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先导,以点带面——以《春酒》为例谈例文类选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文论文,以点带面论文,春酒论文,例文论文,为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学期,根据王荣生教授的选文类型研究,按照定篇、例文类型把教材重新整合设计,我感觉教学的思路日渐明晰起来。在教学《春酒》一课时,通过例文类选文教学设计的精心编写和教学实践检验,我感到颇有收获,欣喜之余在此与大家分享。
简单说“例文”就是解释语文知识的具体例子。语文教材中非经典的文章,建议应作为“例文”类选文来进行教学。本着这样的原则,“例文”类选文的教学设计,关键就在于确定例文的“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例文”中找出“共同的法则”、“共通的样式”。
《春酒》这样优美的散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将掌握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进行语言品味作为教学重点。这样的教学,本质上只是教师引导下的“阅读”,而非“阅读教学”。因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阅读,而不仅仅是阅读内容及数量的增加。根据“例文”选文的自身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心理、文章特点,我将散文的阅读方法——比较鉴赏法作为本课的学习内容,试图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春酒》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在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事件后,就把教学的重心过渡到学习并运用比较鉴赏法对文中情节、语言细节的品味和感悟,以此培养学生感悟作品内容及语言之美的能力。我们常常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感受到作品的美,但是很难具体说出美在哪里。运用比较鉴赏法,我们可以更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比较中感受文本内容构思的精巧及语言的魅力。
首先,进行方法的示范性讲解。文中“呼呼呼地点燃”为什么不直接用“点燃”呢?那是因为通过拟声词的运用,形象地描写了燃烧的情状,渲染出喝春酒时气氛的热烈。通过“呼呼呼地”的增删,我们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差异,体会到词语运用的独特效果。
同样,我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到“开心得要命”体现了儿童说话的口吻,体现孩子的天真、可爱、得意,比一般的“开心得很”要生动得多。这里运用的是“替换法”。
还进一步把原文的“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调换成“让大家吃酒时格外兴高采烈地划拳吆喝”,位置调换起到了强调作用。这里运用的是调换法。
三种比较鉴赏方法的学习是以课文语言为基础,在比对中引导学生发现其间的差异,品味到作者运用词语的精到、独具匠心。
在初步掌握这三种比较鉴赏方法后,我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运用比较鉴赏法去感受体验文章之美。方法的学习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可能熟练地掌握。
有了学习方法的指引,加上小组间同学们智慧的碰撞,学生的鉴赏感受让我感到惊奇,许多我认为重要的语言鉴赏点学生都能自我发现和品味,有不少的发现还在我教学预设之外。
举例如下:
1.也是个酒仙——“也”说明我也爱喝春酒,也隐含自己是酒仙之意,“酒仙”飘然若仙的美感。可用“酒鬼”、“酒徒”替换比较。
2.指甲缝——“指甲缝”的“少”体现我听母亲的话;用“多少个”的“多”写出我既因为抵御不了酒的香美无法听话。换成“几大杯”比较,缺少小女孩的乖巧,又过于豪爽了。
3.一马当先——大词小用,情趣美,体现孩子的天真。
4.不请自到——家乡好客的人情美、儿童无所顾忌的童真美、邻里友好和睦,体现了风俗美。
5.杯子捏在手中,酒却全洒在身上——心疼酒甚于自己的身体,表现了对八宝酒的珍惜和喜爱。
6.最最讲究、眼巴巴、勤勤快快——儿童说话的口吻,天真无邪。去掉“最”、不用叠词,很容易发现区别。
7.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如果父亲去吃酒也描写为“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好吗?比喻写出孩子吃的过多的情状,充满童趣,形容大人效果反而显得古怪不当了。
七个学习小组经过合作后展现的精彩发现,让我感受到学生在方法的引领下,体现出的独特创意和敏锐发现力,学生自我领悟、感受、运用、发现能力明显增强,这充分体现了方法引领的重要性。而情感目标“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体会思乡之情”,又在潜移默化中,春风化雨地为学生所感悟,不正是我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吗?
课后,我辅以多篇的散文要求学生运用比较鉴赏法鉴赏,收到很好的效果。不光鉴赏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比较鉴赏法的运用也越发纯熟。
对“例文”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有了以下的认识:“例文”——解释语文知识的具体例子。因此,“例文”类选文教学设计,关键在于确定例文的“例”。一篇课文可学、可练的内容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找准课文语言、形式和训练重点的结合点,一课一得,切忌贪多求全。有必要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只有勇于“舍”才能有效的“得”,不舍不能得。以《春酒》为例,这篇文章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对游子思乡的主题的感悟,可以是文章大量的细节描写的讲解,可以是儿童的叙述视角的独特等等。我的教学设计是将“比较鉴赏法”确立为本文的语言、形式和训练的结合点,也就是本文的教学目的。这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解读文本要求,因为文中很多比较点是隐性的,教师的成功解读才能将其化隐为显,发掘教材的“共通”语言因素,实现阅读技能的重点突破。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教学设计,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的目的,实践“老师明明白白地教,学生明明白白地学”的教学理想。而且“例文”类选文教学的重点及拓展都应以所确定的“例”的内容为核心,不能以教材内容本身为核心。
“例文”类选文教学就应是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思想的具体运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