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问题是社会福利科学的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问题是论文,社会福利论文,研究对象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来说,社会贫困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共同研究对象,但是两者截取的侧面和功能有所不同,社会保障注重来自经济方面的贫困,社会福利注重来自生活方面的贫困。社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人们面临的生存权问题,社会福利则是通过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救助解决面临的生活权的问题。两者是社会安全稳定机制中的两个相互平行又相互制约的体系。在研究方法上,社会保障是从宏观的社会问题入手,社会福利则是从社会问题具体化了的生活问题,也就是从微观入手。由于存在着这样的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区分的关系,所以,两者在研究对象上各有自己特定的范围。
传统的观点认为,劳动问题或者说经济问题所引起的贫困是社会福利的研究对象。当然,这种观点在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单一化的社会状况中,无疑是具有说服力的论点。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带来了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贫困的产生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结构,而是从生活结构、生活方式、生活关系等社会的各个层面上反映出来,更多的以生活问题的表现形式浮现在现实的生活之中。伴随着这种变革,中国的社会福利需求在质和量的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福利也已经不再以孤、残、老为对象,开始扩大到一般的民众。在这种连锁的变动中,社会福利的研究也开始从传统贫困的认识观中游离,把分析问题的注意力转向生活问题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福利的研究对象尽管依然是贫困问题,但在认识贫困时,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问题,更多的是关注生活问题,社会福利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与传统的研究相比,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对社会福利历史的特征和它的现实性以及应用性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一、贫困的现代化特征
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贫困标准的内涵是变动的,其量值是不定的,具有相对性。社会福利研究对象的历史演变过程也再次证明了这一论点。
社会福利从它最初的研究阶段开始,就始终把贫困现象作为最基本的研究对象。但是,它对贫困的认识过程却经历了“谁贫困——为什么贫困——如何消除贫困——预防贫困”的发展阶段。在对贫困产生根源的认识上也经历了“个人贫——社会贫”,“经济生活贫——社会生活贫”的过程。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对贫困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也经历了诸多的变化阶段。中国在向现代生活推进的转型时期,贫困的内涵和外延也必然发生变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生活的全部内容构成现代化贫困的内容。现代贫困不仅包含着传统的经济贫困,跟传统贫困相比,具有多面性和多样性。尤其是现代贫困对生活带来的不安更为深刻,更为扩大,可以说人的生活走向了一个面向社会全面开放的时期。现代贫困的内容已经突破了以往经济学所规定的贫困现象的范畴,扩大到生态环境、家庭解体、社区问题以及人的价值观,乃至颓废文化等方面对生命的威胁,已经不能单纯地将其理解成物质上的贫困或者贫穷,它包括着生活全部的内容。
其次,以收入来源为主的经济标准不是贫困的唯一标准,它还应该包括生活质量等综合的内容。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活的富裕,个人的幸福感,并不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顺理成章地出现。恰恰相反,现代化程度越高,个人的充实感、幸福感越低,对社会福利的依赖性越强。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生活问题越来越深刻化、扩大化的缘故。比如,我们从产品配给时代跨入商品极大丰富时代后,在享受到高消费快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公害、交通事故、生活资源破坏、人情淡薄,以及来自其他方面的危机感和贫乏感。或者说,在物质生活不尽发达的传统社会,诸如养老、子女抚育等生活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家庭或者邻里帮助解决,但是在现代社会里,单纯依靠这种途径已经不大可能,这不仅是由于生活关系的纽带松散,同时也由于人们对养老和育儿的生活标准提高了。因此,仅仅从经济体制上进行认识和寻找解决贫困的方法已经很困难,必须超越现行的经济体制的框架,抓住对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探求走向新的生态环境和新生活的可能性。
第三,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造成贫困的原因社会因素大于个人因素。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个人的主观因素导致贫困的成分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来自社会的诸因素。而这种社会的诸因素是综合性的。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精神的等各个方面。对贫困者进行认识的时候,重在从客观因素分析产生其贫困的原因,而不应该过多追究个人的主观因素。它虽然是一种个人贫的表象,但是反映了社会贫的实质。
由于贫困的内容和产生的根源发生了上述的变化,因此,从社会福利研究的视点出发对贫困进行认识的时候,应该从贫困的内在构造入手,展开对生活构造,生活具体化的研究。这就是社会福利研究的使命。
二、现代生活问题的构造
现代生活问题究竟包括什么样的内容?它的构造怎样?生活问题与社会问题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这是需要首先明了的问题,以下试图通过现代生活问题构成表来加以说明。
