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一世纪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国际国内教育管理学界普遍关注的主题,对其发展与变化的趋势进行多视角的探索,并在指导思想的管理策略方面作出明智的选择,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下面,笔者将就二十世纪教育管理的新趋势、对学校领导者的新要求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管理带来的新变化等方面进行一些阐述。
一、二十一世纪教育管理的新趋势
(一)走向对教育多重功能的管理
为了适应新世纪变化多端的和要求多样的教育环境,我们的教育应当具有不同层面上的多重目标。新世纪教育的潜在功能可分为:在个体、学校、社区、国际五个层面上的技术/经济/人类/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五种功能。
从这种多层面、多重功能的新概念出发,新世纪教育管理在研究政策制定和实践方面有着很大的变化。在传统上,对教育管理的讨论常常是基于简陋的教育功能概念,仅仅在个体或学校层面上探讨技术/经济效能和社会效能。然而,这种对教育功能的多重性、复杂性的忽视,严重地限制了教育管理或学校重构的发展。因此,在新的教育管理中,我们需要一种基于更为宽广的五层面——五功能系列的新知识。同时,在实践和研究中,对学校的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一并考虑也是十分重要的。
过去人们通常认为,来自不同层面的与学校有关的人士与组织,其对教育的期望是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的,所以也就忽视了这些方面对教育目标、教育功能的不同期望所带来的矛盾。在新的教育管理中,应当把对这种矛盾或两难问题的研究和管理作为学校改革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来加以关注。显然,如何降低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别的功能、效益之间的两难性,并争取各方面最大的和谐一致,也是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关键课题。因为这些相互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极为复杂的,某一方面取得积极的效能未必能保证其他方面也有同样的效果。为此,应当鼓励交叉学科或多种学科(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人类学、组织理论等)的合作与并用,以便理解多重教育功能和增进学校效能。
(二)走向对多元智能的管理
传统的教育目的是以必备的知识和必备的技能来装备学生,让他们能够生存于当地社会,为某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然而在新世纪,整个世界走向技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学习的全球化,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都需要在这些方面的多重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的本质呈现出多重化,即为:技术人、经济人、社会人、政治人、文化人和学习人,人的智能也应当相应地包括技术智能、政治智能、经济智能、社会智能以及学习智能。而新世纪的教育应当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相应社会背景的(或称背景化的)多元智能的社会公民。他们将投身于终身学习,并对建立背景化多元智能社会(CMI socieey)和背景化多元智能地球村(CMI GIOBAL VILLAGE)作出创造性的贡献。传统的教育目的显然是与之不符的。在这种新的教育范型之下,教育管理也应当将重心移向对发展学生CMI的教育活动的质量保证和管理。
(三)走向具有新知识基础的校内运行管理
如何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来重新设计校内运行过程,以便使学校能在新世纪中成功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并实现其教育目标?一种有关校内工作过程的新的知识基础将可以被用于指导教育管理活动,从而使学校能够让学生,教工乃至学校自身不断地学习和发展,增加家长和社区对学校的支援,改进教育和管理的技术,更有效地追求新的功能和目标,以满足高速变化的教育环境所带来的多种多样的需求。教育管理的这种新的知识可概括为校本管理的知识、健康学校剖面知识、策略管理知识、多层次的自我管理知识、多重学校功能互动和知识、层次管理知识、学校过程和谐一致的知识、学校合作及社区支援的知识以及变革领导的知识。
(四)走向全球化、本地化和个别化
信息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全球化的趋势、成为新千年极为突出的现象。这些年来,关于教育应当如何应对全球化的趋势和挑战,已经成为制定教育政策的一个关注焦点。此外,本地化和个别化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教育的全球化、本地化和个别化已成为教育管理和教育变革的一种新的范式,增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追求新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必不可少的。三者的结合便成为一种“三重化过程”。全球化即将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价值观、知识、技术、行为准则的传递、适应和发展。体现在教育管理上就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关联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支援、智力资源、新措施;本地化即针对当地背景,对有关价值观、知识、技术、行为准则的传递、适应和发展,体现在教育管理上就是在学校教育教学上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地方关联、社区支援和新措施;个性化即传递、适应和发展有关的外来价值观、知识、技术、行为准则,以满足个体的需要并适应个体的特征,体现在教育管理上就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动机,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二十一世纪对学校领导者的新要求
(一)更新现念
1、重新认识(校长)自己
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对校长的认识经历了反复地过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取得共识,人们才公认校长是一校之魂,办好学校首先必须要依靠校长。正是有了这种认识,国家和社会才引起了对校长的重视,才会出现百万校长持资格证书上岗和全员参加提高培训的局面。应该说,20世纪末,我国已解决了社会对校长的认识问题,确立了校长在学校中的决策地位。
但是,校长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校长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校长成长有会什么规律?校长应展现什么样的形象?这些是21世纪初中国的校长要回答的问题。校长只有正确认识自己面临的主要任务,才能从“创收”的苦海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提高教学质量;校长只有认识自己与企业经理的本质区别,才能确立自身教育领导的形象,使自己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成为真正的学校之魂;校长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成长规律,才能自觉追求卓越,缩短从称职走向成熟的过程。
2、重新认识教师
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天地君亲师”,这是普天下百姓所信奉的。新中国成立后,教师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强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中国社会对教师的作用存在许多互相矛盾的认识。例如,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就读于优秀的教师,但多数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学师范,当老师。这里有许多现实问题,但主要还是观念问题,或是对教师的偏见问题。由于这一原因,中国的师范院校很难招收到一流的考生,许多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也不乐意到中小学任教。如果中小学教师队伍得不到一流人才补充,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必将遇到困难。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吸引它的优秀人才于教育,那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是没有希望的。
