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黄河论文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黄河论文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生态农业论文,对策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冲积而形成的新陆地,也是我国唯一未被开发的三角洲。与长江、珠江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晚,开发历史短,环境十分脆弱,其开发也更容易走上“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黄河三角洲作为一个新开发地区,工业发展尚未形成严重的污染,只要我们把塑造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开发放在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首位,就完全可以避免“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发生,这已是决策者和理论界的一个共识。当前,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开发,既面临着水土流失、胜利油田采油对土地的污染和土壤盐渍化等老问题,也出现了黄河断流、土壤盐渍化加重、海潮和黄河洪水防御体系不配套、植被稀少等新问题,如何研究并解决上述问题,对于改善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黄河三角洲的科学合理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开发面临的问题

生态农业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开发,就是实施和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全过程。从长远看,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开发的任务是:重点解决土壤盐渍化、植被减少、水资源缺乏、配套海潮和洪水防御体系等问题,改善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对黄河三角洲的科学合理开发;从近期看,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开发的任务是:如何在不能保证风调雨顺的条件下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获得有保障的收成,以及如何在实行农业开发的同时,保证土地盐碱化的不恶化甚至于在开垦的同时设法使土地盐碱化能够减轻。要顺利完成上述开发任务,目前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

(一)黄河下游断流日趋严重

1.黄河断流对海岸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黄河断流对海岸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黄河水资源量、水质、地下水、近海海水水化学、海洋生物、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边岸以及海岸平原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等影响。黄河自1972年以来年平均减少径流量49亿m[3],使黄河入海口水质达不到国家地面水3类标准。地下水得不到补充,水位持续下降,引起海水内侵。海水表层水温偏低0.5~1度,年平均减少入海总无机氮2535t、磷酸盐44t,相当减少浮游生物鲜量50万t,对潮间带生物种群影响深远。 对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同样影响巨大。黄河每年造陆2600hm[2],断流之后, 淤进与蚀退速度会发生明显变化,并将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

2.黄河断流对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影响。黄河自1972年以来,山东引黄灌区累计受旱面积9300万亩,粮食减产148亿kg, 直接经济损失180亿元。工业损失164亿元。以黄河水为唯一水源的滨州地区、东营市及胜利油田的广大人群饱受缺水之苦。自1972年黄河下游开始出现断流,且断流频次,时段、长度日渐加剧。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资料,黄河20世纪70年代平均断流河长242km,80年代为256km,90年代达392km,1997年最长达700余km,断流时间226天, 给黄河中下游省份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90年代以来,因黄河断流每年给下游造成的农业损失平均在25~30亿元左右,是70、80年代农业经济损失总和的2.26倍;工业因停水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平均20亿元左右,是70、80年代每年损失的10倍以上。断流使得黄河下游河道完全处于淤积状态,目前山东境内河床均高于河堤外地面,成为危险愈来愈大的悬河。

3.黄河滨海生态影响难以预料。在陆地与深海之间现代海平面上下200米的过渡带被称为海岸海洋带,这里是海陆交接地带,资源丰富,生态脆弱,人为影响强烈,是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地区。由于断流淤积,河道过水,防洪、防凌能力进一步退化,增大了洪水灾害的破坏性,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海岸的陆地侵蚀。断流使得输送入海的饵料断绝,影响海洋生物的正常繁衍生息。长此下去,会使渤海湾近海海洋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其长远影响难以估计。