下页的现代生活问题构成表力图说明:第一,现代生活问题的变化是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可以看到,社会转型时期反映出来的生活问题,诸如老人养老设施、文化生活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失业者家庭的生活援助问题、交通事故导致本人和家庭生活破坏问题等等,都是从变迁性社会结构以及基本性社会结构中产生的。比如,目前各大城市通过社会福利的发展解决独身生活老人的孤独以及护理问题、挂钥匙儿童的午餐问题等,即是家庭结构、人口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综合性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生活上的问题。
现代生活问题构成表
社会结构
社会问题现代生活问题
转 生产结构
农业问题农村贫困、农工差别、农产品价格不合理、
土地丧失、年轻劳动力流失、老后无保障
个体经营问题
竞争激烈、破产引起的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家庭
生活不稳定、医疗、老后无保障
型
劳动问题 失业、劳动条件恶劣、工伤、职业病、企业与企
业之间工资待遇不平等、劳保福利不健全、劳动强
度过重
消费结构公害问题 大气污染、水及食品污染、噪间、绿地和植物减少、
公害病
社
消费者问题物价上升、假冒商品、有害商品、消费者健康遭受
危机、家计开支增大、超前消费
生态环境问题
生活环境恶化、交通堵塞、交通事故、住宅难、公
共福利设施不足
社会文化结构 社区社会问题
邻里互助机能弱化、居住密度过高、生活服务设施
会 不足、犯罪率高、人口大流动、生活不安全感
家庭问题 核心家庭化、家庭机能弱化、婚外恋、离婚、独生
子女孤独症、单亲家庭、代沟
拜金主义 卖春问题引发的对女性权益保护、盲流
人口结构老人问题 虐待老人、老人再婚、病卧老人护理、老年病预防、
生活照顾、老人公寓、老人文化设施
儿童问题 童工,儿童失学、弃婴、孤儿福利设施、儿童游玩
场所减少、儿童读物成人化、升学竞争
残疾人问题 残疾人歧视,残疾人的婚姻、就业、生活护理,残
疾人的康复训练,文化生活
第二,社会问题并不等于生活问题,生活问题是社会问题的日常化和具体化的反映。社会问题是宏观意义上的把握,它并不是社会福利直接的研究对象,可以说它是社会政策学或者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但是社会问题是生活问题产生的直接渊源,生活问题是把政治化和经济化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分解,表现出了它的日常化和具体化。比如,在解决残疾人问题上,社会福利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具体的服务,解决它的康复、生活照顾、智力开发以及精神生活问题。但是,社会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的主要着眼点则在于努力创造一个残疾人与普通人共生存的社会环境,并从经济生活上保障它们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经济来源,在解决老人问题上也同样如此。作为老后生活经济来源的养老保险以及养老金的问题,是社会保障运作的基本范畴。但从目前反映出来的问题看,特别是城市中的老人群体,他们面临的不安全感主要是来自疾病、生活照顾、精神孤独等生活层面上的问题。这是依靠经济保障所解决不了的,需要通过社会福利的方法解决。
第三,人是承担生活问题的主体。生活问题是通过一个个人的生活侧面构成的综合体,人是承担生活问题,同时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主体。因此,有人认为“社会福利是人的福利”。这是因为社会福利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的生活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障人的生活权利。同时,支撑社会福利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人与人构成的复杂的生活关系在维系社会统合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民间团体自发的社会活动,志愿者个人的义工活动将是现代社会福利发展的主要支柱。
第四,生活问题的综合化、文化化趋向。以往我们理解的所谓日常生活,就是指的柴、米、油、盐,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等于消除了生活的后顾之忧。但是,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到。现代社会的生活问题越来越呈现综合化的趋向。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生活领域里的综合反映。生活是几千年人类历史的积淀,生活意识、生活方式、生活结构的变化都要受到历史文化的制约,同时它又是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社会福利在实施的过程中,自然要依靠社会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但是通过历史和文化的作用也是实现社会福利目的的一个途径。正如我们现在提倡的通过街道成立包护小组解决社会孤老日常生活的问题,这正是基于中国邻里互助的传统文化,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范例。此外,老年大学、老年体育、老年服装等社会文化生活的繁荣,也是生活问题文化化的一个写照。
三、把生活问题作为社会福利研究对象的理由
根据以上所作的分析,可以获得这样一种认识,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如何提高生活的质和量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已经不仅仅只是生存权的保障,同时更期待对生活权利的保障。解决生活问题的目的正是为了达到保障人们的生活权利。这是其一。由此可以认为,我国对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存权的保障,第二个层次是生活权的保障。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正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对全体国民采取整齐划一的福利保障政策,我们需要两个层次、两条机制相互补充、同进并举的方式。这就是社会保障立足于宏观的社会问题的视角,解决社会成员的生存权的问题,社会福利从生活问题出发,解决社会成员的生活权的问题。两者的对象不同,需求不同,发展阶段上也有差别,当然,对应的政策和实施的方法也有极大的不同。