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统一性新探_政治论文

党的统一性新探_政治论文

党的团结新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团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认识:对党的团结概念的再思考

党的团结,就是全党在科学理论和正确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一致。党的团结包括党员与党员之间的团结和领导班子内部的团结,即协作配合;党员与组织之间的团结,即党员对党的忠诚度和向心力;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团结,尤其是全党服从中央,维护中央权威。党的团结不是党员和组织的简单相加,而是全党的协调一致、和谐稳定。“组织能使力量增加十倍”。党的团结的形成,决不是团结的双方简单的“1+1”,而是党员和组织通力合作的结果,因此,党的团结的力量远远大于党员和组织的总和。

党的团结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团结意识和团结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团结统一的执政党,就是说,中共党员总体上有团结意识,即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紧密合作。第二个层面是指团结过程,包括团结行为和为达到团结而作出的种种努力,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增强全党同志间的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个层面指团结状态或团结程度,是指团结意识的落实、团结精神的体现及团结行为和团结努力达到的结果。比如讲“党的力量在于党的团结”、“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等等,就是指这样的结果产生的效能和力量。党的团结意识、团结过程和团结状态内在统一于党的团结。

党的团结有几个特点:一是思想上政治上高度统一但具体问题上可能存在某些差异,少数党员在具体问题上可能有不同意见。二是组织上纪律严明,行动上步调一致,即便少数党员有不同意见,也要坚决执行党的决议。三是实现党的团结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的过程,是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

特别要指出,党的团结不是无原则的团结,不是形式的团结和虚假的统一,而是建立在思想统一基础上的真正团结。统一思想是实现党的团结的重要途径,但统一思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完全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每一个党员都没有任何意见,这是不现实的。党的团结是一种合力,一种和谐,但不是鸦雀无声和死水一潭。盲从的团结是表面的团结,没有不同声音的团结是形式上的团结。在这方面,前苏共的教训是惨痛的。前苏共党内民主遭到破坏,党员群众没有发言权,苏共会议所谓的“一致通过”,其背后是虚假的团结和党员的离心离德,丧失责任感,所以当宣布苏共解散时,大多数党员没有反对。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新视野:从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审视党的团结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全党的团结,加强党同人民的团结,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党的执政经验表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团结。加强党的团结既是提高执政能力的保证条件,又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提高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需要加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的团结。一方面,党中央总揽执政全局,是党的整体执政能力的首要环节和集中体现。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这些执政能力需要中央领导集体的宏观把握和总揽全局,需要一个坚定团结稳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另一方面,领导干部的团结关系到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各级党委和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体现在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上。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之间应相互支持、互为补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作出科学决策,并迅速有力地贯彻执行。否则,工作效率不会很高。在具体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班子里头领导干部的个体能力很强,但工作成效不高。为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领导班子出现内耗,闹不团结,不能形成统一意见,即使作出决议,也常常在执行中走样变形。

——党的团结关系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历史表明,没有党内正确的思想斗争,就容易出现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没有党内的民主,很难有真正的团结。加强党的团结的过程就是发扬党内民主的过程。真正的团结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团结,党的团结具有民主性的特征。党的团结之所以是党的生命,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党的团结能充分发扬民主,保障党员权利,使党员一心向党,一生为党。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党内民主尤为重要。党组织是沟通民众、表达民众对公共权力的要求的主渠道。执政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因而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起着示范、推动和保证作用,是人民民主的先导。没有健全的党内民主,就没有民意的充分表达,也就没有人民民主。所以,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能够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为此也必须加强党的团结。

——党的团结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建设的关键在“化”,即把先进思想内化为全体人民一致的信念,形成共同的理想、道德和纪律,而执政党的思想、政治、行动上的一致对引导人民形成共同的理想、道德和纪律至关重要。执政党的团结意识属于执政理念的范畴,也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强化执政党的团结意识有利于丰富执政经验和执政理论,并在全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凝聚人民群众。发扬党的团结精神,有利于增强党同人民的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这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党的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讲,团结是在解决矛盾中形成的,增强团结的过程,就是处理矛盾的过程,就是党内各种关系协调的过程。可以说,协调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各种关系,建立健全党内关系的协调机制,支持党员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党内利益矛盾,是保持党内和谐的重要方面。党内和谐,有利于带动全社会的和谐,党内团结,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形成全国安定团结的局面。邓小平说,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江泽民说,党的团结,特别是各级领导核心的团结,是压倒一切的重要问题,是社会稳定、事业发展决定性的环节。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坚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历史一再表明,执政党党内不团结,是引发整个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发生政局动荡以至丢掉政权,同党内闹分裂很有关系,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应该牢牢记取。

