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业“国家队”办成最具活力的企业——访湛江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潘惠民 党委书记崔立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具论文,党委书记论文,公司总经理论文,国家队论文,活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湛江农垦,这个在湛江市创办最早、规模最大、产值和利税最高的中央企业,是一支含金量最大的农业“国家队”。她有不少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都称得上是一流的东西,但外界知之甚少。
前些时,听到一个真实故事,此乃一席令人深思的对话:湛江农垦领导崔立竿,向市委领导汇报工作时,说湛江农垦怎么样怎么样。湛江市委一位领导说,你还是小吹(崔),你应该大“吹”。其意是勉励农垦加强企业形象宣传,提高知名度。
时值金秋,记者来到湛江垦区,但见处处是暖心的笑容,倍感丰收的喜悦。
湛江农垦喜事多。从中,引起记者对“最”的思考。
“最”在喜中
继1993年、1994年两度荣获广东省农垦综合经济效益金牌奖后,今又欣闻湛江农垦“四喜临门”:
一喜经过一年辛勤耕耘,结出丰收之果。以1995年与上年相比,垦区实现社会总产值23.38亿元,增长26%;国内生产总值8.4亿元,增长15.6%;工农业总产值21亿元,增长27.2%;上缴税金9192万元,增长14.3%;实现利润7000万元,增长30.3%;职工人均收入5500元,增长16.3%。六大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达到了两位数。
二喜经过五载奋力拚搏,结出更大硕果。“八五”期内垦区各项经济指标的年递增率,社会总产值为18.2%,国内生产总值为17.3%,工农业总产值为18.2%,上缴税金为11.9%,实现利润为13.5%,职工人均收入为18.1%。六大经济指标均为两位数增幅,其中五大指标1995年比1992年翻一番。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于再造一个湛江农垦。
三喜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湛江农垦局成建制转为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这个规模宏大,经济实力雄厚,拥有独立法人财产权,从事农垦经济建设,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诞生,是适应市场经济,转换经营机制的重大举措,为垦区创建更加辉煌的“经济大厦”铺平道路。
四喜这里在蓬勃发展的经济中,涌现诸多个“最”。“最”在喜中。围绕这个“最”字,记者穷追不舍,请集团公司总经理潘惠民、崔立竿同志作了恳谈。
“最”的标志
“最”者,标准的解释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因之,人生难得几回“最”,企业难有几个“最”。作为领头雁,潘惠民、崔立竿列举出湛江农垦人、农垦企业,夺得了好多个“最”。
——建立全国最大的糖蔗国有工农联合体。1994年11月广丰糖厂与前进农场合并,成立广东省厂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1995年12月调丰糖厂与收获农场合并,成立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这四家国家大型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的“联姻”,彻底打破了“农场种蔗、糖厂榨蔗”经营分离、利益分割的传统格局,实行工农一体,优势互补,以发展糖业为主,开展综合经营。种蔗面积超过13万亩,年产白砂糖超过10万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视察广前公司,称赞这种新的经营机制是“农垦战线的一个伟大创举”。
——建立全国最大的剑麻生产、加工、出口基地。集团公司拥有剑麻种植面积近9万亩,为全国之最,平均亩产剑麻纤维超过200公斤,保持世界最高水平;剑麻加工设备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可生产10多个系列,上1000个规格品种剑麻制品,产品销往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全国最大的国有农场办的菠萝种植、加工、出口基地。收获农场种植菠萝2万多亩,菠萝鲜果平均亩产达3.5吨,年加工菠萝罐头、菠萝原汁等系列产品1.5万吨,80%销往欧美、东南亚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获得出口美国、加拿大的免检证书,年出口量占全省90%以上。