明确了这两者的区分,就可以使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更有效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其二,发达国家发展社会福利的经验表明,社会福利不同于社会保障以及社会政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是采取一律的、均等的方式,而是兼顾特殊性和个别性,同时,它提供福利服务的过程,也包含着人际关系调节的内容。鉴于社会福利的这种特殊功能,要求它必须从生活中各个相互关联的环节上把握问题的实质,如果只是把各种问题进行平衡,撷取平均值简单处理,则往往又会陷入将现代贫困作为单纯的物质上的贫困或者贫穷来认识的误区。如果把生活问题作为对象,同时,对生活权具体生活内容的多层次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进行解明,上述的社会福利独自的功能就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三,生活贯穿人生的整个过程,生活也就是人生。人们对生活的运筹,对生活问题的关注和解决的过程。又是人作为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把生活问题作为其对象,会使人感到社会福利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连接,是自己权利和义务的构成部分,而并非与己无关,或者仅有权利而没有义务。过去被作为客体认识的贫困对象,可以被置于主体的位置加以理解,增强主体的参与意识。
四、生活问题的理论框架
在确立生活问题的理论之前,首先需要明了的是关于它的定义。但是,对其下一个高度概括,或者说精确的定义、本文恐难承担其使命 这里只能粗略地谈一下对定义的理解方法。
对生活问题定义的理解:生活者的生活在与社会生活统合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依靠个人以及家庭的努力,仍然不能摆脱面临的生活困境,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准,需要通过社会和社会互助来加以解决的问题。
这里提出生活者的生活,并非单纯的个人的生活,生活问题常常以家庭或者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的产生却不在于个人或者家庭,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根源。它包括社会性、全体性、主体性、现实性。此外,生活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侧面,生理的、人格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认识。
生活问题构成的要素:根据生活问题生成、缓解、消解的规律,可以认为生活问题的构成要素有以下几点:第一,需要解决、缓和、改善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社会意义。第二,生活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助长它的原因。第三,为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而形成的群众运动和社会活动。第四,提出的缓和改善政策,获得社会的认同。
生活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与运用报酬购买生活资料两个途径实现家庭与社会的交换过程,以此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个人、家庭与社会交换出现不协调的时候,就产生了生活问题。通过这种途径产生的生活问题大致划分为三种:第一,生活本身的属性在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时候产生的困难,比如由于高龄、年幼、残疾、能力差别的原因出现的问题。第二,由于制度文化、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出现的生活上的困难,比如男女不平等、城乡差别、特别群体的歧视等带来的低工资、差工种,以及劣等文化泛滥、吸毒犯罪等等。第三,生活关系破坏带来的困难。家庭内部关系以及家庭与社会之间关系不协调产生的离婚、犯罪、家庭纠纷、家庭暴力,在邻里、单位、社交等方面,由于关系处理不当带来的烦恼和孤独等。第四,社会结构调整失控出现的失业、盲流、乱开发等带来的本人及其家属生活困难。
以上的问题并不是在它产生的同时就已经形成生活问题,而是在生活自助原则的社会中,首先有单位、生活者个人以及家庭成员的努力来缓和以及解决,在共同努力的过程中逐步朝着社会化的问题发展。
生活问题的类型:在上述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活问题大致可以分作三种类型:(1)生活遭致危机。即不能维持现有的生活,生活水准急剧下降。例如失业、离婚、工伤、老龄等社会成员,由于突然的变故,自然的生理变化引起。(2)生活持续濒临危机状态。长期处于生活危机的状态中,得不到任何改善,最后,连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准也难以持续的状态。(3)生活面临困难。生活者本人或者家族成员包括社区社会,由于身体的、生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原因,使生活遭受破坏,如居住狭窄、子女犯罪、独居、环境污染、城市建设开发使生活环境破坏、女性就业歧视等直接间接的原因带来的生活困难。
生活问题的研究方法:生活问题总是通过个人、家庭这些社会构造中最小的社会细胞反映出来,所以,它是一种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它首先对作为微观的个人的生活问题产生、发展和解决的全过程给以清晰的了解,通过大量的个案观察,进行假设、比较分析后获得宏观的答案。同时,个人的生活常常处于一种流动的、变化的,或者跳跃的状态中,不可能是千人一面,制定政策时应该注重它的个别性和特殊性,而不追求一律性。
人的生活是反映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缩影,它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对生活问题的解析,需要包括个人心理状态、社会文化环境的多重因素。
生活问题还具有日常性的特点,日常生活中活动的主体是人,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就不可能脱离人以及人与生活的关系,而具体解决问题的操作方法也是通过人与人的交流、交往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它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社会福利服务的方式,使服务的实施者和接受服务的对象,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完成。其中包含着双方对现代化生活的理解、憧憬、努力等理念、生活关系沟通的内容。它不可能像解决其他社会问题一样,以制度的、经济的、规范的方法实现。
注释:
本文系国家“九五”社科基金资助课题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