新思路:新形势下如何增强党的团结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各个利益群体也有不尽相同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这些矛盾和不同的思想认识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党内来。加上对外开放造成的各种文化思潮激荡,党内一些成员的思想呈现既活跃又混乱的特点。这给维护党的团结提出新课题,需要从新的实际出发,确立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新思路。

1.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中国共产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党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护党的团结的重要条件。这四条原则当中,全党服从中央,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最为重要。目前,党面临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现代化孕育着稳定,也容易滋生动乱,越是现代化转型,越需要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党中央驾驭全局是党的整体执政能力的首要环节和集中体现,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全党服从中央,其实质是通过思想统一达成行动一致。思想统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统一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上来。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就是说,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原则问题上,全体党员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中包括坚持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经验。如果没有统一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经验,党就容易变成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由于改革带来利益关系的大调整及每个党员在这种调整中的处境不同,对调整的感受不同,具体利益也不完全相同,产生一些认识上的差异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但应当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就是说,全体党员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上必须统一,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有了重大原则问题上的一致,具体问题上的差异就不会损害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作为一个系统,既有思想形态、作风形态,又有组织形态和制度形态。党的团结更直观的体现是组织形态,如党的政策决议在各级组织中得到有力贯彻,畅通无阻。应当强调,党员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是十分严肃的事情,要言行一致,真学、真懂、真信、真做。不能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不能阳奉阴违,搞政治投机,搞两面派,更不能搞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党员对党的忠诚与否,关系到党的执政成效。一方面,党员担负着贯彻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党提出的正确的路线、政策需要党员去组织实施;另一方面,党员又担负着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重要使命。党员相对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属于党内群众,但相对党外群众来说,又不同于老百姓。所以,如果一些党员不团结在党的周围,或者说明党组织对党员没有吸引力,或者说明党员的素质在下降,这都会导致党的执政能力下降。党员个人是如此,各个党组织也是如此。正如江泽民所说:能不能搞好团结,是衡量和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素质高低、党性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要从增强党性的高度解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问题。

2.实事求是,发扬民主,构建党内的和谐氛围。

团结是一个过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民主,有助于统一全党认识,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这是达到党的团结的重要条件。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党员的思想日益呈现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实事求是是认识真理的根本途径,也是在解放思想中达到统一思想的必由之路。“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就愈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恩格斯语)。先进的共产党把全部活动建筑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愈是坚持实事求是,愈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也就愈容易实现全党思想的统一。经验证明,坚持实事求是离不开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离不开集体智慧,一旦党内民主遭到破坏,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党员不能充分发表意见,必然发生严重的主观主义,违背实事求是。就是说,实事求是是与党内民主相依为命的,是以健全的党内民主作保证的。个人的认识和经验往往有局限性,在发扬民主过程中听到不同意见,可以开阔思路,提高认识,使大多数人的意见趋于一致。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最终作出的决议吸收了不同方面的意见,是各种意见的综合,这也维护了团结统一。当然,也有经过讨论仍不能形成统一意见的情况。党内民主既包括对多数的服从,也包括对少数的尊重。一般来说,多数人的意见比较正确,而且为了达成一致,需要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但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复杂的、曲折的,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有时最先发现事物变化端倪的,恰恰是对新事物敏感的少数人,允许少数人保留意见,有助于党认识真理,及时纠正错误。这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一致的。党的团结是就整体而言的,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应该允许存在某些具体不同意见。如果对每一个党员、每一个问题都要求口径完全一致,那么很容易窒息党的创造力,也容易丧失党的吸引力,此其一。其二,党员在党的会议上不仅可以讨论党的政策问题,而且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其三,党员在党内应该人人平等。党员之间是同志关系,党员之间可以而且应该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且,提出不同意见的党员要受到保护,而不允许打击报复。只有形成领导干部与党员之间的同志关系——党内平等、畅所欲言、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只有构建一个和谐的党内环境——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献言献策、同心同德,党的团结才是真正的团结、高度的团结。长期以来,有些地方只强调党员义务,对党员权利不够重视;强调党员服从组织,对组织为党员服务不够重视;强调下级服从上级,对上级关心下级不够重视。强调履行党员义务无疑是正确的,问题是党员意愿和利益的表达机制和党员权利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可能会使少数党员淡化党的观念,本领素质逐渐下降。义务是与权利相依存的,党员没有充分的权利,会丧失责任感,也不可能自觉履行义务。强调下级服从上级也是正确的,问题是如果下级组织的意见不能引起重视,甚至不能充分表达,盲目地照抄、照搬、照转,上级意见不仅不能正确落实,也会造成党的创造性下降,窒息党的活力。所以,必须坚持党员义务和权利的统一,服从上级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发挥下级积极性创造性的统一。党组织既要强调党的纪律的严肃性,严格要求每一个党员履行义务,又要不断疏通党内民主渠道,保证党员的民主权利,鼓励党员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指导下思考问题,独立负责工作的创造精神;上级组织既要严格要求和监督下级组织,决不姑息和纵容缺点错误,又要接受下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监督,并在作出决议时充分征求下级组织意见,关心下级组织,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发挥下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党的团结建立在实事求是和党内民主基础上,这样的团结才是牢不可破的。

