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导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小学论文,英语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在英语中为“education”,可以追溯到拉丁词“educare”,意思是“引导”“引出”,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人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1]教学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学生的过程”。[2]而“导学”一词是从“教学”中衍生出来的。“导学”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废止“灌注型”“填鸭式”的教法,换之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求知、自主学习的主体精神,经独立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获取知识。导学的实施,应该是教师的引导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的“导”必须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经自己的思考探索和研究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给出知识答案,让学生去背去记。教法的核心是“导”,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指点下,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能力。“导”的目的在“学”,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导”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教”与“导”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本质不同的教学观:
1.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不同
什么是“教”?是学生原来没有、不会,是通过教师教了以后,才学会的。“教”是由外到内,是教师外力强加给学生的。什么是“导”?“导”是自内而外,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外在引导在原有积累与体验的基础上的自主发展。
2.对教与学双方的定位不同
“教”的对象是被动的,是教与学,授与受,给予与接收的关系;而“导”的教师与学生双方是同步互动的,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而已。
由此我们认为导学是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诱导”下,主动学习知识、掌握各种技能技巧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导学呢?
一、创设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氛围
情境是指外语交际的社会情景和环境。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的联系性和不可分离性。语言是在情境中表达其意义的,情境是揭示语言所表达意义的基本要素之一。[3]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时,离不开社会语言情境。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实际上就是在复制生活,给学生营造一种生活化的氛围,因为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语言情境或模拟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境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从而促进语言理解、运用和表达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创设情境是教学设计中一种重要的导学方式。
(一)利用实物或直观教具创设情境
如教学“What's this? It's a/an…”句型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室里的各种实物进行语言输入。教师可以指着书问:What's this?然后引导学生回答:It's a book.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实物创设游戏情境,如Touch and Guess.这样的情景创设既简单又易于组织,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利用真实生活创设情境
如教学题为Shopping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掌握新知,在突破重点和难点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将教室设计成Food Shop,Book Shop,Clothes Shop,Fruit Shop等四个卖场,让全班同学在模拟环境中“购物”,真实而又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教师参与创设情境
如教学What can you do? /I can...这一功能句型时,教师扮演成学校田径队的教练来选拔运动员,并随机采访学生:What can you do? /Can you...?然后引导学生回答:I can...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反馈,教师在问的过程中填好记录表。在这一情境活动中,因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情境创设较真实,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师生之间的语言输入和输出都很丰富,也达到了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从而也达到了“导”的目的。
(四)学生参与创设情境
以PEP三年级教材上主题为“饮料”的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学生们在去野炊的路上碰到了一条即将干死的鱼,教师请学生扮演这条鱼,并引导学生说:“Oh,I'm thirsty.Can I have some __?”“Ok,here you are.Drink some ______.”接着又遇到了a rabbit,an old man,a baby,a man,a girl,a dog等,同样让学生一一作角色表演,并用上他们想喝的饮料单词。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了。教师的“导”也会是成功的“导”。
根据情感过滤假说,学习中应该尽可能降低学生的焦虑,因此教学应该以意义交际为主,而不是形式为主,输入必须有趣,必须有助于课堂气氛的和谐和轻松。[4]显然,有效的情境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只有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才能提升学生语言输出的能力,提高小学英语大班教学的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语言敏感度,善于捕捉真实情境,创设意义语境,从而提高“导学”的效率,最终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赞可夫所说:“就教育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5]
情感因素是造成英语学习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差,感性思维明显比理性思维更占主流。由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不但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更应注重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教师应该给与学生更多关爱,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不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让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英语,真正做到“还学生的主人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必须体现如下特点:
(一)合作
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现实的师生关系更是或应是一种伙伴关系,是对话、理解、欣赏、相互倾听、彼此信任、激励关怀的关系,不是“我—他”,而是“我—你”关系。[6]
(二)和谐
和谐是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三)互动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诸如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例如:教师教学有热情、有方法→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这就是师生互动的正效应。
三、创立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改向我们提出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课程评价。与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新教改所倡导的形成性评价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不同角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7]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方式不能流于形式
