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当代哲学问题的梳理与分析_哲学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当代哲学问题的梳理与分析_哲学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若干当代哲学问题的梳理和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当代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2)02-0019-05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研究虽然只有20年的历史,但其间经历过多 次热烈的争论,这些争论的具体内容尽管各有差别,争论者对于这一点却有着大致相同 的看法,即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无论是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还是对于当 代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进程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在于:话虽是这么说,但真的 具体到如何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时,却出现了很大的争议。一部分人口头上 承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并且摆出一副“批判吸收的”姿态,实际上却对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很难说得上是科学研究的大批判;还有一部分人则从西方马克 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中,吸起其中的“后现代资源”,摆出的是一种如“西方马 克思主义”当年那样激进的批判立场,数落“现代化”的种种弊端。这一部分人倒是真 的希望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问题,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同中国 现代化的关系。只是他们的后现代立场虽然有一种浪漫的救世情怀,但的确是有些历史 的错位,脱离了中国国情。可见,如何真正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的“意义 ”,的确是件难事。笔者认为,这其中首要的是应梳理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当代 哲学问题,并站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立场上,对这些哲学问题作客观而科学的论析。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是什么”,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葛兰西、科尔施 等人大都明确地认为应该是一种“批判的辩证方法”,抽象地看他们的理论命题,我们 大概也能接受。然而,一当我们具体到这一论题的真实含义时,分歧就立即显示出来了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规定为一种批判的“总体 性辩证法”,甚至认为即使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所有论题,只要不抛弃“总体性的 辩证法”,仍旧可以被称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科尔施和葛兰西的 赞同。科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定为一种理论与实 践相统一的“总体性理论”,葛兰西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分析历史的科学方法论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讲的“总体性辩证法”有两点不同于我们传统的理解。其一是他 们所讲的辩证法是不能脱离“人的实践”的,因为他们认为脱离主体谈论所谓的客观辩 证法,只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丧失革命的批判精神;其二则是他们所说的辩证法是一种 只存在于社会领域中的“历史辩证法”,不承认存在有自然辩证法。因此,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特质被规定为一种以“历史”为基础,以“人以及实践”为中心,以“人类社会 ”为研究对象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上述观点引起了我国 学术界的广泛争论,也引发了对他们的批评。

批评和争论实际上缘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的不同理解,它主要体现在“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流行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 学既要研究自然界(包括自在的自然和纳入人的实践领域的自然)的规律,也要研究人类 社会的规律,这样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模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这实际上并没有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 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被理解为一种近代哲学。在他们看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 和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相比,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已经发生了巨变。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 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把“整个世界”还原于自然物质,去追寻人类 生活世界背后的绝对本体——抽象的物质,其结果是人类生活世界、人的主体性、创造 性被忽视了,这也势必会把马克思的哲学概括为一种包罗万象的,以反映整个世界的普 遍规律为己任的哲学体系,无法区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原则区别。 马克思的哲学作为一种现代哲学,它所关注的并不是人之外的所谓绝对物质实体或者精 神实体,更不是要去建立一种能够描绘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实践唯 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就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也考察自然 界,包含着自己的自然哲学,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联系人的实践及其人类历史来考 察自然,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不同于旧式的形而上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考 察自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关注人类社会生活,只有“人类社会”才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 义哲学关注的主题。因此,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指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当然也要 考察“物质”,但是和自然科学考察物质的自然属性不同,而是应考察“物质”是怎样 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而成为生产力要素的。如果脱离人类社会的实践及其历史来考察物 质自然,只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停留在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水平上。科 尔施在《卡尔·马克思》一书中也明确指出:马克思当然承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但是它们并不构成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因为物质的自然界并不是直接影响世界历 史,只有通过“人类实践”才能对人类社会发生作用。科尔施由此批判马克思、恩格斯 的后继者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理论特质,导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一种直观 的唯物主义哲学。