(二)土壤盐渍化加剧,植被减少

由于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由黄河泥沙长期冲积而成,草甸过程短,海拔高度低,潜水位高,淤土层薄,毛管作用强烈,海相盐土母质所含的大量盐分容易升至地表,导致土壤的大面积盐渍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出现的严重断流现象,加大了海水侵袭的力度,从而加剧了土壤的盐渍化程度,造成植被的进一步减少。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是潮土和盐土两大类。从内陆向近海,土壤逐渐由潮土向盐土递变,多数后备土地资源的土壤呈现高盐性,且地势低洼,地下水埋深浅,蒸发量和降水量之比3.5∶1,土壤次生盐渍化威胁大。另外,黄河三角洲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等工程配套不完善,长期重灌轻排,容易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如果因为引黄灌溉或排水不畅而把地下潜水抬得过高,就容易引起表土的次生盐碱化。土壤植被随着成陆时间的差异,自海岸向内陆有规律地演替,呈带状分异。虽能适应这种生态环境的耐盐植物种属多,但数量少,自然植被以草甸为主,一旦开发不当,易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三)对海潮、黄河洪水的防御体系不配套,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由于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晚、土地固结过程短、地面海拔高度低,加上地理位置和分布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易受黄河洪水、海潮和风暴潮、内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侵袭。20世纪50年代以来,超过黄河高程2米以上的风暴潮达50多次,最高潮位达到4米,海洋动力作用造成三角洲海岸的严重蚀退。胜利油田为保证安全生产,在黄河以北海岸修建了防潮标准较高的石堤。而黄河以南沿海防潮堤不完整,且基本为土堤,时断时续,未能形成闭合系统,不能有效抵御大风、大浪、海冰等灾害的侵袭,很容易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此外,黄河是著名的“悬河”,河床远高于堤外地面,高悬河对两岸的居民构成了严重威胁。黄河三角洲东营河段曾于1951年、1995年两次决口,1981——1999年的20年中多次发生水漫滩淹没滩区油田。据不完全统计,1990—1997年东营市水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48亿元。

(四)石油替代产业发展滞后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东营市因胜利油田开发而崛起。由于石油和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加上30多年的过量开采,已经造成了石油资源的匮乏和土壤的污染,因此,如不及时在石油开发较为鼎盛时期发展多元经济,建立替代产业,就极易走上矿竭城衰的老路。对此,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开发应借鉴工业化国家的石油城市在发展经济中的经验和教训,尽快确立和培植替代产业的主导方向,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源型城市的持续繁荣。但从目前区域经济的规模、质量,特别是从经济构成和财政构成看,非油产业远远没有形成“替代”之势,经济结构单一,规模小、质量差、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的基本情况没有根本改变。1999年东营市326亿国内生产总值中, 工业增加值占66.6%,其中,石油、化工两个产业的产值比重达83.61%,占绝对主导地位,仅石油开采工业的产值比重就达75.08%。 地方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1%,不仅基数小,而且多是依托石油工业发展起来的。与石油工业相对应,全市财政收入50%以上来源于油田。

(五)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纵观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不乏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成功先例。如兴建平原水库,充分利用黄河淡水资源洗碱改土,变荒碱地为高产粮田。但更多的则是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对立,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使农业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和环境条件遭到破坏而陷入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据史料记载,黄河三角洲丛林密布,植被覆盖率曾达到60%以上,黄河两侧、沿海地带柳树、罗布麻、白棘遍地生长。1953年以前,三角洲地区柳树成荫、土质肥沃、植物繁茂景色诱人。而现在,植被减少、盐碱板结、土地撂荒。剩余的粮田,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工业品,造成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土壤成分失去平衡,生物链失调,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由于对黄河口新三角洲地区的新淤草地缺乏科学管理,大片草地被当作“国荒地”由农民随意开荒种地,沿袭一条“开垦——撂荒——再开垦——再撂荒”的游走式土地开发模式,结果导致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土壤肥力丧失。

二、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开发的对策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当地政府与油田的紧密协作,在广泛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生态原理,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总体开发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理论的研究

多年来,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农业研究主要是从实践中总结群众经验,自发形成开发模式,随着各种实验区的建立,对各类实验区的建设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才能进一步的发展,而实际上目前的理论远远落后于需求,而已有的类型和模式也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概括和升华,尤其在指标评价方法的完善、规划设计的定型,以及各种模式的优选和生态农业基本理论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二)注重应用现代高新技术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和无污染基础上的农业,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更多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才能实现,否则不能保持持续发展。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开发中应重点应用良种培育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合理施肥和有机肥处理技术、生物农药开发技术、节水工程技术、海水农业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等。

(三)总体规划,统筹安排

生态农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才能取得成效。尤其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农业开发,不仅关系到东营、淄博、滨州、德州、潍坊等地市,而且还关系到胜利油田等大型企业。因此,必须做好油田党委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协调工作,成立专门的机构,组织各部门在遵循生态农业开发基本规律和当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统一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贯彻实施。

