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评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省会论文,中国论文,生活质量论文,城市人口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导言
“生活质量”这一术语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Calbrith)于1958年在其所著的《富裕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王兴中,2002),而真正把“城市人口生活质量”作为一个领域进行研究的,首推美国社会学家韦德(Wade),1967年他率先出版了《美国的城市生活》一书(王旭,2000:335~342)。国外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研究,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萌芽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其基本特征是城市人口生活质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2)理论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其基本特征是偏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3)应用研究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其基本特征是研究创建城市人口生活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其测定。(4)预测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其特点是在应用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预测。目前,国外对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研究已从微观因素扩展到宏观因素;从物质因素扩展到非物质因素;从经济空间因素的评价与预测扩展到以社会空间因素为导向的评价与分析,尤其是对城市人口生活空间质量的生态学探讨,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城市人口生活空间质量评价模式,为全方位研究城市人口生活质量提供了一种新视觉(孙峰华、王兴中,2002)。
中国对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初主要是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对影响生活质量的微观要素人均收入、消费构成、食物结构等进行研究(刘玉玫,1996),而目前已有学者从人口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对影响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空间要素进行研究(王兴中,2000)。我们认为,单纯用人口社会学或人口地理学研究城市人口生活质量都具有片面性,本文用人口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观点,对2002年中国31个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二、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评价
(一)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评价所建立的要素指标体系含有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两类。客观评价指标比较典型的是PQLI生活质量指数和HDI人类发展指数。由于二者所包含的客观指标数目仅限于经济社会因素,缺乏相关的一些重要(社会)空间因素,因此,对全面研究城市人口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观评价指标具有“以人为本”特性,一般多采用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或幸福感)来衡量生活空间质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人口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城市社会经济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通过分析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的城市社会经济指标体系(Cohen等,2000;Wolfgang Zapf,1999)构建出发达国家影响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宏观要素指数系统模式(见图1)。通过中国城市社会经济指标体系的分析(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0),可构建出中国影响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宏观要素指数系统模式(见图1)。
图1 影响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宏观要素指数系统模式
从图1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和中国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宏观要素指数系统模式有所不同。
目前,从中国省会城市整体发展状况看,大致相当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美国城市社会地理学家R·鲍尔(Rich Boyer)在20世纪80年代对美国333个城市选取了9要素构成的指标体系,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进行的综合性评价,在世界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评价研究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发达国家和中国影响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宏观要素指数系统模式,在借鉴鲍尔9要素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资料》、《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1999~2000年《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鉴》,按照要素指标代表性、可得性和时效性原则,建立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
图2 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注:*表示该指标与对应一级要素呈现负相关,其余为正相关。
一级要素包含住房条件(x[,1])、环境状况(x[,2])、气候条件(x[,3])、交通状况(x[,4])、娱乐设施(x[,5])、艺术空间(x[,6])、人口分布(x[,7])、邮电状况(x[,8])、通讯状况(x[,9])、经济状况(x[,10])、健康水平(x[,11])、农产品状况(x[,12])、水电状况(x[,13])、科教状况(x[,14])、社会服务(x[,15])、社会治安(x[,16])。其中x[,1]~x[,9]为空间要素,x[,10]~x[,16]为非空间要素。
(二)二级指标的选取
