中,环境问题始终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产生和发展的。不幸的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过分强调了作为自然主人的一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往往只看到人类战胜自然的“丰功伟绩”,忽视甚至忘却自然界的惩罚。

环境问题并非始于今日。事实上,早在200 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产生了环境问题。到了本世纪50年代,环境公害事件不断出现和加剧。到了70~80年代则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类面临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这三大全球环境问题空前的严峻挑战。

目前全球人口正以每年9000万人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1世纪中期,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人口无节制的增长, 给地球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自然资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大自然是无私的,但也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养活有限的人口。

我们从下列一组数字看看人类面临的空前的生态危机。

空气:现在全世界约有11亿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在全球20个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中,我国的北京和上海榜上有名。

水: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全世界的用水量增长了4倍。同时,由于工业、农业、城市用水的污染, 水资源日益短缺。预计50年后,世界人口的13%~20%将面临严重水荒。

土地: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已经使许多地区的沃土贫瘠化,全球已有900万公顷土地寸草不生,12 亿公顷绿地遭到中等程度的破坏。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污染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建设,造成某些区域性生态系统急剧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二、我国环境形势严峻

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

当今世界存在着两大类环境问题:一类是工业化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带来的环境问题;另一类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两类问题兼而有之,更严重的是第二类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

以前,我们说的“地大物博”如果被众多的人口一除,只能得到一个“地少物缺”的结论: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 9585万公顷耕地和22434万公顷可利用草原,均居世界第四; 森林面积11525万公顷,居世界第六;已探明各种资源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 水能、太阳能、煤炭资源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第三。但是,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位居世界第60多位,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居倒数第三位;中国的人均森林和草原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32.3%,其中森林覆盖率13.92%, 居世界第120位;人均水资源和人均矿产资源均位居世界第80位, 其中人均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对人们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气和水,还有有毒化学品、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七大江河中已有四条被严重污染;湖泊中有2/3以上受富营养化污染;辽河、海河有的河段成了污水沟,昔日清澈的滇池如今从空中远望好像是铺了绿地毯;巢湖、太湖富营养化也很严重。我国的海洋环境形势也不容乐观,近岸海区环境质量在逐年下降。我国近海主要受氮、磷等有机物的污染,且呈日益加剧趋势。

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与世界平均25%的差距还很大。 而且,我国荒漠化面积达262.2万平方公里,并呈继续扩大的趋势。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77万平方公里,还在进一步扩大。毫无疑问,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危害已成为制约我国一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由于缺水,地下水被超量开采,一些地区地面沉降、河湖干涸。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1985 年以后更是年年断流, 1997年断流累计竟达277天。专家指出,连年的断流, 表明整个黄河生态环境正在继续恶化,黄河正成为一条季节河,不久有可能变成内陆河,缺水已经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使大量物种濒临灭绝。

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现仅生存于我国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的部分山区和峡谷地带。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大熊猫自身繁殖能力低下等原因,目前大熊猫存活仅千只左右,濒临灭绝。

褐马鸡是我国的一种驰名世界的珍稀鸟类,一直被有关国际组织列为世界濒危物种,我国也将其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长期大面积砍伐森林和乱捕滥猎,如今褐马鸡的分布区正在逐渐缩小。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特有物种,享有“水中大熊猫”的美称。近年来,白鳍豚的数量急剧减少:1982年时为400头,1986年为300头,1990年剩200多头,1994年时估计不到100头,1997年时仅发现21头。专家估计:白鳍豚将在20年内灭绝。

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在中华民族奔向21世纪的道路上,人口的过快增长、资源的相对短缺、环境污染的威胁正制约着我们。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发展教育,逐步更新人口观念,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走出一条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新路来。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讲话为我国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表明了党中央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三、在中小学加强环境教育

对每个人来说,环境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它要求受教育者能够深刻地认识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具备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价值和观念。因此,在中小学应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从小习得有关知识和技能,并逐步转化为态度和价值观。事实表明,在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

早在1978年,在中共中央批准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的通知中指出:“普通中学和小学也要增加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中小学教材中,开始写进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不过那时主要集中在小学自然、中学地理、化学等几门学科中,相应增加了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

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在我国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工作得到很大发展。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要求普通高中开设环境保护选修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此编写了高级中学选修课教材《环境保护》,该教材于1994年出版。这本教材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按专题方式编写,打破了以往单一学科教材的编写模式。《环境保护》教材的编写是对教材编写新方式的尝试。几年来该教材的使用情况表明,这本教材受到师生的肯定,这种编写方式也受到使用者的欢迎。1998年,该书编写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又对该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充实了内容,出版了第二版。