(四)以“枣粮间作”控制沙漠化

要从根本上改善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质量,首先要以林业为重点,结合基本农田建设,搞好山水林田的综合治理,树立“大林业”思想,把经济林统筹到林地当中,并优先安排发展。认真调整林种结构,用材林、经济林、新炭林、防护林协调配置,形成林业以生态效益为前提、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提高森林覆盖率,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美化环境。防治沙漠化的重点是农牧交错地带的自然植被保护,防止过度垦殖和过度放牧,坚持以林牧业发展为主,退耕还林、还草,不断改善生态环境。黄河三角洲地区有十分悠久的枣树种植的历史,山东省的沾化县,甚至有中国冬枣之乡的美称,因此,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也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以经济利益为最初出发点的“枣粮间作”生态农业模式。枣粮间作,就是在粮田之间夹种枣树,一般的形式是在成片的粮田中,每间隔一定的距离就种一排枣树,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意义在于它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第一,单位面积的枣树所得到的经济效益远大于单位面积的粮食,许多农民的主要出发点在于它的经济效益;第二,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风沙较大,大面积的种植粮食,易受风袭,实行枣粮间作,夹种在粮田之间的枣树,有一定防风作用,并对小气候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枣粮间作之所以有改善生态环境功效的基本原因。但是,由于受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不稳定的制约,枣粮间作也有它的局限性,枣树本身也没有改良土地的功效,因此,可在条件适宜地区,推广此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五)以“上农下渔”控制盐碱化

好的生态农业模式,除了具有相当的经济效益外,还应该对其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有良好的改进作用,另外,对于不利的生态条件,应该可以进行改良,使农业的发展,即使在变化而不稳定的生态环境中,仍然可以保持一种比较稳定的收益程度。在黄河三角洲实行“上农下渔”的生态农业模式,就是建立在这个目的上的一个很好的范例。“上农下渔”,是当地农民所起的一种形象的名称,简单说,就是将农田分为“上”(台田)和“下”(鱼塘)两个部分,在台田上种植粮食作物,在鱼塘中饲养合适的鱼种。基本方法是:在黄河沿岸和其它有引黄条件的低洼盐碱地带通过深挖鱼塘、高筑台田,实行水土分层治理,并在塘内养鱼。这是既能改造盐碱洼地,又能高效利用土地的好办法。“上农下渔”改造土地盐碱化的原理,主要在于降低地下水的水位和淡水压盐,一般来说,在条形台田上连续种植三年水稻后,土壤的盐分就能洗去很多。另外,鱼塘的存在,使附近空气的温度也有所增加,温度也因之低于不受蒸发水源影响的区域,这十分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上农下渔”是极适合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不仅能够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广泛分布的盐碱地而且对它有相当程度的改良,而且鱼塘与台田的搭配,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旱能浇,涝能排”。

(六)积极发展石油替代产业

杨玉珍先生在《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可行性研究》中,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石油替代产业的总体思路是:“发挥优势,实施产品、项目带动战略,选择并培植骨干企业,促进替代产业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可行性研究》,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并进一步提出把机械电子产业、化学工业、 建材业、轻纺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替代产业。(1 )机械电子业。改变仅仅依托油田市场的做法,摆脱局部市场的束缚,把扩张规模的重点放在利用油田现有存量和生产要素上来。当前一个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利用石油机械行业在石油全行业调整、重组的过程中,外向剥离、独立发展的机遇,用好用活这部分资产。(2)化学工业。 近期重在适应性调整,长远打算应以发展精细化工为主要方向。在充分利用现有石化工业规模的基础上,在近期内应巩固石油加工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当前在抓好现有精细化工项目建设的同时,抓紧论证新上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实现化工产品的战略转移,进一步扩大油田专用化学品、轿车防冻液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档次。(3)建材业。产品以发展化学建材为重点, 带动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的发展,在企业规模上探索油地结合组建建材集团。鉴于油地双方建材行业都在酝酿组建企业集团,建议加强协调,双方结合,统筹考虑制定重组方案,探索一定形式,构筑区域建筑建材大型企业集团,避免两败俱伤的竞争,共同开拓区内外建筑建材市场。(4)轻纺业。依托骨干企业, 加快设备和工艺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培植市场适销产品。(5)农副产品加工业。 以发展生态型和加工业为主,开发绿色食品,打出黄河三角洲“生态品牌”。

标签:;  ;  ;  ;  ;  ;  ;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黄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