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算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研员——河南省新乡市语文教研员刘萍萍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乡市论文,语文论文,教研员论文,河南省论文,访谈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韩丛文(以下简称韩):刘老师,您已经做了8年教研员了,根据您的体会,只有具备哪些条件,才是一个合格的教研员?
刘萍萍(以下简称刘):我认为教研员首先得是一名优秀教师;其次还得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淀;最后是能创新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并使其扎实有效。
周丽君(以下简称周):对,你阐述得很全面。刘老师做教研员之前,就是一位十分优秀的语文教师。她在1997年获得过河南省优质课第一名,1998年获得过第二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第四名,还在多家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无论是上课,还是写文章,刘老师都是一把好手。
韩:正如周老师所说,从成为合格的教研员的角度来看,您是一位合格的教研员。但您为什么要把做优秀教师作为合格的前提呢?
刘:首先,如果教研员没有教学经验,不了解教学实际,就不可能知道一线教师的困惑,不可能真正了解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单凭听课或调查,了解不到教学的深层问题。很多时候,教研员听到的课都是老师“作秀”的课,而并不是平时实实在在上出来的课;教研员只有本身具有做教师的经验,才会有第一手资料,才可以用慧眼看出别人课中的“作秀”成分。我自己做了18年教师,因而一线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一清二楚。其次,只有自己是优秀教师,才能在实践上加以示范,例如这一节课如果让我来上我会如何上。当用言语说服不了老师的时候,教研员如果自己能给一线教师上一节示范课,展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力,就会更有说服力。全国优秀教研员余映潮老师、程少堂老师都是这样做的。
周:刘老师也上过不少示范课,效果很好,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
韩:做一个合格的教研员,首先得是一位优秀教师。这一点我有同感。这样的例子,全国不少。再问两位老师,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的区别又在哪里?
周:我认为教研员和教师,二者所站的角度不同,或者说视野不同。不过不知道我这样的认识对不对,刘老师?
刘:周老师说得很对。优秀教师观课,可能只是从某一课某一单元教学的角度去看,教研员观课则不只局限于上述角度,而会从课程、课标、教材等更高的视阈来看。因为教研员站的层次高,所以视野更开阔。优秀教师评课,常着眼于这一节课的得失,如教学环节中的某个不足、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某种程度、教学方法何处不当等等。教研员则能从这一节课的成败,看出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从课堂失误中看出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教学问题。当然,教研员之所以高瞻远瞩,是因为他们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淀。如果没有这些理论积淀,那么教研员观察教学现象就会浮于表面,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就会受到限制。因此,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淀是做合格教研员的基础。
周:怪不得刘老师那么热衷于阅读各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我去过刘老师的家,她家的书架上摆满了中外教育理论名著。
韩:那么刘老师,您能不能用一个实例来说明教育教学理论的作用?
刘:比如前不久的省优质课评比中,对《端午的鸭蛋》一课,一线教师好评如潮,但我看到的是问题:师生之间的对话更多的是调侃,热闹背后暴露出的是授课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欠缺。因为这节课除了师生互动环节做得比较好以外,在文本解读方面毫无新意。教师不引导学生进行有个性的文本解读,只在文本的内容方面作浅层次的滑行,这样的课,我不认为是一节好课。
韩:说到文本解读,我有更多的话要说,文本解读能力欠缺,对教学参考书依赖严重,是一线教师的通病。惰性也好,惯性也罢,这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痛却无法回避的问题。周老师,刘老师,你们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周:其实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刘老师早就开展了相关的教研活动,还做过报告,并受到了教师们的热烈欢迎。遗憾的是韩老师没有参加,没能感受到那种热烈的氛围。
韩:哦,那么刘老师能不能借此机会,给我详细介绍一下这项活动是如何开展的?
