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论文_叶婷婷

浅谈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论文_叶婷婷

——以台湾静宜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体验为例

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是当前各高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内容。当今新媒体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下,枯燥乏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中国传统文化教学需要一种新兴力量的改革与创新。台湾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保存与发展较为良好的地区,这得力于台湾地区对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视与创新。本文将从台湾静宜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验出发,浅谈我国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静宜大学

节奏愈加加快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无疑是件亟需改革与创新的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下的内容,枯燥的内容让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极易感到厌烦疲倦。如何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投入度,则需要教师、课堂、学生、社会多元互动来推动这项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本文将通过亲身参与的三门静宜大学的传统文化课程来浅谈台湾静宜大学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上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和收获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三门课程分别是中国文学史-上古至南北朝、历代文选与写作、台湾民俗文化概论。

这三门课程主要教授的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国文学史-上古至南北朝讲述的是上古到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史发展历程;历代文选与写作从《古文观止》这本书出发讨论中国古代文学里的优秀作品;台湾民俗文化概论以特别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它主要讲的是台湾地区的民间风俗与文化。

一、中国文学史-上古至南北朝

在静宜大学的中文系,中国文学史跟大陆高校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课程。中国文学史这门课的依托教材是繁琐的大量的中文史材料。如果没有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很容易造成厌倦心理。在静宜大学的中文系,陈敬介老师负责教授这门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台湾大学名誉教授叶庆炳先生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一本教材的好坏决定一门课程的好坏。叶庆炳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研读深刻,撰写简洁大气,适合中文系学生阅读与学习。在中国文学史的课堂上,陈敬介老师带着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将枯燥的文学史讲活,遥远的古代文学史人物在课堂上犹如一个个活脱脱的圣人站在书本之上。尤其讲到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的时候,里面的文学史人物都被元好问进行了精准的文学批评,给予后人对该文学史人物和作品的了解与学习。

除了课堂教学外,陈敬介老师要求学生按照5-6个人的规格组成学习小组,从中国文学史当中选取感兴趣的文学史人物、现象、风格等主题来进行小组作业,完成小组作业,在学期末进行小组作业汇报。不仅如此,期末会有两堂课的时间全部交由同学们进行期末作业汇报、以报告的形式阐述该项作业的完成情况。另外,陈敬介老师跟昆曲老师组织了班上对昆曲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昆曲的学习。充分利用同学们的课余时间来学习昆曲,并在学期末进行汇报表演。这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书本的知识,还亲身感受到昆曲这项传统文化的魅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历代文选与习作

这项课程是由静宜大学中文系的鲁瑞青老师来教授的,选用的教材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文观止》。鲁瑞青老师的历代文选与习作这项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堂课一故事”。鲁瑞青老师抽取《古文观止》当中的16篇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每节课讲一个作品,包括该作品的故事背景、作者、创作意图、艺术手法等等。

历代文选与习作这个课程的设置和中国文学史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老师会安排班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课前小组学习本学期要求的16篇作品中的其中一个。在每节课的开始,一节课安排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课堂展示,介绍这节课将要讲述的作品。小组介绍完成后,老师会接着继续讲解该作品。同时,这项课程在静宜大学并没有设置期末考试,课程成绩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展示和课堂笔记打分。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都可以获得理想的成绩。不会因为课业考试而感到压力、烦躁,从而排斥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三、台湾民俗文化概论

在静宜大学,在时间和自身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每个学生都可以选修其他系的课程。台湾民俗文化课程是笔者在静宜大学中文系选修的一个台文系的专业课程。台文系的台湾民俗文化概论主要针对的是讲述台湾地区的民间习俗、信仰与文化,以以特别的“课堂(50%)+课外实践(20%)+课外作业(30%)”方式来进行教学。一个学期的16堂课里,该课程老师会利用3堂课带学生出外学习,跑到彰化、宜兰等地去亲身感受台湾民俗文化。另外还要求每个学生去收集身边的台湾民俗,并拍照留念,在课程最后打印出来作为课外作业成绩。

教授这门课程的是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的副教授林茂贤,他以他多年研究台湾民俗的经验来传授台湾民俗和文化。每年的3到5月,是闽南地区民间信仰-妈祖巡境的盛大日子。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切身地了解妈祖信仰和文化,林茂贤老师会带着学生到妈祖巡境的现场去感受当地人对于妈祖的尊敬与信任。当妈祖走过的地方,都会有乡民趴在妈祖轿下祈求妈祖庇佑,这些村民上至耄耋,下至幼童,还有中年男子带着泪水跪在轿前祈求病危孩子的平安。这些文化如果单从课堂上是无法感受到的,只有亲眼看到、亲身体会才能知道妈祖信仰和文化给台湾地区带来的影响。

四、对大陆高校的启示与创新

1.选用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教学过程如果没有使用到正确的课程教材,就会让课程教学事半功倍。比如说中国文学史使用的叶庆炳先生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不仅可以让中文系学生较快接受与了解,而且一个普通学生拿起这本书来阅读也不会感到吃力。使用这样的教材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兴趣程度。

2.课堂师生互动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如果仅仅只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的模式,那么这样的教学的效率并不高。中国传统文化无法从老师的思维中转化成自己的思维,而是一味地灌输到学生的耳朵中。如何做到高效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重要。课堂上,老师不仅要扮演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且还要做一个听故事的人。学生的身份也可以从一个听故事的人转换成一个讲故事的人。学生将自身的身份转化成讲故事的人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将会从被动转向主动,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和理解。

3.户外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应该只是枯燥的文字,还有更庞大的知识体系存在于社会当中,只有当学生亲身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去,才能更好地了解这种文化。大陆高校可以借鉴中国文学史和台湾民俗文化概论课程的做法,带领学生投身户外,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之地去体验文化,这样来的知识才能够深刻。

作者简介:叶婷婷,女,(1995年-),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中文系本科生。

论文作者:叶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3月总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  ;  ;  ;  ;  ;  ;  ;  

浅谈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论文_叶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