可以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否定自然辩证法的存在,认为只存在历史辩证法, 这同他们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内涵的理解密切相关。而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 思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立足于现代哲学思维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内涵,我们就必 须把马克思的哲学置于同西方近代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的断裂点上予以思考,应该 通过思考这一断裂点,来阐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特质。

如果说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引发了广泛的争论的话,那么阿尔都 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倒使我们有几分亲切感,因为他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划 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了反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阿尔都 塞针锋相对地提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理论命题,他认为只 有这样才能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同资产阶级哲学严格区分开来。他并不否认人道主义在 历史上曾经起过的进步作用,但是他反对把人道主义当作“科学的理论”用来分析历史 和现实,认为只有唯物史观才能充当分析历史和现实的科学理论;同时,他也把他所说 的“历史唯物主义”同苏联模式的“历史唯物主义”区分开来。他指出,苏联模式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马克思是通过颠倒黑格尔哲学世界观,批判其唯心主义,吸取其辩 证法思想实现哲学变革的。阿尔都塞认为,这样来理解唯物史观,只能导致经济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因此,他认为唯物史观并非是一种人的哲学,而是一种关于社会结构的 哲学,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所构成的历史总体所决定 的。其中,经济结构具有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而政治和文化结构能够在一定的历史时 期决定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发展。因此,他把唯物史观的特质规定为“多元决定的”历 史观。透过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他和卢卡奇、葛兰西 等人的理论的价值取向其实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突出表现在他们都反对那种机械决 定论、技术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都是在和近代西方哲学的断 裂点上来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所不同的只是阿尔都塞是在西方科学主义哲学, 特别是在结构主义哲学的文化背景下来解读、建构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

卢卡奇、葛兰西、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特质的不同解读,实际上反映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世界化和民族化过程的统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法兰克福学派以阿 多诺、霍克海默尔为代表的“批判的唯物主义”以及以弗洛姆、马尔库塞为代表的“人 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分析学的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 物主义的重构等多种理论。可以这么说,只有我们对上述理论进行详细的清理,我们才 会真正认识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于我们当前理论建设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才能 从根本上推进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二、异化问题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

“异化问题”是青年马克思社会批判哲学的中心话语,它体现了马克思对现代市场经 济发展进程中人的价值和命运的深沉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接过了马克思哲学的“异 化”论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命运问题。其突出的代表是青年卢 卡奇的“物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支配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 论”。

卢卡奇的名著《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首先揭示了西方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物化现象。 卢卡奇在马克斯·韦伯、齐美尔的理论的影响下,受马克思《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 分析的启发,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普遍的“物化现象”。卢卡奇指出,商品交换的 原则使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它不仅体现 在生产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体现为人所创造的物 反过来控制人自身。因此所谓“‘物化’,就是在商品生产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 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物的世界成为不依赖于人的东西,反过来统治人,人不仅不能控 制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商品世界,就连人本身也变成了不属于自己的商品。人既然变成了 商品,他就必须服从商品本身运行的规律,人丧失了自由,与自身愈来愈疏远了。随之 而来的是人的价值的丧失和物的价值的上升,物支配着人的命运。

可以看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突出地展现了由于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 人屈从于物,人的命运受制于物的事实,在当代引起了广泛的回响。法兰克福学派继承 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价值取向,对当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形成了他们的“支配理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马尔 库塞指出,发达工业社会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方面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加 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却是社会对人的控制不断加强,人们丧失了内心 的真实需求、批判、否定能力,成为只知道追求物质商品享受的“单向度的人”,整个 社会成为无对立面的社会,文化哲学领域则盛行实证主义思维方式。因此,可以说当代 西方社会对人、人性的压抑在深度和广度上已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西方社会对人的 压抑主要是通过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大量商品,并通过大众媒体,如广告、娱乐、信息输 出一套生活方式,引导、操纵人们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追求,使人们不能自由地按自己的 真实意愿生活,整个私人生活日益社会一体化,人的心灵已经完全为物质商品所支配, 人全部的热情和希望也完全寄托在商品消费中。

