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贸易结构的新变化及其影响_贸易结构论文

日本贸易结构的新变化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新变化论文,结构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度的日本《通商白皮书》指出:“在日元不断升值的形势下,来自东亚地区①的进口日益增加,日本的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据统计,1994年日本的进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4.2%和9.6%,为2747.42亿美元和3956亿美元。在1984-1994年的10年中,进出口额分别增长约2倍和2.7倍。其中,1994年日本对中国的进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4.1%和8.2%,为275.66亿美元和186.82亿美元②,中国已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正确分析近年来日本贸易结构发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无疑对我国吸引外资和适时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日本贸易结构的变化

众所周知,日本由于自然资源不足,国内市场狭小,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很大。因此,日本历来采取“贸易立国”即“出口立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只出不进”已成为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顽症。如1984年,日本制成品进口率为31%,其人均制成品进口额仅为303美元,为当时西德的1/5,美国的1/3。但自1985年9月西方五国财政部长会议以来,随着日元汇率的不断暴涨,日本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新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制成品进口势头凶猛

据日本大藏省统计,1990年制成品进口额为1180.28亿美元,1993年为1252.04亿美元,而1994年达到1517.36亿美元。制成品的进口比率也由1990年的50.3%,1993年的52.0%上升到1994年55.2%的战后以来最高水平。在1994年制成品进口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服装类等纤维制品,金额达152.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7%;办公用机器为90.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2%;半导体等电子零部件为73.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6%;汽车为72.37亿美元,增长38.0%。

制成品包括产品原材料(中间产品)、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等。从日本制成品的进口结构来看,1988年以后出现了四种趋势。第一,原油等矿物性燃料及铁矿石、木材等产品原材料因受国际市场行情和价格因素的影响,进口额明显呈下降趋势。矿物性燃料的进口比重从1985年的43.1%下降到1993年的20.3%(参见表1)。第二,零部件的进口趋于增加,特别是机械行业零部件的进口增加明显。据日本进出口银行推测,到1996年日本制造业在海外当地生产据点采购零部件的比重将超过1992年(美国、加拿大54.2%,亚洲“四小”47.5%,欧洲联盟45.7%,东盟43.1%)4~5%。第三,消费品的进口有所增加。总进口中消费品所占比重从1988年的12.1%提高到1993年15.8%,其中非耐用消费品同期从5.7%提高到8.3%,耐用消费品从6.4%提高到7.5%。第四,生产资料的进口也有所增加。即从1988年的11.9%提高到1993年16.1%。

表1 日本的进口额变化(单位:亿美元)

1988年 1990年 1993年

进口总额 187.54

2347.99 2406.70

(100) (100) (100)

生产资料 223.40

328.82388.68

(11.9)

(14.0)(16.1)

耐用消费品119.39

202.86180.32

(6.4) (8.6) (7.5)

非耐用消费品 107.06

141.48199.42

(5.7) (6.0) (8.3)

食品 291.20

315.72394.13

(16.1)

(13.4)(16.4)

原材料280.40

284.67272.13

(21.9)

(12.1)(11.3)

矿物性燃料383.56

567.32488.40

(20.5)

(24.2)(20.3)

制成品918.38

1180.28 1255.04

(49.0)

(50.3)(52.0)