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因任教班级太多,时间和精力有限,很多评价方式(特别是形成性评价方式)都流于形式。有人检查或听课的时候才会展示一些评价活动,平时上课仍以口头表扬和批评为主。这种“隔靴搔痒”“蜻蜓点水”般的评价根本达不到效果,也会让学生对老师失去信任,更不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这也是造成很多家长学生不重视英语学习的原因之一。
(二)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
在评价中,师生应有情感共鸣,共同投入,而不能让评价活动成为学生的负担。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记录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我们提倡口试的形式、Pair work的形式和Group work的形式。因为从测试学的理论上讲,这是成果性评价,是阶段性的进展性的成果性评价,是achievement test。
(三)评价应考虑年级差异
英语课程标准对各级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规定。因此,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其评价形式和内容应做适当调整。一级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因此,在终极性评价中三四年级应以口试为主,五六年级则可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评价的形式可多样化,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我们常常见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不忘给学生表扬和激励——各种stickers,黑板上的stars和计分表以及糖果、文具等小奖品。不可否认,这样的激励手段对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靠这种刺激产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肤浅的、有限的,甚至会对积极主动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毫无疑问,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应答与参与需要得到教师及时的表扬和评价,但滥用表扬会失去其激励作用,学生对物质奖励的期望也会水涨船高。因此,教师在激励评价时应适度。
(四)互动评价,教学相长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长期系统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教与学共同和谐发展的动态过程。一节英语课的成功与否,教师及学生都是被评价的对象,所以教师不应简单地去评价学生表现如何,而应该从学生出现的问题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进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达到师生的共同发展,融入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这个层面说,教师在评价中是参与者、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和收益者。[8]
四、巧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能把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介综合成内容丰富、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电教媒体,精心设计好一堂课,把抽象的语言、单调的词汇具体化,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创设理想的英语教学情景,会深刻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耳闻其声,目观其形,心通其义”,有利于加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多媒体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特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协作与创新精神,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它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成效。例如,在讲授水果类的单词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自制一个动画的“水果篮”,里面放许多动画水果,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片和纯正的发音来加深对词汇的记忆,然后让学生集中精力看1分钟,关掉课件,让学生用英语说出所看到的水果名称,谁在规定的时间里说出的最多,谁就是胜利者,胜利者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通过这样的练习,既满足了学生爱表现的欲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记住所学的单词,大大的提高了学习词汇的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可创设真实教学情景,可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游戏,还能直观呈现任务型活动。尽管如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外语教学本身才是中心和主体。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如何选用媒体,而应该在课程设计、选用教法、指导学法、完善课程内容、课件编排等方面下功夫。媒体与外语教学永远是服务与被服务、辅助与中心的关系。毫无计划和目的地使用多媒体,只会导致对教学过程的干扰。
五、课外实践,展现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高效率的课堂学习外,还应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因为,高效实施课堂操作策略又必然会开启五光十色的课后英语教学拓展空间。良好的课后英语拓展给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为教师下一轮的英语教学预设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循环。小学英语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兴趣和特长,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笔者认为常见的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1.英语班队活动。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确定不同的活动主题,如英语歌比赛,英语书写竞赛,英语表演等。以班会的形式开展这样的英语活动,同学们都有表现自我、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提高的机会。
2.英语电视、电影欣赏。学校精选一些难度适宜的英语动画在校内播放,动画能帮助孩子们理解内容,也有利于他们对关键词、关键句的把握。
3.英语角。英语角是给想说英语、爱说英语的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场所,可以每一或两周举行一次活动,每次由一个班同学组织,各班学生自行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这样,利用英语角进行活动减少了课堂上的拘束,面对和自己同龄的孩子,学生们很容易克服害羞的心理,积极参与到交流中去,将课堂上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来。
4.英语沙龙。这个活动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每一次活动都可以成立专门的学生智囊团,由智囊团承担确立主题、写主持台词、出宣传海报等一系列的工作。活动成员表演他们爱表演的节目,从中体验成功,感受语言的魅力。
5.英语活动小组。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和特长,自愿报名参加,教师可以发挥骨干力量组织活动的开展。如:英语歌曲演唱组、英语朗读组、英语表演组、英语游戏组和英语广播组等。
6.英语学习园地。这是一种扩展知识,发展能力的课外活动形式。内容主要围绕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两个方面。例如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英语学习方法,刊登一些短小有趣的英语故事、笑话、格言、谜语及课文中的疑难解答等。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音像设备等英语资料,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课内外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乐于实践,使小学英语教育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标签:英语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导学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形成性评价论文; 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