参照发达国家与中国影响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宏观要素指数系统模式以及鲍尔的9要素体系,依据2002年相关的统计年鉴选择与一级要素具有最大相关性的1~5个因子作为二级指标(共选择40项,见图2)。需要说明是:(1)死亡率和离婚率,所用资料是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尽管不是2002年的数据,与2002年相比有一定差别,但在目前的相关资料中最具权威性。(2)交通状况,考虑到城市人口交通的便捷性,故选取人均铺装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电车数量和每万人拥有出租车数量三项作为二级指标。(3)社会治安要素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为例,可用社会稳定、犯罪率、社会异常及家庭稳定性等作为二级指标来衡量。鉴于在中国该要素的二级指标一般性研究难以获取,故社会治安中的二级指标选取了离婚率和破获各类刑事案件数,其中各类刑事案件的破获最能说明一个城市的社会治安状况。所选取的数据来源于2002年《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鉴》。尽管该数据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但还是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各省会城市的社会治安状况。(4)城市人口生活空间质量中的艺术水平要素二级指标的选取较困难,因为真正代表城市艺术水平的一些二级要素指标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很难得到统一的数据。只好从统计年鉴中选取艺术团体表演场所、艺术馆、博物馆和艺术绿化覆盖率两个二级指标。其中艺术团体表演场所、艺术馆、博物馆这一指标有一定误差。(5)人口密度仅指市区人口密度。(6)个别省会城市的某些二级指标空缺,在统计中按缺项处理。
(三)指标体系的数据统计分析
对中国31个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价比较研究,就必须对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每项要素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据国外经验,二级要素权重应该相同(Hartshorn,1992)。权重的确定采用主、客相结合赋权法。我们对省会城市济南市的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按16项要素(x[,1]~x[,16])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共发放调查表1200张,为了便于统计,从中选取了1000张有效调查表,依据16项要素对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影响度,其权重依次为0.089、0.060、0.082、0.041、0.015、0.012、0.031、0.011、0.026、0.093、0.018、0.074、0.051、0.101、0.056、0.072。
对各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略)运用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式中,y[,i]为某指标的标准分值,x[,i]为该指标的原始数值,为该指标的平均值,s为该指标的标准差,n为样本数(省会城市数)。
对中国31个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出等级(或类别),必须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
1.利用公式R=x[,ij]·Q计算16项一级要素的评价指数。式中R为一级要素的评价指数,x[,ij]为一级要素中的二级指标的标准分值,Q为一级要素权重,n为二级指标数。
2.运用公式T[,i]=W[,j]·Y[,ij](i=1,2,…,31,m=16)计算31个省会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式中,T[,i]为省会城市的综合得分,W[,j]为一级要素权重,Y[,ij]为该要素标准分值,m为一级要素数。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2002年中国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排序
综合评价指数 综合评价指数 综合评价指数
省会城市 (T[,i])
排序 省会城市 (T[,i]) 排序 省会城市
(T[,i]) 排序
上海 0.45168 1成都 0.0113912 武汉 -0.06755
22
北京 0.34960 2拉萨 0.0042313 沈阳 -0.06885
23
广州 0.30908 3郑州 0.0039114 银川 -0.08088
24
福州 0.15659 4合肥 0.0028115 西安 -0.08527
25
南京 0.12945 5海口 0.0006016 乌鲁木齐 -0.08739
26
长沙 0.12104 6昆明 -0.01191
17 兰州 -0.08865
27
杭州 0.08693 7哈尔滨
-0.01655
18 太原 -0.09304
28
石家庄0.07588 8南宁 -0.03529
19 贵阳 -0.15787
29
济南 0.05404 9南昌 -0.03805
20 重庆 -0.19917
30
天津 0.01679 10呼和浩特 -0.05739
21 西宁 -0.20338
31
长春 0.01642 11
(四)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与各评价要素相关性分析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把其结果记为x[,ij],这里i为省会城市(样品)数,j为一级要素(变量)数。在此基础上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阵R=(r[,ij])[,p×p],p为矩阵中的行、列数(行=列)。其中:
式中,x[,ai]为矩阵中行中的要素;x[,aj]为矩阵中列中的要素;n为一级要素(变量)数。通过计算可得城市人口生活质量(T[,i])与其各评价要素(x[,i])的相关系数(见表2)。
表2 2002年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与各评价要素相关系数
T
X[,1] X[,2]X[,3] X[,4] X[,5] X[,6] X[,7]X[,8]X[,9]X[,10]X[,11]X[,12] X[,13]X[,14]
X[,15]
X[,16]
T 1.000
X[,1] 0.829 1.000
X[,2] 0.433 0.297 1.000
X[,3] 0.334 0.175 0.060 1.000
X[,4] 0.454 0.348 0.338 0.128
1.000
X[,5] 0.290 0.160 0.051 0.587
0.581 1.000
X[,6] -0.076-0.163 0.147 0.156
0.013 -0.025 1.000
X[,7] 0.162 -0.083 0.572 0.036
0.118 -0.056 0.010
1.000
X[,8] -0.013-0.018 0.057 0.154
0.564 0.338 0.095 -0.0891.000
X[,9] 0.637 0.540 0.360 0.663
0.500 0.564 0.144
0.2610.338 1.000
X[,10]0.937 0.826 0.290 0.230
0.394 0.232 -0.157 0.044-0.033 0.546 1.000
X[,11]0.229 0.115 0.230 0.162
0.560 0.410 -0.002 0.1730.402 0.370 0.082 1.000
X[,12]0.374 0.248 0.361 0.157 -0.024 -0.110
0.007 0.101-0.240 0.087 0.205 0.061 1.000
X[,13]0.607 0.368 0.121 0.521
0.115 0.333 -0.003 0.1440.159 0.630 0.535 0.133 0.110
1.000
X[,14]0.707 0.460 0.356 0.041
0.214 0.011
0.041 0.281-0.156 0.279 0.515 0.127 0.288
0.459 1.000
X[,15]0.722 0.573 0.176 0.581
0.557 0.648 -0.014 0.0300.248 0.737 0.673 0.320 0.086
0.618 0.336 1.000
X[,16]0.291-0.273 0.055 0.286 -0.124 0.077
0.171 0.012-0.108 -0.058-0.381 -0.130 0.187
-0.315-0.306-0.164 1.000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与其评价要素之间存在以下特征。
第一,城市人口生活质量与其评价要素间存在的相关性差距很大,有正有负。其中生活质量与经济状况相关系数最大,说明经济状况是影响生活质量最重要的要素;社会治安与生活质量相关系数最小,说明社会治安对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影响甚微。
