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壁垒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_绿色贸易壁垒论文

绿色贸易壁垒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_绿色贸易壁垒论文

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贸易壁垒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世纪末以来,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化倾向越来越强,绿色贸易壁垒这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因以环境保护为名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隐蔽性和技术性,使其越来越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手中有效的武器。它经过短短几年的迅猛发展,已构成了一道难以越过的坎儿,横亘在贸易自由化的大道上,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严重地冲击着我国的外贸出口。因此,能否越过这道绿色屏障,就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在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下能否不断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在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使得世界各个角落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环境成为人类首要问题之一。于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的需要,就出现了绿色壁垒,与此同时,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也促进了绿色壁垒的发展。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纷纷仿效,通过绿色壁垒对进口产品进行种种限制,其后,绿色壁垒开始流行。

但以绿色贸易壁垒形式真正走向前台并扮有重要角色,还是以1995年WTO专门成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为标志,到1999年11月3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第3届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就环境与贸易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从而使环境这道绝对的贸易壁垒成为世界贸易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贸易与环境这两个原本在世界贸易史上不相干的问题被一条绿色的链条联接在一起,绿色贸易壁垒随之盛行。

此外,绿色贸易壁垒产生和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抬头。一些国家在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中纷纷感到,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的余地越来越小,于是,以环保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绿色贸易壁垒也就应运而生。绿色贸易壁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贸易障碍;狭义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是指一个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供给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环保本无必要的贸易障碍。本文主要指狭义的绿色贸易壁垒。

我们不难从狭义定义中看出,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依赖其科技和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从而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商品拒之门外,以实行其贸易保护主义。例如,欧盟曾就电子、电动产品中电磁污染作出新规定,要求从1996年1月1日起,凡是在欧盟市场上出售的电子及电力设备都必须经过电磁辐射检验,如电视机、移动无线设备、医药科学仪器、信息技术设备、幻灯具等,我国深圳此类产品的出口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与影响

虽然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只是近年来的事,但由于其发展迅猛,涉及的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因而对国际贸易及我国外贸出口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有: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行国内PPM标准及其他标准,强制性绿色标志,强制要求ISO14000认证,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

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已制定了156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各国制定的环保法规越来越多,如德国就制订了1800多项环保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章。对于食品进口,许多国家更加重视。1991年就有32个国家和地区对427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制订了标准。对不符合规定者,发达国家纷纷采取禁止、限制进口等种种限制和惩罚措施。仅1996年,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220亿美元,其中由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产品占90%。(注:《经济日报》2001年4月10日第5版)

形形色色的绿色贸易壁垒已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重大影响。现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1.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这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初期表现形式,表现为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和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商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直至实施贸易制裁等。如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规定,所有在美国出售的鱼类都必须来自经美方证明未受污染的水域。

2.绿色技术标准。由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高,往往以保护环境为名,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商品的进口。如欧盟1998年制定了一个ASOUN9000标准对26大种类的消费品,尤其是纺织品、玩具、鞋类等制定了详细而全面的标准。这对我国的对欧贸易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绿色卫生检疫制度。乌拉圭回合通过的《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建议使用国际标准,规定成员国政府有权采取措施,确保人类和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的影响。据此,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例如,1993年4月第24届联合国农药残留法典委员会上,讨论了176种农药在各种商品中的最高残留量、最高再残留量(系指现已禁用的但仍在食品中残留的农药含量)和指导性残留限量。以此为标准,欧共体对在食品中残留的22种主要农药制定了新的最高残留限量,即从严控制其在食品中的残留限量。由于生产条件和水平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很多产品达不到标准,其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的农产品和食品将受到较大影响。如近年来,欧盟对进口茶叶实施新的农残限量标准,其中对部分农药(如三氯杀螨醇等)的限制指标提高了100倍,这股“农残限量”风潮使中国茶叶受到强劲冲击,茶叶出口全面下降。据中国国际绿色化学高级研讨会的预计,我出口产品受限制商品值今后2年将达200亿美元以上。(注:《国际商报》2001年7月22日第5版)

