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金融改革主要问题的思考_金融论文

对我国金融改革主要问题的思考_金融论文

对中国金融改革主要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金融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1年,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时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深刻阐述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即金融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金融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深入学习“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对“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认识,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总结20多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研究和解决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一、深刻认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科学内涵

(一)如何认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重要思想,是对金融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概括。深刻认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科学内涵,并以此指导金融改革,对于更好地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金融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由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组成的市场体系中,金融市场起着核心和枢纽的作用。这种核心和枢纽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即金融市场的资本形成功能。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形成可贷资金,并通过发放贷款来增加企业流动资金。资本市场把居民和企业的部分资金集中起来转化为长期资本和永久性资本。这样,企业的资本和负债就可以形成一个合理的匹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合理的资本结构。二是引导着生产要素的流向和流量,即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金融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因而它总是流向效益高的产业、地区和企业,从而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人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任何国家都有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金融又怎样去实现这种区域、产业政策呢?过去我们主要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来发放政策性贷款,这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也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并产生了严重的道德危害,影响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后来,我们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实现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当然,一些有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商业银行,也会为获取长期利润而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地区,促进国家产业发展和地区发展战略的实现。

第二,金融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由发展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构成的宏观调控体系。发展计划就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运用预算和税收等手段调节经济结构和进行社会再分配;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在这个宏观调控体系中,货币政策作为一个经常性的宏观调控工具,主要是通过利率、汇率、信贷政策及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社会总需求,影响商业银行可贷资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内外部均衡。1993年我国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针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紧缩的新趋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地遏制了通货紧缩趋势,经济保持了7%以上的增长速度。

第三,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领土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在开放经济中,特别是金融高度开放的国家,金融安全更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最突出的因素。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巨额的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不力;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薄弱,金融腐败严重;外国资本控制了本国的银行体系,削弱甚至丧失了国家金融主权。世界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事件。据统计,1980年以来,世界上已先后有120多个国家发生过严重的金融风险和危机,这些国家为解决金融问题所直接耗费的资金高达3000多亿美元。我国之所以能避免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高度重视国家金融安全,在深化金融改革的同时,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金融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的“金融”,不是指金融中的某一个或某一些构成要素,而是指由所有要素构成的金融体制,正是这种金融体制的有效运行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要发挥金融在我国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就必须建立一个功能健全的金融体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功能健全的金融体制主要由相互联系的六大要素组成。

一是稳定的货币。货币是金融存在的必要条件,因而也是构成金融体制的最基本要素。在现代货币经济中,商品的交换、生产要素的流动都是通过货币来进行的,因此,货币币值的对内对外稳定与否,直接影响投资意愿和资源配置效率,影响金融体制的安全性和金融体制功能的发挥。

二是功能齐全、分工合理的金融企业。在现代经济中,资金融通必须借助专门的金融企业来完成。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吸收存款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证券公司为把一部分资金直接转化成长期资本提供中介服务;保险公司通过分散风险、消减损失为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经济保障。功能齐全、分工合理、公平竞争的金融机构体系,是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最重要的微观基础。

三是高效运行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高效运转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发挥金融体制功能的重要条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最重要的金融市场,货币市场主要是调剂资金余缺,而资本市场则提供长期资本和永久性资本。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可以改善社会融资结构,使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

四是健全的金融宏观调控。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增长。健全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需要一个比较独立的、有公信度的中央银行,功能齐全的货币政策工具和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其币值对内对外保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五是与金融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为了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金融体制功能的充分发挥,必须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促进金融机制加强内部风险控制,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纳税人的利益。要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就必须建立一个与金融发展水平和要求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制。

六是一个稳健的金融开放机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封闭的金融体制很难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因而必须不失时机地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但金融对外开放也面临着巨大风险和各种挑战。要既避免金融对外开放的风险,又获得金融全球化的利益,必须要有一个稳健的金融开放机制。

以上六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体制。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不能把金融业务和金融技术方面的改革当成金融体制改革而错过改革金融体制的机会。当然,充分发挥金融体制的功能,还要有不断创新的金融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研究金融问题、制定金融改革和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金融体制时,必须把金融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否则,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就会削弱。

评价20多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状况,不能只看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资本充足率等数量指标的高低,而应当看这些数量指标的变化趋势,看是否已经初步建立了功能健全的金融体制,看这种金融体制是否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金融体制,并且这种新的金融体制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初步建立了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合作的金融组织体系和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为主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宏观调控已从直接控制为主转为间接调控为主;建立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对外开放适度,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实行市场供求决定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