以本·阿格尔、莱易斯、高兹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由资本主义社 会的基本矛盾引起的危机表现形式已从经济危机转变为生态危机,他们把生态问题产生 的原因直接归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的存在是以不断扩大作为利 润源泉的商品生产为基础的,而这种浪费性的过度生产必然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 果。此外,资本主义社会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以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制造出的消费主义 生活方式必然带来的“异化消费”,即工人阶级为了逃避在劳动过程中的异化而在商品 消费中体验幸福的消费,又会进一步强化生态问题,并必然造成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 统治的危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支配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异化 消费理论”实际上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文化,虽然带来了西方社会 高度的现代化,但是又伴随出现了物质至上、商品至上、人的价值失落等一系列现代性 问题,这些现代性问题的出现,实际上对工业文明的合理性和意义提出了质疑。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所以重视对“异化”问题的揭示与研究,既同他们反对那 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见物不见人”经济决定论的解释有关,也同他们关心“人的主观 精神”在西方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相关。卢卡奇认为之所以存在着“物化现象”,是出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着“物化结构”,这种“物化结构”必然会产生“物化意识”, 这种“物化意识”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必然造成了工人阶级革命的主观 精神准备不足;而法兰克福学派的“支配理论”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论” ,则揭示了随着科学技术理性的盛行,物质商品的极大丰富,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越来 越从外在的暴力统治转向从总体上控制工人阶级内在的精神世界,而工人阶级由于既受 商品经济“物化结构”的影响,同时也为了逃避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异化,进而把他们 的精神世界寄托于商品消费中,可以说,“异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他们的 上述观点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当前应如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避 免“物化意识”在全社会盛行。因为如果广大群众的主观精神世界完全为商品意识所支 配,那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也就无法取得成功。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技术理性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进步观

“技术理性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 一书中就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日益机械化、专业化、合理化,以及生产过程 根据“可计算性原则”进行调节,以保证生产的效率,这使得工人完全被纳入到资本主 义机械生产体系中,工人阶级沦为生产体系中的一个零件、一个原子,完全丧失了其作 为生产过程的主人地位。可见,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人类 历史的必然进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技术进步还意味着人的自由的丧失和价值的贬 损。卢卡奇的上述思想,奠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理性批判”的理论主题。

而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则集中批判了作为西方工业文明 核心的“启蒙精神”。资产阶级的“启蒙精神”认为,人的理性以及与之相联的科学技 术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随着人们知识的积累和理性智慧的增强,人类就可以有效地改造 自然和社会,从而建立一种富裕、公正和合理的社会。而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把“启蒙 精神”扩大为一切把人类从恐惧、迷信中解放出来,确立人类作为自然界主人的进步思 想。指出它虽然用人性代替了神性,但另一方面使人受制于科学技术理性,即工具理性 。科学技术既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又成为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工 具。也就是说,启蒙精神变成了一种新的极权主义的神话。由于技术合理性思想盛行于 西方社会,人的人格和灵魂全是通过机器铸造的,人完全被异化了。同时,技术理性所 造就的“文化工业”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文化工业所制造的文化产品的 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它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提供越 来越多的商品,制造一种生活方式,让人们沉醉于商品消费中体验幸福,从而丧失了对 自由的追寻以及批判、否定能力。鉴于以上原因,法兰克福学派另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 哈贝马斯既肯定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是第一生产力,又指出科学技术也具 有一种意识形态职能。因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统治,不再是传统的“政治统治 ”,而是以技术和科学的合法性为基础的统治,科学技术从而具有一种为现实进行辩护 的职能。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威廉·莱易斯在《自然的控制》一书中把生态危机产生 的根源首先追溯到西方哲学传统的“控制自然”的哲学世界观。他认为,“控制自然” 的观念起源于古代基督教传统。基督教的上帝对宇宙的统治权决定了人对地球其它生物 的派生统治权,对自然界行使统治权的思想就成了统治西方文明伦理意识的一个突出特 征。基督教的这一传统在文艺复兴“人的发现”的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并由近代哲 学家培根从哲学世界观上予以确立,而到了现代,“控制自然”成为支配现代人行为的 一种不证自明的观念,而之所以要控制自然,主要是希望通过技术的进步提供越来越多 的商品。

