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阶段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初步感受和对人生价值粗略思考的一个特殊时期。因此,初中作文教学要符合初中生的这一生理和心理特点。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水平与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应同步进行,我认为这才是一条让初中生有话可言、言之有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 作文教学 提高思想水平与指导写作方法并重
一、倡导学生走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以我从教多年的体会来看,学生并不缺少可以写入作文的材料,而是没有思想的火花。缺少对生活事件的理性思考与认识,欠缺一种潜心思考生活的精神,这是受其阅历和情感所限的。看到作文题目,学生常常被一个“怕”字蒙蔽,脑子里充满了惶恐,思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自信,不能积极捕捉思维的灵光,自然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对身边发生的、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感人的生活事件无动于衷。要让学生明白,感人的未必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要教会学生善于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小事中体悟人生的哲理、生活的真谛、人性的光辉。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写入自己的文章,成就了不朽之作,而有的人写入文章,却连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都得不到,这究竟是为什么?朱自清先生能把“父亲”的背影写得让人难以忘怀,我们难道就没有看到过父亲的背影吗?非也。是我们没有用心去感受,或者说我们是没有领悟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因此,要倡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有情人、有爱的人。
二、倡导学生走入书籍,从典籍中汲取能量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及性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认为,课外阅读对语文水平、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当下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指定推荐书目,在试题中也有相应的课外阅读考试。但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不能真正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由此也大大限制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幅度。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可偏重于经典文学作品,所谓“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
在《红楼梦》中黛玉堪称师者典范,其中对香菱最初的要求充分表现了其重视积累的教学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她让香菱把《王摩诘全集》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在“博览”的同时也注重了主次优劣,对精华部分是要“细心揣摩透熟”读熟背诵的,对次一点的即是“一看”即可。这种积累方法自可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之中。
2.积累与运用并重。作文是语言的集束,语言是思想与情感的载体,没有思想的语言是乏味的,犹如夏日炎阳下此起彼伏的蝉噪;没有渗透情感的言辞就像是失血的肢体,僵硬的;没有思想内涵的作文是空洞的,经不起推敲。语言可以借鉴和模仿,但思想是不能的。当思想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仿用别人优美的语言,那只能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对作文能力本身又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呢?很多老师很注重学生对好词美句的积累,但相对忽略了对学生运用这些材料的能力与技巧的指导,致使学生在使用成语、名句时错误百出。学生积累的多少是作文语言优美与否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作文语言优美程度的重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积累有限,但只要运用的能力过强过硬,同样能够写出一篇不错的作文,尽管语言不优美,可以流畅;词藻不华丽,可以平实;修辞不多样,可以不用;毕竟平实、流畅也是语言的一种美,更何况“语无惊人处,情也千千结”。
3.随写随记,让随笔迸发写作灵光。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年少,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开始对人生进行朦胧的思考,他们的内心一片迷茫,却又充满冲劲。他们其实渴望表达,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师长、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看法。此时,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语文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三、倡导教师走下神坛,在师生互动中给予指导
一直以来,有人在倡导教师做“下水作文”,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示范作文的情况不多见,可能偶尔有之。其实,在学生不能动手的时候,教师的一篇示范作文要比你讲上百次写作指导更能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感,这是我倡导教师走下神坛的一个理由。其次,我说的教师走下神坛,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在指导作文时要做到与学生的互动,先认真倾听一下学生的写作构思及自己对习作的看法,然后再与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的指导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指导后再让学生写一次,教师可以再和学生交流、指导,反复几次,学生收获到的肯定不单单是这篇文章的提高。
作家叶文玲在谈写作时就说过:“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作文需要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其实,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从中学会如何观察、思考和感悟。因此,在作文训练中,采用“佳作引路——学生点评——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形式反复进行作文训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论文作者:司文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
标签:学生论文; 思想论文; 语言论文; 水平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课外阅读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