第二,从16项一级要素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系数看,正负相关系数抵消后,经济状况、住房条件、社会服务、科教状况、通讯状况、水电状况6要素对生活质量的相关累积率r为70%[r=(x[,10]+x[,1]+x[,15]+x[,14]+x[,9]+x[,13)/x[,i]],其中经济状况和住房条件要素对生活质量的相关累积率r为28%。也就是说,在目前状况下,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经济状况、住房条件、社会服务、科教状况、通讯状况和水电状况,其中又以经济状况和住房条件最为重要。
第三,2002年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16项一级要素中,住房条件与经济状况相关系数最大,大于0.8;通信状况与社会服务相关系数大于0.7;气候条件与住房条件、娱乐设施与社会服务、经济状况与社会服务、水电状况与社会服务相关系数大于0.6;住房条件与艺术空间、社会服务与社会治安、邮电状况与农产品状况、住房条件与社会治安、经济状况与社会治安相关系数较小。
根据上述分析,设16项要素与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T的相关系数为r,据r的大小,将16项要素划分为四类:(1)住房条件、经济状况、科教状况、社会服务,r≥0.707,为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第一层次要素。(2)环境状况、交通状况、通信状况、水电状况,0.637≥r≥0.433,为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第二层次要素。(3)气候条件、娱乐设施、健康水平、农产品状况,0.374≥r≥0.229,为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第三层次要素。(4)艺术空间、人口分布、邮电状况、社会治安,0.162≥r≥-0.291,为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第四层次要素。四类要素与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相互层次关系见图3。
图3 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与各要素相互层次关系
(五)2002年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分级
2002年中国31个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据16项要素综合评价指数,可将中国31个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排序(见图4)。
图4 2002年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综合指标排序
注:由于拉萨统计资料缺项,故排名有误差。
根据2002年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可将31个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分为5个等级(见表3)。
表3 2002年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等级类型
生活质量等级 等级类型
综合评价指数省会城市
1 高等级生活质量
T[,i]>0.30 上海、北京、广州
2 较高等级生活质量0.30>T[,i]>0.01福州、南京、长沙、杭州、石家庄、济南、天津、长春、成都
3 中等级生活质量 0.01>T[,i]>0
拉萨、郑州、合肥、海口
4 较低等级生活质量0>T[,i]>-0.07 昆明、哈尔滨、南宁、南昌、呼和浩特、武汉、沈阳
5 低等级生活质量 -0.07>T[,i]>-0.3
银川、西安、乌鲁木齐、兰州、太原、贵阳、重庆、西宁
注:由于拉萨统计资料缺项,故排名有一定误差。
在中国31个省会城市中,把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数T[,i]>0.30的上海、北京、广州定为高等级生活质量,其原因是此三市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比较发达,特别是经济状况、住房条件、科教状况和社会服务4项标志性要素在中国省会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奠定了这三市人口生活质量在全国的高等级地位。
把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数0.07>T[,i]>-0.3的银川、西安、乌鲁木齐、兰州、太原、贵阳、重庆和西宁市定为低等级生活质量,其原因是这8个市的16项要素综合评价指数较小,故确定这8个市人口生活质量在中国31个省会城市中居于低水平。
三、结语
通过对2002年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评价,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之所以参考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建立16个一级指标40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对2002年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省会城市目前的发展水平大致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的城市发展水平相当,更具有实际意义。(2)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城市人口对城市宏观与微观生活质量评价要素的权重选择不同,这说明城市人口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要求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变化的。(3)由于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评价要素及其指标是随着社会和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评价过程中所选择的要素指标具有时限性。因此,统计评价出的结果及城市人口生活质量排序具有时段性,不同的时段,具有不同的结果。(4)在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统计评价过程中,由于选取的要素指标较多,而且原始数据在统计上有时间的不一致性和误差性,因而得出的结果也有误差。
影响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要素系统,因此,对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评价的准确与否,关键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而构建一个科学的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尤其是某些要素指标原始数据的获取。
借鉴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评价指标,结合中国的实际,我们采取多元分析和相关分析,对中国31个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其结论是比较科学可信的。从2002年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排序看,城市人口生活综合质量的高低,与城市的规模成正相关。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特殊情况有之。在今后一定时期内,16项一级要素中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住房条件和交通状况将仍然是影响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主导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城市人口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对城市生活质量的综合要求也会逐渐发生变化。过去注重追求饮食质量、住房质量、教育水平、交通质量、文化娱乐;今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将会逐渐发生变化,绿色环境、绿色食品、信息条件、空气质量、生态旅游等要素所占比重将会逐渐上升。
标签:经济指数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中国的人口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综合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