3.增强党性,发展个性。

个性是人的个别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个性的形成与先天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环境、教育和实践的结果。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个性的多样性,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上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而党性是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体现,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特征和标志。共产党员的党性来自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同时又高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阶级性的发展和升华。打个比方说,从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发展成为共产党人的党性,就好像把铁锻炼成了钢。党性与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对党员来说,党性是个性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个性的充分发展又有利于更好地为党的事业工作,从而更具体地坚持党性原则。二者为增强党的团结所必需,没有党性,团结缺乏共同目标和原则,不可能实现,党将成为一盘散沙;丧失党员的个性,党没有生机和活力,形式上的团结也会最终失去意义。党性与个性如同党的团结的两条腿,少了任何一条都走不稳,也走不快。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优越性和吸引力所在。正如江泽民所说,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从党的事业发展角度看,也需要多种个性的党员。在中国革命造就的第一代领袖群体中,每个人都具有坚强的党性,又有丰富、鲜明的个性,毛泽东不同于周恩来,周恩来又不同于邓小平,他们通力合作,相得益彰,领导革命取得了胜利。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每个党员提出共同的党性要求,同时又为党员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党组织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又要为党员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共产党员应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在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有了统一的目标和严格的纪律,党员个性的充分发展能够使全党实现既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而又纪律严明、行动一致。这正是党的团结的理想状态和最高境界。

4.党内同志间要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增强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少数党员的利益难免会受到暂时损失,出现一些下岗党员和生活困难的党员。党员是党内的主人。如果党员连基本的经济利益和经济需求都得不到保障,党员对党的向心力和忠诚度就会大打折扣。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突出表现在经济方面,如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和困难群体的收入差距拉大,这种情况也反映到党内来。如果党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生活困难的党员可能感到被“边缘化”,可能与党疏远,也可能引发党内矛盾,从而使解决社会矛盾更为棘手。因此,增强党的团结,要特别关心下岗党员、困难党员、流动党员,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党是政治组织,但也要关心党员的经济状况和个人生活。一方面,农村先富起来的党员应带领生活困难的党员共同致富,党员之间也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调节,使党员之间的收入不过于悬殊,否则容易引起部分党员心理失衡。党组织要想方设法在法律、政策和制度的范围内增加困难党员的收入,防止收入差距太大,同时,鼓励困难党员自立自强,增强致富脱贫本领;党员领导干部要克服“嫌贫媚富”心理,杜绝“傍大款”,经常深入基层,倾听困难党员和群众的呼声,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及时解决党员的困难,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标签:;  ;  ;  ;  ;  ;  

党的统一性新探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