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还不完善,不能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金融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国有金融企业改革滞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较高,金融市场结构还不合理,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1992-2001年,企业从股票市场累计筹资7755亿元,而金融机构贷款却增加了8.6万亿元。这种状况造成资金利用率不高,影响着金融体制功能的发挥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二、建立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

社会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建立由具有不同金融功能的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组织体系。目前,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数量众多、分工合理的以各类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主的金融组织体系。到今年4月底,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已超过22.5万亿元,其中,人民银行监管的金融机构资产为21.3万亿元,证券公司资产6540多亿元,保险公司资产5141多亿元。

在发展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中,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一个社会的融资结构有没有一个最优的比例关系?或者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有没有一个合适的比例关系?从有关国家和地区看,融资结构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美国的证券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2000年底,美国直接融资余额262380亿美元,占融资总额的80%,而通过银行贷款间接融资额余额64139亿美元,占融资总额的20%。二是日韩和欧洲大陆的银行主导型模式。三是中国台湾的自我融资和非正式融资主导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金融市场和大银行都不重要,主要的融资方式是企业通过自留利润和其他储蓄进行自我融资、通过亲朋好友关系非正式借款、以及由出口定单和其他抵押物担保向银行借有限的款。

一国融资模式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政府参与经济的程度。在日本和德国等国家,政府作为经济近代化、现代化的设计者、推动者,一般通过发展银行体系、限制金融市场来实现政府产业发展目标。美国的工业化没有政府的参与,主要依赖于私人自发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较高。因此,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在政府作用比较突出的国家,银行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二是融资成本与风险。企业通常会选择低成本的融资工具,并把融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而言,股本融资可增加债务融资的安全性,改善公司的激励机制,而债务融资可增加股本融资的盈利性。因此,资本与负债有一个适度的比例关系。三是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程度。技术创新、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风险资本和长期资本,这是追求稳健经营、保持清偿力的银行体系所无法满足的,只能借助于资本市场。例如,英国和美国分别是19世纪、20世纪世界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和中心,创新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的,而德国和日本主要是依靠引进技术,低风险的工业化发展促进了银行主导型融资体系的发展。

多年来,我国坚持“在间接融资为主的前提下,逐步增加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重”的方针,同时,对不同地区实行区别对待。在西部大开发中,要通过较多注入财政性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通过间接融资发展有特色的加工业。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在充分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要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重。

(一)规范和发展各类商业银行

完善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促进间接融资的发展,要规范和发展各类商业银行。当前重点是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规范和发展中小商业银行,改革城乡信用社。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要尽快解决以下三个重点问题: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问题。法人治理结构实际上是解决谁出资、谁经营、谁监管的问题。形成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是要有合理的产权结构,二是要有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要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管理和激励机制的有效性问题。把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组建国家控股的银行控股公司或国家银行控股公司对有关商业银行进行控股。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同时,必须改革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组织层次过多的问题,以适应商业银行面向市场经营货币的需要。对此,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别以现在的总行、一级分行和一部分二级分行资产负债业务为基础成立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各银行一部分二级分行、全部县支行为基础合并成立一家主要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服务的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另一种意见是,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别把沿海分支行分离出去,吸收社会股本,改为总行附属银行,尽快创造条件上市。

二是消化历史累积的潜在亏损问题。在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前,必须清理资产,消化历史累积的潜在亏损。解决四家银行因多年各种原因造成的数额较大的潜在亏损,要立足于商业银行自身改革,增强盈利能力,提高呆账准备金提取比例和加大呆坏账冲销力度,同时国家给予个别商业银行一定帮助,并限期完成。

三是关于补充资本金问题。补充资本金必须立足于压缩风险资产和自我积累,同时也要考虑各家银行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在消除历史潜在亏损后,资本充足率在4%以上的,国家可不再增拨资本金,主要通过股份制改造向社会筹集资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资本充足率不足4%的,由中央财政拨补资本金、使其达到4%后,再实行股份制改革。

关于实行分业经营还是综合经营的问题。有一些人认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应尽快实现综合经营,但多数人认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扩大中间业务,但不宜直接实行综合经营。同时,主张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条例》,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投资成立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由有关金融监管机构分业监管。