莱易斯指出,技术的进步,对自然的控制的加强,虽然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加,但是 技术不一定就必然给人类带来福音。其原因是一方面人们对技术的运用往往是无理性的 ;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通过技术来控制自然和对自然资源进行分配,从而影 响人的生活世界,并最终支配人。因此可以说,“控制自然”和“控制人”是同一发展 过程。然而无论是对自然的控制还是对人的控制都会遭到自然的反抗。前者以生态危机 的形式表现出来,后者是人的内在欲望的非理性爆发。而如果人类的要求超过自然本身 的界限,自然界就要进行报复,因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应该学会尊重自然。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理性”的批判,实际上是对西方近代以来的“理性 历史进步观”的深沉反思。在这种历史进步观的支配下,人们把历史的进步仅归结为科 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传统的“增 长第一的”社会发展观。然而,在这种社会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实践 却是一种“有增长无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虽然经济总量有所提高,但是却带来了 社会分配不公、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文化价值观断裂等现象。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 学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正是基于上述社会发展进程中实际存在的困境,对西方近代那种线 性的历史进步观的合理性和意义提出了质疑。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转型时期,虽然 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过于发达,物质商品的过于丰裕,而是要通过 如何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从西方 现代化发展的后果中吸取教训,如何避免科学技术理性的过度发展,所造成的人与自然 、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和对立的负面后果,探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 发展的现代化模式,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进步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

四、消费主义文化批判与人的需求的合理性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把当代西方社会的“异化”,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空虚和生命 意义的失落,同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联系在一起考察。他们指出,由于商品经济的 发展,商品经济的价值原则逐渐渗透到文化中,出现了当代的大众消费主义文化。大众 消费主义文化的特点是:它的目的不在于如何提升人的价值追求和全面发展,而是把文 化看作是一种能够带来利润的特殊商品。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所具有的批判精神日益衰 竭,娱乐性、消遣性成为大众商品文化的主要特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是通过商 品大众文化输出其意识形态的。其方法就是通过大众媒体倡导一种消费主义的生存方式 和价值观念,通过广告、社会舆论等控制和改变人的消费选择,使西方人产生了一种和 生存无关的“虚假需求”,人们被这种“虚假需求”所牵引着、支配着,而体现为“自 由”、“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作为人的“真实需求”却被人淡忘了。这种消费主义文化 同资本主义社会广泛存在的异化劳动相结合,使西方人更加倾心于在商品消费中去体现 幸福。可以说,消费主义文化既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同时也强化着广泛存在的 异化现象。因为从当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内容看,它已经丧失了前工业社会文化的否 定、批判性,清除了其中的异己和越轨因素,单纯肯定现实;从形式上看,当代西方消 费主义文化具有标准化、模式化、操纵化、大众化、商业化的特征;从功能上讲,则压 抑了个体主动性、创造性、自由选择的能力,它完全否定了人类的精神价值,把人变成 没有灵魂的、只知道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的单向度的人。

可以看出,消费主义文化所制造出的人的需要,所满足的人的需要,实际上是服从和 服务于资本追求利润的需要的。至于说,这种需要和人的生命的真实关联如何,或者说 ,这种需要是否合理,这是消费主义文化所不关心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当然是满足 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但是,这也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这种 需要必须同现实生产力发展要求是相适应的,必须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 、合理发展基础上的人的需要。

过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比较注重分析生产力系统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人的 需要及其消费系统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这个问题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当前科学技 术日益发达,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生态与人的精神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研究“人的 需要及其合理性问题”,这不仅原本就是唯物史观重要的理论问题,也对社会实践的发 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论题,分析 、研究这些他们对这些理论论题研究的得失,不仅有利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完善 、发展唯物史观,而且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也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当代哲学问题的梳理与分析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