资料来源:按日本大藏省《外国贸易概况》各年有关资料计算。

()内为进口商品构成比(%)。

促使日本的制成品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1)日元升值。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使许多日本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纷纷将生产线外移,在亚洲建立“零部件采购”及“产品加工”基地。1993年度,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达66.37亿美元,较上年度增加18.4%。③此外,日元升值还使日本的制成品进口价格相对下降,导致进口的增加。(2)消费者的低价格取向。与“泡沫经济”盛行时期不同,近年来日本消费者已不再偏好价格昂贵的国产品,而开始逐渐接受质优价廉的“舶来品”。此外,在消费结构上,对商品的选择标准正从价格、质量等实用价值转向对名牌、包装、时髦、设计等欣赏价值的追求。其中对名牌汽车和化妆品的需求尤为引人注目。(3)日本通过对亚洲直接投资和海外生产转移而建立的商品供应体系日趋完善。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日本企业把东亚地区视为生产的基地,从80年代末以来,日本实际上是通过对亚洲制造业部门的投资,在东亚地区构筑一个面向日本、欧美以及亚洲当地的生产、销售、供应网络。此外,随着日本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及在当地生产的增加,返销日本的制成品也不断增加。据1994年2月日本机械出口协会的调查,日本AV(音响、放像)器材的海外生产比率较高,约占日本AV上市额的40%,录像机约占36%,这些曾作为日本出口主力的商品,正在成为进口的主角。因此,AV设备及服装的进口渗透度(进口/日本国内生产+进口-出口)日益增高,其中彩电、录像机、服装的进口渗透度分别从1988年的8.1%、3.6%、38.9%上升到1993年的52.9%、11.6%和61.1%。④(4)政府促进进口的政策。最后几年日本政府为缓和日趋尖锐的对外贸易不均衡及避免沦为“世界孤儿”,曾多次通过扩大公共投资、减免所得税和降低住房贷款利率等措施,以扩大国内需求。同时,提高进口免税商品的金额限度,增加政府部门对外国商品的采购。其中,1993年11月发表的促进放宽限制的“平岩报告”,为扩大进口又作了一些新的努力。最近,为了对付急剧的日元升值,日本政府于1995年3月31日,决定加快实施《推进放宽限制的五年计划》,其中包括将对1091个项目进行“松绑”。以达到扩大消费者的选择余地、缩小国内外价格差、扩大内需、促进进口和消除对外贸易摩擦之目的。⑤(5)流通部门大挖进口潜力,开辟进口渠道。日本的超级市场和百货公司积极采取“自主规划、开发进口”的策略。以日本大荣公司为例,该公司未经贸易商社而直接进口商品的金额,从1992年的1153亿日元增加到1993年的1258亿日元,预计1994年将达到1397亿日元。此外,由洁士可、优尼、泉屋共同出资筹建的共同采购机构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在北京和加尔各答成立办事处,以扩大其进口基地。⑥(6)周期性经济复苏刺激了国内市场,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进口骤增。经过3年持续“超低空飞行”的日本经济,目前已步入复苏的轨道。加之最近阪神大地震的“复兴需求”使生产资料市场,钢材、水泥、木料等的需求迅速膨胀,只能靠大量进口以解燃眉之急。

(二)机器类零部件出口明显增加

从出口结构变化看,机械类零部件的出口比重上升,据日本大藏省关税局最近统计,1994年半导体等电子零部件和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2.9%和18.2%,为293.07亿美元和175.5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4%和4.4%,名列出口第二、四位。此外,办公用机器、科学光学仪器、钢铁、发动机的出口额也分别达到291.4亿美元、158.95亿美元、148.42亿美元和140.25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4%、11.5%、2.1%和22.7%。近年来在日本机器类产品出口中,零部件明显增加,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亚洲“四小龙”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零部件、中间产品等关联行业相对落后,因此,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必需从日本增加进口;二是伴随着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扩大,在海外当地设厂和开始生产的初期,需要从日本国内筹集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参见表2)。

表2 日本出口额变化及商品结构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引自日本《钢铁界》1994年9月号。 ()内为构成比(%)。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各类出口商品中一向保持领先地位的汽车出口,近两年来连续出现下降的趋势,1994年的出口额为569.14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5%,出口比重也由1992年的17.8%降为1994年的14.4%。其原因主要是:(1)汽车行业正在向以美国为中心的海外市场转移;(2)西欧各国经济不振所引发的需求疲软;(3)中国进口汽车关税的调整等。

如果我们对1986年以后日本的商品出口率进行分析,就会清楚地发现,出口诱发效果(海外子公司通过从投资国进口当地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和零部件,来诱发投资国出口)及出口替代效果(海外子公司在当地生产的产品,通过当地销售向第三国出口,代替了投资国的出口)非常明显。特别是将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出口比重相加,几乎占日本整个出口比重的80%,并且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即消费资料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而生产资料所占比重则稳步上升。一般认为,生产资料的出口数量不受其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其出口量与其他商品相比,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较低。同时,当消费资料实行出口替代时,由于根据海外收入的变动,可以随时调整当地生产的供应量,所以消费资料的出口数量也很难受到影响,消费资料出口的收入弹性值与其他商品相比也处于低水平。