关于建立职业银行家(总经理)队伍问题。银行家和行政官员的职责是不同的。行政官员要听从上级指挥,保持政令统一和顺利执行。银行家要遵从市场运行规律,实行独立经营,并确保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只有培养一支银行家队伍,对银行家经营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才有可能把商业银行真正办成经营货币的企业。

在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改革的同时,要规范和发展一批中小金融机构。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和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允许吸收外国资本入股,支持符合上市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上市。吸引民间资本,改造城市商业银行。在整顿现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组建为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服务的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是明确产权关系和管理责任,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进一步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在有条件的地方,按县成立一个法人的农村信用社。

(二)大力发展投资银行机构

我国资本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有8万多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0%,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保险业的发展,我国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有充足的资金供给。从资本需求看,大规模的民营化、产业兼并、企业重组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而我国持续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为企业资本扩张提供了机会。未来我国十年资本市场将获得迅速发展,预计上市公司将达到2000-3000家,股票市值将接近或超过GDP规模。

发展资本市场,要有合格的投资银行。目前,我国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机构,除100多家证券公司之外,还有60多家信托投资公司和30多家证券投资基金。要进一步发展投资银行机构体系,同时完善和发挥投资银行功能。投资银行的业务应适当集中,并把企业的兼并重组、投资理财等作为投资银行的重要业务范围,同时要把通过行政机关进行的企业重组逐步转由投资银行进行。

(三)发展保险机构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社会保障体制的大变革必将赋予商业保险以重要角色,保险需求的范围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关键是要提高保险公司对保费收入的经营管理水平。为此,要改革和发展我国保险机构体系,推进国有保险公司体制改革,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入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再保险机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保险中介市场;继续推进产、寿险分业经营。

三、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和传导货币政策的功能,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一)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

要围绕证券发行制度、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兼并收购等进行制度创新,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资本市场的效率。在适当时机推出并完善二板市场,促进高新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发行应实行考核企业素质的核准制,债券发行利率进一步市场化,放宽发债主体,允许优秀民营企业发债。积极支持成立各种基金,集中民间资金,增加对企业和证券市场的投资。制定各种投资管理办法,明确投资人的权力和职责,建立投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维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二)正确处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关系

资金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自由流动是金融体制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资金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自由流动没有任何限制,这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都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和风险控制能力。我国的情况则大为不同,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的自我约束和风险控制能力较为薄弱,加上法律、信用环境较差和市场机制很不完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套取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不仅容易助长资本市场泡沫,而且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同时还会造成商业银行新的贷款损失。但是,要区分企业借贷资金和自有资金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流动,在操作上较为困难。

近年来,人民银行已采取了一些措施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允许商业银行开办股票质押贷款,初步沟通和规范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联系。但是,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资本金数额不大,资金拆借受到严格的市场准入和比例控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联系总体上仍然是分割的。如何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联系,并能防范各种金融风险,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有人提出建立短期证券融资公司,由短期融资公司吸收证券公司经营中的各种临时闲置资金和其他资金,同时将资金又调剂给短期需要的证券公司。也有人研究提出,要对借有银行贷款的企业购买股票加以区别对待,应允许资产负债率较低、累计投资不超过资本的50%的借有银行贷款的企业购买股票。这些都可以进一步探讨。我认为,进一步沟通和规范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最根本的是要推进国有金融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增强其自我约束和风险管理能力。

(三)建立国际金融中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金融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建立和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可以为所在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更好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具有巨大经济发展潜力的大国,应积极创造条件在我国建立国际金融中心。

小平同志11年前在上海视察时讲过:“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之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也讲到:“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新飞跃。”上海具有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在条件。第一,目前上海已经成为我国国内金融中心。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黄金市场都主要设在上海。第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上海将更好地依托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把自己发展成为国际商贸中心。第三,目前大量外资金融机构都已选择上海作为开拓中国金融市场的总中心。设在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其机构数量和总资产已分别占我国外资金融机构总数量和总资产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

目前,有两个因素制约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的迅速形成。一是我国最大的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部都设在北京,北京在金融管理决策、资金调度等方面处于中心地位;二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完全可兑换,人民币成为完全自由兑换货币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但是,随着人民币逐步成为可兑换货币和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上海必将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现在有一些人认为,中国大陆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贸易中心地位的迅速崛起,会威胁到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上海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后,并不影响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朱镕基总理说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长期发挥作用。香港回归后,经过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但没有动摇,反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香港目前已拥有亚洲最发达的现代化金融体系,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规模庞大的金融市场和健全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以跨国银行的分支机构为主的、以境外货币资本借贷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亚洲地区经济合作的加强,将为香港更好地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作用创造条件。上海在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后,将与香港互补合作,共同发展。