在学校内部,校长要确立正确的教师观,即要确立教师是学校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校长管理的核心思想和理念。中国的学校管理比较严格规范,这是我们的长处;但是中国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化、形式主义严重,教师大量的精力被消耗在无效管理上,教师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正在深入,它的要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做到这点,关键在教师可以这样认为,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创新,才能激励学生对创新的追求;只有教师深入实际,重视实践才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校长要牢固地树立依靠教师的观点,要相信教师的创新能力,要相信教师的每一次成功都是他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学生学习的成功也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21世纪初中国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打破某些框框,如堂堂综合课、课课五环节,要在教师中提倡形成教学流派,活跃教学思想;要提倡教师“标新立异”让教师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为形成有特色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创造条件。
3.重新认识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过去我们比较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在重视教师主体作用的同时,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片面的,错误的。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中,校长应确立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观念。
学生学习的成功既是老师教的成果,更是学生学的结果。教育过程要重视教的过程,也要重视学的过程,要使教学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特别要重视学的过程,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校长应认识到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是学校管理取得实效的基础。
学生具有极大的学习、创造潜力,如果这种潜力能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将获得意料不到的积极效果。但是,学生是不成熟的主体,需要教师的指导,督促和帮助,教师的引导是学生成才不可或缺的条件。校长应确立引导学生从不成熟主体向成熟主体发展的观点。
4、重新认识学校教育
终身教育是新世纪人们对教育认识的基本内容。过去,校长对教育的认识往往只局限于学校教育本身,觉得把自己的学校办好、把在校学生教好就是自己的全部任务。其实,校长的任务远不止于此。21世纪的校长要确立为学生终生负责的思想,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学习,使其具有吸取、处理新知识的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世界,而且要教会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保护自己、教育自己、管理自己;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技能,而且要教会他们做人。为了对学生终生负责,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校长要让老师在教育学生成才的同时,促使自己成才,要确立教师、学生共同成才的观念。
(二)扩展知识面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校长在原有文化,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站在时代前沿,领导学校工作。
首先,校长要了解哲学思想的最新发展,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正确处理学校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协调学校内外部的各种关系,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学校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因此,校长要学习经济理论,懂得经济规律。当然,校长学经济、懂经济主要不是做生意,而是为了办教育,使教育能适应经济建设的要求,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过去,教育界的眼界较窄,往往就教育谈教育,其实,教育涉及的面很广,只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研究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校长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特别要学习经济知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理论。
再次,21世纪的校长要能驾驭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需要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支持。学习和了解现化最基本的科技知识,包括物质结构、宇宙起源、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知识,以及微电子计算机、网络通讯、生物、新材料、激光、航天等技术,是21世纪中小学校长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教育的交流会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种趋势,21世纪的中小学校长要了解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要有更广博的文化修养,涉猎文化、艺术、音乐、美术、历史、文学、书法等多方面的知识。
(三)掌握若干最急需的技能
第一、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技能。21世纪的初叶,许多国家将进入信息化社会。随着世界信息化的进程,信息传输的数量必然剧增,其速度要比人们想象的要迅捷得多。校长要为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作准备,要尽快掌握计算机,特别是网络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水平,以便更快的获取和处理教育信息,推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学校管理的现代化。
第二、语言表达的技能,包括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的技能。随着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发展,人际交流国际交流必然增加,校长需要掌握交流的工具和技巧。校长要熟练掌握本国的语言,这是一切交流活动的基础。校长要能写、能说、能准确流利的用国语总结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英语在世界上应用最广,已成为国际交流通用的语言工具,而中国的绝大多数校长不懂英语,这大大妨碍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将要成为国际通用的语言工具,而绝大多数外国教育工作者不懂中文这也不利于教育的国际化。因此,掌握外语将是21世纪校长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协调人际关系技能。教育的现代化使人际交往越来越密切。现代化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建立科学、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需要学习理论,也要掌握技能。如何处理上下级的关系,如何处理学校与社区、家庭的关系等,都要有理论指导,也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我们应当提倡校长研究和把握学校领导的艺术。
