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高校师资管理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日论文,师资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美日高校师资的基本情况
美国高等教育从1636年成立哈佛大学开始,已经历了三个半世纪。到19世纪末,美国高等教育有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大学教师已广泛地被认为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方能胜任的职业,因而逐渐废弃了从牧师和官员中遴选大学教师的传统做法,改由研究生中选拔;二是大学教师地位大大提高,他们已被人们视为与化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具有同等地位的专家学者了。时至今日,美国共拥有6000余所高等院校,每年约200万大学生入学,10万大学生毕业,在校研究生人数超过100万。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美国高校的师资管理工作也逐步完善。在美国,高校教师职称分为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讲师四个层次,各层次职称的百分比如表1所示:
表1
职称 名牌大学 普通大学二年制大学总计
教授36.2 24.38.0 26.4
副教授 25.4 27.215.524.3
助理教授24.4 32.212.925.3
讲师11.9 13.629.415.7
无职称
0.5 1.6 32.1
6.7
其它 1.7 1.1
2.11.6
美国教育科技界认为30-45岁为人一生中创造力最旺盛时期,37岁达到峰值年龄,因此,各大学都重视年龄结构,美国大学教师平均年龄41.9岁,50岁以下的教师占70%(吴献金译编,湖南大学《高教研究》1987第1期)。美国大学年龄结构见表2:
表2
职称教授 副教授 助理教授 讲师
年龄51.444 36.832.2
日本高等教育发展迅速,1947年,旧体制高校总共456所,到1992年,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大量增加,大学524所、短期大学591所、高等专科学校62所、专修学校(专门课程)2815所。(全国高等教育情报网编《国外高等教育快讯》1994年5月)日本有在校大学生约200万人,有专职教员11.4万名。这些教员中,国立学校5.2万人,占45.5%,私立学校占49.2%,为6.2万名。研究生院教员为4.8万人,国立学校3万人,占63.8%,私立学校1.4万人,占30.2%。一般情况下,专任教员同时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任务。日本不同类型学校的专职教员数如表3(1986年数据)①
表3
日本各类大学教员职称结构如表4:②
类别
教授%副教授%讲师% 助教%
国立
32.7 29.4 8.529.1
私立
37.6 20.2 16.724.8
日本各类大学教员年龄结构如表5:③
类别教授(岁) 副教授(岁)讲师(岁)助教(岁)
国立54.342.838.8 35.5
私立57.343.739.4 32.6
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有普通高等学校1075所,成人高校1321所,普通高校专任教师39.46万人,成人高校专任教师8.79万人(国家教委《1990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据国家教委计划财务司统计1988/1989学年度报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如表6:
类别教授 副教授讲师 助教教员
393185 14778 78777147187137356
15090
3.76% 20%
37.4% 3.493%
3.83%
我国高校师资的年龄结构很不合理,在全部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占50%,40-50岁的教师只占15%,50岁以上的占35%,1988年,教授平均年龄59-60岁,副教授53-54岁,正副教授中40岁以下者仅占5%。这些年,各高校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破格晋升了不少45岁以下的教授,35岁以下的副教授,职称年龄结构均有所改善,但年轻人中的正副教授在正副教授中占的比例远未达到年轻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这是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
与美日相比,中国高校中正副教授比例太小。美国高校正副教授占50%,日本公立大学占62%,私立大学占58%,我国高校只占24%。从年龄结构上看,美国教授51.4岁,副教授44岁;日本公立大学教授54.3岁,副教授48岁;私立大学教授57.3岁,副教授43.7岁,我国这两年可能有望达到这个水平。到2000年,我国的正副教授的年龄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年轻化。
二、中美日高校师资来源及配备比较
1.三个国家高校师资的来源特点。在美国,高校师资主要来源于研究生院的毕业生。学生在研究生院读完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还可继续做“博士后”,一旦教师缺少便可受聘为助理教授,经过二次考核(2-3年一次)方可取得校方授予永久任职资格。5—6年内,助理教授升不了副教授就得离开学校,副教授6年内升不了教授就被解雇。由于研究生院毕业生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倾向,许多学生不愿读研究生而愿上职业学院。因为,在美国大学后教育(学士后教育)可分为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在文理科研究生中进行,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为高等院校提供师资,为研究机构输送具有独创性的科研人才。职业教育在职业学院中进行,旨在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现有知识为社会服务的人。由于美国学生愿进职业学院,以便找一个挣钱多的工作,导致美国高校师资来源不足,由于高质量师资缺乏而不得不大量聘用外籍教师。不过,目前美国大学教师又成为热门行业,据1993年11月1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列出“将来的20种最佳职业”,教师是其中之一。根据国立教育资讯中心的调查,目前每一个教师空缺,都有5-30个人争取。