总之,随着海外生产的扩大、生产资料出口所占比重的增加及消费资料比重的减少,将会出现整个出口量的收入弹性值、价格弹性值的绝对值逐渐下降的倾向。

(三)日本进出口贸易地区结构的新变化

首先,在1994年的日本对外贸易中,日本同美国的贸易仍占首位,即从上年的1606.4亿美元增至1802.2亿美元,增长12.2%,美国占日本对外贸易的比重从上年的26.7%上升到27.0%;欧洲联盟与日本的贸易额从上年的865.6亿美元升至1994年的929.6亿美元,增长7.3%,1994年欧盟占日本对外贸易的比重与1993年的14.4%基本持平。与美、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994年日本对包括亚洲“四小龙”、东盟和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迅速扩大(参见表3)。

表3 日本进出口贸易地区结构变化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1995年4月号日本《贸易与关税》的统计数字制成。()内数字为构成比(%)。

从上表可见,1994年日本对亚洲“四小龙”的贸易从上年的1110.3亿美元增至1245.5亿美元,增长12.1%,对东盟从上年的834.8亿美元增至981.9亿美元,增幅为17.6%,对中国的贸易增长最为显著,即从上年的378.4亿美元增至462.5亿美元,增长22.2%。另据日本大藏省最新发布的通关速报表明,1995年第一季度中日贸易额达到118.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5%,创历史最高纪录。⑦

其次,从商品的出口地区结构来看,美国所占的比重从1985年到1993年呈逐年下降趋势,减少了8个百分点,到1994年又上升0.5个百分点;欧洲联盟所占比重从1985年到1990年上升约7个百分点后,近三年来却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东亚地区从1985年到1994年的所占比重增长较快,1994年三者合计大约占日本出口的44%。

再从进口的地区结构看,1985~1994年,美国所占比重只增加了3个百分点;欧盟则有5.8个百分点上升;东盟减少了约2个百分点;中国大陆的进口上升了5个百分点。可见日本从美国、西欧和东亚地区的进口占其总进口的2/3左右,另外,由于受原油价格下跌等因素的影响,中东与日本的进口比重(1985-1994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进口额亦由299.3亿美元下降到280亿美元。

第三,从1994年上半年日本从不同地区的制成品进口的顺序来看,在东亚9个国家和地区中,除菲律宾外,其他8个国家和地区均位于前20名之列。若将前20位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增长率加以比较,新加坡比上年同期增长44.9%,居首位,而除香港和菲律宾外,其余7个国家和地区则处于前10位。从1994年上半年对日本增加进口的贡献度看,以零部件为中心的生产资料的贡献度为最大;东亚进口的贡献度比美国更大些。⑧

(四)日本贸易结构变化的趋势

当前日本经济处于缓慢回升阶段。预计1995年日本经济在上年有了一定好转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年经济可望增长2.5%以上。从内需看,个人消费仍将增长,企业设备投资将实现四年来的首次增加,国内需求的逐渐趋旺将有力推动经济增长和国外商品的进口。从外需看,世界经济特别是东亚经济增长强劲,将会增加对日本商品的进口。据日本国民经济研究协会的中长期预测,1994-1997年,日本进口贸易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5.1%、6.9%、8.6%和9.2%。1995年日本进口贸易额将达到2387亿美元,到2000年为3270亿美元、2005年为4481亿美元,到2010年将增长到6190亿美元。由于进口制成品的不断增加,日本贸易收支的黑字会逐渐缩小到461亿美元(参见表4)。

表4 日本国际收支的预测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日本(财)国民经济研究协会编《日本经济的长期展望》转引自辽宁大学《日本研究》1995年1月号,第51页。

此外,今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大致上还会维持美国、亚洲、欧洲“三分天下”的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东亚地区同日本的贸易有凌驾于美、欧之势。

从商品的进出口结构看,今后的最大特色是制成品进口的显著扩大与生产资料(零部件)出口的增加。而随着制成品进口的增加,日本的贸易结构也将由“进口原料、出口加工制成品”转为“以进出口制成品为中心”的贸易模式。

综上所述,随着日元升值已成定势,日本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生产的规模将日趋扩大,这将使日本与亚洲地区的产业分工关系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之间最终产品的交换)转向“产业内贸易”(同一产业内零部件与中间产品的互换),双方产销关系将日趋密切。这也为日本贸易结构向比较优势结构的转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可以预计,今后以东亚为中心的向日本的返销进口将会进一步扩大;通过促进海外当地的销售,出口替代亦将越发活跃。这些结构性变动将逐渐影响日本贸易收支的动向,使日本的对外贸易盈余有所改善。