4.绿色包装制度。这是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例如,美国根据其绿色包装制度,农业部于1998年9月签署了一个法令,要求来自中国的木包装,必须有检验和检疫标志,否则不能出口到美国。这一法令将影响中国外贸产品近180亿美元。我国派出代表团到美国抗议、谈判,都没有解决,最后只好按美国的规定去做。

5.绿色环境标志。也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它是贴在商品外包装上的一种图形,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自德国于1977年第一个实施环境标志制度以来,迄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这一制度,标志涉及的产品范围也越来越广,德国的“蓝色天使计划”已向75类近4500种产品颁发了环境标志,占全国产品的2/3以上,美、日、加拿大、挪威、瑞典、法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协调一致,相互承认。(注:吉庆华:《绿色贸易壁垒及我国外贸企业的对策》,《企业研究》2001年第三期)这如同一层层无形的屏障,使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困难重重。因此,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而言,只有取得了ISO14000认证,才意味着取得了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通行证。

上述各种绿色贸易壁垒至少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使我国商品的出口市场尤其是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二是为达到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要求,必然会使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由此引发与他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从而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应采取的措施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国民绿色经济意识。随着绿色消费的兴起和日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及绿色经济意识不断提高;随着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逐步转变,绿色产品将是未来商品生产的主流,表现在国际贸易方面即对贸易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化”商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日益增大,且国际贸易商品将有可能全部“绿色化”。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倡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强企业乃至全民的环保意识,使绿色贸易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把绿色贸易思想作为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原则。因此,要尽快确定我国优先发展“绿色标志”的行业、产品,制定出发展规划,使产品达到环保要求。同时,发展绿色经济,生产绿色产品也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将是整个国家和国民,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保证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贸易战略的实施,需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比如加大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企业行为的处罚力度,使排污者和破坏生态环境者得不偿失,加大其外部不经济性运作的成本。

2.依据绿色标准,加快环境管理系列标志认证工作。目前,绿色标准已成为国际贸易的新标准,国际上应对绿色壁垒最有效的武器是环境管理系列标志ISO14000认证。简言之,这一认证就是对企业或社团的环境行为进行两个方面的规范和评价,它们分别是组织环境管理体系和产品环境标志制度。为适应这一国际潮流,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联合组成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自1997年正式开展认证工作。截止2001年9月底,因各种原因,通过这一认证的企业较少,仅836家,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企业在环境管理上还停留在末端治理阶段,对ISO14000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还不深。这一严峻而紧迫的现实表明:我国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在认证问题上依然任重道远,但又别无选择,必须适应国际“绿色”潮流,走绿色企业发展之路。为此,我们要从宏、微观两方面,全力推进外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战略。

从宏观上讲,政府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外贸绿色产业发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经济、法律等手段来调控,外贸企业也不例外,为顺应国际绿色潮流,政府在鼓励创办外贸绿色企业的同时,还应在立法、税收、金融等方面加强宏观调控,如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在我国虽早已受到注意,并在1994年成立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但却未制定有关立法。为了使环境标志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确保环境标志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把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我国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我国应尽快制定环境标志管理条例,对环境标志的申请条件、审查标准和程序、使用要求、使用期限、管理机构、假冒环境标志者的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并由有关管理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二是要积极推行ISO14000标准体系。该标准作为一项国际性标准,对全世界工业、商业、政府等所有组织和机构改善环境的管理行为都具有统一标准的功能,因而对消除绿色贸易壁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开始按照ISO14000标准对本国企业及产品开展认证工作,同时对进口产品也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为了使我国企业及其产品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境标准的要求,我国应通过立法程序将该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同时还应制定实施这种标准的管理法规,以便使达标认定工作规范化。这一标准的采用,不仅有利于我国外贸绿色产业及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而且有利于阻止国外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设备、设施向我国转移,从而有效地避免污染转嫁。