第四、展示自己形象的技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将进一步改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将越来越普及,学校办学质量的差距将会缩小,教育同质化的现象将逐步显现。过去学校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设备和质量上,而21世纪学校间的差距除设备和质量外。还会有学校形象(包括校长、教师、学生、校园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等)的设计和展现的差距。谁能科学、准确地展现自己,谁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而社会的认同则是21世纪中国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20世纪中国学校的发展主要靠政府的指念,包括指派校长,教师,指定招生范围和地区,统一调拨经费,统一分配学生等。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校长凭上级文件办事,不愁没有生源和经费,学校办好办坏一个样,很难有特色。21世纪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主要还是政府办学,但是,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加大,教育行政职能要转变。在这样的环境里,完全靠政府求发展的依赖状态必然要改变。学校在家长、社会中形象主要靠学校自己树立,通过高水平的教育和管理提高质量,并通过准确设计和展现自己的形象取得社会的认同。因此,21世纪的校长应具有科学的设计自我、展现自我形象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管理带来的新变化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诞生到今天还不到半个世纪,但是它的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也许还没有一种事物,其发展速度之快和影响之广泛可以与它相比。在今天可以说,不研究教育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就很难称得上是现代教育管理研究。
信息技术对教育管理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革命性的。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领域的全面渗透,教育管理在内容、方法、模式以至对管理者要求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1、信息技术给教育管理带来无限丰富的内容。如果说传统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学校管理)是在校园的四角天空中进行的话,那么,信息社会的教育管理就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在信息可以到达的领域任意驰骋信息的共享性给教育管理带来了无限生机:可以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多样,由落后到先进。可以说管理者需要了解什么样的理念、方法、策略、变化趋势等,都可以从网上获得,都可以从网上看到、听到、感受到。同时,管理者面对的被管理者也同样具有这种机遇。日益廉价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给我们提供了相互工作和学习的工具。管理内容的丰富性、价值标准的多元性,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信息的质和量的变动性等,会要求教育管理变得更具有专业性、灵敏性和技术性。
2、信息技术将改变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和网络管理模式的建立,是教育管理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建立计算机网络、确立网络管理模式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础设施。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学籍、出勤、成绩、教师业务、学校文书档案等方面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这个范围还在不断扩大。随着用人制度、招生制度和课程的改革,以及教育途径的多样化、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教育评价标准和运作方式的变革、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关系的变化等,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全方位、个性化、动态发展的特点将进一步受到教育管理者的青睐,并被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网络是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的物质载体,运用计算机网络于教育管理,不仅提高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程度,而且引发了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管理从一种理念的运用到重视硬件的建设,再到软件、硬件并重;从重视教育管理为科学到承认教育管理也是艺术,再到发现教育管理同时还是技术。教育管理的实践促进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的成熟又将推动教育管理实践的进步。这将促使教育管理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信息技术呼唤新型的教育管理者,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管理领域的渗透,对教育管理者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教育管理者要能赶上这个浪潮,适应由此而带来的变化。
新型的教育管理者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运用计算机及网络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把作为个体的管理者与世界整体的管理群体联系起来,并运用这些信息改进自己的工作。
新型的教育管理者要树立新的管理观念。第一是平等的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变得快速、直接、无级别区分,即只要具备接收信息的特质条件——计算机网络,就可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有关信息。信息的无级别获取会带来对传统权威的怠慢。那种仰仗职位权势进行管理的行为将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是创新的观念。信息技术给人类智慧的大碰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便捷的途径。各种新发明、新发现正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产生和出现。创新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并正在成为个人或组织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唯一能给个人或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就是:快速地获取知识,并利用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开发。教育管理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但难题总有突破口,教育管理者要善于寻找突破口,推动管理工作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利用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育的发展,这正是我们所讲的“教育管理”的精要。
第三是承认多样化,尊重被管理者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的欲望。信息技术提供的是多元的文化、多方位的视角、多彩的个体、社会生活的多方面。面对如此丰富、复杂、良莠共存的信息洪流,管理者要承认:创造是从多样开始的;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每一个独立的主体都具有创造的欲望和能力。管理者要有发现的热情、宽容的胸怀、理解的姿态和引导的耐心。
第四,要追求效率,讲究效益。高速度、高效益是信息技术的优势,也是对使用者提出的要求。信息技术给整个社会以影响,信息技术的这种品格正在成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尺度。
第五,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途径多样化了,教育的手段现代化了,教育者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教育者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提供者,除了提供知识、信息以外,更要注重引导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关心社区,增强社会现代感;排解心理压力,选择行为方式,指导升学与就业;等等。教育者职能的变化和扩展,要求教育管理者具有更全面、更高的素养。