二、几点思考与对策建议

日本贸易结构的新变化,必将对亚洲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与日本一衣带水,1994年日本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这一势头还在继续发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抓住日本放宽市场限制、扩大国内需求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促成我国出口结构的高级、高附加价值化,并使出口结构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对此,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日本国内市场和产品的国外市场的调查,使我国的出口产品适销对路,并确实具有价格和非价格竞争力。出口企业要及时研究日本国内市场规模、市场潜力、营销策略、销售渠道、经济和政治局势、进出口政策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设计、包装的具体要求。此外,对日本人的风俗习惯、生活爱好等情况也必须了解清楚,否则就会碰壁。如日本人喜食泥鳅,视泥鳅为高档营养品,每年从我国进口量达3000吨左右。我某外贸单位欲以味美、营养价值更高的鳝鱼取代泥鳅,但却遭日商拒绝,因为日本人视鳝鱼为蛇类,不敢食用。另外,在发展进口贸易时,由于日元升值,日本产品价格提高,更应强调货比三家,全面权衡,适当地降低对日本进口的依赖程度,实现进口多边化。

第二,坚持不懈地贯彻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积极推广实施ISO9000出口商品生产企业质量认证体系。世界经济发展表明,质量是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亦是产品能否在国际市场取胜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商品质量意识淡薄,出口商品质量不高,假冒伪劣商品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国际市场,对我贸易信誉造成的影响一时难以恢复。为此,笔者建议:(1)积极推广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标准。该标准是合作生产、合作开发、商品贸易、质量仲裁和技术交流中确认质量保证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现在,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覆盖范围已经达到了76个国家和地区,获得质量认证的企业截止到1994年6月已经达到7万多家。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已成为企业质量经营中的必需手段。例如,欧盟最近规定安全方面的产品必须获得ISO9000的质量认证,此外美国福特、克莱斯勒和通用这三大汽车公司也于去年宣布其所有零件供应企业都必须取得ISO9000的质量认证。从1996年1月开始将不使用没有获得质量认证的企业的零件。今后,如果不取得质量认证,就无法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因此,只有实施推广ISO9000系列,才能消除质量体系国际互认问题上的障碍,才能给我国产品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实践证明,凡获得国家出口商品生产企业质量体系(ISO9000)工作委员会颁发的认可证书的企业,不仅在降低不合格率、提高质量方面效果显著,而且在签订合同、扩大出口和提高售价方面亦显示出很大优势。(2)改进产品设计,注重产品包装,创造更多的名牌商品。大量的出口商品实录表明,出色的设计、精巧的包装已越来越被视为是扩大商品出口、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三,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价值。1993年我国对日本出口中,制成品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按日方统计已高达69%。但应看到,这是由于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和我国部分初级产品出口减少所致,实际上我国对日本出口的制成品中多为纺织品和粗加工制品,真正附加价值高的工业制成品并不多。为此,必须深化贸易体制的改革,促使外贸出口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型、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以及“出口集约化”等效益增长型转变。此外,要采取措施,纠正抬价抢购、削价竞销,从而造成出口收购价格上涨,出口卖价水平下降的混乱现象。

第四,与日本一些大型超级市场合作,利用日元升值、日本政府放宽限制及日本国内市场巨大的消费能力,将商品打入日本市场。如前所述,日本一些大型连锁超级市场(如大荣、八百伴)与百货公司正积极利用日元升值,在亚太地区寻找合作伙伴。并通过自主企划开发而进口商品。据日本专家估计,这种称为“开发进口”的贸易方式,将扩大到食品、自行车、服装、体育用品、日用杂货等领域。为此,我们应把握住贸易机会,增加对日的出口。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日本的国内市场。而首要的是恢复我国出口商品的信誉。如可以通过各种精品展销会、博览会等宣传我国的产品;也可利用日本一些著名商店的柜台,经销我国的系列化优质商品,使广大的消费者能看到、买到中国的优质商品,改变对中国商品的印象。(1995年6月稿)

注释:

①泛指亚洲“四小龙”、东盟和中国。

②日本《贸易与关税》1995年4月号,第68页。

③日本贸易振兴会白皮书·投资篇,1995年版,第511页。

④根据日本大藏省贸易统计、通产省机械统计、纤维统计。

⑤参见日本《经济学家》1995年4月18日,第48页。

⑥日本《钻石周刊》1994年5月21日。

⑦1995年5月9日《中国经营报》。

⑧日本《钢铁界》1994年9月号,第13页。

标签:;  ;  ;  ;  

日本贸易结构的新变化及其影响_贸易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