1991年,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中,要求在地理课中加强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国情教育。

1992年,颁布了义务教育各学科教学大纲,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被明确而具体地写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并且注意到环境教育与德育和国情教育相结合,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内容中。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词,是本世纪80年代首先由一些欧洲国家提出来的。目前,“可持续发展”有多种不同的定义。1989年5月, 联合国环境署第十五届会议发表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声明说:“可持续的发展系指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环境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及跨越国界的合作。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公平,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环境管理也具有很大重要性。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某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与对环境保护的参与也有区别。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的参与更深刻、更广泛,它不仅包括人们积极参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行动,更重要的是要求人们改变自己的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布伦特兰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说:“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了子孙后代的需要、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抗压力、环境保护与发展结果等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的一种否定。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而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问题已不再限于一种概念、一种思想、一种理论,而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原则、一种发展战略,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逐步完善,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人们终于认识到,生态问题不仅是大自然的问题,而首先是人的问题,是涉及人类现在与未来的重大问题,当代人类不能以牺牲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代价。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是为了履行国际义务,更重要的是根据我国特殊的国情和任务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努力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在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前,束手无策和无所作为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我们应该从自己,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一些单位和个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湖南省长沙市望月二小注重环境教育。7年前, 当消除“白色污染”这个话题在我国还没有被广泛提出并被高度重视时,望月二小就开始呼吁并去做这件事。学校坚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还指导学生办起了《绿色天使报》。学校还组织了环保活动小组, 每周开展一次活动。 1998年,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奖。

马永顺是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早在建国初期就创造了全国手工伐木之最。他因伐树多而成为全国劳模。40年后,马永顺用自己的双手种上36000棵树,这正是被他砍掉的树的数量。因此, 他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奖。他还要带动全林区的人走上植树路, 实现朱总理的“造福子孙,流芳百世”的理想。

一位外籍教师,坚持每天到泰山义务捡拾垃圾,清理卫生死角,在泰山传为佳话。1997年8月, 一位芬兰妇女——林月(中国名)到泰山医学院任教。自1998年3月以来,她在坚持每天登山锻炼的同时, 每次都随身带一个大塑料袋,义务捡拾垃圾,清理卫生死角。她说:“我们应该保护好泰山的环境。我不能告诉别人如何去做,但我愿为保护泰山的环境做一点事。”

1998年,北京10所中小学师生率先发出倡议书“少寄一张贺卡,多留一点绿色”。据估计,每制作4000张贺卡要用掉一棵大树的木材,光北京每年用去的贺卡就要消耗7500棵大树。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对“减卡救树”行动表示支持,广大学生表示赞成并热情参与。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全球环境恶化越来越成为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的现实威胁。随着人类对环境与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保护全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正在不断高涨。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并提高人们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五、可持续发展与教育

过去,人类曾为自己拥有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球而自豪。我们的子孙能否同样潇洒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拥有大自然所赋予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呢?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环境教育,其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地球上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活动与决策在现在和将来对资源、对当地社区、对全球以及对整个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提高人们对各种促进或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环境等影响力的认识。为此,要培养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有效地参与当地、国家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人们为更平等的、可持续的未来而努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能够把环境决策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目前,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正在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政府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明确地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战略目标和基本国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界也在积极探讨可持续发展与教育改革。

对学校教育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并不只是“拓展了教育的功能”,也不只是“找到重视学校教育的强有力的理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就必须找回曾经失落的人文精神,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它警示人类必须反思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反思我们过去奉为“圭臬”的发展观念是不是真正是理智的、健全的和完善的。

要进行这种反思,我们主要依赖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因为,对于“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合理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行为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什么是公平”等一系列关系人类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我们不能完全指望自然科学来回答,而应当求助于人文学科加以科学解释和解决。因此,在中小学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就不能仅限于自然学科,而应该渗透于所有学科之中。

进行环境教育,首先可以使人们摒弃过去那种只知道把自然作为“破坏、征服、统治”的“敌人”对待的错误观念。它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而这则是以对环境的科学认识为基础的。通过进行环境教育,可以使人们认识和理解环境的复杂结构,而环境的结构是其物理、生物、社会和文化各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教育可以促进人们对发展过程中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环境教育还可以使人们充分认识现代世界中经济、政治、生态的相互依存关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代社会所存在并不断恶化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而引发的。它所揭示的问题却不仅仅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它警示人类必须反思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基础工作,也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

标签:;  ;  ;  ;  ;  ;  ;  ;  ;  

环境教育与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