——建立全国最大的模压木制品厂。国家大型森工企业湛江模压木制品厂引进德国模压专利技术和成套设备,生产“碧丽华”模压木制品系列产品和阻燃模压木质复合材料,是中国第一家,并通过国家级新产品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
——建立全国最大的国有农场办的无公害茶园。海鸥、勇士两大国有农场创建近7000亩无公害茶园,不仅是最大的无公害茶园,而且单产居国内领先地位。产品被国家选送到联合国第二届“环境与发展”大会展览,是闻名遐迩的“绿色食品”。
——建立全国农垦最早的第三产业。80年代初,湛江农垦先于全国农垦提出“大农场进城,小农场下乡”,要求立足农场,走出农场,发展第三产业,办好农场。早在1982年,湛江垦区便开始组织农场,联合在湛江闹市区兴办中外合资的翠园饭店,对外开展饮食旅业服务。经过十余年努力,“三产”越滚越大。如今“生”出一栋25层的翠园大厦,为粤西之最。
——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牌最多的一个集团公司。湛江农垦集团公司属下企业的产品共获6个金牌,即“三环牌”一级白砂糖, “三叶牌”糖水菠萝罐头,“龙舌兰牌”替告吉宁,“金星牌”剑麻纤维,“太阳牌”剑麻地毽,“东旭牌”剑麻细纱。
这许多个“最”,说明了什么?潘惠民、崔立竿认为,集中到一点,这是对垦区的改革与发展作了最好的注脚,它标志着湛江农垦经济正在大踏步地推进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方型向集约型转变。
“最”的效应
据潘惠民、崔立竿介绍,湛江垦区涌现出诸多个“最”,对企业产生了连锁反应,带来了多种效应。
体制效应。广丰糖厂和前进农场合并刚过一年,预计95/96 榨季生产甘蔗52万吨,比上榨季增产10万多吨,总产值4亿元,增加1个亿,利润增加1000万,职工收入提高30%多。其增幅之大,效益之好,今非昔比。为什么同样是原来的农场和糖厂,同系原来的员工,两个单位变成一个,便旗开得胜,产生“1+1>2”的效应?依我们的体会, 关键在于合二而一后,能处理好农业与工业、种蔗员工与榨蔗员工的经济利益关系,充分调动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种蔗和榨蔗本系不可分割的,但传统的经营体制却把它分割开来了。合并前3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场厂关系总有磨擦,农场一些人说他们是工厂的“殖民地”,而工厂一些人则认为他们是农场利益的实现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由于价格体制实际上还存在“双轨制”,蔗价根据市场预测由政府定价,糖价根据供求浮动由市场定价,很难把好天平;蔗价定得过低或过高,均使一方受损,挫伤积极性。为了维护农垦的整体利益,每年湛江局都要成立一套班子来协调农场与糖厂的关系。即使这样,也难免会出现“顺得哥情失嫂意”。员工们说:“吵吵闹闹又一载,遮遮掩掩又一春。”这是原来农场和糖厂关系的一种真实写照。如今厂场合二为一,统一核算,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矛盾消除。日前召开“广前模式”研讨会,专家们从各个侧面论证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认为路子对头,方向正确,有很强的生命力。按照专家们的说法,显而易见的是,农场与糖厂合并前,所追求的目标是各自的利润最大化,必然带来矛盾和冲突。合并为一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最终产品利润最大化而奋斗,经济学中的“资源耗散”现象随即消失,所起的效应看来是高附加值的工业生产向低附加值的农业生产让利,实际上是“3+>14 ”的反映。一年后调丰糖厂和收获农场合并,由于优化组合的条件更好,又得“广前”经验供借鉴,可获得更佳的转变体制效应。
规模效应。市场经济是规模经济,无论农业抑或农产品加工业,没有适度规模经营,便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难以生存和发展。湛江农垦得天独厚,建国初期开垦千里赤地,如今已开垦土地10多万公顷。多年来,为使自然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实行倾斜政策,鼓励突破承包定额,又不断提高机械化、现代化服务水准,增强职工承受能力,使规模经济得以顺利发展。已有一批农业工人,承包种植面积突破40亩,劳均收入超万元,不比务工经商逊色,证明搞农业不仅可以致富,还可进入首富行列;又为发展资源型工业提供充足原料,增加附加值,形成拳头打进国际市场,为国家创汇。于小农场有利,于大农场有功,于国家有益,何乐不为!