在日本,高校的师资也主要来自研究生院的毕业生,研究生院的毕业生大约80%到大学任教。高校录用教员有两条渠道:其一是大学的毕业生,其二是国家机关、私营或自营企业的人员。从毕业生中录用的教员,博士占49.3%,硕士占35.3%;从国家机关、企业录用的教员以大学毕业生为主,占录用总数的52%。日本高校教师流动较大,国立大学流入的教员主要是教授和副教授,分别占流入人员总数的29.4%和41%,平均年龄为50.4和38.2岁,都比全国相应职称人员平均年龄低一个年龄段。流入私立大学的教授占流入人员总数的49.6%,平均年龄为59.8岁,比全国教授的平均年龄高一个年龄段,主要来自国立大学的退休教员。
美、日两国师资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是聘请兼职教师。1984年美国高校的兼职教师比例高达41%;而日本各类大学的兼职教员平均达39.6%,其中国立大学为30.7%,公立大学为34.4%,私立大学高达46.7%。④
美、日两国高校的师资来源起点都较高,绝大多数为研究生;两国的兼职教授都在40%左右,相比之下,中国高校师资来源大部分为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很多人都是工作几年之后再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这一点与美日两国相比差距较大,且为高校带来较重的师资培训负担,这是应当借鉴美国和日本的地方。同时,中国都是以本校师资为依靠,没能在社会上聘用兼职教员,这是中国高校人员超编、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也是甩掉包袱,精兵简政改革的方面。
2.三个国家高校师资的配备特点。各国高校的师资配备,一般以学校的任务,主要是学生的数量、教学工作量与科研任务为依据,同时与工资总额相适应。所以,合理确定师生比例,是师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美、日两国高校的专任教师与全日制大学生之比,情况如下:1981年美国平均师生比为1:6,而1983年日本的师生比为1:20。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师生比各有差异。在美国,公立大学比私立大学比例高,如1976/1977学年,公立大学为1:4,私立大学为1:10.7。同一类型不同水平不同条件的学校,师生比也不尽相同。一般名牌大学师生比例较低。如美国芝加哥大学为1:8,斯坦福大学为1:10,日本东京大学师生比只有1:4。在日本,各类学校的师生比差距较大,国立大学的师生比为1:7.6,私立学校为1:23.6。各类学校学生教员比例如表7所示(1986年数据):
表7
类别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专修学校研究生院计均
门学校
国立7.6 15.5
12.025.31.5 5.9
公立8.0 11.0
12.014.61.1 7.8
私立23.6 23.6
18.022.41.7 10.3
计均15.4 21.8
13.021.91.6 13.3
与美、日两国相比,中国高校的师生比例太低,1988年每名教师负担学生5.25人,有的学校还要低一些。如武汉测绘科大,1956年学生教师比为11,1962年为6.4,1965年为5.4,1986年为3.6。从师生比来看,中国高校办学效益不高,还很有潜力可挖。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美、日的师生比只计算了校本部的教师而未将大量兼职教师计入,这是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在进行师生比例的比较时应考虑此种因素。不可盲目用统计数据比较,否则,比较研究就会失去科学性和真实性。
三、中美日高校教师的进修深造之比较
美、日高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特点有:①实行招聘;②有限额;③实行定期制与职务终身制两种制度;④与工资挂钩。中国高校也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但这种制度还不完善,没有起到聘任激励作用。
美、日高校对教师的学历层次及知识学术水平要求很高,教师向高学历发展是高校师资建设的共同趋势。美国大学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从1950年的37%上升到1977年的50%,现在美国大学教师中多数具有博士学位,一般也具有硕士学位。日本国立大学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占29.3%,公立大学占26.7%,私立大学占23.1%,有的大学硕士以上学历者高达98%。而中国大学中博士很少,华中理工大学是中国水平质量较高的大学,该校1984年硕士只有教师的15%还不到,博士屈指可数。到1988年该校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也只34%,还达不到美国大学70年代的比例。可见,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是中国高校的一大任务。鉴如此,中国一些大学规定进教师必须在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中选择,这是明智之举。
美、日高校教师进修形式多样,尤以学术假、学术交流为要。美国大学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七年可享受一半和全年全薪的学术假;设立教师教育中心,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专业学术会议,进行校外咨询服务。日本大学制定国际学术交流制度,大学采取“长期派遣”(10-12个月)和“短期派遣”(4-6个月)的办法,派教师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讲学、协作研究,费用由学校支付。日本一些学校还规定,副教授在晋升教授前,一定要出国考察、作学术报告或进修,在学术上有所造就。与美、日高校相比,中国高校教师进修大部分是攻读学位,提高学历层次,这与美、日大学教师以做学问为主形成差距。
同时,美、日大学教师流动量大,防止“近亲繁殖”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我国大多数学校师资都是子弟兵,往往承受导师的观点,走不出自己的学术新路。
注释:
①关正夫,《国外高等工程教育》,1988年第1期。
②③④孙琢琏,《国外高等工程教育》,198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