从微观而言,就是要求企业实行全过程的绿色管理。所谓绿色管理是企业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形成的一种绿色经营理念及其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它以树立绿色价值观为灵魂,以使用绿色技术为核心,以开展绿色营销为关键,以获取绿色认证为标准,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优化的全过程管理。实行绿色管理既是企业遵循绿色贸易规则的需要,更是企业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举措。我国作为WTO成员,自然会享受多边关税减让,各种非关税壁垒也将随之减少,但是由于WTO将环保作为优先考虑的目标,允许各成员方采取相互的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因此,绿色壁垒不仅依然存在,而且会成为最重要的“变相的贸易壁垒”。专家预言,21世纪必然是一个绿色世纪,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都将被禁止,企业要想冲破绿色壁垒,实施绿色管理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在实施绿色壁垒管理时:

第一、要在进行国际绿色市场调查、搜集绿色信息的基础上,定位绿色市场,调整发展战略,面对急剧扩大的世界绿色市场,企业应迅速调整经营方向,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定位绿色市场,进行绿色经营战略决策。

第二、加强制度和组织建设,推进企业绿化工作。绿色管理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必须由企业的高层次来推动,企业应建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使绿色管理系统化、标准化,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第三、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策略。为适应国际市场绿色消费的潮流,企业要树立绿色营销理念,这就要求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更要考虑公共利益和对环境的影响。在经营过程中,切实把环保贯穿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包装、使用以及服务等各环节中。

3.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开发绿色产品。随着人们对衣、食、住、行等的绿色需求不断扩大,绿色消费正风靡全球,绿色产品将成为主导国际贸易的新潮流,从“绿色包装”到“绿色时装”、食品、冰箱、玩具、电脑等许多打“自然牌”的商品,均专设“绿色柜台”,生意都十分兴隆。据美国克里兰夫市场预测公司的调查,国际绿色消费正以每年平均12-15%的速度增长。可见,要扩大出口,使更多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必须适应这一潮流,适应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有益于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绿色产业,通过改造产品设计、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环保因素,努力达到各种技术、安全、卫生、环保标准以及包装、标签规范,顺应绿色消费的潮流,开发环保成本低、质量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以打入国外绿色产品市场。

以中国的铅笔出口为例,近年来,中国制造的铅笔与其他轻工产品一样,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1991年中国铅笔在美的消费量约占15%,1998年增至近50%,尽管美铅笔业者危机感强烈,于1994年多次要求美政府对中国铅笔实行非关税壁垒,中国铅笔进口量一度锐减,但由于质量的迅速提高,使得美国人无法使用绿色壁垒,所以从1996年起,在美的销售量逐年增长。

又如,我们可以抓住目前国际上天然药物行市见长,绿色药品备受青睐的有利时机,发挥中药的传统优势,依靠增加投入,加强管理等措施,使之成为绿色产业。中药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也是世界上流传最久,保存最为完整的医药体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中药更以它对环境友好、疗效高、技术简便、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逐渐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消费者认同,所以中草药的全球化实际上已成为21世纪的时代主题之一。令人欣慰的是,吉林修正药业集团以传统医学的“修元正本”的精髓为理念,从整体通过国家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药材资源的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等措施着手,取得了喜人的业绩,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走向世界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注:《经济日报》2001年7月29日)

4.借助国际力量,抵制贸易壁垒。我国已是WTO正式成员,可利用有关条款和国际组织协议,联合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保护而采取的越来越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及歧视性政策,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应加强同国际环保领域的合作,开展“环境外交”,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境组织和贸易组织的活动和谈判,扩大我国在一些国际环保和贸易立法方面的影响,通过多边合作和多边争端解决机制,避免或减少因环保问题引起的贸易摩擦,促进有关贸易摩擦的解决。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利用国际环境公约中保护发展中国家特殊利益的有利条件,利用WTO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非歧视原则和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原则等的规定,争取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贸易中的优惠待遇,维护自身合理的经济权益。并通过多边合作,根据“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力争让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和资金援助。

标签:;  ;  ;  ;  ;  ;  ;  ;  ;  

绿色贸易壁垒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_绿色贸易壁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