科技效应。湛江垦区的农业,基本上是“三高”农业,靠不断引进和推广良种良法取胜;垦区的工业,靠不断增加科技含量作后盾,上水平、上档次、上效益。10余年来,湛江农垦共获得科技成果553项, 有50多个产品获国优、部优、省优称号。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 %。 据对20项工农业重点科技推广项目统计,近三年累计取得经济效益1.21亿元。原收获农场种植菠萝和生产菠萝罐头,是贯彻“科教兴垦”的好典型。这里种植菠萝,掌握计划催花技术,要何时开花结果就何时开花结果,使年结果期从3个月延续到10个月以上, 又在菠萝——甘蔗轮作中首创并运用机器粉碎茎叶回田,增加肥力,提高地力,创优质高产,荣获广东省和国家农业部多次奖励。同时,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设备,使菠萝罐头达到国际质量要求,获得美国、加拿大免检证书,以优质优价占领国际市场。
名牌效应。产品质量是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名牌货则是市场的畅销证。企业要有生命力,产品要取得消费者认可,创名牌至关重要。湛江垦区的产品,荣获国家那么多金牌奖,为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中独占鳌头,铺就一条金光大道。
“最”的由来
毋容讳言,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最深,束缚最大,最缺乏活力,转为市场经济体制难度最大。而湛江农垦集团公司作为一大国有企业群体,却愈办愈红火,唱响“最”字歌,为国有企业争得荣誉,靠的是什么?潘惠民、崔立竿认为,湛江农垦成功的法宝是“四靠”。
一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计划经济年代,湛江垦区基本是个单一的橡胶生产基地,每年由国家投资种胶,产品全由国家收走,垦区是生产单位而不是经济单位,盈亏不管,“人人捆在一棵胶树上”。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这里能跟上形势,很快建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运建综合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取决于农垦人的思想观念起了质的飞跃。勇于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努力开拓进取;坚持从高速发展经济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按照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讲究趋利避害,提高抗灾能力和应变能力,重视发展“三高”农业,甘蔗、菠萝、剑麻、茶叶等主要作物的单产均居全国领先地位。早在八十年代初,尽管还未用上“调整作物布局”这个词,却能明确作出“南蔗北果中路胶”的部署,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现有甘蔗、菠萝、剑麻、茶叶面积超过50万亩,远远超过橡胶面积;尽管也未用上“调整产业结构”这个词,考虑到农场不能固守在农村,必须进城务工经商,兴办二、三产业,缩小城乡差别,又明确提出“大农场进城,小农场下乡”的工作思路,并在实践中做到把经营的触角伸到深圳特区,跨国承包多哥糖联,迈出了跨地区、跨国界、跨行业经营的一大步。近几年来,垦区又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以工兴垦,以贸促工,以厂带农,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来不管社会上刮起什么风,垦区一直扭住农业不放松,扎扎实实打基础,使包括场办工业在内的近300 家工业企业和一大批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有坚强的后盾。当今全国有那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而湛江农垦属下企业80%以上盈利;全国有那么多国有企业的产品在竞争中打败仗,而湛江垦区的农业及相关产品能荣获那么多金牌,畅销国内外,正是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的体现。说到底,湛江农垦经济大发展的过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
二靠坚持改革,不断深化改革。早在1980年,湛江垦区便在全国农垦战线先走一步,引入农村家庭承包机制,推行联产承包;接着兴办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而且卓有成效,被广东省领导和专家学者誉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范。从九十年代起,又实施一系列改革,推行转、租、股和国有民营。从事农业的员工做到80%以上的生产、生活费用自理;实行以经济实力雄厚、效益好的绿洲水泥厂,兼并连年亏损、濒临倒闭的第三机械厂;实行以农产品为龙头,组建剑麻集团公司;实行以行业为纽带,将农垦的承建商、建筑商和建筑设计室联合组建建筑集团公司;实行农工一体化,将四个国有大型工厂和农场,合并组建两个糖业发展有限公司;还有两个厂场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试点。改革年年抓,抓得早,改得好,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大发展。
三靠狠抓教育,提高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科教兴垦,教育为本,湛江农垦把企业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提高员工素质上。为此,把教育纳入经济建设总体规划,建设从幼儿教育、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到成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了与垦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垦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未含政工专业人员)7486人,比四年前增长四成多,形成一支强大科技队伍,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四靠发挥强大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湛江垦区始建于1951年,由部队林业工程第二师全体转业官兵、翻身农民、大中专毕业生、专家以及一批爱国归侨组成。历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有严密的组织,有严明的纪律,有身先士卒的领导作风,工作有人管,思想有人带,生活有人理。一言以蔽之,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这是湛江农垦经济上得快,金牌拿得多的很硬朗的一条。
“生活的道路总是绵延不断,历史的长河总是滚滚向前”。荣誉是在荣耀的事业中获取的,在披荆斩棘中成长起来的湛江农垦人,敢于造“大船”,善于靠“大码头”,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靠实事求是之智、改革之斧、科技之剑和金刚般的组织之力,从而创造出广东农垦“八大块”中实力最强、基础最扎实的一块宝地,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面对世纪之交,坚持“四靠”法宝,到本世纪末,湛江农垦人定能实现经济发展速度、效益和职工人均收入的增幅,“确保1.5番,力争1.75番,奋斗两番”,提前实现垦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