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高三英语复习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比较法论文,英语论文,高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比较法,顾名思义就是将相关知识放在起进行比较,从而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而立体化的网络结构,最终实现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一、将相似的词(组)或句型的意义及用法进行比较
英语里有大量相似的词、句,复习时加以比较能帮助学生避免使用时张冠李戴。例如:a(an)与one都含有“一”之意,但前者侧重于类别,后者侧重于数量概念。试比较:
(1)——Can a child do the job?
——No,but a grown-up can.
这活儿小孩能干吗?
不,但大人能。
(2)——Can one child do job?
——No,but two children can.
这活儿一个小孩能干吗?
不,但两个小孩能。
又如,"It is+adj.+of sb.+to do sth."及"It is+adj.+for sb.+to do sth."这两种句型结构很相似,但前者通常用来指说话者对 某人的行为表示称赞、批评等,形容词都是用于表示描述行为性质的,如:foolish、chever、nice、good、careful、careless、rude、cruel、right、wrong、wise、honest、polite等等,因此,可转变成"Sb.+be+adj.+to do sth."这一结构,而后者则不可能。试比较:
It is foolish of you to believe him.
(可表示为:You're foolish to believe him.)
It is important for you to learn English well.
(不说:You're important to learn English well.)
二、将英汉语各自的表达习惯进行比较。
英汉语含有各自的习惯表达,对其加以比较,能避免两种语言对学生的相互误导,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和理解Idiomatic English(地道英语)的能力。
例如:“在没有认真考虑之前,请不要下结论”,不少同学按字面意思译成:
Please don't draw a conclusion before you haven'tthoughtitt over.
实际上原句是着眼于“下结论之前必须认真考虑”这一意思。用英语应表达成:
Please don't drwa a conclusion before you havethought itover.
又如,"It is three years since I learned English."学生往往将此句理解为:“我学英语已经三年了”。其原因是没有弄清楚since从句中谓语动词用一般过去时态(与现在时间没有关系)的时候,如果该动词是延续性的,则从句表示该动作或状态停止的时间起一直到目前的一段时间,放原句应理解为:“我已三年没有学英语了”。如果要表示肯定的意思,则应用非延续性动词,即:
It's three years since I began to learn English.
三、将不同的语法现象进行对比。
英语里许多语法知识往往互相联系,因此,我们常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语法手段表示相同的意义;同时他们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不同的语法概念又往往表示各自特定的意义。例如,分词短语常可用来代替状语从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等:
(1)When she arrived at village,she saw the peasants workingin the fields.
(2)Arriving at the village,she saw the peasants workingin the fields.
[到达村子的时候,她看见农民在田里劳动。]
上例中,句(1)的时间状语从句中的主语与主句中的主语是同一对象,故可将此句改为句(2)现在分词作状语的形式。
(3)As it was raining hard.they had to stay at home.
(4) It raining hard,they had to stay at home.
[因为雨下得厉害,他们只好呆在家中。]
上例中,句(3)as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的主语与从句中的主语不一致,此时可用“逻辑主语+现在分词”这一独立结构作原因状语。
(5)If he had been given more time,he would have done the job better.
(6)Given more time,he would have done the job better.
[如果多给些他时间,他会把这项工作干得更好。]
此例中,句(5)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与主句主语一致,且从句中动词为被动语态,故可改为句(6)用过去分词短语作条件状语的形式。
又如,下列两句含有不同的语法范畴:
A.The book is written such easy English that all of us canread it.
这本书是用如此浅易的英语写成,以致我们大家都看得懂。
B.The book is written in such easy Eng-lish as all of us canread.
这本书是用我们大家都能看懂的英语写成的。
上例中,句A中的that引导的是结果状语从句,句中的it(the book)不可省;句B中as引导的是定语从句(先行词有such修饰时,定语从句一般用as而不用that引导),此时动词read的逻辑宾语是as(即English),其后面不可加it。
四、将中西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对比。
在社会风沿、社会礼仪、公务惯性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中西方国家有相似之处,同时又存在差异。适当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向学生作些比较,这样做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掌握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有关功能意念方面的问题,适应高考中比重愈来愈大的交际性英语的测试。
例如,熟人相遇后彼此寒喧,中国人常说“呀,你瘦多了,可要当心身体啊!”或者对方正为失业而苦恼,你表示关心说:“你找到了工作了吗?”讲话人不觉得有何不妥,听话者也不会因此感到难堪,而这在英美人眼里则不是礼貌的,他们也因此不知如何回答。
又如,听到别人的赞美之词,中国人往往会“谦虚”一番,说:“不,还差得很远呢。”或者说:“是吗?我可觉得不怎样。”等等,而英美人则说“谢谢!”
通过这样比较,学生不难掌握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而做下面两道,相信也一定会顺利答对:
[1]——Hi,Back.Glad to meet you again.
——Hi,Rose.Haven't seen you for ages.(A)
(A)You're getting more beautiful.
(B)You're getting fat,I'm afraid.
(C)You're so thin,and you'd better take good care of you.
(D)Have you found a new job again?
[2]——Why!You speak good English!
——(A)
(A)Thank you.
(B)I'm afraid not.
(C)No,my English is poor.
(D)No,you praise me too high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