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育 艺术 创造性
【引言】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艺术的教学环境,使用艺术的教学手段和采用艺术的教学态度,也就是要避免以往的“满堂灌”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会学、善学、乐学。这也就对新时代的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高超精湛的教书育人的技艺、技能,更有一定的艺术品质修养,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快乐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表明:语文作为一项人文性学科,承担着对小学生人文知识启蒙的重要责任,语文教学应从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入手,进一步结合新课程理念加以实施。面对新课程中所提出的新任务,我们可以理解为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运用科学创新的教育方法,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艺术性。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行艺术性教学,不仅能使小学语文课堂充分展现出语文教育的魅力,而且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氛围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得享受。
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来谈谈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一、导入的艺术
所谓“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导入的艺术主要体现在审美性、形象性、娱乐性上,将课堂教学活动转变成一个游戏过程。
杜威说过:“工作始终渗透着游戏态度是一种‘艺术’——虽然习惯上不是这样称法,在性质上确是‘艺术’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自己想象成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新课之前,说个笑话,做个小游戏,观察事物等,都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在课前采集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在正式授课之前,我将采集的荷叶、荷花、莲蓬拿出来给学生观察,观察他们的外形,用手触摸花、叶,闻一闻它们的味道。充分调动了多种感官,而且始终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觉得疲乏。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说说自己脑海中的荷花的样子,再次将荷花的美,深刻地印在脑子里,最后学生带着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学课文,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课文中对荷花美得体验。
二、课堂设计的艺术性
课堂设计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艺术参与性和愉悦性。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学生参与行为的欣赏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这样既获得参与的乐趣,也在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同时掌握教学内容。这就要教师在课前对授课内容进行反复研究,对自己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学生兴趣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艺术创新。苏灵扬先生曾说过“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
我曾在教授《小动物过冬》一课时,课前制作了“小燕子、青蛙、蜜蜂”的头饰,上课时,发给每个学生。当讲述到哪个动物时,就让学生带上头饰朗读该动物的内容。漂亮的头饰,充分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带上头饰朗读,使学生能够完全将自己想象成课文里的动物,这样也就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注意力更加集中。
之后,我请学生佩戴头饰上讲台来表演,同时我也作为一个角色参与表演,引导学生把握不同动物的语气和过冬方式。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整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通过对课文的精心设计,在游戏中进行授课,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心情舒畅,兴趣盎然。
语文教学要注重艺术性,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心情舒畅,兴趣盎然。这是较难做到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教育技能,还要有一定的艺术创作力。当然,不是说有创作力高的就一定能获得高的教学成效,但在同等条件下,创作力高的人更有利于教学艺术的实施,更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教授《快乐的节日》一课时,我先教学生学唱这篇课文,在学生都学会歌唱时,再进行授课,这样学生的兴趣还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更好地接受了课文内容。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做到有规律的自由创新,充分体现艺术性,让学生全方位的接触语文,让语文以一种美得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三、课堂用语的艺术性
目前,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是课堂教学缺乏艺术性的主要表现。教师的教学语言过于刻板、呆滞、公式化,缺乏生动性、深度性、哲理性、鼓励性,有的甚至语病过多,如“看你笨的像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也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很重要,一定要记住”等等,生硬的教学语言,往往缺乏亲和力,教师的人格魅力也随之消失。
语言是人来沟通的重要工具,课堂用语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工具。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才能轻松地驾驭课堂。教师的课堂用语要让学生感到是在和老师进行平等而亲近的沟通,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解除思想顾虑。
课堂提问是课堂用语艺术性的最好体现。课堂提问是要学生在提问中养成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然而现在有个别教师在课堂提问无效问题居多,难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追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个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教师提问为畏途。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提问学生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从举手的学生中指名回答。生:夸张。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飞流直下三千尺”中“三千尺”看出是夸张修辞。师:是不是“三千尺”代表很高的高度,庐山再高也不可能达到这个高度。生:是,我就是这样想……如此师生一人一问一答,其他学生作陪。
这种“打乒乓”式的回答方式的出现,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启发全班学生参与学习与思考,将集体的活动变成了个别考核,更谈不上发掘全班学生的智力潜能。由此可见,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多么重要。不论是怎样的学生都希望老师在课堂上用带有艺术性、激励性的语言来评价自己。而作为教师更要注意课堂用语,使课堂用语充满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更是一个艺术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艺术创新,践行“教师愉快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死记硬背到兴趣盎然。同时教师也要根据自身条件,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形成独有的教学艺术魅力,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等编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年
2《爱弥儿》[法]让·雅克·卢梭 彭正梅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3《教师: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苏灵扬 教育研究 1981年
论文作者:章绍雨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艺术性论文; 课堂论文; 艺术论文; 愉快论文; 用语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