四、提高金融宏观调控水平

当前,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正面临着新的环境。一方面商业银行要调整贷款投向,支持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另一方面又要加快自身改革和发展,化解多年积累的金融风险,同时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而且未来几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逐步淡出。在此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好货币政策的作用,更好地把握货币政策的方向,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货币政策的总体取向

从长期看,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防止通货膨胀。这是因为,第一,我国货币存量较高。2001年,美、日广义货币与GDP的比率分别是0.79和1.3,而我国则达到1.65。第二,我国政府隐性债务较高,存在债务货币化的潜在压力。第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流入可能会大量增加,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需要购入大量外汇,相应会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第四,我国是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国际石油价格长期走势可能趋升,这会带来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第五,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会导致经济过热。

从近期看,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防止通货紧缩。这主要是考虑:第一,目前通货紧缩趋势并没有得到扭转。我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连续3个季度下降,今年1-4月同比下降0.7%,企业商品指数同比已持续10个月下降。第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关税逐步降低,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将相应带动国内产品价格下调。第三,我国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状况近期还难以根本改变,农产品会继续保持较低价位。第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多,消费需求不会有大的提高。第五,随着贸易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进步,全球商品价格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因此,未来几年,要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并在发展中化解历史聚集的金融风险。

(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今后,在运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同时,要重点加强和完善公开市场操作。2001年底,各种债券余额近4万亿元,为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奠定了市场基础。但是,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市场交易主体过于单一、交易工具较少、国债短期品种少等问题,制约了公开市场操作的调控力度。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

促进商业银行改革,提高货币政策水平,都要求尽快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外币利率已按国际市场及时调整,人民币利率则根据国内宏观经济需要进行管理,并逐步做到按资金买卖的数量多少、时间长短、风险大小、成本高低进行定价。当前,国内外的物价水平稳中趋低,商业银行自我约束能力加强,是加快利率改革的好时机。我们将通过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进而只规定存贷款利率浮动上下限,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形成合理的市场利率体系。同时,提高中央银行利用利率调控市场利率的能力。

(三)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当前,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遇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货币供应总量有较多增加,商业银行资金头寸宽裕,货币市场资金供大于求,利率走低。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反映贷款难,银行反映难贷款,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也没有根本解决。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多方面努力。从中央银行方面讲,要采取一些新措施来扩大货币供应,促进商业银行充分运用信贷资金,同时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建立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方面,要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督促和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合理划分贷款权限,根据各地信贷合理需求编制资金运营计划,综合考核贷款的发放和收回,满足一切有市场、有效益、讲信用的企业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工商企业必须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增加资本金,提高经营效益,增强信用意识,为增加贷款的有效需求创造条件。

五、进一步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需要从促进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和提高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健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一)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法规

完善金融法规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对发展金融业务的限制,但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管一定要细化。对现有的金融法规进行修改和补充,加强对新兴金融业务的立法,健全对金融企业的处罚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建立金融机构的解散和破产制度。

(二)建立和实施审慎监管标准

进一步完善今年1月1日开始在各类银行全面推行的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制度。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动态的、多渠道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实行审慎会计制度,监督商业银行正确核算应收未收、应付未付利息,制定与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基本适应的呆账准备金提取办法,监督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情况提足呆账准备金。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督促商业银行及时、完整、真实地披霹经营信息。从今年开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必须在每年6月份披露上一年的经营信息,其他商业银行也要按规定披露信息。

(三)改进金融监管方法

加强对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监管,真正发挥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监管重点是检查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是否充分有效,督促商业银行健全内部稽核体制。对那些没有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和有效管理过程的机构,施以更多的现场检查。积极采用先进的监控和检查技术手段,对各种重大金融活动和交易行为实行严密监控。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进行严格管理,同时创造一个能够追究经营者责任的外部环境。

(四)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责任制。继续实行并完善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加强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三大监管机构间的沟通协调,建立制度化的磋商机制,合理界定交叉业务的监管责任,解决分业监管中的政策协调问题,共享监管信息,联合研究金融监管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同时,积极应对金融全球化和技术革新对金融监管提出的挑战,培养优秀金融监管人才,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合作。