刘:好。这项教研活动叫“文本解读课堂教学大赛”,这次比赛最大的亮点是参赛教师执教的篇目全部源自课外,而且在网络上查不到相关的文本解析内容,比赛规则就是在规定时间内教师抽签确定篇目,然后上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培养教师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摆脱对教参的依赖性。
周:这次教研活动对我们市教师的触动很大,离开教参独立分析文章的主题、段落层次、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的要求,当时一下子难住不少老师。在这次教研活动结束后,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中都增加了文本独立解读研究的内容。大家都希望教研室能多举行类似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韩: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但内容和形式很新颖,而且收到的效果也很好。
刘:对。这项教研活动,就是一种创新。其实教研活动也像教学创意一样,不创新就没有活力,就缺乏对一线教师的吸引力,没有吸引力就会导致一线教师的参与度低,那么教研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对此,我的想法是一个合格的教研员要努力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会创新。比如听课、评课是教研的常规活动,但要将此类活动的效益最大化就要保证几个制度:一是海选式参与选拔制——可保证每次活动参与人数多、听课的质量高;二是透明打分制——堂课结束后,评委当场亮分,活动结束时,公布结果,这就杜绝了“人情课”,提高了优质课的含金量;三是每课必评制——课上完后短则七八分钟,长则数小时,教研员与教师共同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或教训,使授课教师从教育理论上得以提升。这样一来,参与教研活动的老师或授课教师就可以从实践和理论方面得到双提升。除了周老师提到的文本解读课堂教学大赛活动外,我们还设计了“观课+微型讲座”模式。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每一次的主题式教研活动,我都会围绕主题进行一个微型讲座。还有两年一届的教师读书竞赛活动,我们指定书目,要求教师在两年时间内读完这些书,然后用区县市现场抽签的方式决定参赛教师,并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读书竞赛。
韩:创新开展各项教研活动的确很关键,而刘老师开展的上述活动确实号准了我市教师的脉,从而开出了一剂剂良药。但正如你所说:使各项教研活动扎实有效是保障。如果不能保障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再好的教研活动也等于零。只是“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据我所知,一些教师借口工作忙,一些学校领导借口教学任务重,拒绝参加教研活动,你又怎么办?
周:对。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
刘:韩老师提的问题也是曾让我头痛的问题。在这8年的教研员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会是最头痛的问题。酒席好摆客难请,参加教研活动的人越多,教研活动的效果越显著,反之亦然。教研员虽是行政人员,但权力不大,人家不来参加,我既没法撤人家的职,也没法扣人家的钱。因此除了使教研活动更有新意外,我还使用了量化考核的办法,用制度来进行一定的约束。一项活动,根据场地大小,将参会人员名额分配下去,上下午分别点名,足额到会的记多少分,缺一名到会的扣多少分,组长不到的扣多少分,这些我都设计有详细的操作规程。在会后我还会及时把量化结果公布,并发到市中语组邮箱里。当然,一项措施或方法不要期待一次活动就能见到实效,一定要坚持数年后,方才出效果。所以教研要坚持,要坚守,最忌讳一年一变,一时一变。我们市的读书活动坚持了4年,我们青年骨干组的会议每学期1次,坚持了5年,我们期末命题的改革坚持了6年。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有了时间的累积才能真正解决顽疾。
韩:周老师,据你所知,刘老师的这些教研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效?
周:2011年,我市中考语文平均分比我省的同等城市高7~8分;省优质课评比,新乡市选手年年都是一等奖;2011年,河师大附中的都温中老师取得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全国少教多学课堂大赛,去年和今年都有老师参加,均获一等奖。
韩:哦,想不到成效如此显著!刘老师,您不仅是一位合格的教研员,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教研员。最后我还想问刘老师一个问题:你如何从一名优秀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研员的?
刘:其实作为教研员,我还说不上优秀,只能说是合格。我的经验可以归结为三条:多读书、勤听课、善思考。我除了读一线教师爱读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方面的书外,还读了不少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当然,除了读语文教学刊物,我还会阅读有关全球教育动态的报刊,从中获得最新的教育理念。我常想,只有比一线教师读更多的书,才能走到他们的前头。换句话说,是你们逼着我在读书,比如指定让一线教师阅读的书籍,你们可以读一遍甚至不读,我则要读许多遍,因为我还要从这些书中找到考点,不多读几遍行吗?要考查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我自己不会解读行吗?光自己会解读还不够,还要能告诉一线教师解读文本的方法,不多读书,方法从哪里来?我每学期都要听七八十节课,只有多听课才能发现一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教研员要善于思考,这样才能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举办相应的教研活动,最后在研究中提升自己和全市教师的教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