六、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

(一)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强劲和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流入我国的外国资本稳步增长。到2001年底,外商直接投资、中资企业在境外上市筹资和我国外债合计近600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中资企业在境外投资和中资金融机构境外净资产合计超过3500亿美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利用外资促进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还要支持中资企业境外投资。为此,要改进我国对资本流动的汇兑管制政策,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有不少人认为我国目前对资本项目实行了严格的汇兑管制,资本项目是不可兑换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资本项目是一个整体概念,由许多子项目构成。综观世界各国资本项目交易和汇兑安排,绝对的开放和自由或绝对的管制和禁止都是极为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存在的。目前,我国对与国际贸易和服务直接相关的商业信贷活动如贸易信贷、远期信用证没有限制和审批;对外国直接投资只进行真实性审核;对证券类资本交易的管理很严格,只允许境外投资者买卖境内B股,并对与此相关的资金流入、流出没有限制,而对于其他形式的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投资及与之相关的资金汇兑和流出入均有严格管理。

我国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汇兑管制政策是:对风险较大的证券投资、对外贷款实行严格管制,而对风险较小的外国直接投资实行宽松管理;对长期资本流动优先开放,而对于短期资本流动控制较严。为防范国际短期资本特别是投机性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冲击,我们禁止外国资本投资于人民币标价的证券资产,这是近期我国开放资本项目的底线。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研究通过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和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于境内外资本市场的措施,并在具备条件时实行。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在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曾走过这一步。

(二)关于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问题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促进了我国经济金融稳健发展。由于实行强制结售汇的外汇管理,人民币汇率缺乏足够的弹性,实质上相当于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种状况有利有弊,总的看还是利大于弊。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际收支变化加大,上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弊端可能会增加。一是当中国和美欧发达国家经济周期不一致,尤其是两种货币的利差较大时,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增加;二是当我国贸易出口竞争国的汇率大幅波动时,不利于发挥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节作用;三是不利于培育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中国实行人民币对几种主要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也有经济学家,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认为,目前中国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没有必要进行改革。

我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没有完全开放资本项目,利率也未市场化,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宜实行比较稳定的汇率制度。在国际贸易结算和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0%左右,人民币汇率在较大程度上与美元相联系,也符合市场规律。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和贸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改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时,要逐步增加人民币与几种主要货币的联系,使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目前,对外贸易保持顺差,利用外资显著增长,国际收支形势总体良好,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好时机。

(三)推进人民币有限制的可兑换

人民币可兑换比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范围更为广泛,要求更高。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指取消对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账户下各项交易的外汇管制,但仍保留对有关项目收支的登记或真实性审核。货币可兑换是指一国居民不受限制地按照市场汇率自由地将本币与他国货币相互兑换,没有真实性审核。资本项目可兑换是货币可兑换的重要内容,也是迈向货币可兑换的重要一步。

1993年11月,我国提出“要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近年来,人民币在港澳地区实际已普遍流通,在周边国家的边境地区已流通,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已有兑换点。根据调查推算,2001年末,人民币现金在周边国家和港澳地区的滞留量约为180亿元,比1998年增加了两倍多。实行人民币可兑换,要有较强的国力,完善而健康的金融体系和灵活的利率汇率制度。在短期内,我国人民币还不可能实现可兑换。

为了推进人民币可兑换,我国要加快发展国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同时,推进人民币在港澳地区和周边国家边境地区有条件的可兑换。近期将重点研究允许香港地区金融机构开办个人人民币存款业务及相关问题、周边国家边境地区的边贸企业和商业银行自愿选择各种货币计价结算等有关政策。

(四)促进亚洲货币合作

目前,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一些国家、地区的外汇储备已达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一半。亚洲国家维护金融稳定,不能依赖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还要积极开展亚洲货币合作。这也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目前,中国正与东盟十国商谈十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日本也想建立与东盟十国的自由贸易区。还有人建议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总之,加强亚洲地区的贸易和金融的合作,已成为亚洲各国和地区的普遍要求。我们应以积极态度推进亚洲的货币合作。一些学者认为,推进亚洲货币合作,应当循序渐进。第一步是推进货币互换;第二步是成立亚洲清算银行或亚洲货币基金;第三步是建立亚元。各方面普遍认为,现在没有条件走出第二步、第三步,当前应当努力完善货币互换合作。我国将认真推进中国与东盟十国的金融合作,积极参加中日韩和东盟十国的货币互换,深入研究推进亚洲货币合作的各种建议。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对我国金融改革主要问题的思考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